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歷史中的鐵帽子王,無非兩種,一種是恩封,一種是功封。功封的王爺是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他們是依仗開國之功而封的世襲罔替的親王。沒有意外的情況是不會降襲和削奪的,另一種是恩封的王爺,他們大都是皇帝的兄弟,因輔佐皇帝有功而封的鐵帽子親王。但有個共同點他們大都是皇子。只有一個人和他們不一樣,不是皇帝親封的而是由太后欽封的王爺。而且他的支系是和皇族較遠的,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中唯有兩個人是這樣的情況。一個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個就是今天我們的主人公了。
生卒年:道光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1838年),民國六年(1917年)
奕劻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奕劻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清朝皇室中絕無僅有的一個以遠志支皇族來承襲爵位的親王,他在成襲爵位前只是一個輔國將軍,爵位很卑微。那他是怎么一步步的登上慶親王的寶座的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的家世。
一,高宗幼子,游戲人間
奕劻的繼承爵位之路很漫長,經過了很多的坎坷,但他也是皇族一脈,他的祖父就是高宗純皇帝的十七子永麟,永麟是嘉慶帝的同胞兄弟,母親是孝儀純皇后(追封的)魏佳氏,母親家里是漢軍旗人,地位不高。(八旗中是能夠從姓氏看出是否是滿洲,漢軍還是蒙古。比如這個魏佳氏,漢軍旗人的姓氏大多在本姓后加一個佳字與百姓的姓氏區別開來,比如馬佳氏,魏佳氏,還有最有名的佟佳氏。)乾隆此時已經55歲了,有了17個皇子,永麟又是最小的皇子,所以不大受乾隆的重視,永麟長得一般,身材高高大大的,又有點黑黑的,仿佛一般莊稼漢子一樣,乾隆是好色主義者,不管男女,所以長成這樣的兒子,乾隆當然不喜歡,永麟又自暴自棄的,不喜歡讀書,喜歡郊游,放在現在算是個戶外愛好者,還喜歡尋花問柳的。有點花花公子樣子。乾隆更加不滿意于是只封他為貝勒。
永麟這個人對政治上很不熱心,有一段話記載在禮親王昭連《猇亭續錄》中,這段描寫生動的表現了永麟的心態:“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頂上,唯求諸兄見憐,將和珅之府邸賜局,吾愿足矣”說這段話的場景是一日在戶外的亭子中,乾隆的很多皇子坐在一起聊天,大家都在討論父親到底會立誰為皇儲,唯有永麟不參與其中,還處之泰然的說了前面那段話意思是:就是天下皇帝雨,也澆不到我頭上,如果哪位兄弟以后得了皇位能把和珅的府邸賜給我,我就滿足了。”這些皇子中也包括了颙琰,日后的嘉慶皇帝。永麟這話有多重意思,一是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干什么吃的,不會有野心染指皇位,說這話讓大家放心,二,就是真心的想有一套好點的宅子,畢竟現在還是個不受父皇重視的小貝勒。之所以可以要和珅的府邸是因為和珅是臣子,現在的這種得瑟方式以后肯定會倒臺。如果他要的別的王府就是越級了。他知道和珅藏了很多的保護,宅子也是精裝修上檔次的。如果賜給自己比賜給以個皇位還值錢呢,雖說不能升值,但是說出去也有面子。
