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金明秀治療痛風痛風(Gout)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慢性代謝紊亂疾病。其主要臨床特點是體內尿酸產生過多或腎臟排泄尿酸減少,引起血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癥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
正文:
金明秀治療痛風痛風(Gout)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慢性代謝紊亂疾病。
其主要臨床特點是體內尿酸產生過多或腎臟排泄尿酸減少,引起血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癥及尿酸鹽結晶。
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嚴重者呈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
古代文獻中痛風被稱為帝王病、富貴病。
因痛風是平素恣食膏粱厚味,以致濕熱內蘊,兼因外感而發病。
據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痛風已成為一種世界流行的疾病,亞太地區及環太平洋地區的痛風發病率已高于歐洲及美洲國家和地區。
如在我國臺灣地區,痛風是一種常見的疾病,3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高達1.73%,其中1.16%發展為痛風。
同時指出:
痛風的發病率與經濟發達程度和生活水平高低,生活節奏快慢等因素呈正相關。
而急性關節炎又是痛風常見的首發癥狀,是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炎癥反應。
其典型發作起病急驟,多于午夜因劇痛而驚醒;最易受累部位是第一跖趾關節,常呈紅腫熱痛,可有關節腔積液,也可伴發熱,白細胞增多等全身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
現將金明秀教授治療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的經驗介紹如下。
1病因病機中醫學關于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從古至今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
素問·痹論篇日: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日:
厥陰有余病陰痹,厥陰不足病熱痹。
元·朱丹溪格致余論·痛風論日:
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風受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
清·尤怡金匱翼·熱痹曰:
熱痹者,閉熱于內也――臟腑經絡,先有蘊熱,復遇風寒濕氣客之,熱為寒抑,氣不得通,久之,寒也化熱。
金明秀教授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同時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認為:
痛風屬中醫的痹證范疇,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類似中醫的風濕熱痹,為平素過食膏粱厚味,以致濕熱內蘊,兼因外感風濕熱邪,或因人素體陽盛,陰液不足,感邪從陽熱化,留滯骨骼經絡,氣血不能暢道,不通則痛;而氣血郁于骨節局部,則灼熱紅腫,功能障礙,痛不可觸。
久病入絡,氣血失暢,瘀血凝滯,痰瘀交結而致關節腫大畸形。
病久不愈損傷脾腎,致脾腎陽虛,濁陰毒邪內盛,發為關格之變。
2辨證論治對于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的辨證論治,歷代醫家各有不同。
金明秀教授借鑒古代醫家治療痛風的認識和經驗,汲取現代醫學研究成果,加以自己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認識和治療體系。
對于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基于濕熱內蘊,痰瘀互結,并兼風寒濕邪,脾腎陽虛這一病機,他提出了清熱利濕,祛瘀通絡,扶正祛邪的治療大法。
創立了驅痛湯:
