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加微信比互留手機號更普遍地成為“認識一下”的方式,一個人的朋友圈也就這樣漸漸被越來越多不算熟悉的人看到。微信朋友圈最初的私密性和封閉性,早已不復存在。
于是,很多人為了保持私密性,除了屏蔽和分組之外,將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這似乎正在成為一股新的潮流。
認識一下可以,但我不愿意你了解我太多過去;如果你不持續關注我,那就別想看到有關我更多的東西……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種種心態可謂不一而足。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有本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名叫《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這句話你可能感覺很耳熟,因為被無數次地代入別的名詞來用過。
那么,當你在微信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的時候,你是在心里給自己和其他人,設置些什么呢?
不太理解
稍等,我翻一下“剪貼簿”
什么?誰撕得只剩三頁了!
——對于這種含金量低的朋友圈,一個月看上幾分鐘,本來是很高效的事情,但是只剩三頁的剪貼簿,還有必要保留嗎?
最開始發現身邊有朋友設置了“三天可見”,是我專門去看一個前同事的朋友圈的時候。這位姐姐挺矯情的,有點喜歡曬娃,三天兩頭發一些她女兒的柔光濾鏡照,于是我很早就屏蔽了她。
但畢竟大家還是同在一個群里,時不時會聊天,而且我也是個好奇心、八卦心比較重的家伙,偶爾也會想看看她又帶娃去哪兒遛了、去哪兒逛街了什么的,萬一那個地方還有點兒好玩呢?
用這種“單方面關進小黑屋(屏蔽)”+“偶爾不定期看望(翻過往記錄)”的方式,我自以為節約了不少平時的精力,想了解些什么的時候也可以隨時去了解。
對于這些半熟不熟的微信聯絡人,這樣處理后的朋友圈,在我看來就像一本關上的剪貼簿,本子上盡管他們去貼那些花花綠綠的照片,寫那些半真半假的心得,都不會影響我。當我有閑心和時間的時候,就隨手撿出一本來翻閱一下。
多半時間,翻完了之后,我會在心里默默點頭:“嗯,看來當初屏蔽他們是有道理的。”
就在上周,和閨蜜聊天時,她問我某個商場是不是有個牌子的家居產品在打折,我忽然想起那個前同事貌似去逛過,因為她在群里說自己買了好多“美美的香薰蠟燭”,說要給女兒來個燭光浴什么的。
我心想,她一定會發朋友圈。便自信地對閨蜜說,“稍等,我來翻一下剪貼簿。”她還奇怪我為啥冒出來這個詞兒,我一邊得意地打開微信,找到那位前同事的名字,一邊給她解釋自己的“發明創造”。
結果,緊接著我就啞火了——
捧著手機看了兩秒鐘,我抬起頭望向閨蜜:“什么!她居然設置了三天可見!”
同時她仍然保持著每天都發至少一條的頻率,那次提到買東西的時候,至少一周以前了,如有需要的信息,也是啥都看不見了。最新一條又是她家那個柔光濾鏡的半虛構寶貝,手拿一支甜筒,得意洋洋對著鏡頭笑……
一瞬間竟然心生遺憾,其實有時候翻翻她的“剪貼簿”,二十條里面總還有一兩條有點兒意思的原創或值得瀏覽的轉發文章。休息時間那么寶貴,我也不想成天抱著手機刷,對于這種含金量低的朋友圈,一個月看上幾分鐘,本來是很高效的事情,但是只剩三頁的剪貼簿,還有必要保留嗎?
