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 4877 字
讀了很多書,回想起來,卻總是覺得一片空白,想不出究竟留下了些什么;
付費參加了一堆課程,聽的時候覺得醍醐灌頂,沒過多久卻發現都還給了老師;
看文章、聽講座,記了一大堆東西,感覺收獲滿滿,但卻一直放著讓它們積灰,不知道怎么用起來
……
我想,這應該是許許多多人的心聲。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愿意學習 —— 甚至相反,我們對學習有著極大的熱情,但是,卻總是感覺,好像看不到什么效果,起不到什么作用。
久而久之,無非只有兩種結果:
要么是沮喪,失去斗志,再也提不起動力和熱情去學習,變得困惑、茫然,渾渾噩噩;
要么不斷欺騙自己,用徒勞的「讀書聽課做筆記」,給自己一種「我在進步」的錯覺 —— 但實際上,你所學到的東西,正在一點一滴從指縫間流走。
無論是在知乎,公眾號,還是訓練營,我都收到了許多這樣的私信。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種常見的想法是寄希望于「記憶力」。很多讀者經常問我:L先生,為什么你總是能記得那么多東西,你是怎么練成這么強大的記憶力的?
但其實,記憶所能起到的作用,極其有限。
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記憶不過是「儲存」而已,但要把知識真正用起來,讓它切切實實成為你的能力,你需要的是三種能力:聯想,建構,遷移。
這些,都不是憑借「記憶」能夠實現的。
另一種思路,是把知識儲存起來,放在外部工具里,需要時再去閱讀和檢索。
我一度也在這樣做,但后來發現,更大的可能是什么呢?是你勤勤懇懇,保存了幾百上千篇文章,然后,你就再也沒碰過它們。
更可怕的是,你會有一種「我知道它」的感覺 —— 但這種感覺完全是虛假的。你并沒有真的知道,僅僅是「見過」而已。
你只是在用「收集」這個行為,欺騙自己,讓自己以為是在「學習」。
那么,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如何才能真正把知識用起來?
我們需要從根源來開始探討。
社會科學家 Michael Polanyi 在1958年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他認為:我們學到的知識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前者指的是那些能被表述和覺察到的知識,亦即我們能主動展現出來的知識;后者指的是存在于認知之中,我們覺察不到,但卻會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知識。
它們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呢?前者能夠主動復述、表達,后者只能在某些場景和時刻「突然浮現」在腦海里。
舉個例子:肌肉記憶,就是一種最常見的「隱性知識」。
比如騎自行車。你未必能說得出來,騎自行車時腳蹬的頻率是多少,身體是怎么發力的,怎么控制平衡,全身的肌肉如何協調……但是,當你學會騎車之后,跨上自行車,你的身體就會自然而然地調整到合適的狀態,不需要大腦作任何干預。
同樣,當我們學習時,我們大腦所接收的信息,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也會成為我們的「隱性知識」。
所以,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讀到某些內容、跟別人聊天時,突然腦子里會閃現出一些念頭和想法,或是破碎的只言片語,你對它們有一個模糊的印象,但卻沒法回憶出更多細節。
這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知識的「激活」。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被遺忘的東西,其實并沒有真的遺忘 —— 它只是被藏到了記憶的底部,沒有辦法找到它而已。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需要從記憶的編碼模式講起。
我在許多文章里都講過:記憶的儲存模式,其實本質上,就是神經元之間的協同。若干個神經元通過突觸連接,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集團,就構成了一個「概念」 —— 這就是記憶儲存的最基本單位。
一個概念,通過各種突觸,跟對應的圖像、聲音、或者其他概念連接起來,產生「聯想」 —— 這就構成了一個小的小的網絡,也就是一個「知識點」。
舉個例子:
一個「鳥」的概念,跟鳥的圖像、「niao」這個聲音、以及「羽毛」「飛」「禽類」等概念組合起來,這個小小的局部網絡,就是我們對「鳥」的全部知識。
大量的「局部網絡」整合起來,就構成了我們整張知識網絡。
顯然,在這張網絡上,連接越多的「節點」,也就越重要;同樣,它被聯想起來、被「喚起」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但在我們的記憶中,還殘存著大量孤零零的節點。它們可能完全沒有連接,可能只有一兩個連接,可能漂浮在記憶里的幽暗角落。
時不時,有某個節點突然被激活,然后又復歸沉寂,像什么都沒發生。
這些,就是我們的「碎片記憶」 —— 它也是一種典型的「隱性知識」。
它們并未被真正忘記,只是因為缺乏連接和觸點,沒有能被納入完整的知識網絡之中,孤零零地漂浮在記憶的一隅罷了。
那么,同樣屬于隱性知識,碎片記憶和肌肉記憶,它們的區別在哪里呢?
