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讀中國歷史161:為什么袁紹手握一把好牌,卻打得稀爛
東漢末年,群雄紛爭三十多年,不斷上演爾虞我詐、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
袁紹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用沮授的戰略,本可以安定天下;
袁紹血戰八年,消滅公孫瓚,統一河北;
糊涂的袁紹放掉了最好的占據政治制高點的機會,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嚴格意義上的“三國”時期是從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帝位開始的。但無論是正史《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都是從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寫起。這期間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的三十幾年,是一個軍閥混戰、不斷優勝劣汰的過程。這種競爭就是一場淘汰賽,軍閥們能走多遠、堅持多久、能否被淘汰,除了看誰犯錯更少,還取決于領導者對局勢的認知和洞察力,取決于他衡量各種利弊得失的獨特視角,也就是自身素質和對機會把握這兩個方面。正是由于這個,這三十多年才越發地顯得魅力四射,不斷上演著各種爾虞我詐、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
在當時的群雄紛爭中,其實最有希望安定天下的是袁紹。無論正史還是演義,袁紹就是個反面教材,手握一把好牌,最后卻打得稀碎,在官渡之戰中落敗,痛失好局。
袁紹出身于名門望族,他們袁家“四世三公”,從太爺爺那輩開始就當著宰相級的高官,他們家的門生舊屬在中央和地方當官的也非常多。所以他大旗一樹,就有很多人來投奔他,號召力極強。他自己本身是司隸校尉,這個職位距離“三公”只有一步之遙,而且非常重要,相當于首都地區紀檢監察的主官,手握實權,在朝廷里的影響力很大。我們都知道,打仗一靠人二靠錢,袁紹占據的根據地黃河北部,在當時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可以說其他軍閥普遍面臨的沒錢沒人沒地盤的困難,在袁紹來說那根本不是事兒。袁紹手下的文臣武將很多,像沮授、田豐、郭圖、審配、許攸等都是當時有名的謀士,還有顏良、文丑、高覽、張郃等勇冠三軍的名將。他跟董卓撕破臉跑回河北后,先是取巧,跟公孫瓚聯手,趕跑了韓馥當上了冀州牧,接著當上了討伐董卓的聯軍盟主。沮授給他制定了發展戰略:先舉兵東向,平定青州,然后討伐境內的黑山軍;再揮師北征,消滅公孫瓚,震懾戎狄,讓匈奴俯首稱臣;之后縱橫黃河以北,全據四州之地,收攬天下英才,手握百萬之眾;這樣到西京長安迎回天子大駕,恢復洛陽的皇家宗廟,號令天下。公元191年,袁術跟袁紹明爭暗斗爭搶地盤,結果在袁術隊伍里的公孫瓚的弟弟被袁紹殺了,惹得公孫瓚對袁紹大舉動兵。關鍵時刻,袁紹得到了曹操的幫助,幫他抗住了南面的袁術、陶謙等軍閥,他自己則全力跟公孫瓚角力。雙方從公元192年在界橋(河北威縣)的對戰開始,經歷了八年艱苦的血戰,最后袁紹得到了幽州的歸附和遼東烏桓、鮮卑部落聯軍的幫助,公元199年,攻破公孫瓚最后一座堅城,公孫瓚自殺。至此,袁紹一舉蕩平了黃河以北,占據了冀、青、幽、并四州,擁有幾十萬軍隊,成為北方實力最強大的軍閥。這時候袁紹的個人成就達到了頂峰,但之后他的事業就開始走向下坡了。其實從個人能力上來說,袁紹大概也就是個普通人的水平,他后來的失敗或許就是注定了的,因為他不但缺乏策略選擇的睿智,還比較自我,在細節上也犯了太多的錯誤。當初十常侍把持朝政,他給何進出主意,居然是要何進以大將軍的身份命令董卓等軍閥領兵施壓,天真地想以這種方式迫使何太后清除宦官集團。而有能力決定國家命運的大將軍何進,居然腦抽地聽了他的這個主意。這之后局面就完全失控了,其后發生的故事我們前面都講過了。天下萬民蒼生的命運,就這樣被他們草率地決定了。可見,歷史有時候真就決定于他們這類人的一念之間。何進被殺后,袁紹果斷率軍沖入皇宮,一個不留地殺光了所有宦官。可奇怪的是,在清除了宦官集團后,他沒能穩定住朝局,反而是被后來進京的董卓牢牢地抓住了權力。在廢立皇帝這件事上跟董卓起了直接沖突的時候,他雖然態度鮮明,但他不但沒敢選擇跟董卓武裝對抗,而且放棄了政治斗爭,輕易地離開了朝廷這個權力中心,跑回冀州去發展地方勢力。在袁紹跟公孫瓚大戰期間,公元195年漢獻帝一行從長安跑回洛陽,落魄不堪吃了上頓沒下頓。象征最高統治權的朝廷,已經到了無人問津的“狗不理”狀態。當時郭圖等人勸袁紹把皇帝接過來,以占據道義上的優勢。袁紹覺得有皇帝這個名義領導在,干啥都礙手礙腳的,沒同意。后來曹操把皇帝接到了許昌,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很快袁紹就后悔了,尤其是發覺曹操動不動就以天子名義對其他諸侯發號施令,他很不爽, 就上表要求接皇帝來鄄城。曹操哪能放手,但他實力不如袁紹,而且這時候還沒在中原站穩腳跟,所以只能采取克制忍耐的策略。經過了一番勾心斗角之后,雙方達成妥協:曹操自降為車騎將軍,而把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還正式讓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可就在袁紹徹底消滅了公孫瓚,穩定了北方,戰略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突然發現他一直沒放在眼里的曹操已經悄悄地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