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宗教改革剛剛過去,啟蒙運動、民族民主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而就在風云變幻的18世紀,長期被外國統治壓迫的羅馬尼亞諸國終于也迎來了新的變化......
羅馬尼亞位置
咱們經過前幾期的講述,大致梳理了羅馬尼亞諸國在14-17世紀之間的發展脈絡主線,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盡管羅馬尼亞一直不間斷反抗,但總體仍是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
當進入了18世紀,強盛一時的奧斯曼帝國也漸漸跟不上時代而衰朽;堅挺的哈布斯堡王朝也老木逢春;沙俄更是在大北方戰爭后強勢崛起...就在這群雄逐鹿的局面中,羅馬尼亞的命運又將如何?
歐洲局勢
本期咱們就來看一看18世紀歐洲群雄并起格局下被夾在中間的羅馬尼亞,聊一聊羅馬尼亞在風云變幻18世紀的發展走向
在中歐、東歐跟南歐的列強角逐中,奧地利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狠角色”,它也曾占領了匈牙利,并繼續覬覦著臨近的特蘭西尼亞
特蘭西尼亞
公元1686年,奧地利大軍深入特蘭西尼亞,強迫當時特蘭西尼亞統治者簽署了《布拉日條約》,該條約主要規定了奧地利軍隊被“邀請”來特蘭西尼亞“過冬”,實際上就是給奧地利的侵略找了個看起來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
而強大奧地利軍隊在武力威脅后,成功取得了特蘭西尼亞“自愿”放棄奧斯曼帝國宗主權的結果,正式開始接受了奧地利皇帝的“保護”,這就是著名的1688年聲明
奧軍
當然所謂奧地利的保護是要“收費”的,而且特蘭西尼亞的任何反抗或者不服從都會受到奧地利人的血腥鎮壓,事實上特蘭西尼亞已經成為了奧地利的一個省
公元1691年12月4日的《利奧波德敕令》一度成為了特蘭西尼亞地區的“憲法”,它大概持續了一個半世紀,當然其中對于宗教(主要是天主教、改革派、路德宗、一神教派)權利進行了保障
而這種被奧地利高壓統治的情況事實上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糟糕,因為多多少少特蘭西尼亞還是保留了一部分自治權力,也就是內部自治,擁有之間的政府和國會,甚至在1768年升格成為了大公國
但羅馬尼亞人骨子里的獨立還是讓他們無法接受奧地利人的統治,于是乎在這種氣氛當中,一個大貴族——費倫茨.拉科齊二世(或者叫拉科齊·費倫茨),在1703年大舉起義的旗幟(詳情參見)
費倫茨.拉科齊二世
就在拉科齊二世高舉反抗大旗對哈布斯堡的統治做斗爭的時候,出于利害關系考慮,拉科齊的舉動得到了當時法蘭西國王“太陽王”路易十四跟瑞典天才國王查理十二跟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的支持
路易十四跟彼得大帝
而這場由拉科齊掀起的反抗運動迅速蔓延到整個特蘭西尼亞跟匈牙利,由于戰事迅速發展,拉科齊被推舉為特蘭西尼亞大公,并取得了自治權
查理十二
但時間一長,起義隊伍內部出現問題,最終特蘭西尼亞還是跟哈布斯堡之間進行了“合作”,而見此情形,旁邊的兩個羅馬尼亞國家為了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開始逐漸偏向另一方的沙俄......
當時除了特蘭西尼亞比較特殊,首先被哈布斯堡王朝給“搶走”外,另外兩個主要的羅馬尼亞國家——摩爾多瓦跟瓦拉幾亞仍然處于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
摩爾多瓦跟瓦拉幾亞
事實上隨著奧斯曼的衰落、哈布斯堡帝國跟沙俄的崛起,羅馬尼亞人早就想擺脫奧斯曼,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新崛起的沙俄跟老牌強國奧地利帝國跟奧斯曼帝國在南歐的天然矛盾
而感到危機的奧斯曼土耳其人也開始對羅馬尼亞當地地主的統治感到不信任,最終奧斯曼統治者做了一個決定——讓君士坦丁堡法納爾區的希臘人代替羅馬尼亞本地人君主!