羌活、獨活、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牛膝、威靈仙、防風各15g,雞血藤、青風藤、忍冬藤各25g,山茱萸15g。
執簡馭繁,使復雜多變的病癥,在驅痛湯的基礎上辨治更易。
即若關節灼熱掀紅甚者,重用赤芍,加蒲公英、地丁、金銀花;若關節腫脹甚者,加車前子、茯苓、澤瀉;若疼痛明顯者,加用乳香、沒藥。
方中羌活散寒驅風,勝濕止痛,善治在上之風寒濕痹;獨活長于溫散下部腎經伏風而除濕止痛,為在下之風寒濕要藥,二藥配合則能盡祛一身之風寒濕邪。
在大量的清熱藥中,佐以少許溫散發汗藥,為使邪氣的排出創造條件。
醫宗必讀曰: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則。
方中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能活血行氣;當歸補血活血;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三藥合用則可補血不滯血,行血而不破血。
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而不燥,且溫散藥中配以養血活血之藥,可以制約風藥之燥性,祛邪而不傷正,有時患者以疼痛部位固定,皮膚干澀,口干渴而不欲飲,舌黯邊有瘀斑等為表現。
本方活血化瘀之力尚不足,故加桃仁、紅花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力。
痛風患者多以中老年為主,人至中年則肝腎不足,出現腰膝酸軟無力,腰背不舒,下肢活動不利等癥狀。
此時加少許補益肝腎之藥,當屬必然。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又活血逐瘀,能引血下行,常作為腰膝下部病變的引經藥;山茱萸平補肝腎,陰陽雙調,且有酸斂之性,能斂汗固正,不使發散太過,散中有收。
藤類藥具有舒筋通絡,祛風除濕之效,此類藥物歷來是醫家治療14痹證的常用藥。
金明秀教授汲取現代藥理研究成果,有選擇地運用藤類藥物治療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雞血藤苦,甘溫,具有補血行血,舒經活絡,調經和營之效,與補血行血藥合用則可增強血藥之效,同時又能療痹。
忍冬藤甘寒,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之功,可消除經絡之風熱而止痛療痹。
方中威靈仙性猛,善走而不守,能宣通十二經絡,使患者經絡中的瘀滯開通,不通則痛癥狀得以改善。
對于痛甚難忍者,方中沒藥則能行氣活血止痛。
大多數患者投以此藥后疼痛之癥即能緩解,惟此藥有刺激腸胃之弊,應食后服用。
對于灼熱掀紅甚者,方中蒲公英、地丁、金銀花則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結消腫。
但因本病亦可由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熱引起,故金明秀教授常在清解邪熱同時佐以甘寒養陰之品,加上黃柏、地骨皮、知母以外清內滋,清除邪熱。
熱邪與濕邪膠結不散,則成濕熱之患,熱易清而濕難除,故方中不忘加一些清熱利濕之品,如車前子、澤瀉、防己、生薏苡仁、茯苓、木瓜等。
同時若病久不愈,損傷脾腎者,加補益脾腎之品,如杜仲、菟絲子、補骨脂等滋陰補陽之品,以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
總之,上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祛瘀通絡,扶正祛邪之功。
據現代藥理學研究:
方中諸藥普遍具有解熱、鎮痛、抗炎、抑菌的作用,其中獨活、川芎還有保護腎臟的作用,有利于尿酸的排泄;而獨活、當歸、赤芍、紅花同時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以改善微循環,保證腎血流量,從而保證尿酸的順利排泄。
綜觀本方有解熱、鎮痛、抗炎、抑菌,改善微循環的功效。
3臨證體會3.1治療大法祛邪扶正,攻補兼施。
諸多醫家皆認為痛風性急性關節炎以風濕熱邪侵襲為主,治療早期總以祛風、除濕、清熱為主。
若早期扶正則認為有閉門留寇之虞。
金明秀教授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的病人群,以中老年為主,而此時人體肝腎自虧。
若在治療上單純祛邪為主,忽視正氣的補充,可導致驅邪不盡,正氣又已虧虛,病情反復,難以好轉。
故只有及早扶正才能二者兼顧,從而達到最佳治療作用。
驅痛湯中的山茱萸、牛膝就寓有攻中有補之意。
3.2用藥特點平穩和緩,草藥為主。
金明秀教授在治療痛風性急性關節炎時擅長用藤類藥物,本草便讀日:
凡藤蔓之屬,皆可能經入絡,既避免了應用蟲類藥物帶來的毒副作用,又發揮類似蟲類藥物的通經活絡之效。
