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投降而被殺害的姚泓
在一片刀光劍影中,在鮮血與烈火中,姚泓登上了后秦帝國第三任君主的寶座。說姚泓懦弱多病,說他沒有治國才能,其實也不盡然。父親姚興剛死,他并沒有聲張,而是在捉住并殺掉姚愔后,才替父親發喪并宣布登基。不過,說姚泓“孝友寬和”也不是沒有根據:姚弼欲奪他的皇太子位置,他不但請求父親寬恕姚弼,事后對這位弟弟也“恩撫如初”(《晉書·姚泓載記》),一點也不忌恨。叔父姚紹經常替姚弼出謀劃策,姚泓仍然像對待長輩一樣尊敬他,信任他;登基之后,又把兵權交給他。姚泓的推心置腹終于感動了姚紹,以后一直對這位當皇帝的侄兒忠心耿耿,直到最后與東晉軍隊交鋒吃了大敗仗,悲憤嘔血身亡。
姚泓(388年~417年)
就在姚興剛死的這個月里,那曾經在父親面前淚流滿面、痛切陳言要防止姚弼搞政變的姚宣,就迫不及待地欲占據形勝之地,圖謀“霸王之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場希望很快就化作泡影,姚宣也被姚紹所殺。姚興的13個兒子中,在他病逝前后的一個月間,就迅速“報銷”了3個。
姚泓剛剛做了六七個月的皇帝,東晉太尉劉裕便大舉北伐,勢如破竹,后秦守將紛紛獻城投降。十月,晉軍直逼洛陽城下,豫州牧姚洸也投降了晉軍。在這大敵當前的危急關頭,并州牧姚懿竟在蒲坂(今山西永濟)公開稱帝,并欲乘機率軍直撲長安,殺姚紹、廢姚泓,由自己取而代之。因此,姚泓不得不集中較大兵力,由姚紹率領,打敗并俘虜了姚懿。須知,姚懿不但與皇帝姚泓有同一個父親,也有同一個母親,是正兒八經的嫡親兄弟!
姚泓于弘始十八年(公元416年)二月登基,把年號改為“永和元年”。第二年八月,東晉軍就攻破秦都長安,姚諶戰死,姚泓出降,立國33年的后秦至此滅亡。姚泓投降之前,他11歲的兒子姚念佛對父親說:“晉將勢必在我們身上稱心快意,就是投降也難逃一死,倒不如自殺。”姚泓因心中悲傷,沒有回答。姚念佛就攀到宮墻之上,跳下來摔死了。當然,這段記載或許已經經過了加工與渲染:一個11歲的孩子,竟有如此堅定的意志與犀利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心生疑竇。念佛既死,更加悲傷的姚泓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帶著他的皇后與其余兒女們前往晉軍營壘中投降。既然國已滅,君已降,平原公姚璞也獻出蒲坂(今山西永濟)投降;東平公姚贊估計是姚泓的堂叔父,也率領姚家宗族百余人投降。劉裕除了將姚泓送往都城建康外,其余全部殺掉了。不過,姚泓的結局并未改觀,到了建康后,也被綁赴刑場,斬首示眾——這一年,他正好30歲。從第一年二月登基到第二年八月被俘,姚泓在位18個月,本來按照“五舍六入”,可以勉強算作兩年。然而后秦立國33年還差兩個月,倘若這么一“入”,總數就變成34年了,顯然與史不符,只有讓姚泓吃點虧,算作在位一年吧。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姚興的13個兒子:企圖發動政變的姚弼首先被最寵愛自己的父親忍痛殺死;緊接著,叛亂的姚愔被姚泓殺死;圖謀叛亂的姚宣被其叔父姚紹殺死;姚諶與姚璞戰死;姚泓投降后被殺。已經死了6個,另外7個是:叛亂稱帝而兵敗被俘的姚懿,降晉的姚洸,未交代下落的姚質、姚逵、姚裕、姚國兒與姚耕兒。姚懿與姚洸顯然是被姚泓與劉裕殺掉了;還有個姚裕,長安陷落前仍在堅持戰斗,估計不是戰死就是被劉裕所殺。《通鑒》與《晉書》都說姚贊及其率領的一百多個宗族都被劉裕殺光,這樣看來,姚質、姚逵、姚國兒與姚耕兒倘若活著,顯然難逃身首異處的悲慘命運。幸虧《晉書》在“(劉)裕盡殺之”之后,緊接著還有一句“余宗遷于江南”,即沒有殺掉的、僥幸存活下來的姚氏皇族成員,被劉裕遷到江南去了。但愿姚興那幾個沒有明確交代的兒子,能夠有個不太悲慘的結局。還有一些姚氏家族的成員,如被劉裕殺掉的東平公姚贊、因叛亂兵敗而被殺掉的齊公姚恢等,究竟是不是開國皇帝姚萇的直系子孫,已經難以查考了。另據《魏書》與《宋書》所載,姚興還有一個女兒,被封為西平長公主,嫁給了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很受丈夫寵愛,可惜病逝于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其時后秦已滅,姚興如果活著的話,該是55歲。照此推算,西平長公主最多也只有30多歲吧。拓跋嗣非常傷心,謚其為“昭哀皇后”。
對于姚泓之死,《十六國春秋》中說:“建康百里之內,草木焦死。”《晉書》中也說:“建康百里之內,草木皆焦死焉。”建康一帶方圓百里之間,有沒有草木焦死的現象,或者草木焦死的現象究竟是不是因為殺了姚泓而引起的(顯然荒唐),已經很難考證。不過人們至少可以從中看出,史學家崔鴻與房玄齡等對待姚泓與對待其祖父姚萇的態度明顯不同。像姚泓這樣既對長輩孝順、對兄弟友愛,又待人寬厚平和,更喜愛文學、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君主,其本身并沒有多少罪惡,竟然也逃不脫斬首示眾的悲慘結局,史學家們往往會給予深切的同情,往往會為之慨然嘆息。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感情,他們才讓11歲的孩子姚念佛說出與其年齡絕不相符的冷靜、理智而又撼人心魄的悲劇語言?
(《高處不勝寒——皇帝與他的后妃兒女們》系列之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