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轉變硯念,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學內客,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音樂。小學音樂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音樂教育可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審美能力,有效地加強品德教育。本文以“教學理念創新”為經,以“對比法”為緯,縱橫經緯線達到對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以人為本對比法教學教育創新編輯。
音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的藝術。人們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演唱、演奏等音樂活動,能得到美的感受與享受(從生理感官到心理反映),從而達到增強身心健康、豐富精神生活的目的;同時,音樂又會對人體的神經、肌肉產生良好的影響,從而有利于對人的感受力、記憶力、想象力、敏捷反應力、綜合分析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人的創造才能和表現能力的發揮。[1]
音樂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育教學中進行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我們從事音樂教學的教師較首要的目的和任務。
音樂課教學理念的創新
一、課堂環境――由內而外
音樂課的環境優劣雖然不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但是有效地利用就可以把課堂變成快樂的海洋。當然,教學環境的好壞不完全取決于音樂教師,如音樂教學設備的先進和達標,老師幾乎無能為力,但就現在的條件,老師們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創設了良好的音樂環境,學生會主動地投入進去,主動參與,積極體會,完全置身于音樂世界,和音樂溶為一體,情感大大被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可得到培養。
例如學歌曲《春天在哪里》時表現的是春光明媚的景色及孩子們幸福的生活,全曲充滿歡快、喜悅的情緒。所以教這首歌曲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來到了校園里的草坪邊上課。同學們看著明媚的藍天,感受著太陽融融的暖意,聽著小鳥唧唧喳喳從頭頂飛過,同時在手風琴的伴奏下,學生能很快理解作品的情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課堂環境的變化可以將音樂課變得有聲有色,活潑生動。
課堂環境的變化正是凸顯了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中要充分發揮小學教師的想象,爭取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把課程和生動性完美結合起來。
二、教學形式的改革
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是班級授課制,知識傳授全面系統保教師的主導地位等方面有優勢,但學生主體地位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合作性,學生之間交流少,實踐性不強。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嘗試運用分組教學活動的教學形式,以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創新潛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例如,在進行歌曲處理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座位排成幾個方塊進行小組活動,活動前提出問題:你們認為這首歌曲在演唱的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方面有哪些處理方法?除了演唱以外,你認為還可以用其它什么形式來表現歌曲?
在這個時候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在小組里進行討論,達成共識,然后進行排練,較后進行匯報。有的小組在歌曲的速度、力量上進行處理,有的小組在演唱形式方面有獨特的見解等。小組活動使每個學生都進行了學習參與,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為他們主體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寬松環境,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的革新
傳統的音樂教學內容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內容單一。如果把完整的教學內容分割或合并,或者圍繞教學目標把學習的目光從課本上引向自然和社會,改變過去孤立死讀課本的現狀,把課本知識放在自然社會的廣闊背景下學習,如當今的電腦音樂,流行音樂、本土音樂、外國音樂,老師和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等,把課內課外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拓寬了藝術視野。
如,有些教師在教唱歌曲《春天在哪里》時,又重新補充了其它幾首《春來了》、《春天里》等歌曲,歌頌春天的主題相同,雖結構不同,拍子不同,表達情緒也不同,但較后卻成了一個“春之歌”系列學習。還有些教師在向學生介紹本地音樂時,又設計了一個蘇州民歌欣賞系列,如《茉莉花》、《落水天》等,在欣賞中,學生們為自己故鄉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而感到驕傲自豪,同時他們的鑒別能力和欣賞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音樂視野也更加開闊了。
“對比法”教學運用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加以引導、啟發、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對比法”就成了一種較為直觀、有效的方法,通過對兩種截然不同的特征比較,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