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支氣管癌是最常見的肺部原發性惡性腫瘤,絕大多數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亦有源于腺體或肺泡上皮者。肺癌是世界各地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而且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多數國家都有明顯增高的趨勢。在我國城市已居常見惡性腫瘤的首位,在農村居第三位。肺癌的發病率一般自40歲以后迅速上升,在70歲達高峰,70歲以下略有下降。在已知的致病因素中,大部分都可致肺癌。目前比較重要的有吸煙、電離輻射、空氣污染、砷和其他職業因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肺癌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前提。
在中醫學文獻中,肺癌屬于肺積、息賁、咳嗽、喘息、胸痛、勞咳、痰飲等病證的范疇。多由于邪毒犯肺傷脾,肺失宣降,脾失健運,津液不布,痰濁內生,上儲于肺,痰阻氣滯,痰瘀互結形成癌腫,癌腫形成耗氣傷津,而出現虛實夾雜證。
1診斷
1.1臨床表現
1.1.1癥狀:肺癌的常見癥狀為咳嗽、胸痛、咯血、發熱等,但是沒有特異性,故給肺癌的診斷帶來很大困難。
1.1.1.1咳嗽:腫瘤刺激支氣管粘膜引起咳嗽,多為干咳,無痰或有少量白色泡沫痰。當腫瘤增大引起支氣管狹窄時,咳嗽加重,多為持續性,呈高音調金屬音,這是特征性的阻塞性咳嗽。
1.1.1.2咯血或血痰:臨床多見為痰中帶新鮮的血絲或血塊,間斷或反復出現,少見整口或大量咯血。
1.1.1.3胸痛:腫瘤位于胸膜附近時,易產生不規則的鈍痛或隱痛,在臨床上較為多見。當腫瘤直接侵犯胸膜,甚至胸壁時,疼痛則較尖銳,在呼吸和咳嗽時加重。肋骨、胸椎受侵時出現的胸痛劇烈,但與呼吸咳嗽無關,常有固定的壓痛點。
1.1.1.4氣短:因腫瘤的發展造成呼吸面積的減少,呼吸運動受限或肺不張而產生的氣短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早期中心型肺癌X線片上尚未具體腫塊時即出現氣短,這可能是由于腫瘤沿支氣管壁浸潤生長,造成廣泛狹窄,以致產生通氣不良所致。晚期淋巴結轉移壓迫大支氣管或隆突、彌漫型肺泡癌、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均可引起氣短。
1.1.1.5發熱:腫瘤壓迫或阻塞支氣管致遠側支氣管內分泌物堆積,或繼發感染是構成發熱的原因,一般在38℃左右,很少達39℃以上,為抗炎藥物所控制,但可反復發生。晚期由于腫瘤組織壞死或吸收中毒等,用各種抗炎治療不能收效,不屬感染性質,稱為“癌性熱”。
1.1.1.6其他:聲嘶或聲啞,為轉移性縱膈淋巴結壓迫或侵犯左喉返神經使聲帶麻痹所致;上腔靜脈綜合征,肺癌直接侵犯或由縱隔轉移性淋巴結壓迫上腔靜脈和奇靜脈,使血液回流受阻產生胸壁靜怒張和頸面部水腫,嚴重者皮膚呈暗紫色,口唇青紫、眼結膜充血、視力模糊和頭暈頭痛等癥狀;吞咽困難為腫大淋巴結壓迫食管;臂叢神經壓迫征,同側上肢燒灼性放射性疼痛和局部感覺異常,營養性肌萎縮;頸交感神經綜合征,癌腫侵犯或壓迫頸交感神經節表現為眼瞼下垂,眼球凹陷,瞳孔縮小,患側無汗和感覺異常;膈神經麻痹,腫瘤直接侵犯所致;轉移至骨、肝、腦、肺、腎、腎上腺、皮下組織等處時出現的相應的癥狀等。
1.1.2體征:肺癌的體征隨腫瘤所在部位和病情發展程度不同而異。要注意檢查全身有無皮下結節、淋巴結有否腫大,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在診斷上意義更大。肺部如有局限性吸氣性哮鳴音或鼾音,咳嗽后并不消失,常提示支氣管內可能有阻塞現象,多見于中心型肺癌的早期,待支氣管完全阻塞后即消失。四肢關節腫大及杵狀指可能是肺癌的早期體征之一。
