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抑郁癥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負擔,也是導致患者功能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約有1/7的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遭受抑郁癥困擾。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國,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6%,目前已確診的抑郁癥患者為3000萬人左右。
調查顯示,這3000萬抑郁癥患者只有不到10%得到專業的救助和治療,同時,還有相當多的患者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患有抑郁癥,更沒有進行過診治。
不久前,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主辦的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抑郁傾向;同時,超過45%的網友表明患了抑郁癥時“不會去看醫生”;超過36%的人選擇去“綜合性醫院,由全科醫師診斷”,只有不到18%的人選擇去專科精神病醫院就診。
問卷調查結果還顯示,大眾對抑郁障礙的軀體癥狀認識遠遠低于精神癥狀。數據表明,56.32%的人在出現情緒低落、悲觀等負面情緒時會覺得自己患了抑郁癥,但是73.65%的人在出現頭痛、食欲減退等具體的軀體癥狀時不會聯想到自己患上抑郁癥。
患上抑郁癥,患者不自知,醫生也難識別。專家表示,目前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郁癥的識別率不到20%,而綜合醫院的醫生對抑郁癥的識別率不高,導致患者經常被漏診。
抑郁癥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將會導致抑郁癥慢性化,或者發展成為較難治性病癥,嚴重者還會出現殘疾,甚至自殺。
抑郁癥原因剖析
專家認為引起抑郁癥的主要原因來自四方面:遺傳因素、體質因素、生物學因素以及社會心理因素。這也是常見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
由于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社會矛盾增多等原因,導致目前我國精神類疾病的患者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受基因、心理及生理特征的影響,女性在某些特殊的年齡段及生理時期,心理上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癥,如: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等。
比如:全職媽媽已經成為抑郁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孩子遠遠比上班還辛苦,很多時候對于家庭的付出不能用金錢去衡量,全職媽媽總是伸手問老公要錢,總沒有花自己的心里舒坦,但是自己想教育好孩子,擔心父母或者公婆帶孩子不太合適或者不給帶等多種因素,所以媽媽感覺很辛苦。老公也覺得委屈,家庭的重擔在自己一個人上,感覺氣喘噓噓,房貸、車貸、奶粉錢都是現實的壓力。雙方之間缺少溝通,不太理解,很容易造成一方抑郁。
抑郁癥患者可能感覺心情郁悶痛苦,難以集中精力和正常思維,焦慮或坐立不安。此外,還經常伴隨軀體不適,如胸悶、憋氣、渾身疼痛、失眠、多汗等。顧秀玲說,軀體癥狀是抑郁障礙的顯著特征,很多早期的抑郁癥患者往往以軀體癥狀為主訴,包括睡眠障礙、疲乏、喉頭及胸部縮窄感、便秘、體重減輕、頭痛、頸背部疼痛、胃腸癥狀、心血管癥狀等。
據相關資料顯示,抑郁癥還與其他一些疾病有關,50%的中風患者在發病兩年后會伴發抑郁癥狀,使患者主動康復的愿望和能力減低;4成左右的冠心病患者或其他心臟疾病患者會伴隨抑郁癥狀,抑郁癥反過來又可誘發心肌梗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二者形成惡性循環;同時,將近一半的腫瘤患者也伴有抑郁情緒,這種情緒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食欲和睡眠,導致免疫功能降低,不利于開展治療措施。
抑郁癥的治療
抑郁癥治療主要是減輕和消除癥狀,最終目標是恢復社會功能。抑郁癥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非常重要。(單純的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癥狀,對于抑郁患者必須雙管齊下,才能立竿見影。)
對于抑郁癥,也應防患于未然。由于慢性疾病容易合并抑郁癥,因此,要避免過度飲酒、吸煙,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冠心病、癌癥、中風等疾病的發生,也可以減少抑郁癥。(疾病帶來的抑郁狀態,與這個疾病有關系,這叫所謂的“身心疾病”也就是軀體疾病引起的癥狀。另外服用抗抑郁藥物,不要去喝酒、)
專家們認為,幫助患者遠離抑郁,亟須加強對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培養。據了解,目前在中國,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僅有2萬余名,心理治療師的水平參差不起,需要進一步提高。面對日益增多的抑郁癥患者,社區醫院和綜合醫院將成為抑郁癥患者診療的主戰場。
進一步促進社區醫院和綜合醫院醫生對抑郁障礙的深入了解,改善其對抑郁障礙的識別、處理水平是未來抑郁障礙治療領域的關鍵所在。面對數千萬抑郁癥患者,需要社區醫師和綜合醫院醫師全面介入。應通過教育培訓,讓社區醫生、綜合醫院醫生以及其他衛生專業人員,包括護士、社會工作者、臨床心理學家、咨詢師、傳統醫學執業者等,更有效地識別和處理抑郁障礙。
我國應盡快和國外的治療模式接軌,建立轉診機制,遇到病情嚴重或難治病例時,應及時轉診至精神專科治療,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給出明確診斷與建議后,再讓社區醫生和私人醫生進行治療。
個人雜談,接上文。
對于嚴重抑郁癥,盡量不要去讓患者去心理咨詢,畢竟癥狀嚴重時,患者的感知力缺失,對于自身感覺缺乏,更危險的是嚴重抑郁患者,有可能自殺。所以,對于沒有服用藥物的嚴重抑郁癥,盡量不要去心理咨詢,必須服用藥物平穩之后,再去找心理咨詢。
在醫院,醫院的心理治療師更多的情況下,把住院的抑郁者看著病人。而在社會心理機構的心理咨詢師,對于服用藥物的抑郁者是他的來訪者。醫院的心理治療師更有可能從醫學層面考慮多,而心理機構的心理咨詢師更可能從社會心理因素考慮。
所以,根據我個人的咨詢抑郁癥經驗,把抑郁者當成來訪者,更有利于抑郁者康復。真正意義上的用心理學去咨詢一個服用藥物的抑郁癥,你會看到他的變化。
這或許與心理期待有關系。去心理機構咨詢的抑郁者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來訪者,而在醫院期間咨詢地來訪者會覺得自己是病人。病人和來訪者去有區分的?
病人更是從生物層面看待,主要需要藥物治療;而來訪者更多可能是咨詢而已。所以有部分來訪者住院期間效果不錯,用藥物將癥狀控制的很好呢,但是停藥之后,又再次復發。這個與沒有接受系統的治療有關系。重度抑郁癥=心理咨詢+藥物治療,缺一不可,中度抑郁癥心理咨詢地效果更顯著。
你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