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禮拜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牛街18號,是北京市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根據記載,牛街禮拜寺始建于宋、遼時期,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擴建,明朝正統七年(1442年)整修。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都指揮詹升題請命號,明憲宗賜名“禮拜寺”,故而該寺有“明寺”之稱。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街禮拜寺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再度大修,在寺門棚面懸掛橫額“敕賜禮拜寺”。民國十年(1921年)重修。禮拜寺坐東朝西,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筑集中對稱,采用中國古典磚木結構,細部帶有阿拉伯建筑裝飾風格。主要建筑為望月樓、禮拜殿、碑亭、宣禮樓、講經堂、沐浴室、對廳等等。
望月樓為牛街禮拜寺的正門,坐東朝西,面臨牛街。兩層,高10米,平面呈六角形,重檐攢尖頂,綠琉璃斜脊,頂覆黃琉璃瓦綠剪邊,橘紅色琉璃寶頂,檐下施斗拱、彩畫。樓上有明間,周圍有窗,繞以走廊。構件裝飾帶有伊斯蘭教風格。望月樓前(樓西側)有一座木牌坊,三間四柱懸山頂,朱漆彩繪,頂覆灰瓦,正中檐下掛有藍底金字“達天俊路”匾額,牌坊下有一座漢白玉石橋,它們和影壁組成了牛街禮拜寺入口處的建筑群。
禮拜殿位于望月樓正東,坐西朝東。由三個勾連搭式屋頂及一座六角攢尖亭式建筑組成,三個勾連搭頂的前兩個是歇山頂,后一個是廡殿頂。禮拜殿東側前方直至邦克樓前有長方形的月臺,月臺南北長,東西窄,高出地面約1米。禮拜殿共42間,分為前后三進,總進深39米,總面積760平方米,殿內可供千人同時禮拜。殿內有20根明柱,柱身用堆粉貼金法做出纏枝蓮花紋。殿頂天花、梁枋施青綠彩畫、博古圖。
北碑亭位于禮拜殿門外的北側,邦克樓西北側,兩層。建于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內有明朝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石碑,碑額刻“萬古流芳”,碑身為漢文《敕賜禮拜寺重修碑記》。北碑亭四面橫楣上都有藝術體阿拉伯文“清真言”。
邦克樓位于禮拜殿正東,坐東朝西,兩層,為歇山頂重檐方亭建筑,頂覆灰筒瓦,檐下施斗拱。一層東西各開一門;二層東西各開一門,南北各開一半月尖形窗。樓上原有橫匾“真家靈虛”。樓內設木梯。墻上鑲阿拉伯文琉璃制一筆“太斯彌”匾。樓內立柱上懸掛清朝光緒年間將領馬維騏作楷書對聯:“理本一原道宗一派;教崇五典敬服五功。”。該邦克樓的前身是宋、元時期修建的尊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