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匈奴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另一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北方游牧民族--鮮卑族逐漸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據說起源于東胡部落,興起于大興安嶺地區。秦末漢初,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一度受匈奴部族奴役。因此,鮮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同匈奴相似。
鮮卑興起前的形勢
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并首次出現在中原王朝史料之中。匈奴被漢朝擊潰而分裂后,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公元85年和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公元91年,已經退至漠北的北匈奴,被東漢和南匈奴聯合打擊,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占據蒙古草原。
東漢桓帝時,鮮卑首領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并開始侵擾東漢邊境。公元177年,漢靈帝派三路大軍,分別從高柳、云中郡、雁門郡出塞,進攻鮮卑。檀石槐命東、中、西三部分頭迎戰,大敗漢軍。然而,檀石槐死后,鮮卑分裂。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軍閥混戰。不過軍閥們仍能吊打周邊少數民族。233年,鮮卑首領軻比能統一漠南,對曹魏邊境形成威脅。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鮮卑開始“部落離散,互相征伐”。鮮卑各部獨立發展,東部鮮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據遼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第三次南遷來到云中。
西晉時期的鮮卑
西晉初期,中原王朝仍對北方游牧民族保持強勢。然而八王之亂開始后,西晉王朝內部混亂不堪,國力衰弱,天下大亂,北方游牧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此時的鮮卑,也開始參與中原紛爭。鮮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先后建立代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諸國。
東晉時期的中國北方是一片大亂,但對于有追求的少數民族首領來說形式是一片大好。至公元351年,在西戎后裔苻堅的帶領下,前秦攻滅了各鮮卑政權,并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君王開創治世的國家。并著手南下滅東晉統一華夏,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大軍號稱九十萬,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以謝安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軍8萬迎戰。然而,戰爭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前秦軍隊潰敗。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各族紛紛獨立,建立自己的王國。386年,拓跋部,復立代國。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大同,稱帝。423年其孫拓跋燾繼位后,采取了多項措施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北魏國勢日盛,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此時,南方的東晉已為劉裕的劉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則還有西秦、夏、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的并立與紛爭,北魏的北邊還有柔然經常南下侵擾。拓跋燾君臨中原,通過攻打劉宋;討伐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北擊威脅北境安全的柔然;攻滅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北燕以及匈奴人建立的北涼,至439年,統一了北方。自西晉末年以來一百多年北方大亂的分裂局面宣告結束。
拓跋氏統一北方之后,逐步改革,社會經濟由游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限制地方豪強勢力,北魏統治者需要進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實行漢化政策。然后定都大同仍不在中原核心地帶,從地理和心理上限制了北魏的發展。493年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名義,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到洛陽后,揚言繼續南下,群臣勸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遷都洛陽,并繼續大舉改革。
北魏時期的形勢示意圖
孝文帝的改革和漢化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為隋唐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