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北上的列車中,她和我聊了一會兒,然后側首望著窗外,專注而又恬淡。也許她的思緒如縷縷輕煙,正氤氳在綠坪翠黛上,皴染著她心目中美奐的畫卷。
我望著她,心里嘀咕了一陣子,怯怯地問:“您在想什么呢?”
“發呆!什么也沒想。”
她回過頭來,淡淡地說。
我啞然了。
繼而,我不由對她生起無邊的羨慕。
我是個雜念叢生妄想紛飛的人,成天在腦子里自編自演電視劇,幾十年來被紛紜不斷的粗重念頭消耗了太多的精力,以致神倦體怠,老相垂現。睡眠中也是一絲不茍地做夢,賣力地扮演夢中的角色,醒后疲憊不堪,耽誤了好多事情,也荒廢了如許韶華良辰。要是我能像她那樣“什么也不想”地發呆幾分鐘,那也是莫大的福分啊!
然而轉念一想,普通人怎么會“什么都不想”呢?我們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遷流不息啊!
于是我對她作了個小小的測試。
“請您閉上眼睛靜坐一分鐘。”
她應允了。
一分鐘過后,我問她:“您靜坐中想什么呢?”
“什么也沒想。”她依然干脆地回答。
“不可能啊!當您閉上眼睛時,您是不是想:‘我閉眼了’?”我問。
“是啊是啊。”她答。
“接下來您是不是想:‘對面有個家伙在看著我’,‘這個家伙是什么意思呢?’,‘周圍的人會不會以異樣的眼光看我?’,‘火車剛才顛了一下’,‘到家就能見到爸媽了’……”我一連串地問她。
“對對對,對對對!”她忙不迭地承認。
“這就是了。這么粗重的念頭您都沒有觀察到,怎么能說什么都沒想呢?”我提醒她。
事實上,我自己也是整天在昏昧中度過,太多粗重的念頭滑過去了,自己竟然渾不知覺。有時甚至粗念興風作浪,自己也沒有及時覺照到,日子就這樣在念浪滔天中不知不覺地混過去了。童年少年時還能在清晨上學的路上,為草尖一滴晶瑩的露珠而驚喜,為一抹霞光而興奮。而今連花萎葉枯燕歡桃放的時令變遷也漠然了,感覺越來越遲鈍,許多的生活情趣悄然失落了。原本敏感的心,被日子的搓板揉擦得皺皺褶褶,“無視”念頭的生活成了生命的黑洞,居然吸蝕了生命的光華。
為了體認我們生命的實相,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祖師教導我們于二六時中照顧好自己的念頭。一代臨濟宗匠大慧宗杲禪師《示清凈居士(李提舉獻臣)》中說:
既學此道,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著,起一惡念,當急著精彩,拽轉頭來。若一向隨他去,相續不斷,非獨障道,亦謂之無智慧人。
宗杲禪師老婆心切,在諸多語錄書信中宣示看話禪法,他寫信開示徐提刑(敦濟)說:
晝三夜三,孜孜矻矻,茶里飯里,喜時怒時,凈處穢處,妻兒聚頭處,與賓客相酬酢處,辦公家職事處,了私門婚嫁處,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舉覺底時節。
當代禪門大德凈慧老和尚也苦口婆心教導學人在念頭上做功夫,以“專注、清明、綿密”六字訣為用功指南。
可是,我們的念頭剎那生滅,實在難以把捉。且不說甚深微細的念頭了,就算粗重顯現的念頭,我們也常常失卻覺照。
2005年7月參加河北柏林禪寺第十三屆生活禪夏令營,不知何時種下的因緣,不意與七十二位營員同時剃度,當了二十四小時沙彌,過了一日一夜的僧侶生活。凈慧老和尚為我們授沙彌十戒后,與幾位要好的營員相約過午不食。午齋后去禪堂打坐,禪堂門口幾位師父對我們贊嘆了一番,送給我們每人幾枚棗子。我接過棗子就塞進嘴里,咽下去才想起過午不食的約諾。棗子已下肚,后悔來不及了,只是心里默默懺悔。自己的覺照力實在太差了,沒有保持正念,這么“大”的事居然硬生生“忘記”了!
我們好多人可能都有失手打破碗碟杯子的經歷,或者不小心摔了一跤,我們常常為自己開脫說:“我不是故意的”。別人也通常會因為“不是故意的”而原諒我們,我們自己也理所當然地不再糾結于自己的過失。而對修行人來說,就算這種“不是故意的”小事,也是徹徹底底的“大事”,照顧念頭就是照顧生死,怎么能夠為自己推卸責任呢?不計較小事上的過失,寬以待人是應該推崇的美德;而如靈貓捕鼠般地照顧念頭,嚴以律己,卻是修行人的本分。曾子的三省吾身,是省察大事大節,而照顧念頭是事無巨細地省察每一個念頭,這是多么重要而又多么艱難的修行啊!善念生起,我們能夠保持多久?惡念泛涌,我們是否能夠及時覺察?不管是善念還是惡念,我們能不能清楚明白地覺知?這都是修行的大關口。宗門常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好多時候,一通怒火發過之后,半天時間還在怒火余燼中翻滾,傷害了對方也對自己健康不利。在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忙碌的人們被時代浪潮裹挾著疲于奔命,無暇回過頭來打量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本身,一個個成了汲汲于生活中而“生活在別處”的人。比起悠游的古人來,我們太可憐了!然而,我們可以每天抽點時間學習靜坐,訓練省察自己內心的能力,嘗試著在行住坐臥中觀察自己的念頭。雖然一時功夫還不能上路,但在五欲六塵中對照顧念頭會有一點點體會。
不過,照顧念頭須在用力和不用力之間掌握平衡,用力太過易生頭痛氣憋精神緊張等毛病,久而久之,也可能由此引起一些身體病患。記得十七八年前,有個開車的同事傳授他的“司機經”,他說:“開車踩油門就像腳下踩著一顆雞蛋,既不能踩爛,又不能滾蛋。”盡管十六年前這個同事背離了他的“司機經”,酒后駕車,撞斷欄桿掉下橋去,車毀人亡,年僅三十三歲,可他的“司機經”卻是值得我們仔細回味的。我想,照顧念頭也如同踩雞蛋,既不能踩爛,又不能滾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