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初年,山東的一個小地方出現了一家奇怪的茶棚。過往的路人都可以進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這茶不收銀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說一些奇聞異事就行。 但好日子沒過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變故。 蒲松齡的兩個哥哥娶的妻子都相當潑辣,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里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實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給這三個兒子分了家。 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惠,不像兩個嫂嫂這樣能打能吵又能搶,分家的時候也是默默躲在一邊等待蒲松齡父親的安排,最后,蒲松齡只分到了農場的三間破房子,以及二十畝薄田和只夠吃三個月的糧食。從這以后,蒲松齡不能像過去一樣只用讀書,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須要自謀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個私塾老師,但當時私塾老師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可以拿到的錢最多只有八兩銀子。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還不夠富人家的一頓宴席。 父親去世后,蒲松齡還得贍養母親,家里就更揭不開鍋了。 為了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他挖空了心思,可在當時,文人要想出人頭地,就只有走科舉考試這條道路,蒲松齡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舉考試上。除了教書外,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參加科舉考試上,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始終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歲時才成為一個歲貢生。蒲松齡的一生可以說是在貧困線上掙扎,他曾經感慨道:“窮神窮神,你和我為什么這么親近,整天寸步不離地跟著我,就算我是你的一個仆人,你也得給我放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離開我,就好像是兩個熱戀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舉考試中始終不能得志,蒲松齡對黑暗的社會和不合理的科舉制度產生了很深的抵觸,他有一種傾訴的愿望,于是他打算寫一本書。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齡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馬路邊搭起了一個草亭,設立了一個茶棚。于是就出現了故事換茶喝的情景。 就這樣靠著和客人閑談,蒲松齡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書齋中,憑著記憶,將這些故事加工潤色后記錄下來,寫在自己的書中。因為故事是通過聊天得來的,蒲松齡就給自己的書齋起名字叫“聊齋”。 蒲松齡將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當中,因為他寫的是傳奇故事,所以他為自己的小說集取名《聊齋志異》。 蒲松齡花了大量的精力寫成的這本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表達了他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可以說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但這部書的作者,在貧困中掙扎和科舉考試中落魄的蒲松齡,卻沒有得到當時人們對他的肯定,最后在聊齋中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