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會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除非你能意識到你的潛意識。”
這個“意識到你的潛意識”其實就是自我覺察,而自我覺察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步。
如何自我覺察?
讓我們從一個問題開始。
當你憤怒,郁悶,恐懼,內疚,焦慮,煩躁,抑郁的時候,你會怎么辦?
很多人會選擇干點別的什么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如看電影,比如刷微信微博,比如和朋友一起去嗨,等等,通過轉移注意力,有些時候似乎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驅逐不快情緒,可是沒多久,那種不快情緒又會找上門。
“不快”就像一個你討厭的朋友,你為了不見他于是找借口避開他,可是他就在你家門口等著,無論你在外面玩得多嗨都總是要回家,也總是要面對他。
當你開始面對,就踏出了自我覺察的第一步。
有人問我,覺察好難,要靜坐冥想才能覺察嗎?怎么樣提高自己的覺察力?
對于內傾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不會太難,對于外傾的人來說,這個可能有點難。因為內傾的人已經習慣內省,而外傾的人則不。
自我覺察首先要求人慢下來,靜下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自我覺察需要靜坐冥想,需要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相反,自我覺察隨時隨地都可以做。自我覺察一部分是從行為內省到心理的一個過程,也有一部分在行為上面沒有體現,但是在內心得以體現。
比如,當你坐立不安,抓耳撓腮的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怎么了
?”,當你開始問這句話,就說明你已經開始覺察了,接下來,你自己回答自己:“恩,我焦慮了。”再接下來,好好地和焦慮待一會,感受下焦慮給身體帶來的感覺,當到達這個階段的時候,有些人的焦慮可能會消失,至少也會減輕。這就是覺察的過程了。
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再深入一點,嘗試做淺層的自我分析和行為認知。
“你為什么焦慮?”
“因為等一會我要見一個客戶,我沒把握,很擔心把事情搞砸。”
“如果事情搞砸了會怎么樣?”
“會受到領導的責備,這個月的獎金也會泡湯。”
“領導責備和獎金泡湯會對你有怎么樣的影響?”
“我會難受”
“為什么會難受?”
“……”
當我們認識到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及事情不會帶來嚴重的后果的時候,針對這件事情的焦慮基本就會消失。我之所以說是針對這件事情的焦慮會消失,是因為如果只是淺層的分析和認知,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最深層的焦慮的種子一直都在,要想根除,需要做更深入的分析。這可能就需要救助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了。
剛剛說的是從行為到內心的一個覺察過程,還有一些,可能還沒來得及在行為上體現,只是在內心里煎熬。
比如,看到同行不停地發文章你很煩躁,這時候啟動自我覺察:是的,我煩躁了,煩躁讓我呼吸急促,思維混亂,喉嚨有被掐住的感覺,好好地體驗下這種煩躁的感覺,特別是扼喉感,慢慢地,情緒就會松弛下來,當情緒松弛下來的時候問問自己:“你為什么煩躁?”然后就得到了一個令你啞然失笑的原因:“因為我在妒忌他們。”當你追查到這個原因,煩躁就會消失。
有人說,憤怒的時候我還來不及覺察就直接發飆了,怎么辦?恩,那你的覺察就從發完飆后的懊悔開始吧。
出于本能,很多人會避開負面情緒而樂于接受正面情緒。如果剛開始覺得負面情緒的自我覺察很難,也可以從正面情緒的自我覺察入手。當你高興,開心,愉快,幸福的時候,靜靜地和這些情緒待一會,讓那種情緒由外及內陸彌漫全身,填滿內心,到最后,通常會有一種平和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其實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因為很多情緒被分析之后都會變淡或者消失,所以,若非出于治療的需要,最好不要刻意去分析愉悅情緒。否則,你會覺得生活沒啥可樂的。
如果以上所有的自我覺察你都做不到,那就可能要專門抽出時間來訓練了,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時間靜坐冥想,也可以選擇一朵花,一棵樹或者隨便什么一個固定的東西(最好是有生命力的)盯著看,從仔細觀察物體的細微變化開始,慢慢進入到觀察自己內心的情緒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