其實很簡單。肌肉記憶雖然脫離于整個知識網絡,但它本身是自成體系的。
它是一個完整、有序的局部網絡,本身是有清晰的結構的。
它會跟場景緊密綁定。當某個場景發生時,這個「小網絡」的探測器被激活,繼而,信號快速地沿著通道,傳遞向整個網絡。
整個網絡立刻忙碌起來,高效地、有條不紊地開始協作,一個個神經元亮起,又傳遞向下一個,此起彼伏,熟練而流暢。
等任務完成,整個網絡再度暗下去,進入沉睡。
但是,碎片記憶是孤立的。記憶跟記憶之間,缺乏足夠的連接,也就是有效的通道。
當它被喚醒時,只能激起一些起伏 —— 也就是「模糊的印象」,沒有辦法讓這個「激活」狀態繼續傳遞下去。
你一定也看出來了:碎片記憶,最本質的特征是什么呢?缺乏「結構」。
無論是顯性知識,還是技能、經驗、肌肉記憶,它們之間只有量級和場景的差別,但共同點是:都具備完整的結構,從而才能協同作用,滿足我們的需求。
但碎片記憶是零散的,孤立的,沒有結構。繼而,也就沒有辦法被我們利用起來。
它們會占據我們的儲存空間,但我們卻沒法良好地把它們利用起來。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像電腦一樣,直接用一個「碎片整理程序」了事。需要用一些其他的技巧。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享過一個方法:在筆記上加上「行動」,讓筆記從囤積變成流動起來,榨干筆記的每一分價值。
今天,再分享一套方法,叫做「知識卡片」,幫你把「碎片記憶」結構化、顯式化,外化成「顯性知識」,成為自己真正的知識積累。
如何制作自己的「知識卡片」?
我自己是用印象筆記,你也可以用任何其他工具:OneNote,為知,有道……或者,如果你喜歡紙筆,用實體的筆記本會是更好的選擇。
具體來說,可以遵循下面這幾個方法:
1. 每天一個知識點
知識卡片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把每天學到的新知識,不論是書、文章還是課程,都記錄下來,做成一張張「卡片」。
通過這種方式,把知識進行外化,轉變成「顯性知識」。
那么,為什么要強調「每天一個知識點」呢?
非常簡單:我們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客觀環境。乍一看,每天只記錄一個知識點太少了,但是碎片記憶之所以沒法「顯性」,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實際上壓根沒懂。
所以,這里的記錄,并不是把它摘抄下來,而是需要符合兩個條件:
1)在弄懂它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重新表述出來;
2)在(1)的基礎上,用盡可能簡短的語言,提煉出它最核心的信息。
這兩點是非常困難的。實際上,絕大多數人所做的筆記,只停留在摘抄、心得的程度,完全達不到這兩個要求。
但單純的摘抄和心得,僅僅是「復制」和「儲存」,起不到將知識體系化的作用。
唯有用自己的話去提煉、濃縮,在這個加工過程中,調用自己已有的體系,橫向拓寬,從點到面,才能真正把一個知識點,納入你的知識網絡之中。
所以,哪怕每天只記錄一個知識點,只做一張卡片,如果你能堅持這個做法,都是在最大化學習的收益。
長此以往,你就會真切地感受到「學習」和「積累」的效果。
2. 結構化
在做每一天的「知識卡片」時,如何才能更好地濃縮、提煉,同時拓展它的「觸點」,盡可能跟知識網絡聯系起來呢?
