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系列之孫策(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上期結尾處講到,孫策去投袁術,被袁術派到舅舅吳景那里跟著打山賊。本期接著往下聊。
《江表傳》載: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人,而為涇縣大帥祖郎所襲,幾至危殆。于是復往見術,術以堅馀兵千余人還策。
筆者在搜集孫策相關資料時,發現一個細節問題,對于孫策在吳景那里征討山賊的結果,很多文章稱孫策打敗了山賊,然后又去找袁術,袁術見孫策確實厲害,這才放心把孫堅舊部交給孫策。
但凡讀過史書原文的人,就知道這是憑空想象,并缺乏基本的語文知識。事實是孫策帶著自己招募的幾百人,被祖郎打得大敗,“為…所襲,幾至危殆”這句話再明顯不過。那么問題來了,后世人稱江東小霸王的孫策,怎么會被一個山賊頭目打得如此狼狽?孫策既然首戰即慘敗,根本沒證明自己的能力,袁術怎么還把兵給孫策了?
正史上并沒有這兩個問題的直接回答,我們不妨稍微發散點思維。先看孫策被祖郎打敗這個問題。
祖郎雖然是江東的山賊、山越頭目,但極為驍勇善戰,此人后來與孫策又交手多次互有勝負。不僅孫策這次敗給了祖郎,后續征討江東時又差點讓祖郎殺掉。考慮到孫策首次帶兵作戰缺乏經驗,敗給祖郎也情有可原,畢竟霸王項羽本尊也不是神,小霸王孫策遇到點挫折很正常。
重點是第二個問題,既然孫策首戰慘敗,袁術為什么把兵交給孫策,他就不怕孫策難堪大用,孫堅的舊部打了水漂?
筆者認為,答案是不怕。假設孫策在出道第一戰就大破祖郎,那么袁術反而不會把孫堅的部隊交給孫策。很明顯,如果孫策強到自己募兵,自己指揮,解決了吳景長期沒能解決的對手,這種人袁術都會害怕的。畢竟孫堅的舊部、宗族不少人在袁術陣營已經占據重要地位,如果孫策鋒芒畢露,袁術會產生戒備。
而作為十九歲的小伙子,敗給祖郎這種悍匪其實也沒什么丟人的,大不了泯然眾人,做個普普通通的偏將,畢竟孫堅的高度擺在那,兒子有差距都能理解。袁術很可能因為孫策表現的平庸,以及對孫堅之子出于情感、道義上,覺得應該提攜一下,這才把孫堅舊部交給了孫策。當然,這不意味著孫策從此自立門戶,袁術只是把部隊交給孫策,但孫策得聽袁術的指揮。
孫策繼承孫堅部曲,對后來的東吳私兵世襲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至少在江東,潛移默化中大家都覺得部隊就是私有財產,應該一代傳一代。雖然部曲制在漢末三國是普遍現象,但在東吳表現得比較極端化。這是另一個話題,就不展開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因為孫策人生第一戰的慘敗,反而使袁術放下戒心歸還舊部。從此,孫策才真正開始了小霸王的征戰之路。
袁術
興平元年(194),把控朝廷的李傕派出太傅馬日磾持節前往關東各地,希望與各諸侯緩和關系。馬日磾到壽春后,袁術列了一批名單強迫馬日磾給封官。不管怎么說,這是代表朝廷封的官,比各地諸侯自行任命的效力高,來路正。
其中孫策被袁術上表拜為懷義校尉。這時孫策只是帶著那一千多人,袁術也沒有忘記提拔。而且袁術常常跟左右感嘆:“我要是能有個像孫策那樣的兒子,就死而無憾咯!”可以看出袁術內心還是對孫家有感情的,真的很喜歡孫策。
《三國志·孫策傳》載:表拜懷義校尉,術大將喬蕤、張勛皆傾心敬焉。術常嘆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不光袁術喜歡孫策,袁術的大將喬蕤、張勛也都對孫策很有好感,打從心底欣賞這個年輕人。有觀點認為喬蕤就是二喬的父親,不過史料上沒有直接證據,成了永遠的懸案。
既然還沒在戰場上證明過自己,憑什么孫策人見人愛?不是能力,那肯定是人品過硬。
有一次孫策營中某個騎兵犯了罪,逃進袁術軍營的馬廄里。可能這個士兵覺得孫策不敢進入袁術的營里搜查吧,但孫策沒管那么多,徑直帶人闖了進去,揪出犯罪士兵當場斬殺,然后孫策主動求見袁術謝罪。
袁術回應:“士兵違背軍令就該斬,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有什么可謝罪的呢?”有了老大的支持,孫策軍紀嚴明的形象就在軍中傳播開來。這樣的年輕人,自然會贏得年長者的尊敬,畢竟心胸不那么狹隘的話,對年輕人總是更加欣賞。
說起袁術,總體是一個荒唐的、不靠譜的形象,游俠習氣濃厚,做事輕浮不穩重,缺乏長遠戰略規劃。他是挺喜歡孫策,但是又不重視孫策,雖然不能說他氣量狹小嫉賢妒能,但對孫策長期輕視,直接導致孫策極其失望,決心出走。