颙琰聽到了也放心了,日后果真在賜死和珅后,將這個宅子一分為二,一個給了他妹夫豐紳殷德和十公主,另一半就給了永麟。后來豐紳殷德夫婦死后,宅子就全歸了永麟了。颙琰又給他這個弟弟封了個郡王爵位,起先是惠郡王,后改成慶郡王,慶王永麟在之后的日子里更是如魚得水,住著高檔的王府,每天都出門玩耍郊游,但是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讓坐在皇位上的嘉慶很是不滿意,他每天要處理很多國家大事,小弟弟慶王永麟卻每天高朋滿座,自在郊游。嘉慶帝很不滿意多次申斥,永麟完全不當回事兒,嘉慶帝又抓不到什么太大的毛病只好忍住了,
但是也沒有給他什么重要的官職,就是給他,他也不愿意做,他就喜歡做閑云野鶴般的生活。這種生活態度和健康的態度和現在的一些自由的窮游的年輕人們所效仿。他也很低調,深居簡出,每天在王府里自己玩,和侍衛仆人們沒有任何架子,嬉笑玩耍。這樣的王爺還真是不多呢。可惜美好的生活總是短暫的,他的身體因為經常流連于聲色場所,所以很快的垮掉了,在55歲病危的時候,他的哥哥嘉慶帝親自來探視,為了給他個安慰,晉封為慶親王。這才十第一代慶親王。有些人妒忌他,舉報他的王府里有很多違禁之物,但是寬容的嘉慶帝告訴那些人:“說這些違禁物都是和珅當年私藏的,和自己的小弟弟沒關系。而且當年查抄的時候你們沒有發現,現在才想起來是不是有點晚了。”別人見皇帝這么袒護自己的弟弟,就不敢再說什么。
永麟死后,追謚為:“慶嬉親王”清朝有規定,如果不是世襲罔替的親王,那么他的后代會歷代降襲一等,永麟有六子,只有三個兒子長大成人,由三子棉憨承襲爵位,降為郡王,棉憨死后無嗣,他的兩個弟弟綿性和綿第都覬覦他的爵位,嘉慶帝顯然不滿這種做法,既然你們都想要,那就都別想得到了,于是把爵位了給了一個孫子叫奕彩的,而且為了氣氣綿性他們,讓奕彩不用降襲依舊襲封為郡王。為第三代慶王,可惜奕彩本人實在不給嘉慶面子,竟然在服喪中納妾,還賄賂宗人府的人給自己免罪。與此同時,綿性還賄賂宗人府的官員想得到奕彩的這個爵位,讓人揭發奕彩的這些錯誤。這對叔侄這么干讓嘉慶帝大為光火,于是一并懲處,奕彩削爵,于綿性等人一起流放。
這時的奕劻沒不太大,沒收到什么牽連,嘉慶帝不能讓自己的兄弟的爵位斷了,就讓永麟的五子綿第襲爵,但是爵位也要降低。也不知怎么了,永麟的后代子孫不多,綿第也沒有后嗣,于是在道光二十九年,讓綿性的兒子,13歲的奕劻同學襲爵。爵位很低只是清代爵位中的比較小的一級是輔國將軍。’
至此為止,慶親王一系已經從一等親王降到了十等輔國將軍了,奕劻在住在富麗堂皇的慶王府就不大像話了,于是王府被賜給了恭親王奕訢也就成了后來恭王府。奕劻遷居到了定阜大街西端的琦善的宅子里。琦善因為簽訂了一些賣國條約被處罰了。奕劻開始里自己的獨立生活階段。這時的奕劻已經由輔國將軍又晉升到了貝子,這時已經是咸豐年間了。后來隨著奕劻的年齡增長和閱歷的逐漸成熟,由升到了貝勒,郡王。一直到70歲時被慈禧封為慶親王,并世襲罔替。終于為慶王一系掙回了面子。
二,少年清貧,政治新秀
年少時期的奕劻,家里并不富裕,父親又因事被流放,十幾歲的奕劻領不到多少錢糧,只好靠自己當家教和賣字畫為生。連一些媒體都爆料了奕劻的少年時期:“早年甚貧乏,嘗于人教讀,且資書畫糊口,籍以略增收入”當時的宗室成員對外號稱是:“天潢貴胄”實際只是窮困潦倒,這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善居家造成的,而是人口增加,而朝廷的錢糧卻在減少,拿到手里的已經不夠糊口的,這在當時的旗人中是很正常的,奕劻的出身也不算好,父親被流放,當然要受別人的白眼了,及時承襲了爵位也只是個虛名。有些宗室后代甚至都到了要去擺攤賣菜的地步了,可見當時的環境是有多么惡劣。奕劻又是如何從靠當家教和賣字畫為生的小家子弟變成了清晚期的一個歷史重臣的呢,他有他的發跡方式。他的字寫的很好,他善于模仿世宗雍正皇帝的字,在畫畫上也很有成果,擅長山水畫,提款也很飄逸秀雅。為人稱道,據說他當時和慈禧的娘家住鄰居,慈禧的大弟弟照祥和他關系不錯,他就替照祥給太后寫請安折,被慈禧所發現賞識。一步步提拔重用,這只是種說法,不能全信,他的政治前途確實是從過繼給了綿第開始的。