從此以后,這位前同事可能永遠都會是隱藏在我通訊錄里的陌生人了。(Vivian)
過去一時的感慨之言
變成意想不到的小小感動
——心里某處仿佛被一根手指輕輕觸動。不僅是因為沒想到她竟然會認真看我朋友圈,更因為連我自己都不曾去翻當時隨手的記錄,她卻記得。
第一次跟朋友抱怨那個“三天可見”朋友圈的時候,對方發過來一句段子,大意是:讓剛加的還不太熟的人翻自己以前發的朋友圈,感覺像在被挖祖墳。
我在心里翻了個巨大的白眼,這個比喻大概是我見過最夸張的了。把自己隨手拍的圖、隨口發的嗲,看得比天還大,也是自戀到家。
同時也禁不住感慨,微信的初始設置下,陌生人都能查看十張照片,現在圈子越收越緊,也越來越沒有“朋友”的味道了。
但是,圖片是你選的,文字是你敲的,私密的心事,盡可以寫日記或藏在心里,愿意發出來,前提就是與人分享啊!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通過朋友圈去了解一個剛認識的人,甚至有人說,朋友圈已經成為一個人的“隱形簡歷”,如果只顯示三天的朋友圈,無形中也會讓自己少了很多被潛在朋友了解的機會。
以及,被理解的機會。
上個月我經歷了一個人生的小低谷。從外表上來看,生活依然風平浪靜,無論工作還是家庭,都沒什么實質性的變化。但在我自己內心,卻一度難過掙扎到連續失眠。
而且無人可訴。現在誰壓力不大呢?只要看上去沒遭受巨大損失或意外變故,再難過也沒辦法說。我感覺自己已經開始理解那些患上抑郁癥的人了。
直到上周五的中午,在星巴克碰見一個很久沒聯系的朋友,本以為只是普通寒暄兩句,我堆著禮貌而不失真誠的笑,心里其實冷冷的,端著咖啡打算走,她忽然叫住我,沒頭沒腦地說,“對了,一直想問你:上個月你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我覺得說得特別好,是哪位大神的原話啊?”
我當場愣住了,心里某處仿佛被一根手指輕輕觸動。不僅是因為沒想到她竟然會認真看我朋友圈,更是因為連我自己都不曾去翻當時隨手的記錄,她卻記得。
不好意思地笑笑,心里熱乎起來,“萊昂納德·科恩,我很喜歡的歌手。”
她也微笑起來,“你配的那張意境圖也好美啊。你真是個感性的妹子。”
過了兩天我才想起來,這位朋友是個搖滾迷,她怎么會不知道科恩呢?我點開她的朋友圈,她一兩個月才發一條朋友圈,我很快就翻到了2016年11月,科恩去世那天,她簡簡單單發了一句“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與我舞到愛的盡頭)”,正是科恩的一首歌名。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與遺憾共生,并安之若素,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生命是如此短暫,讓我們唱歌吧,讓我們跳舞吧,讓我們隨著音樂,緩緩舞向所有的盡頭。
如果我也設置了三天可見,或者她如此設置,那么這份意想不到的小小感動,就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以前,我以為朋友圈很干凈或者喜歡都刪掉的人很酷,后來我又想,其實朋友圈堆成山的人才是真的酷,沒用的鏈接、過時的段子、新歡、舊愛……他們根本不在乎過去發生了什么,自己曾經如何。活在現實、看向未來,真正的放下不是絕口不提,而是在回憶涌上心頭的某一天,自己笑著跟朋友講講。(霜醬)
支持如此
大領導突然面對面加微信
之前的分組設置派不上用場
——之前對朋友圈的分組設置里沒有領導,所以,新加的人不管我怎么分組,都可以完整看到我曾經發出的所有信息。
我從小就養成了記錄的習慣,從讀書時代的手寫日記到QQ空間,從微博到微信朋友圈,重大事件的記錄、電影音樂的評論、日常生活的感嘆,都被我零星記錄了下來。
在網絡空間里,我曾經的劃分是:工作在QQ,生活在微信。可是不知不覺間,工作和生活的聯絡都逐漸轉移到了微信上,我一度花了大把的時間把所有的聯系人都分類整理,堅持用不同的面孔來面對不同的人。
于是,我的朋友圈開始陸續出現“親戚不能看系列”、“同事不能看系列”、“酒肉朋友不能看系列”以及“指定人士必看系列”,就這樣累并痛快著持續了好長時間。
雖說自己的朋友圈自己做主,但偶爾也會出現不小心選錯分組或選錯可見的尷尬情況。記得有一次我休年假,并沒有告之同事要出國旅游,結果發朋友圈時不小心選成了同事可見,于是好幾個同事紛紛私聊我,讓我幫忙帶東西。迫于無奈,我回國時還給每個辦公室都帶了一份伴手禮,本來想徹底放松的年假,因為一條選錯分組的朋友圈,搞得有點勞累。
起初知道三天可見這個設定時,我還覺得特別好笑,堂堂微信上的好友,朋友圈的可見程度還比不上人家陌生人的“允許查看十張照片”,多么諷刺!
