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與針法一樣,存在補法與瀉法的問題。對于邪氣偏 盛的要用瀉法,對于正氣虛弱者要用補法。這與前文熱證可灸論互為佐證。
灸法的補瀉最早記錄于
“《黃帝內經》氣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 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針灸大成·卷九》艾灸補瀉中亦提出:“以火補者,毋 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 也。”
古代灸法多指艾炷灸的方法,具體的操作時
補法
施灸,點燃艾炷后, 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緩慢地燃燒,直至自己熄滅。
這樣火力溫 和,熱力緩緩透人深層,以補虛扶蠃,溫陽起陷。灸治完畢后 再用手按其施灸穴位,使真氣聚而不散。
瀉法
施灸,點燃艾 炷后,以口迅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較猛,燃燒速度快, 不燃至皮肉,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 施灸完畢后不按其穴,是謂開其穴而消散邪氣。
依此類推,艾條灸的補法應為:
補法:
艾條點燃艾條后,不吹旺艾火, 等待它緩慢地燃燒,像溫和灸法樣施灸,使火力緩緩透人深 層,灸治完畢后用手按住施灸穴位,再移開艾條,使真氣聚而 不散。
瀉法
點燃艾條后,用嘴不斷吹旺艾火, 像溫和灸法樣施灸(或像雀啄灸法樣施灸),火力較猛,艾條燃 燒速度快,施灸完畢后不按其穴,移開艾條即是。
近代針灸家提出了一種艾糸補瀉方法,主要 分抑制&和興奮法。
興奮法(弱刺激、補法):主要用艾條的雀 琢灸,每穴每次灸半分鐘到2分鐘,約30?50下;或用溫和 灸、0旋灸,吋間為3?5分鐘,主要作用是促進生觀機能,解 除過度抑制,促進正常的興夼作用。
抑制法(強刺激、瀉法): W艾條溫和灸或回旋灸肩次餌六灸10分祌以上,特殊需要 時,可灸幾十分鐘< 主要作m是鎮靜、緩解、制止,促進正常的 抑制作用。
以上這幾種方法是我們常用的艾灸的補法和瀉法,但總體來說,像大多數人艾灸那樣就放艾灸盒或者隨身灸的那種一般都是偏補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