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如何使得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快、更好地積累,我認為,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握規律,教給孩子識字方法;以多種形式,激發孩子識字興趣。
一、把握漢字規律,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一個漢字是聲音、圖像、意義、幾個基本元素的有機結合體。如會意字,其“語義”與“符號”之間就存在著聯系,看到“林”字,就會讓人們想到很多的樹木連在一起;看到“桃”“梨”“杏”……也會讓人想到這些字都與樹木有著密切的聯系。“樹、松、柏、楊、梨、枝、材”都是形聲字,都帶有“木”。教學時,我就引導學生觀察,從而發現這些字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使學生的出結論“這些生字都帶有'木’,都跟樹木有關系”。同時進行拓展,讓學生想一想還認識哪些字帶有'木’的字,然后進行了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本課的生字,而且還認識一些課外的生字,拓寬了識字面。
1.圖文對照,學習象形文字。
學習象形字、指示字與圖形有著密切聯系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時常常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漢字與一幅幅具體、形象的圖畫聯系起來,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識記字形,理解字義。如在教學“舟”“竹”等字的時候,我首先出示掛圖展示漢字的演變,并以有趣的語言講述造字規律。
2.利用新舊知識聯系法進行隨機識字
我常利用兒童已經學過的筆畫、部首、熟字,采取加加、減減、換換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隨機識字。例如,我們在教學識字第1課——《一去二三里》時,讓學生用鉛筆圈出“去”字,讓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記住“去”字。有的說“土”字加兩筆,有的說“云”上加一筆豎就變成了“去”。“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生字。”
3.分析字形,學習會意字
在教學會意字時,我常常用會意詞的“語義”與“符號”之間的巧妙聯系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編故事,做動作,以理解字義。記憶字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肢體動作演示字的形義聯系。如:教學“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孫悟空一樣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如:教學“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動作,然后再做一下,這樣學生就會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輕輕松松地記住了字形,讀準了字音,了解了字義。
4.形近字、形聲字的識字教學
形近字,它們的字形比較接近,稍微不注意就會用錯。因此,必須教給學生辨認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學“馳、池、地、他”這些字時,我先教學生讀兒歌:有馬能行千里,有土能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養魚蝦。每教會一句,就讓學生猜一個字,在這樣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很容易就學到了知識。而且這樣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記憶深刻,有時在課余時間還可以聽到他們在唱這些兒歌,一個唱,一個猜,看起來繪聲繪色。形聲字讀音基本上是相同的,往往學生一讀了拼音不分三七二十一就寫下來,所以教學形聲字必須經常進行歸類復習。
二、以趣為徑,記憶生字
在識字教學中,我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漢字的興趣。
1.猜謎語識漢字
一年級小學生好奇心強。我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了以猜謎語的方式來識字,發現學生的學習勁頭很足,整節課一個個都在側耳聆聽,恐怕自己會漏掉了什么,這樣的學習高潮是前所未有的。針對他們的學習特點,在往后的識字教學中我盡量采用猜謎語的方式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后教學生學習生字,只要學生熟悉了字形結構,我都叫他們編成謎語,盡管有時編的不大合理近似荒唐可笑,但是能給學生帶來樂趣,有助于提高識字率。
2.結合生活識字
課外的識字很豐富也很重要。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識字。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多渠道識字。如在教學生字前可先問一問有哪些小朋友已經會認了,讓他們當小老師教一教,再問一問老師沒有教,他是怎么認識的。這是對他的肯定,更是教他去總結識字的途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同學、親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廣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裝物等,可以說,漢字無處不在。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隨時隨地識字,也不失為一個課外延伸的好辦法。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他是多么興奮啊!我曾設計了一個“一邊走一邊看”的活動,要求學生在每天上學放學的路上多留個神,看到店鋪招牌、廣告條幅、路牌上的字,會認的就把它讀出來,不會認的把它記在心里,過后問一問同學、老師、家人。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發動孩子在小組內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認字成果。這個活動已搞了1個月,效果還不錯,我決定把它堅持下去。另外,對喜歡看電視、吃零食的孩子而言,電視節目和零食的包裝袋也是認字的好途徑。總之要讓孩子認識到生活是識字的大課堂,處處留心皆學問。因此,學生對于這樣的活動樂此不疲,此時再引導他們將收集到的商標、廣告等匯集起來,裝訂成冊,便成了一本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識字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