當初孫堅為豫州刺史,是袁術陣營第一悍將,現在袁術占據江淮,孫策覺得給自己個太守做并不為過。袁術起初答應把九江太守位置給孫策,但后來卻讓丹陽人陳紀做了九江太守。畢竟孫策年輕,還有的是機會,年輕人不要著急嘛。
很快袁術決定發兵征討徐州劉備,向廬江太守陸康征米三萬斛。雖然廬江屬于揚州,但陸康并不是袁術陣營的人,而是之前朝廷任命的太守,所以拒絕承認袁術的領導地位,也不發糧。袁術大怒,決定派兵攻打廬江。
說是打廬江,廬江是郡,郡的治所在舒縣,所以實際上就是打舒縣。上期筆者講過,周瑜就是舒縣人,孫策還搬到舒縣跟周瑜做過鄰居。當年孫策不是喜好結交社會名流嗎,在當地擁有不小的名氣。但再出名也是十幾歲的孩子,有的大人偏不把孫策放在眼里,這位太守陸康就是之一。
陸康不喜歡孫策,有一次孫策前往拜見,陸康沒有接見,只是叫主簿跟孫策見面。可能陸康只是忙于公務,也可能陸康覺得親自見一個小孩有失身份,具體原因不知。但孫策覺得很沒面子,自己也是當地一號人物,你太守牛什么牛啊。
幾年后,袁術想攻打廬江,孫策就積極請戰,打算讓這陸康老頭子瞧瞧,讓你看不起人。
袁術帶著主力軍要去徐州跟劉備對戰,于是就同意孫策去打廬江。袁術對孫策說:“之前是我一念之差讓陳紀做九江太守,這事是我不對,后來也常常后悔,本意是讓你當,但客觀因素太多。總之,你這回能打敗陸康,廬江我就交給你了。”
《三國志·孫策傳》載:術遣策攻康,謂曰:“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
得到袁術的許諾,孫策領兵攻打舒城。這個時候周瑜在哪里不知道,考慮到其叔叔周尚在第二年擔任袁術的丹陽太守,周瑜一家應該早就投奔了袁術,并不在城中。
這場廬江之戰,因為陸康很得民心,舒城軍民同仇敵愾抵抗孫策,前后打了將近兩年,才因為城內糧食耗盡而被攻破。一個月后七十歲的陸康病逝,陸家宗族戰死餓死近半。后來的兩位東吳名臣陸績和陸遜就是陸康的晚輩,因為兩人年紀尚小,開戰之初被陸康送回吳郡老家避難,躲過一劫。
圍城戰打了兩年才分勝負,孫策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然而袁術又食言了,把廬江太守位置給了劉勛。孫策感到自己被耍了。
吳景
兩年的廬江圍城戰雖然結束,袁術的新麻煩卻接踵而至。早在興平元年(194),原揚州刺史陳溫去世,朝廷任命劉繇為新任刺史。不過袁術很快占據了揚州治所壽春并割據江淮,劉繇無法赴任。
沒辦法,劉繇退而求其次渡過長江來到曲阿另立治所。在袁術篇筆者分析過,劉繇能夠到曲阿其實是袁術默許,并派吳景、孫賁監視,目的是表面不違背朝廷任命,同時不影響自己。
但劉繇自己不甘心只做吉祥物,暗中發展起自己的勢力,將丹陽太守吳景、丹陽都尉孫賁都趕回了江北,派部將樊能、于麋駐守橫江津,張英駐守當利口,與袁術形成南北分治局面。
正當孫策包圍廬江舒城之時,他的舅舅吳景、堂兄孫賁正跟劉繇部將張英打得難分難解。隔著長江天險,雙方誰也不能搞定對方。
興平二年(195),打下廬江卻未得太守的孫策向袁術請戰,希望去幫助舅舅平定江東,搞定劉繇這個扮豬吃老虎的家伙。
根據《江表傳》記載,袁術很清楚孫策心中不滿,也考慮過孫策可能借機脫離,但袁術覺得一方面劉繇、王朗這些人在江東勢力已經很大,孫策去了也不會有太大作為;另一方面江東反正已經丟掉了,派孫策去試試對自己也沒什么損失,去就去吧。
《江表傳》載: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于是袁術上表孫策為折沖校尉,行殄寇將軍職權,帶著孫策本部一千多人以及數十匹馬,加上志愿跟隨的幾百門客,前往歷陽而去。
需要注意的是廬江之戰是持續兩年的圍城戰,孫策不可能只有一千多人,也就是說孫策此次帶走的只有本部人馬,袁術并未給予任何兵力支援。可能袁術的內心也挺矛盾,知道孫策對自己不滿,放出去很大可能回不來,成功則當個半獨立的“外藩”,失敗就一了百了,自生自滅。但留在自己身邊則是萬分尷尬,兩次食言之后,袁術自己也不好意思見到孫策。
這時孫策早年在當地結交的人脈以及近期積累下的威望起到了重要作用,部隊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走到歷陽與吳景會師時,已經聚集了五六千的兵力,周瑜也帶兵趕來助陣,更關鍵的是在江東,孫策也擁有自己的臥底,孫堅舊部、時任吳郡都尉的朱治。
孫策與周瑜
劉繇的突然崛起不僅破壞了袁術原本在江東的勢力,而且也給孫策提供了脫離袁術絕佳的理由。萬事俱備,只等孫策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