他的政治之路主要是分三個部分。以下就一一列舉
第一個臺階,擔任議和大臣
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訢又一次的得罪了慈禧,因為對法議和不利被罷黜,奕劻取而代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交部),這一擔任不要緊,一直長達27年之久。得到了這個官職后,他的人生之路就開始陡然升級,一路在爬坡了。他因為有少年時期的那段艱辛的社會經歷,使得他很早熟,比較會為人處世,善于鉆營和左右逢源。做這個官職需要人脈,當時的大臣都有自己在外國的人脈,別人都是一國,或者兩國,他則有八國,這種人脈也是他在辛丑簽約時發展的。以下是他的工作履歷:
時間 | 工作履歷內容 | 備注 |
光緒十年三月1884年 | “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 |
光緒十一年1885年 | “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 | 醇親王奕譞 |
光緒十二年1886年 | “命在內廷行走” | |
光緒十五年1889年 | “授宗人府右宗正” | |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 “命奕劻留京會同大學士李鴻章于各國議和” | 大學士李鴻章 |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 “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仍總理部事” | 貝子載振 |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 “充任日,俄修訂東三省條約全權大臣 |
從此表上可見,奕劻的工作經歷很豐富,但主要的工作就是對外國的議和,交涉等等,這也說明奕劻的外交政績有很多,但大多數都是不光彩的,是割地賠款的。但這些事大都是慈禧最高層下的指示, 奕劻和李鴻章等人只是打工的,喪權辱國的污水不能完全澆在他們手中。
在他的工作期間,慈禧也多次嘉獎他,給他連續升了幾級,成了當朝重臣,作為一個遠支皇族,能夠做到與醇王,恭王一樣的地位,沒有自己的努力和別人的賞識是做不到的。他之所以能做到這點,是因為他深知交接固寵之故,對慈禧也是忠心耿耿,是后黨得鐵桿支持者,于當時因為有榮祿,醇王他們打成一片,清末民初還和一些漢族權臣交互交接,比如袁世凱,徐世昌,李鴻章等等。
三,賣官鬻爵,貪贓不法
奕劻是近代史上獲得罵名最多的人,僅此于李鴻章,但于李不同,李的罵名多事有余簽訂了很多賣國條約而來,而奕劻則是因為貪臟不法,結黨營私,賣官鬻爵,使自己和兒子都臭名昭著。這一點實在讓人沒法接受。
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一)第一次彈劾,是光緒二十八年的事情,當時直接彈劾是他的兒子載振,載振這個人是個典型的紈绔子弟,因為公然召集歌姬飲酒作樂,可惜皇帝只是下了道旨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并未觸動奕劻父子
(二)第二次彈劾,是光緒三十年,御史蔣士星參奏奕劻父子:于光緒二十九年,慶王奕劻將私產一百二十萬送至東交民巷的英商辦的匯豐銀行儲蓄,奕劻自擔任軍機大臣以來,門庭若市,細大不娟,以父子平時生活揮霍無度,尚能儲蓄巨款,當嚴查。結果,戶部尚書鹿傳林奉旨清查,結果查無數據,蔣士星被罷黜。