1.2輔助檢查
1.2.1胸部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是診斷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胸透、胸片、支氣管造影、支氣管動脈造影、電子計算機處理的X線橫斷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及正電子計算機體層(PET)等。
1.2.2痰細胞學檢查:簡單、無創、有效的一種診斷方法。
1.2.3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及活檢。
1.2.4經皮膚肺穿刺檢查、淋巴結活檢、縱隔鏡活檢,剖胸活檢以及皮下結節和軟組織活檢等。
1.2.5腫瘤標記物檢查:目前可用于診斷的腫瘤標記物有癌胚抗原(CEA)、鱗狀細胞相關抗原(SCC)、Ca125等。
1.3診斷標準
肺癌的診斷多依據臨床表現、體征、影像學檢查、細胞學檢查、病理檢查以及血清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其中細胞學和病理學檢查結果是最終診斷肺癌的金標準。
1.4分期分型
1.4.1分期
1.4.1.1詳見:國際抗癌聯盟(UICC)肺腫瘤TNM分期(1997)
1.4.1.2小細胞肺癌LD、ED臨床分期(美國退伍軍人醫院肺癌援救組)
LD(局限性疾病)病變局限于一側胸腔,包括擴展至同側縱膈、肺門、鎖骨上淋巴結;ED(廣泛性疾病)病變播散至胸膜、對側縱膈或出現上腔靜脈綜合癥,或累及對側肺和胸膜或遠處轉移。
1.4.2分型
周圍型肺癌:生長在段支氣管以下,位于肺的周邊部位的肺癌成為周圍型肺癌.以腺癌和肺泡細胞癌多見.
中心型肺癌:生長在段支氣管以上的肺癌稱為中心型肺癌,以鱗癌和小細胞未分化癌多見。
鑒別診斷
1.5.1肺結核:除了通過臨床表現、結核菌素實驗、影像學檢查進行鑒別外,還需反復做痰液檢查(包括查抗酸桿菌和癌細胞)、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肺穿刺檢查直至開胸檢查。
1.5.2肺炎:
1.5.3肺膿腫:原發性肺膿腫一般起病急,中毒癥狀明顯,常有突發的寒戰、高熱,反復咳嗽,咳大量有明顯惡臭味的膿性痰液。留置的痰液呈明顯的三層分布。在普通胸片上表現為薄壁空洞,內常見液平,腫塊周圍有炎性病變。而癌性空洞一般為不規則的厚壁空洞,腫塊呈分葉狀,邊界清楚。
1.5.4惡性淋巴瘤:
1.5.5肺部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常見的有:肺錯構瘤,支氣管肺囊腫,巨大淋巴結增生、炎性假瘤等。這些病變在X線檢查上,均有其各自的特點,若與惡性腫瘤不易區別時,應及早手術切除。
2辨證論治
2.1肺脾氣虛型:久嗽痰稀、胸悶氣短、腹脹納呆、惡心欲吐,便溏或便秘、疲乏、四肢無力、懶言語低,脈沉細或濡,舌質淡苔薄,邊有齒痕。該證型多出現在肺癌患者化療期間、或晚期肺癌伴大量胸腔積液、或伴肝轉移、或伴大量惡性腹水。化療期間的癥狀比較容易控制,而且隨著化療的結束化療引起的毒副作用也會逐漸減輕并消失;但腹腔轉移引起的相關癥狀就難以控制和治愈,預后極差。該證型表現為虛實夾雜,虛指肺氣虛、脾氣虛為主,實指痰濁水飲內停,肺失宣降,胃失和降。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氣虛陽虧表現:自汗,心悸心慌,肢涼喜溫,惡寒怕冷,四肢腫脹,大便滑脫等癥。
治法:補益肺脾為主,注意化痰祛濁、宣肺止咳、和胃降逆、攻逐水飲等。方藥:四君子湯合保和丸加減: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5g,法半夏9g,陳皮9g,川貝母9g,桔梗9g,瓜蔞12g,杏仁9g,厚樸9g,生苡仁30g,炒山楂15g,炒萊菔子12g。伴陽虛飲停或肢腫,可選附子理中湯或真武湯加減。
