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美國很認同職業經理人,中國企業往往不認同職業經理人,最著名的案例是何經華與用友,當年何其風光,最后何經華卻只能悲情出局。您覺得在中國,作為職業經理人,最大的困難或挑戰是什么?
唐駿:最大的挑戰是中國沒有職業經理人的土壤。老板會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不愿意放權,于是職業經理人無事可做,形同虛設。企業員工也不認同,認為職業經理人不是老板,說話也不算。老板不放權,員工不認同,職業經理人很難有所作為。
另外一個困難是職業經理人在中國沒有成功的案例。正如你所講,能看到的全部是失敗的案例。之后才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衛哲加盟阿里巴巴,可以算成功的案例。
作者:外企經理人在中國相對成功,這是什么原因?
唐駿:對,外企職業經理人能舉出許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杜家濱在思科、周偉焜在IBM、陳永正在微軟,都可視為成功的案例。這是因為在外企,對于中國的事情,職業經理人有一定的決定權力,對于中國員工來說,他們能認同的老板、日常匯報工作的對象都是職業經理人。也就是說,外企職業經理人有權力,員工受命于他們,所以他們能做成事情,取得一定的成績。
而中國的民營企業老板則一般認為,職業經理人來了,也干不成什么事情;職業經理人則認為,不是我不想做事情,而是你不給我空間,員工不聽命于我,因此做不成事情。員工、老板和職業經理人,對于"職業經理人"的看法是分歧的,這是中國職業經理人面臨的困境。
唐駿:我經常講,一個企業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0到1的階段,也就是創業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到100的階段,也就是發展壯大的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企業的經營模式、管理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從0到1的階段,創業者發揮主導作用,職業經理人是不能主導這個階段的。同時,創業者管理企業從1到100也是很難的,因為從1到100是有規范的,其中包括運營、管理、資本運作等等,應該按照規范化操作來實現。從0到1是沒有規范的,是摸著石頭過河,你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憑直覺,碰運氣,能走過去的算是英雄,走不過去就是失敗者。在這個階段,一個成功者背后可能有十個甚至數十個失敗者。從1到100的時候,有很多規范,應該由掌握這些規范的人來做,如果再摸著石頭過河,憑直覺,碰運氣,就不能與那些掌握規范的企業進行競爭。簡單的比喻:從1到100,有一條線,一條道路,不偏離這條線,就能走得快一點;偏一點,就會走得慢一點,甚至失敗。職業經理人就是能劃出那條正確的線,知道企業如何從1做到100的人。
作者:企業從0到1更需要冒險,而不是規范的管理?
唐駿:對,就是冒險,然后進行嘗試,做創新。
作者:從0到1,沒到1的時候,很多人死掉了?
唐駿:對,很多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就死掉了,所以叫摸著石頭過河。你不知道石頭在哪里,過河是最重要的。過了河以后,對面就是一條高速公路,就需要駕車前進。要由知道高速公路路況、會開車的司機來開車,而不是摸著高速公路往前走。摸著高速公路往前走,被其他車撞死的可能性很大。
作者:從1到100就是一個經驗的復制。
唐駿 :就是經驗的復制。要復制,就得知道這些經驗是什么。我在微軟十年,知道微軟是怎么從20走到50的,20走到50的經驗可以完全復制到1到20的過程中,也可以復制到50到100的過程中。我去盛大,盛大已經走到1了,我要從1復制到20。
作者:中國的民營企業在中途夭折比較多,是不是跟其排斥職業經理人制度有關?
唐駿:改革開放30年,中國民營企業有很多很成功,也有許多夭折了。成功的原因多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有關。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是一個物資饑渴型社會,生產什么都能賣掉。那時候不需要精細化管理,不需要管理客戶關系,不需要專業化運營,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不斷地擴大生產線生產產品,然后客戶會自動上門。那時候,外資企業還沒有進來,中國的民營企業面對的對手是沒有競爭力、沒有效率、被官僚體制折磨的國有企業。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的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中國企業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再是沒有效率的國有企業,而是經驗豐富的跨國企業,無論管理還是資本運作,中國民營企業都難望其項背。中國民營企業要繼續往前走,必須引進外部的商業智慧,引進管理、運營、資本運作的經驗,正確認識職業經理人的作用。如果不正確地認識職業經理人的作用,中國的民營企業從1到100的過程中,會死掉很多。從0到1,企業還不是很大,倒掉就倒掉了,死不足惜。從1到100,企業已經有清楚的未來,再死掉,那就實在是讓人傷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