(三)第三次彈劾,光緒三十二年,東三省改設督撫,命直隸候補道員段之貴署理黑龍江巡撫,這件事也被于是趙啟麟所發現,因為他發現段之貴這個人為人猥瑣卑賤,又沒辦事能力,只知迎合,在載振路過天津要去東三省時,段之貴充當隨從還給載振錢財,以及以一萬兩千銀元賣了個歌姬腳楊翠喜獻給花花公子載振,還給他父親奕劻十萬元錢做壽禮得到了這個職位。趙啟麟認為段之貴沒有任何功績和品德,是因為賄賂奕劻父子得到的這個官職,所以應當清查,可是查來查去也沒查出個究竟,原因在于奕劻父子權傾朝野,在晚清是個說一不二的大人物,還有外國背景,而御史趙啟麟只是尋常官員,有的只是背影,所以彈劾他們又如蚍蜉撼大樹一般,最后落得個罷官免職。
這三次彈劾一次比一次重,說明奕劻父子的言行已經影響到了朝野上下,之所以對他不予追究是因為慈禧和當權派還用的上他,否則早就收拾他了。他的這些行為和當年的和珅不無二致,只是他沒有和珅的才干,和珅雖然貪腐,但是對于乾隆還很忠誠,而奕劻才能一般,忠誠度也很低,最后的清朝覆滅當有他的很大原因,除了貪腐最大的缺點就是交接了竊國大盜袁世凱。所以說和珅和奕劻只是相似并不相同。而且和珅很老實的讓嘉慶給收拾了,而奕劻在宣統年間已經投靠了袁世凱,逼著皇室退位。真不知他十怎么想的。經過了這三次的彈劾,載振還是受不了太大的輿論壓力,決定辭職了。
四,慶記公司,貪污成性
奕劻的貪污已經形成了習性,他的王府被外界戲稱為慶記公司。
他的要錢方法有幾種但都是比較直接的,沒有太多彎彎繞
(一)直接要錢,厚顏無恥
奕劻喜歡濫用權勢,索要賄賂,別人都很簡潔的通過中間人或者是借著什么由頭還要拿東西做遮掩,奕劻他老人家就直接要,而且當面點清免得你后悔或是缺斤少兩的。太過直接了,讓人接受不了,這大概于當年他少年受困有一定關系。
(二)廣鈉干親,來著不拒
要說習慣認干親戚,那最早的祖宗就是奕劻了,奕劻喜歡籠絡門生故吏,給他行賄的人大多是沒什么才干的,但又想謀得官位的人,別的親王或貴族即使認了干親也都是自己的認識的人而且主要是滿人,而奕劻認起干兒子來,來者不拒,“不分滿漢,但問錢財”當時慶王府有二陳,他們都是漢人,因認了奕劻為干爹,所以都得了很高的位置,每天的孝敬無數,想了很多方法,比如冬天要炭敬,夏天要冰敬都達數萬兩,數萬兩黃金白銀別說買冰塊和燒炭了,就是買個冰山和煤山我看也富裕,這些還不算奇珍異寶,奕劻的認干親讓他的兒子載振也開始學了起來,最有意思的就是前面說的段之貴,他比載振的歲數要打,竟然還認了載振當干爹,當時引起了輿論嘩然啊。
(三),廣開財路,借口祝壽
當時晚清的政壇已經是腐朽墮落,貪污之封盛行,多借口一些祝壽什么的由頭來賄賂。慶親王70大壽時,大開筵宴,各省長官以及京官大都來此獻銀祝壽,奕劻很有趣兒,囑咐家人不收財務,按理卻弄了個名冊,有福字側,現銀萬兩以上及禮物三萬兩的可載入次冊,有祿字側,現銀彎梁以下但有5000兩,禮物萬兩以上的載入,壽字冊:現銀5000兩,禮物3000兩的載入,還有喜冊:百兩現銀,禮物數百兩的載入。這些冊子是以后奕劻留著等人找上門來要官時又用,
北京城當時有人畫了漫畫諷刺奕劻,內容是:一個身穿朝服大褂的人在拿著撓子撈滿地的金元寶。生動體現了奕劻的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態。奕劻的通過以上的這些要錢方法,聚集了很多財產,然后開始對自己的王府進行修繕,變得富麗堂皇,亭臺樓閣奢華精巧。經過了幾十年的經營,慶王府城了當時京中最豪華的王府,一點不次于他祖父永麟所住的和珅府邸。他這是要為自己這一支人出口氣啊。其實這也是個規律,一般在年少時期受苦受窮的人,在發達時大都會有這些瘋狂的貪污的行為,這是一種精神的鴉片,奕劻如此,和珅如此,以前的和以后的一些大貪官又有多少例外呢。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正能說明這些人的丑態,比如“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積到多時眼閉了”
奕劻除了金銀多,房產地產也有千傾之多,散步北方各地。每年都有數目可觀的租金,還領有朝廷對親王的雙份俸祿可拿。清帝退位后,奕劻和兒子載振避居天津時財產在外國銀行的還有300萬兩之多。可惜再多的錢財也檔不了死亡的來臨。
