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青少年自殺,是導致15~24歲青少年死亡的第三號殺手,是5~14歲孩子早夭的第六位殺手。
而在中國,自殺也是青少年致死的第三大原因,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
不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讓人擔憂,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引起人的注意: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曾經對南京近2000名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發現40%的小學生說過“不如死掉的好”這樣的話。
與之相對應的另外3個現象,同樣讓人揪心。
中國純母乳喂養率僅為20.8%;
產后立即步入職場的母親越來越多;
培養孩子獨立觀念越來越流行,典型的就是“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
尤其是第三個現象,讓人越來越擔憂、揪心。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其實關于嬰童獨立教育的觀念,在西方也流許久,但是它所帶來的,不一定是嬰童所謂的“獨立”,而是一個個悲劇。
19世紀50年代以來,這樣一種教育理念開始在英國流行:
父母不應該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回應太多,這樣會溺愛孩子,因此當孩子憤怒、抗議或抱怨時,父母都不應該太當回事;
父母不要太在意與孩子的分離,即便這樣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也要漠視;
嚴格的規定和紀律是孩子成熟的必要保證;
……
另外當時英國各地的保育機構也開始關注抗菌,盡可能避免人為介入或者刺激,事實上,他們無意間制造出了“情感無菌”的環境。
當時的英國人堅信:這樣的教育理念,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無愧于“維多利亞”時代的紳士or淑女。
沒有人意識到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他們認為這些孩子沒有受苦,甚至許多精神病專家說,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下不會感到抑郁。
然而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不茍言笑,對父母要么漠視,要么敵視。
與此同時,一種類似的養育觀念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流行開來,與英國略微不同的是,美國的這套養育觀念,披上了一層科學的外衣——行為主義心理學。
這種理論認為,與其關注孩子的內心意識,不如直接研究他的行為。而孩子特定行為的出現,是被父母相應的反饋所強化的。就像巴浦洛夫對于狗的條件反射實驗一樣,給予一定的刺激,就會展現出一定的反應模式。
在行為主義學者眼中,孩子不再是有感情的人,而是機器,可以被環境任意地操縱和訓練;嬰兒之所以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給予孩子照料,長此以往,嬰兒就會覺得父母的重要性堪比食物和水。
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甚至說過這樣的話:“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span>
其中突出的例子是如何面對嬰兒的哭鬧。行為主義指導下的養育觀念認為,哭鬧本身就沒有意義,只要媽媽忽略它、不強化它,嬰兒便不會一直哭鬧;一旦嬰兒通過哭鬧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TA就學會了這招,每次想得到什么就會哭鬧。于是,偶然的行為就會演變成一個壞習慣。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位名叫巴克溫的兒科醫生,基于自己多年的臨床觀察,提出了反對意見。
兒科醫生巴克溫
他觀察到,在環境優越、整潔干凈的醫院,享受無菌、無觸碰式照顧的孩子,體重卻不見增加,睡眠還偏少、不茍言笑,也很少開口說話;他們對微笑和輕語也常常無動于衷,看起來無精打采、悶悶不樂。
相比同樣的飲食條件下,在家休養的孩子恢復的更好,更健康、更快樂。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他接手了一所醫院的兒科,取消了抗菌至上的老標語“進入病房前洗兩次手”,掛上了一個新標語“進病房后先抱抱孩子”。
很神奇的是,很多孩子的身體狀況明顯好了起來。
但是這些還不足以說明什么,只是一次粗淺的經驗觀察。
好在世上永遠不缺好奇的研究者。后來,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光榮登場,他找來了許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實驗,深深改變了當代的育兒理念。
當時,哈洛飼養的多只恒河猴患病死亡,為了避免猴子繼續死亡,他決定讓60只剛出生的幼猴與母猴分開6~12小時,隔離在無菌環境中。
細心的哈洛察覺到:這些幼猴對籠子底部鋪墊的折疊紗布產生了特殊依戀,如果有人想把布點拿走,幼猴就會大肆反抗。
而另一些被放在鐵籠中的幼猴,頭5天存活困難,奇怪的是,如果籠子里放一個毛巾覆蓋的東西,幼猴就長得很好。
為了弄清背后的原因,哈洛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
第一個便是代母實驗。他將8只恒河幼猴關在籠子里,沒有母親陪伴,每個籠子里都有兩個“人造媽媽”的裝置。
其中一個有臉,外面包裹著海綿、絨布,比較柔軟。另一個裝置全是鐵絲,但胸前有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按照行為主義“有奶便是娘”的觀點,幼猴應該為了喝奶整天圍在鐵絲媽媽身邊。但結果發現,除了幼猴餓的受不了,會去鐵絲媽媽那邊喝奶,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絨布媽媽身邊。
哈洛還將一些發條玩具,比如小狗、泰迪熊、大蜘蛛等等放在籠子里,刺激幼猴。
幼猴看見這些從來沒看見的家伙,第一反應就是立即奔向絨布媽媽身邊求安慰。
當陌生東西出現,幼猴立刻擁抱住“絨布媽媽”
這些實驗結果是向“母嬰情感紐帶基于照料”的第一科學拳。絨布媽媽對這些幼猴來說就是一切,它們深愛著絨布媽媽,哪怕“她”連奶水也給予不了。
于是,哈洛這樣寫道:愛源于接觸,而非食物。母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饑餓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擁抱、撫摸、親昵。
可是即使有親密接觸,這批由絨布媽媽“撫養”長大的恒河猴,長大以后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它們性格孤僻、抑郁,甚至自閉,有的還出現了自殘性和攻擊性,對周圍懷有深深的敵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接觸。
在后續的繁殖實驗中,哈洛發現其中的公猴沒有尋找伴侶和交配的能力,而母猴拒絕交配。
當母猴被強制交配生下小猴,20只母猴中,只有一只嘗試給孩子喂奶,其他的不是忽視孩子,就是對孩子暴力相對,還有4只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
顯然,她們失去了最基本的“愛”的能力。
為什么會這樣?