奧斯曼帝國
換句話說奧斯曼人可以隨意廢立羅馬尼亞諸國君主而換上自己人,于是乎1711-1821年的摩爾多瓦,跟1715年到1821年的瓦拉幾亞君主都不是羅馬尼亞當地人,而是奧斯曼帝國派來的希臘人
倒也不是說這些希臘人有多么優秀,只不過這些人更像是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的執行人,負責將羅馬尼亞諸國納入到奧斯曼帝國的經濟體系當中,來保障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給養
土軍
但也因為羅馬尼亞人的反抗斗爭,所以羅馬尼亞諸國仍然保持了內部相對自治,并沒有像很多巴爾干地區那樣直接成為了巴夏轄區,但每年向奧斯曼帝國上繳大量“保護費”和維持窮兵黷武的奧斯曼帝國軍隊也是讓羅馬尼亞人無法忍受
由此借用了奧地利、沙俄跟奧斯曼三國之間微妙的關系,羅馬尼亞人致力于在大國紛爭中盡可能獲取國家、民族的利益,擴大自治權
在特蘭西尼亞,當地首腦或要員皆由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所任命或控制;在摩爾多瓦或瓦拉幾亞,當地君主皆由奧斯曼帝國統治者控制的希臘人所擔任
羅馬尼亞諸國
在這段時期,還有外部俄、奧、土三國的頻繁戰爭,巧了,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這三國的戰爭還老是發生在羅馬尼亞地區和它周圍,給羅馬尼亞諸國帶來了很大影響
公元1699年的《卡洛維茨和約》結束了奧地利跟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的長期戰爭,奧地利雖然取勝但并未完全摧毀土軍
果然公元1711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在普魯特河上的斯特尼列什蒂重新取得了勝利,以及此后對威尼斯作戰的勝利都證明了奧斯曼土耳其實力尚存
事實上奧地利跟奧斯曼這種體量級別的戰爭從來就不是“閃電戰”,而是“持久戰”、“消耗戰”,而這就為著名的奧土戰爭埋下了伏筆......
奧土戰爭主要指的是奧地利和奧斯曼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前后后持續了近三個世紀之久!
奧土戰爭
而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削弱了土耳其的實力,并且加速了昔日威風不可一世的土耳其的衰亡,從而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領土創造了契機,并最終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地利帝國的形成,對世界特別是對歐洲戰略格局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公元1716年到1718年的短暫奧土戰爭(大奧土戰爭的一部分),最終勝利者是奧地利帝國,而奧地利的勝利鼓舞了羅馬尼亞的反奧斯曼情緒,當地人開始普遍反對希臘人擔任當地君主的做法
這種不滿情緒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人民運動跟地主暴動!當時在摩爾多瓦跟瓦拉幾亞普遍形成了很多“親奧地利派”,利用奧地利帝國的威勢加上外部的援助來趕走奧斯曼勢力
一時之間形勢變得對奧地利十分有利,奧地利君主趁勢收割了一把,將多個地區收歸奧地利帝國囊中,而奧斯曼則更加衰敗
等到1735-1739年,又一次奧土戰爭爆發,只不過這次邊上的俄國也參與了進來,所以也稱“俄、奧、土戰爭”!
此戰中,羅馬尼亞人抱著趕走奧斯曼人取得獨立的心態跟沙俄站在了一起,配合俄軍進行了人民起義,但隨即遭到奧斯曼血腥鎮壓跟殘酷報復
最終各自心懷鬼胎的奧地利、沙俄同盟還是稍顯脆弱,戰場上節節敗北,最終接受了和平談判,其結果就是奧地利放棄了剛剛占領的奧爾特尼亞,也放棄了塞爾維亞,而沙俄放棄了亞速夫
毫無疑問,大國博弈小國遭殃,夾在三國之間的羅馬尼亞成為了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不僅損失了大量人口、財富,其政治也被入侵得一塌糊涂,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在羅馬尼亞蒙受物質損失的同時,他們更加堅定了一個精神信念:反抗,反抗,反抗!為建立和統一羅馬尼亞人的羅馬尼亞國家而拋頭顱灑熱血!
在不斷地戰亂和流離中,現代羅馬尼亞民族被“催熟”,其民族權利意識日益形成,正是因為殘酷的現實和屢遭欺壓統治的經歷,才讓這個國家跟民族更加“早熟”啊!
現代羅馬尼亞民族
首先起來的是特蘭西尼亞,事實上該地一直是羅馬尼亞諸國當中文明碰撞最激烈,也就文明發展最為先進的一個,而當地也因為民族壓迫最為沉重所以最先出現民族意識
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巨大的壓迫,哪里就有巨大的反抗,特蘭西尼亞的反抗最先體現在伊諾錢齊烏.米庫主教的活動中:
伊諾錢齊烏.米庫主教率先提出了政治解放綱領,并勇敢地向政府、國會乃至維也納宮廷提交請愿書、備忘錄,提出不分教派的全體羅馬尼亞人民的權利!
但毫無疑問,在當時的反動勢力(主要是貴族跟維也納宮廷)的打擊下,最終運動落空,主教本人也被召往宮廷......
此后羅馬尼亞人民并沒有屈服,他們在一些修道士的領導下爆發了大起義,即1759-1761年起義,這次起義具有反封建、反天主教跟反哈布斯堡三重性質,極大促進了現代羅馬尼亞國家的形成!
此后轟轟烈烈的人民運動跟羅馬尼亞人不間斷的反抗開始了它的“爆發期”,加上奧地利、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混戰,最終現代羅馬尼亞國家得以統一形成!羅馬尼亞歷史進入了新發展時期......
那么所有斗爭匯總之后的羅馬尼亞統一是怎樣實現的?羅馬尼亞諸國又是怎樣一個統一的步驟?統一后的羅馬尼亞還將面對怎樣的困境?
歡迎持續關注本系列,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