五,追補前過,謚號最差
1917年,一生榮華富貴的慶親王以79歲的高齡,死在了天津,此時已經是民國了,慶王府還是把溥儀的賜號當做榮譽,等待著小皇帝的賜號,可惜溥儀受到的教育和聽到的耳聞都是奕劻的罵名和事跡
更何況清朝的滅亡于奕劻又著很大的聯系,要不是奕劻于袁世凱勾結,清王朝的滅亡沒準還會延長一段時間。這件事放在奕劻這兒,有他的私利,他于袁世凱等人素來交好,再說他在政治上也并非一無是處,他也不想清朝衰亡但是如果不是和平的交接,不是有袁世凱的回旋,也許溥儀的退位要比現在的歷史更慘痛一些,深知可能重蹈崇禎皇帝的覆轍。但是溥儀給慶親王奕劻的謚號并沒有采用內務府上的建議:“哲”而是給了好多不好的字眼,比如,荒謬的“謬”,丑惡的“惡”等等,還是醇親王載灃求了情,溥儀再勉強給了他一個“密”子,是追補前過的意思,雖然不好但這也算是對奕劻的報應了。誰讓他生前做了那么些壞事呢,即使清朝亡國的罪過不能全歸罪于他,貪臟不法,賣官鬻爵的惡名也永遠留在他的記錄上。歷史上對他的記錄也永遠不會好看。其實奕劻這個人也有點一些優點,比如他在民族方面想得很開,不在乎滿漢,也不專門壓迫誰,而且由于長期對外國的交涉工作讓他對西方的看法和接納程度上比一般的晚清王爺要好很多。推行清末新政,而且對于義和團運動不贊成,因為慈禧堅持所以不發表什么意見。歷史上的人物沒有全對的,也沒有全錯。他們的存在都給歷史獻上了自己的一份影響和答卷,不管是好與不好,都給后人留下了可以參考的依據。
慶親王奕劻死后,葬在了御賜的園寢內,有從第一代慶王永麟到第四代慶王奕劻的墳墓,可惜時隔多年,到建國初期就已經盜掘一空,尤其是奕劻的墓就只剩下殘破獅子一座了,用來見證歷史的流逝。
生前的聚攏的錢財死后都被人揮霍一空。不知奕劻會作何感想呢?
后代的遺聞 末代慶親王載振
浪蕩公子哥載敷,時尚追風男載倫
奕劻有六個兒子,十二女,六個兒子中,有三個早早夭折了,剩下的是老大載振,老二載敷,老五載倫,這三個兒子各有千秋,因為是民國了,所以按理說是應該小朝廷來冊封王爵,可很奇怪的是民國的大總統黎元洪不知動錯了什么腦筋,竟然公開的由他給載振晉封為慶親王,實在是讓人搞不懂,他這么做事違反了民國的章程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那個年代沒有所謂的法律,如果真的又而且真的遵從的話就不會有后來的袁世凱當皇帝了。所以故且將之看為笑談吧。
長子載振襲爵之前,就和父親一起從政,但是正經事干得不多,荒唐事卻不少,可惜他命好,干了這么些荒唐事還落了個親王的爵位,比他的兩個兄弟,幸運多了、載振的出名很多,主要兩點,一是官職比較高,這又賴于他父親奕劻的幫助,他14歲就封了頭品頂戴,19歲封鎮國將軍,后來在辛丑條約之后,加了貝子銜當然這都是看在他父親的面子上,他自己沒什么太大的能耐,后來在光緒二十八年,竟然還出洋了,他奉命出使英國參加英皇的加冕禮,順便去了法,比,奧,美,日等過,時間很長歷時17個月,行程之遠都是其他王公子弟所不及的。寫了個記錄叫《英招日記》里面寫了很多的行程,禮儀,還有外國的學校,政治,工藝,法律等等。不過他不擅于寫作,那些是跟隨他的隨從唐文治寫的。后來清朝滅亡了,他和父親還有兄弟一起搬到天津居住。買了一套房子,原來是晚清另一個太監叫小德張的宅子。是個小洋樓。他拉攏不同時期的政界要人,使的他不至于受政界的波濤沖擊,他也喜歡經營一些實業,比如北京動物園,天津勸業場等等,但是他最后還是孤木難支,只有變賣家產。維持王府的架子。最后還是與1948年病故,此后慶王府留給他的三個兒子溥荃,溥鐘,溥銳。他還是要比他的弟弟們了靠譜一點。
花花公子二阿哥載敷