好在哈洛在后來的搖擺試驗中找到了答案。
當他讓絨布媽媽“動”起來,每天能陪幼猴玩上一會,哪怕只有半個小時,成年后的幼猴基本都是正常的。
于是,哈洛發現了母愛的另外兩個關鍵因素:運動和玩耍。
1958年,哈洛在美國心理學年會上,報告了他的研究發現——《母愛的本質》:“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就滿足了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span>
哈洛的演講,不僅在學術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更是深深影響了美國父母的養育觀念。
在這樣觀念的影響下,很多父母甚至丟掉嬰兒車,改用嬰兒背帶,就是為了給孩子更多的觸摸。
但另一個社會現實和焦慮又浮出水面,把矛頭推向了父母,特別是媽媽們:
嬰兒長大以后,如果出現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一定是父母的錯,一定是他們的養育方式不對,他們一定在孩子小時候沒有給予足夠的愛,沒有足夠地陪伴他們。
20世紀70、80年代以來,美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職場媽媽人數大增,對于自己不能陪伴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這些生育后重返職場的媽媽特別敏感,特別容易內疚,但又進退兩難。
一方面是公眾對母親多多陪伴孩子的呼吁,一方面是現實的無能為力。
無奈之下,很多媽媽只能放棄自己的事業,回歸家庭。
一項由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社會學家Erin Cech主導的調研發現,美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女科學家,生完第一個孩子后,其中的43%會完全放棄工作或選擇兼職工作。
先不提放棄光明前程的遺憾,光是一份收入的減少,就足以讓一個家庭壓力倍增。
但如果沒有放棄事業,媽媽們又可能要為忙于工作,不能時刻陪伴孩子感到內疚焦慮,甚至被外人指責。
心理學家、身為4個孩子母親的斯卡爾,曾這樣為焦慮的母親們辯護道:
為什么職場母親應該內疚,應該感到自己無能?孩子一天有8~12個小時是醒著的,而她們擠出了4~6個小時來陪伴,她們錯過了孩子的哪個重要發展階段嗎?
如果一份有報酬的工作對她自己、對全家人都很重要,那么她還應該為沒有全天陪伴孩子而“受良心折磨”嗎?為什么要被內疚絆倒?
職場母親與孩子直接互動的時長,跟全職媽媽一樣,除了那些多余的無效時段,她們究竟錯過了什么?
句句說到我們的心坎上,但我們依然疑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追求自己的事業、獲得家庭所需報酬的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有親密的接觸、陪他玩耍、陪他運動?
當然,公平地說,在一定程度上,爸爸們也存在類似的焦慮。
答案都是相似的:我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孩子打造堅固的“安全基地”。
所謂的安全基地,就像是游戲《王者榮耀》中英雄的出生點,英雄在這里誕生,在這里獲得力量,之后他可以放心的探索世界。
而父母就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心理學家安斯沃思說 “兒童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放心地探索周圍的世界?!?/span>
有“安全基地”的孩子,不是人們以前認知的那樣,會一直黏著父母。相反,他們會更加勇于探索世界,容易交到朋友,面對壓力時既靈活又有韌性,和小伙伴待在一起的時間很多,有著健康的自尊心。
恒河猴實驗中的幼猴,就是這樣的表現,即便周圍都是幼猴感興趣的東西,只要絨布媽媽一出現,幼猴就會立馬回到絨布媽媽身邊;只有確定絨布媽媽在那兒,幼猴才不那么焦慮,放心地去探索周圍。
教育學家曾給出這樣幾條建議,來幫助我們打造安全基地:
第一,及時滿足孩子各種合理的需求,包括及時滿足孩子進食的需求,并且采取合理的喂養方式,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食,而不是強迫孩子進食。但這里有兩個關鍵字:合理。也就是說,不是響應孩子的所有需求,而只是其中合情合理的部分。
第二,多多與孩子身體接觸,比如擁抱、撫摸、親吻,經常與兒童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比如微笑,以溫柔愉快的聲音與孩子交談,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觸覺、視覺和聽覺的刺激。
第三,就是保持養育者與嬰兒穩定的撫養關系,不要經常更換養育者,特別是主要養育者,尤其是不要突然更換,必須更換時一定要給孩子一個適應過程,而且養育方式也不要發生太大的改變,以免引起孩子過分的焦慮。
第四,成年人要主動調節自己的行動,以適應兒童的行為節律,而不是把自己的行為習慣強加給孩子。比如,最基本、最簡單的,別帶著孩子一起熬夜,先哄他睡著了,再起來做大人的事情。別一直高高在上地俯視孩子,經常蹲下來,透過孩子的視角看看這個世界,往往會解開很多不解和矛盾。
做到這些,當然需要時間,并不一定非得是時時刻刻的陪伴,質量永遠勝于數量。
之前火遍全網,那位為女兒手繪6張講解圖,介紹《流浪地球》的中科院計算所王元卓研究員,很巧,是我朋友的老公?!皠e人家的爸爸”,其實經常被老婆“抱怨”,工作太忙,經常出差不在家。
但只要有時間,他一定會全身心陪伴兩個女兒。6張講解圖還不算什么,他為她們做過和電影里一模一樣的瓦力!
他給女兒做的風箏是這樣的,還手繪過全家福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