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龍角塔與名聯
留存至今的南陽府衙的建筑經過歷朝歷代的維修改造,都會有所改變,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府衙內部機構的增改裁并,二堂兩側的不少建筑在功能上有所變化,兩側的偏院更多體現的是一幅田園式的景物風貌:透過古樸典雅的門楣隔扇,走在蜿蜓曲折的幽深小徑上,可以看得到槐蔭靜舍,也可以聞得到桃李芬芳,桂花飄香;可以聽得到鳥啼蟲鳴,晨鐘暮鼓,也可以欣賞田園風光、鄉居野趣,辦公之余,也可輕松一下頭腦。
顧嘉蘅很精通張弛有度的方式,和那些有錢有勢有名的大人物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除了在維修武侯祠的派捐數字和繳納時間上有些針鋒相對、咄咄逼人之外,更多時間還是圍繞著武侯祠的人文歷史、傳說軼事談笑風生的。加上顧嘉蘅是個讀書人,熟知南陽不少典故,和那些名儒談話之時信手拈來,就令不少人倍感親切,也就有了更多的話題。
“世人皆知,武侯原是瑯琊郡人,幼年喪父,其后隨叔父來到豫章,以豫章經荊州而定居南陽。”一個白發蒼蒼的大儒嘮嘮叨叨的從三顧茅廬一直說到七擒孟獲,最后才把矛頭對準了顧嘉蘅:“可是襄陽卻強詞奪理,借著一個隆中之地名,硬說他們那里才是武侯故居,這場故居之爭已經持續了很久,不知府臺大人意屬哪邊?”
“諸位均知,本官原是江蘇昆山人氏,隨家尊遷居湖北宜昌,現在又在河南南陽府衙為官。”他的臉上有了些無奈,向大家拱拱手:“既然有爭議,還是不說為好。”
“這可不行!”剛剛從被逼到墻角好不容易喘過氣來的一個南陽富商卻不肯放過知府大人:“既然武侯祠在臥龍崗,既然武侯在崗上是臥龍,走出草堂后飛龍在天;既然決心派捐修繕武侯祠,本人提議新建一龍角塔,以示紀念!既然在南陽為官,知府大人還是對武侯故居何處明白表態為好!”
顧嘉蘅努力想扭轉話題:“龍角塔?這個提議很新穎,能否詳談一番?”
于是陰陽學的那個正術就自報奮勇的站出來,以陰陽官的身份解釋了設想構建的龍角塔是作為意喻臥龍崗為“龍角”的形象,也從文化上說明武侯從臥龍在崗到飛龍在天的升華過程,同時不僅蘊涵著深奧的堪輿理念,也有很神秘的風水術。
“還是得體恤民情、關心民政,建塔之事先緩一緩吧。”沉思片刻,顧嘉蘅做出了決定:“此次因為武侯祠毀損嚴重,修繕費用本來就居高不下,加上還要重修道院,請得道大師住持,為祠堂增添一些田產,也得花不少銀兩,龍角塔就留等下次經濟寬裕一點再作考慮。”
后來所建成的那座塔高七層、通高11.1米、系六角形密檐式磚塔的龍角塔至今仍聳立在臥龍崗武侯祠的一側。基座由兩級石條砌成,下為地宮;塔身七層用青磚白灰勾縫砌成;第一層的畫像磚已大部漫患;塔的第二層東北面塔門上方鑲嵌一青石,中鐫刻有“龍角塔”三字,上款題“咸豐四年秋月吉日”,落款“知南陽府顧嘉蘅、知南陽縣鈕氵雷建造,堪輿臨晉楊豫懷選吉勘定。”還有“奎、婁、聯、斗、牛”七字咒語環繞塔身一周。
塔上的字體為行楷,陰刻,深1厘米,剔底并飾鉆花。于第一石“奎”字的右上方款書“咸豐四年”,第五石“牛”字的左下方署款“鈕氵雷書”。顧嘉蘅書體遒婉俊逸,鈕氵雷書法蒼勁灑脫;兩者結合起來給人以法度謹嚴、氣勢磅礴的視覺效果,點明了它所要表現的主題。題額飾以磚雕邊框與紋飾,自內向外依此為弧形滾棱、水波紋、斜面及平面條磚壓邊。
二層用石條鋪底,每層銜接處下放上收,疊澀密檐,層高1.5至0.7米不等;塔剎用青石雕制,高1.6米。塔的第二層每面正中凹嵌青石、漢白玉題字,除一、七層外,其余各層每面正中凹嵌浮雕畫像磚。塔的第一層直徑2.4米,邊長1.4米,高1.65米,東北方向的一面砌以圓形拱券門,上邊以臥磚砌飾兩條棱框,中砌磚雕水波紋飾,下邊砌以磚的橫面雕刻的回形圖案,用來裝飾拱券門券的邊框,門口用臥磚封砌,只是象征性的塔門。
龍角塔從第三層開始,塔身六面每面均鑲嵌著浮雕畫像磚,依次為各種神話傳說中的仙人和動物,背景為祥云、樹木山石;每面為素面青磚出檐封頂,最高處上置塔剎。塔剎由寶瓶和六個龍頭組成,猶如塔里盤臥著六條巨龍抻出頭來,嘴里各銜一鳳鐸,徐鳳擺動叮當作響,好似龍吟龍語,整座寶塔堅固玲瓏,勻稱秀美;立意新穎,神韻古樸。不僅展示了我國傳統建筑的藝術魅力和風水塔建筑的地方特色、士習民風,更是南陽至今僅存的一座磚塔。
不過在當年顧嘉蘅和那些名流大亨們喝茶的時候,雖然決定暫緩龍角塔的興建,可那些人根本沒打算在關鍵問題上放過他。有人更是會不失時機的問上一句,也想把咄咄逼人的知府大人逼到墻角去:“知道府臺大人不是湖北宜昌土籍,在下就大大松了一口氣,既然是江蘇昆山人,對于武侯故居所在地究竟是襄陽還是南陽就很好表態了!”
躊躇半天,依然左右為難,可是被逼無奈,迫于形勢,顧嘉蘅也就只得隨口一答:“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知府大人隨口一語,居然語出驚人,稍稍品味,全場響起一片叫好聲。
這樣的解釋在內容上既高度肯定了諸葛亮的忠心和名望,又表達了希望襄陽與南陽兩地著眼于人物大節、平息紛爭的意愿,十分符合顧嘉衡的特殊身份;而在形式上,除了對仗工整,更是平仄協調,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尤其是后來此對聯被懸掛在武侯祠大拜殿大門外的,就名揚四海,流傳到現在,更是被列為中華最著名的十幅名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