他的行為讓人更加覺得不可思議,惡劣到無法容忍了。他竟然在八國聯軍來得時候,借著洋人的入侵,趁他父親不在京師,伙同他的五第載倫把他父親的宅子給抄了,大概是因為平時錢財大多落在他大哥載振手中,他撈不到著急罷。還有救是他連自己親爹下葬的錢財都昧下來,可見他的人品。這個行為讓人費解啊,把抄來的金銀珠寶拿到英租界里,租了套房子,開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的命運很不好,他們哥三個分住在慶王府的三個部分,他住在中間,一次火災竟然把他住的房子給燒了個精光,他弟弟和他哥哥的房子則沒受多大損失,可見這是天道昭昭啊,這是逆天的舉動啊,他好錢好賭還好色,可惜這三樣都能要了他的命啊,不管他好什么,給人的感覺就是下三流的味道,真難相信他是王子貴胄啊。好錢我們說過了,他的好賭更有意思,逢賭必輸,好不容易贏了一次還因為他的夸口說:“如果我贏了,那我就修一條馬路”結果竟然贏了,但話已出口,不好反悔,真的就在天津的馬場道修了條馬路,也算是間接給天津建設獻了份力吧。他的好色也是處了名的,可惜最后卻還沒有他寵愛的舞女來得實在,人家舞女什么都不要每次只讓他買珍珠,翡翠什么的,他呢也不放在眼里,說買就買,最后自己混的落魄了,人家舞女拿著錢下了江南過富裕的生活去了。民國二十四年,二阿哥把北京,天津兩地分給他的產業糟蹋的差不多了就病亡了,當時坊間說法是他是專為糟蹋錢下來的,糟蹋完了就歸天了,只是種笑談,因為哪個大家族都會有這樣的人,有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時候也會有繁華散盡,家道中落的日子。還是要引用紅樓夢中的句子: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因果循環,古今一理。凡事都要有個度,過了就不好了。
時尚追風男 五阿哥載倫
載倫是奕劻的五子,他的母親是奕劻的二側福晉,所以在分家產的時候占了很大便宜,載倫受過頭品的頂戴和輔國公的冊封,還經慈禧恩準,滿漢聯姻,娶了大清駐德公使孫寶琦的女兒。婚后的生活很不錯,而且新娘還和他說了自己父親出國的趣事兒,這讓他萌生出想出國的想法,加上他大哥也出過國,于是他和父親奕劻說了自己的想法啊,奕劻認為是小孩子的想法就說道:“有錢你就去,我不阻攔你”卻沒想到載倫找起錢來還挺厲害的,向幾位親戚和朋友說了,他爸爸讓他出國籌錢的事兒,結果沒過幾天竟然籌到了10多萬兩大洋,載倫是個說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主兒,從來辦事都不吝秧子,拿著10萬兩大洋開始自己組團,不久就組了8個人,包括醫生,文案,翻譯和仆人,保鏢等等。從天津上船經上海到香港一直到歐洲,一路游歷了很多國家,法,德,英,比,意等國。他哥哥是公費出國,他是組團出游,而且大都是親立親為,比他哥哥還厲害,放在現在也可以開個旅游公司了。還是專走國際線的。他回來以后更了不得了,成了新聞人物,因為他愛時尚,更追求名牌,一般人出國頂多買點奢侈品什么的,人家出國直接買輛豪華轎車回來,這車是最新型號,在歐洲都不多見何況當時的大清朝呢,更讓人覺得幸運的是他出樣時已是晚清宣統年間了,等出國一圈回來,清朝沒了,民國取而代之,載倫避開了一劫,而且在旅游期間,他看別人都不帶鞭子就自己帶了,覺得別扭竟然把鞭子給剪了,這要是放在大清,殺頭的罪過。可是民國是鼓勵剪發的所以載倫的先知先覺竟然還成了護身符了。他父親去世后,他繼承了慶王府的西院和自己的妻妾過起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他在日偽時期,溥儀招他去東北,他借口身體不好,沒有去,就留在了天津。到了抗站勝利后,也和國民政府的官員都有所聯系,后來去了香港但是因為水土的原因,最后還是回來了,于1950年病故,享年56歲。這三兄弟里,下場最不好的就是老二了。結局一般的是載振,結局不錯的就是老五了。
奕劻的那些女兒們后來的結局也都還行,四姑娘還是慈禧最寵愛的女孩兒,這也是慈禧為什么那么鐘愛奕劻和他的子孫了。
這就是慶親王一脈的經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