然而,就在今年,我也身不由己地加入了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大部隊,這一切都源于大領導突然加了我的微信!
那天因為開會的原因,集團領導突然需要加我微信轉發一個東西,面對面的瞬間,我連拒絕的理由都來不及想,就這么稀里糊涂地掃碼,與大領導互加了好友……
回公司的路上,我是忐忑的:想到前幾天才發了一條吐槽公司加班沒效率的朋友圈,如果被大領導看到,豈不是死定了!三思之后,我迅速把朋友圈的隱私設置改成了三天可見。
因為,即使當下我將領導分到了同事組,但是由于之前對朋友圈的分組設置里沒有領導,所以,新加的人不管我怎么分組,都可以完完整整看到我曾經發出的所有信息……
謝天謝地,有個三天可見的設置,避免了我地毯式清理朋友圈的巨大工作,也讓我依舊有這么一個私人空間,可以對生活盡情感嘆而毫無顧忌。就好像童話故事里寫的一樣,三天以及分組可見,大概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傾吐秘密的那個樹洞吧。(茜貍)
和現任穩定交往半年以上
我把朋友圈設置為半年可見
——閨蜜問我:“那你倆要是結婚了呢?你要全部放開嗎?他看到以后會說什么呢?”我說,不會看到的,半年剛剛好,足夠了。
和大K交往8個月后,正好是元旦,那天,我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半年可見。
那天我記得天氣很好,或者可能只是因為我心情好。我們一起去喝下午茶、逛街然后一起晚飯,他隨時都牽著我的手,倆人說笑到開心之處,他會很自然地把我手背拿到嘴邊輕輕貼一下,特別甜。
當晚,我把白天在太古里LINEfriends咖啡門口拍的照片,還有路邊的花草和晚上的燭光,一一發在朋友圈里。朋友們踴躍點贊,閨蜜更是直接留言:“哇!你又開始撒狗糧啦,看來這次很認真啊!”
我私信回復閨蜜:“這個‘又’字是故意要提醒我什么嗎?煞風景!”
她發來一堆齜牙咧嘴大笑的表情:“來打我嘛,不怕不怕,我看好大K哦,忘了過去吧!”
大K的回復則在我意料之中:“寶貝,你的朋友圈我可以看完最近半年了啊~~”
我給他回:“好好表現,撐到明年給你全部的權限,嘻嘻。”
雖然回得嬉皮笑臉,其實心里很有幾分傷感——跟前男友分手之后,我才設置了三天可見。有些共同的朋友,我不想屏蔽誰,但也不愿新認識的不熟的人看到我之前發過的那些戀愛絮語。
剛開始療傷的那段時間,我去那個相熟的發型師那里剪頭發,想換個心情,他還不曉得,一邊給我剪頭發一邊給我介紹一家新開的餐廳,說特別適合情侶去。
走出理發館,我站在街上,拿出手機,很沖動地想馬上全部刪掉過去,但最后一刻還是放棄了。
我覺得,既然是真實經歷過的,就不要刻意銷毀,不論好壞,都是自己選擇和走過的路。最重要的是,當時心情不好,而我一直都提醒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想做的事,緩一緩再說。
于是就一直保留了下來,只不過把設置改了,所有能看到之前歷史的,都是已經看過的,所有新認識的人,就不用讓他們知道了。
跟大K認識后,他也第一時間去看了我的朋友圈,但是當時可能還不好意思來問我,直到我倆基本確定了戀愛關系,他才趁我心情好的時候問過一次:怎么只能看三天啊?
我說現在微信加的陌生人太多啦,不太想耍朋友圈了,你去看我微博嘛。他可能會猜到一點,但也不愿問得太多。再說了,當時我們交往才兩個多月,他也自覺沒資格追問太深,畢竟都是適婚年齡的成年人,誰沒有過去呢?
漸漸地,在這段感情里,我對未來越來越有信心,過去傷痛的影響,也越發變得無足輕重,但過去的就是過去了,當時我就決定:等我倆穩定交往半年以上,就放開半年的朋友圈。
閨蜜問我:“那你倆要是結婚了呢?你要全部放開嗎?他看到會說什么?”我說不會的,半年剛剛好,足夠了。 (橘子硬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