不妨按照「結構化」的方式,事先設定好一個框架,用這個框架去思考和剖析它。
我自己設計的結構,是這樣的:
本質:它的核心是什么?我可以如何理解它?
來源:它來自哪里?為何會產生?原因是什么?
去處:它表現為什么?我能拿來做什么?如何操作?
聯想:它跟其他什么東西相關?可能會涉及到哪些概念?
舉個例子:
情緒反應
本質:激素變化,下意識反應,應對環境的進化優勢
來源:杏仁核活躍,抑制前額葉皮層
去處:戰或逃反應,身體的高喚醒狀態;FESU模式,場景預演。
聯想:三腦系統;CBT方法;《思考快與慢》……
任何一個知識點,做成「知識卡片」時,我都會去填寫這幾個問題。并在填寫時,盡可能發散思維、查資料,不追求絕對正確(實際也很難),重點在于: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讓自己的大腦參與進來,去思考、分析,對它進行加工。
經過這個過程,留下來的產物,就是一張完整的「知識卡片」。
當然,你完全可以有其他的「結構」,未必要用這個模式。只要注意保持一致即可。這樣,才能達到把知識串聯起來的效果。
閱讀是進食,但思考才是咀嚼。
3. 升維整合
知識卡片做好了,并不是就放著不管了 —— 你需要不斷地對它們進行審視,整合起來,進行「升維」。
什么叫升維呢?
兩張或多張知識卡片,可能能夠組合起來,合并成一張新的卡片,組成一個局部的小網絡,重新提煉、濃縮出來 —— 這就是一個升維。
因為我們的視角拔高了,原本的核心信息成了細節,成了另一個新系統的部件。
舉個例子:像前文的「情緒反應」,是一張知識卡片。那么,等你對它非常熟悉的時候,不妨思考:
有哪些卡片能跟它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系統?
它本身屬于哪個更高層級的系統?
如果把它本身看作一個點,我可以如何構造一個新的知識網絡?
這是一個不斷清除舊卡片、組成新卡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這些被清除的知識,并沒有消失,它們已經在你記錄和反芻的過程中,被納入了你的知識網絡,成為「顯性知識」的一部分。
而整合起來的新知識,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系統,開啟一個新的小網絡。
如果說結構化和觸點延伸,屬于「橫向拓展」,那么整合升維,就是「縱向拓展」—— 唯有這樣,才能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儲存結構,以點帶線、面、體,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
這就是一種對知識進行高維度內化和吸收的方式。
4. 轉化行動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講過:無論任何知識,最終的方向,一定要轉化為行動。
同樣,也只有通過行動,我們才能完成整個「顯式」的過程。
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把卡片轉化為行動呢?
一種做法是:每天抽出部分時間檢視卡片,并記錄隨時產生的任何念頭,寫到待辦清單里面,作為一個小任務,安排時間讓自己去完成。
這是最簡單的做法,但稍微有點被動。
另一種方法是:主動去思考,這個知識點如何用到生活中?它可以優化我工作、學習、生活的哪個環節?它跟哪個場景是綁定的?
然后,為這個場景和知識點,建立一個聯系,讓自己能夠聯想起來,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便利貼。像我剛開始做時間管理的時候,會在門口貼上便利貼,寫上「檢查外出清單」。這樣,當我想要出門時,就會想起要打開待辦APP,檢閱一遍清單,看要帶的東西有沒有帶齊。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會被內化,成為「肌肉記憶」,無需再進行提醒。
這就是一個把「碎片記憶」結構化、體系化的過程。
希望這套簡單的「知識卡片」法,可以有效地幫助你,把學到的東西真正用起來。
畢竟,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
小練習:
不妨為今天的這篇文章,動手做一張「知識卡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