驅痛湯中的雞血藤、青風藤、忍冬藤均體現了此類妙用。
3.3飲食調攝配合適宜運動對于痛風患者,金明秀教授除予以藥物治療外,還特別強調飲食和運動治療。
常指出痛風病人應忌煙酒,忌高嘌呤食物,以盡量杜絕嘌呤的攝入;同時應多運動,多飲水,以增加尿酸排泄,從而從嘌呤的攝入、合成、轉化、排泄合成方面控制病情,達到治療痛風的目的。
張荒生治療痛風經痛風以單關節或多關節紅腫熱痛,甚或畸形為特征。
張荒生教授臨癥運用中醫辨證辨病相結合治療本病,善從濕熱著手,自擬痛風方治療本病68例,療效頗佳。
現將其經驗簡析如下:
1臨床資料68例病例均為2004年9月~2005年6月武漢市中醫醫院住院或門診病例,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77年制定的關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分類標準:
①一次以上的急性關節炎發作;②炎癥表現在一天內達到高峰;③單關節炎發作;④患者關節皮膚呈暗紅色;⑤第一跖趾關節疼痛或腫脹;⑥單側發作累及第一跖趾關節;⑦單側發作累及跗骨關節;⑧可疑的痛風石;⑨高尿酸血癥;⑩X線顯示關節非對稱性腫脹;X線攝片示骨皮質下囊腫不伴骨質侵蝕;關節發作期間關節液微生物培養陰性。
具備以上臨床、實驗室和X線征象等12項中的6項者即可確診為痛風。
68例患者中,其中,男64例,女4例;年齡30~50歲62例,50歲以上6例;病程3個月~10年。
2治療方法自擬痛風方:
藥用生石膏(先煎)40g,知母10g,黃柏10g,生地15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10g,二花藤20g,全蟲10g,桑寄生10g,滑石15g,淡竹葉10g,車前草15g,燈心草4g,黃連6g,甘草6g。
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用。
一個月為l療程,一般進行2個療程。
3療效標準治愈: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隨訪1年未復發;顯效:
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
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
4治療結果68例中治愈24例,顯效40例,無效4例。
總有效率94.12%。
5病例介紹邱某,男,35歲。
2003年3月8日初診。
反復發作性左足趾腫痛4年,右手指疼痛3天。
患者于4年前因飲酒后突發左足第一跖趾關節大拇趾腫痛,伴紅腫發熱,難以入睡。
經服用消炎止痛類藥物(具體用藥不詳)后緩解。
以后每遇飲酒或食用肥甘厚味易發作,疼痛部位固定于左足第一跖趾關節大拇趾。
開始發作服用消炎止痛類藥物效果明顯,近1年來服前藥療效不明顯。
3天前因飲啤酒后發現右手食指指掌關節疼痛,伴紅腫發熱,疼痛以夜間為甚,難以忍受,其他關節無不適。
納可,大便調,小便黃,因疼痛影響睡眠。
舌紅,舌體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滑數。
PE:
右手食指指掌關節紅腫,觸之灼熱,壓痛(+),功能受限。
實驗室檢查:
UA 526umol/L,RF 28.6IU/ML,ASO、ESR、BUN均正常。
診斷:
熱痹(痛風性關節炎)。
證屬濕熱阻絡型。
治宜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藥用生石膏(先煎)40g,知母10g,黃柏10g,生地15g,丹皮、赤芍、白茅根各10g,二花藤20g,全蟲、桑寄生各10g,滑石15g,淡竹葉10g,車前草15g,燈心草4g,黃連、甘草各6g。
服用上方7劑,紅腫疼痛明顯減輕,患處觸之輕微發熱,納可,夜寐安,二便調,舌紅,苔白,脈弦滑。
守上方,去寄生,加薄荷3g,續服用7劑。
后隨證加減又服7劑,疼痛消失,患處仍輕微紅腫,觸之質軟,外科手術割開見細小結石。
仍以上方為基礎,加減服用7劑,諸癥悉除。
復查UA、RF、ESR、ASO均正常。
隨訪1年未復發。
按:
患者形體壯實,嗜食肥甘厚味,痰濕內生,郁久不解而化熱,濕熱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濕熱之邪化熱成毒壅塞經脈,使局部脈絡不通,血澀不行,熱蒸濕阻,局部紅腫熱痛。
舌紅、脈數為實熱之征;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脾虛有濕;苔白膩,脈弦滑數,小便黃,濕熱內盛之征。
本病責臟于脾,其表在胃。
急則從表,取胃腑為君,故方中重用君藥石膏辛甘大寒人胃腑,清熱瀉火;胃為土腑,其父臟為心而作臣,故方中臣藥:
