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杭州市八大區之一,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從東、西、北三面環抱杭州,歷來被稱為“天堂門戶”。
余杭歷史悠久,境內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譽。
余杭區總人口82.69萬。余杭已建成高效、現代化的交通網絡,與杭州主城、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寧波等大中城市交通便捷;在建的杭州地鐵1號線和滬杭高鐵在余杭實現同地“零換乘”,處于杭州—上海都市經濟圈的余杭將再次迎來歷史性的騰飛。雙鐵時代 余杭融入30分鐘滬杭大都市生活圈。
突出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日益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開放創新的氛圍,使余杭活力無限、充滿生機。
2009年全區財政總收入超過100億元。
余杭,是中華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升起的地方!5000年前,當良渚先民聚居在這片豐腴的土地上耕耘勞作,雕琢玉器創造出傳承千年的“玉文化”之時,注定了余杭這座美麗之洲將會縈繞著神奇的光芒,吸引無數世人追尋的腳步。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間,數我余杭”。余杭歷史悠久,環境優越,區內外交通便利,是“中華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之稱。境內自然人文景觀極為豐富,良渚博物院和美麗洲公園、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西區)、賞梅勝地超山、運河古鎮塘棲、徑山、雙溪竹海漂流、中國生物圈山溝溝、小白菜文化園、東明山森林公園、天都法蘭西風情公園、中國江南水鄉博物館、宋代科學家沈括之墓、國學大師章太炎故居、金石書畫大師吳昌碩紀念館……被譽為“中國最佳休閑度假旅游名區”。
“洞天兼福地,名勝古余杭……”,早在古時,人們就已經贊嘆余杭古鎮的山水人居環境。如今,隨著杭州大都市西擴,一處自然、人文、科技完美交融的宜居宜業福地欣然崛起,余杭有著悠遠的歷史,京杭大運河、通濟橋、安樂塔、舒公塔、國學大師章太炎故居等都一一向人們訴說著它深厚的自然人文底蘊。
這里有著明媚的未來,創新基地、西溪濕地、阿里巴巴淘寶城、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杭州大學城等一批精品高端項目,都將一一見證余杭美好的明天。
杭州山溝溝風景名勝區地處杭州西北四十公里的“浙江省蜜梨之鄉” 余杭區鸕鳥鎮,風景區擁有杭城第一峰——海拔1095米的窯頭山和次高峰海拔1025米的紅桃山,是太湖的重要源頭之一。
杭州山溝溝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的生物圈保護區。風景區內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動植物種類豐富,有國家珍稀植物千年紅豆杉群,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等。
四周峰巒疊嶂,群山蒼翠,植被覆蓋率95%,形成了與周邊環境不同的獨特的“康樂型”氣候環境。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還有湯坑茅塘。 山溝溝旅游區由“湯坑”和“茅塘”兩大景區組成的。
湯坑為峽谷型生態旅游區,峽谷全長2公里,落差380多米,這里跌宕生姿,激流飛泉,共有大小瀑布18個,號稱“連天十八瀑”,更有清潭無數,地表形勝奇秀,是探險觀光的絕佳去處。
景點有:翠屏迎客、天生龍骨、梅花三弄、雙龍戲珠、五女拜壽、再續前緣、孔雀開屏、湯坑猿人等。
茅塘為高山平臺型休閑觀光度假景區,主要以農居休閑為主,茅塘村口的石壁坡流蔚為壯觀,豐水時氣勢澎湃,聲震四鄰;
枯水時蜿蜒曲折,如細歌慢語,整條坡流景觀價值一流,可謂是“浙西第一坡流”,大石壁上面還有“三生石”和“遠古石”4塊巨石為世人留下千古之謎;
此外,更有億萬年前地殼運動留下罕見的花崗巖流“千羊石”。
這里除秀美的自然風光外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保存完好的新四軍被服廠舊址、古私塾舊址,讓游人追溯山村舊時農家的生產生活場景。
游人可以盡情地在這里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一回山人。
從杭州市中心向西北約13公里便是良渚。這是一個普通的小鎮,卻擁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良渚:美麗的水中小洲,“美麗洲”。
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個發現,讓這個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名字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亦從此聲名遠播。施昕更先生的這個發現,就是最終被考古學家以最早發現地“良渚”命名的“良渚文化”。
施昕更先生在良渚最早考古發掘良渚遺址以來,后繼的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手鏟不斷地揭開了良渚文化那塵封已久的歷史面貌,一個概念逐漸變得清晰起來:距今5300——4200年左右,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廣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在這方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一千余年。在充分汲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養分后,良渚文化開創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篇章,迎來了堪稱核巨變的文明初創時代:犁耕的稻作農業,分工精細而發達的手工業,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復雜的社會結構,完備的禮儀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為代表的卓越的藝術成就……雖然至今良渚文化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但數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神魂魅力一直令學者專家們如癡如醉,他們稱贊:中華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博物館位于良渚遺址西南側,由不完全平行的四個長條形建筑組成,形成了外部錯落有致、內部互聯互通的空間形態。共設有“發現求真之旅”“走進良渚古國”“良渚文明傳天下”等三個展廳以及一個臨時陳列廳,建筑面積達1萬平方米。
博物館外墻全部用黃洞石砌成,遠遠望去猶如玉質般渾然一體,在碧水藍天的襯托下,隱于綠色蔥蘢的景致中,體現出一種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和諧融合,另有三個天井式主題庭院體現了中國園林建筑的元素。
主持設計該博物館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師戴維·奇普菲爾德說,“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概括,良渚文化博物館是一條路,這條有變化的路引導我們穿越整個良渚文化。”
這位54歲來自英國的設計師是目前世界上設計博物館最多的設計師,以簡約主義風格見長。由他主持設計的博物館全世界還有30多個。
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是他在中國的第一個博物館作品。2007年,“良渚文化古城遺址”全票當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專家稱,在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這么大規模且保存完整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國內尚屬首例,標志著良渚文化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找到了最有力、最直接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