參加宋莊戰斗的—連,全殲敵騎兵加島大隊,獲得模范戰斗連稱號。
彭德懷、左權、羅瑞卿、陸定一要求各兵團積極開展游擊戰,補充兵員,鞏固部隊,迅速準備妥當一切必要條件,于近期內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根據八路軍總部的命令和指示精神,第129師、晉察冀軍區、第120師部隊,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發揚連續作戰和不怕犧牲的作風,自1940年10月6日至第二年1月24日,在太行、太岳、平西、北岳和晉西北等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展開了英勇的反“掃蕩”作戰。
129師晉東南反“掃蕩”
日軍華北方面軍對八路軍的報復“掃蕩”,是從第129師主力所在的太行、太岳敵后抗日報據地開始的,第129師來不及休整補充,即投入艱苦的反“掃蕩”作戰。
1、 太行地區反“掃蕩”
10月6日,日軍華北方面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一部1000余人由河北省武安縣城出動,相繼進犯太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陽邑、紀城和黃澤關地區。在榆遼戰役結束后,正在休整的第129師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反“掃蕩”作戰。新編第11旅依托山地有利地形,斃傷日軍200余人。11日,收復陽邑,獨立混成第一旅團被迫退回武安。新編第11旅傷亡70余人,旅長以下40余人中毒。10月11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又以第36師團和獨立混成第4旅團各一部共3000余人,在10余架飛機的配合下,分別由潞城、襄垣和武鄉、遼縣城出動,南北策應,重點進攻蟠龍、王家峪、麻田、磚壁、左會和偏城地區,企圖尋殲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師部等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部隊主力。
2、 太岳地區反“掃蕩”
從11月17日開始,日軍華北方面軍以第37師團由沁縣城、虒亭鎮、南關鎮,第41師團一部由洪洞以東,獨立混成第16旅因由平遙、介休、霍縣一帶出動,共7000余人,以沁源及其以北的郭道鎮地區為重點,對太岳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
晉察冀軍區反“掃蕩”
1、 平西地區反“掃蕩”
10月14日,日偽軍分十路對平西的齋堂和三坡地區開始“掃蕩”。進占大村、馬黃峪、下馬嶺的日偽軍,于10月15日合擊齋堂。到20日,合擊三坡及蓬頭地區的各路日偽軍,分別侵占了十渡、平峪、童門、團堡、金水口和閣上、白家口。
平西軍分區部隊一部配合地方武裝基干隊和游擊隊,不斷襲擾日偽軍,主力集結在齋堂和三坡地區機動位置,尋隙打擊日偽軍一路。第7團在金雞臺襲擊由大安山進犯日偽軍,斃傷其30余人。第9團在朱家峪夜襲了由大廟進犯的日偽軍,斃其100余人。
2、 北岳地區反“掃蕩”
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團、第110師團及偽軍各一部共1.2萬余人,于11月9日分別由淶源、易縣、保定和定縣等地出動,進至插箭嶺、金坡、河西、南畔石、望都、曲陽等地,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開始對北岳區進行“掃蕩”,企圖尋殲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及主力部隊。北岳區的抗日軍民以阻擊和襲擊手段打擊了襲擾的日偽軍,并準備對付更大規模的報復“掃蕩”。第一軍分區部隊在南北畔、石召崗地區,打擊了由易縣以西大小泉出動的日偽軍400余人。第2軍分區第4團等在照谷口、馬家莊激戰3日,斃傷日偽軍60余人,第4團傷亡28人。第四軍分區特務團和平井獲支隊,在南北房山打退了由井陘礦區出動掩護修路的日偽軍350余人。第五軍分區第6團,在上寨擊退了由靈丘、古之河出犯的日偽軍1000余人。
第120師晉西北反“掃蕩”
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結束后,賀龍就預料日軍必來進行報復。他要求第120師各部隊及時調整建制,補充彈藥和給養,精簡機關,充實戰斗連隊,并抓緊休整積蓄力量。該師和晉西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黨政機關及人民群眾,抓緊進行反“掃蕩”的準備工作。他們一方面抽出干部組成戰時工作團,深入到基層動員與組織群眾,實行空室清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另一方面,適時集中主力一部,打擊和消滅小股日偽軍,或轉至外線,在敵后襲擊敵交通線和據點。
10月25日,日軍獨立混成第3、第10旅團和偽軍各一部共4000余人,開始“掃蕩”晉西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米峪和水峪地區。
10月30日,第120師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及師參謀長聯名提出反“掃蕩”的方針和部署。反“掃蕩”的方針是:“進行游擊戰。以一部兵力伸到敵后交通線間進行外線游擊戰爭,收復敵薄弱據點,以一部兵力回擾進出之敵,不斷襲擊、伏擊、迷惑疲勞敵人,打擊敵人對我燒掠、殘殺、破壞秋收經濟的手段。主力分區集結,在有利條件和必要時給敵人以打擊,以保護秋收口號,從政治上動員地方武裝群眾參加作戰,在斗爭中教育群眾鍛煉和壯大地方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