淡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土腑本臟為脾,其子為肺與大腸,共取為佐,故方中:
知母、滑石、燈心草、車前草祛濕利尿,使濕熱之邪自小便而解,輔以桑寄生強筋壯骨,丹皮、赤芍、生地益肝腎之陰,涼血散瘀而止痛;黃柏滋腎陰,瀉相火,共全佐藥之功。
全蟲通絡止痛,白茅根,二花藤清熱解毒為信使之藥;甘草調和諸藥。
6討論張荒生認為痛風主要原因在于脾肺腎功能不足。
脾之運化功能失調,對厚味、酒食運化不及,致痰濕內生,凝滯于關節。
六腑以通為用,肺之肅降功能失調,飲食物入于六腑而腐熟消化不及,久而化熱熏蒸臟腑肌肉。
腎司二便功能失調,則濕濁排泄緩慢,以致痰濁內聚。
臟腑積熱,濕熱毒邪流注關節、肌肉、骨骼,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痹痛,亦即痛風性關節炎。
治療本病要臟腑同治,臟之功能宜調,六腑宜通,使濕熱之實邪自二便而解
王志高治療痛風經驗王志高是內江市名中醫,從醫三十余載,學驗俱富。
現將其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經驗整理介紹如下。
1析病機,痰濁濕毒,本脾腎失調根據痛風性關節炎似風非風、似寒非寒、似濕非濕的癥狀表現,王志高認為此病乃痰濁濕毒所致。
蓋本病多見于中老年形體豐腴之人,平素嗜好膏粱厚味,又喜靜惡動,致臟氣漸衰,臟腑功能失調。
尤以脾腎兩臟清濁代謝紊亂為主。
脾失健運則升清降濁無權,腎乏氣化則分清別濁失司,致痰濁濕毒內生,阻滯經絡和關節,使氣血運行失暢,經脈不通而骨節腫痛。
痰濁濕毒郁久而化熱,則關節紅腫灼熱、痛不可近。
若遇外邪入侵,或過勞、酗酒、縱欲等誘因,即可反復發作骨節劇痛。
若痰濁濕毒結于關節或皮下組織,變生痛風結節,久則瘀腐潰破滲流脂濁。
若痰濁濕毒凝滯于骨,骨失精髓滋養,可見骨損或畸形。
總之,脾腎功能失常,痰濁濕毒壅塞,氣虛血瘀是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的關鍵。
2論治法,首察標本,重活血化瘀王志高認為,本病應遵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主張辨病與辨證結合,分期分型論治。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痰濁濕毒瘀阻較甚,關節局部病變突出,以標急為主,當急則治其標。
若屬濕熱蘊結型,治以清熱利濕,化瘀通絡;若屬寒濕凝滯型,治以散寒除濕,通絡活血;若屬痰濁瘀阻型,治以利濕泄濁,活血化瘀。
本病間歇期或慢性期,一般癥狀不明顯,或僅表現為高尿酸血癥,標證基本已去或者輕微,其脾腎清濁功能失調為之本,此當緩則治其本。
若屬脾腎陽虛型,治以溫補脾腎,益氣活血;若屬肝腎陰虛型,治以滋補肝腎,活絡散瘀。
痛風性關節炎常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王志高本久病人絡、久病必瘀及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古訓,而重活血化瘀法。
現代文獻報道,活血化瘀法有抗炎及抗感染、減少炎癥滲出、促進已損組織修復等作用,故王志高強調活血化瘀法應貫穿于該病治療始終。
3遣方藥,酌古參今,施成方專方方藥是中醫治病的關鍵環節,王志高臨床遣方施藥喜用成方加減。
他認為多數成方本身即是臨床實踐的產物,經過長期歷史檢驗和歷代醫家反復臨床驗證,具有很高的效用性及安全性。
對于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王志高主張成方應列為首選。
根據本病常見的濕熱蘊結型、寒濕凝滯型、痰濁瘀阻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等證型,分別施用四妙丸合當歸拈痛湯、桂枝附子湯合桃紅飲、消痰湯合丹參飲、附子湯合補陽還五湯、知柏地黃丸合活絡效靈丹等成方加減,大多能迅速緩解臨床癥狀,部分患者能臨床治愈。
王志高喜用成方,可并非一味尊經崇古。
他根據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及現代藥理學研究成果,自創痛風靈I號、痛風靈Ⅱ號兩個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專方。
當運用成方療效欠佳時,用其自擬專方加減,每收良效。
(1)痛風靈I號組成:
土茯苓、車前子、萆薢、薏苡仁、澤瀉、威靈仙、秦艽、澤蘭、漢防己、當歸、地龍等。
水煎服。
該方具泄濁化瘀、消腫止痛之功,用于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
臨床觀察到此方不但使關節癥狀較快緩解,而且血尿酸下降也明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