2.2肺陰虛型:干咳、或咳嗽痰少、或咯血絲痰、食少納差、心胸煩熱、潮熱盜汗、口干口渴、大便秘結、舌赤少苔、或舌體瘦小、苔薄。該證型多出現在肺癌早中期、或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后。可伴內熱或火毒熾熱:發熱,面紅目赤,咯黃痰,喉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煩躁失眠等癥。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后多可并發放射性肺炎一癥,表現為持續性咳嗽,或咯黃痰,喉癢不適,口咽干,心胸憋悶,嚴重者出現喘促,動則明顯,高熱等。
治法: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為主,或配清瀉肺熱或清熱瀉火解毒。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麥冬12g,生地黃15g,牡丹皮15g,玄參12g,山藥15g,百合20g,石斛12g,桔梗9g,浙貝母12g,全瓜蔞15g,夏枯草12g。肺熱熾盛者可加黃芩15g,桑白皮15g,生石膏30g,酒大黃12g。早中期肺癌患者經手術化療放射治療后部分病例可以痊愈,但放療所致放射性肺炎可持續數月至數年。放射性肺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肺熱熾盛、津虧陰傷、瘀毒損絡,在放療的病程中各有側重出現,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瀉肺熱,生津潤燥,化瘀解毒,沙參麥門冬湯或竹葉石膏湯加減:銀花12g,連翹15g,竹葉9g,沙參15g,麥冬12g,百合20g,丹皮15g,赤芍15g,酒大黃12g,桔梗12g,生石膏30g,甘草6g。
2.3氣滯血瘀型:氣促胸悶、心胸刺痛或脹痛、咯血痰、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失眠、唇暗、面色晦暗、脈弦或澀、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該證型多見于早中期肺癌患者,腫瘤侵犯胸壁或縱膈多可導致胸背部或腋下疼痛不適。實證為主,正氣虧損不明顯。中晚期患者多兼夾此證型,乃虛實夾雜之證,需加區別。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為主,注意分別配合化痰散結,瀉熱通便,益氣養血等治法。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12g,赤芍12g,桃仁9g,柴胡9g,枳實9g,川芎12g,紅花8g,桔梗12g,元胡9g,川牛膝12g,白芷9g,葛根15g,桑枝15g,姜黃10g。痰濁涌盛加半夏9g,瓜蔞15g,貝母12g;大便秘結加生大黃9g,玄參15g;氣血虧損加黃芪20g,黨參15g,菟絲子15g,黃精15g;瘀熱甚者加山梔15g,連翹15g,酒大黃12g;咯血痰多時要停用桃仁、紅花、川芎,加三七粉4g沖服,仙鶴草20g,側柏炭12g,丹皮15g,生地15g。
2.4痰濕內阻型:痰多嗽重、喉中痰鳴、聲音嘶啞、胸悶發憋、納呆、舌質暗或胖淡、苔白膩、脈細滑或濡而無力或滑數。該證型見于肺癌各期,早期患者病癥輕淺,或者無癥狀而在體檢時診斷,中晚期患者諸癥加重,漸至危殆。痰濕阻肺困脾,從熱化則變成痰熱或濕熱內阻,從寒化則為寒濕內盛或寒飲內停。要注意寒熱辨證。
治法:化痰利濕,散結。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陳皮9g,半夏9g,茯苓12g,白術12g,全瓜蔞15g,浙貝15g,杏仁9g,厚樸9g,白芥子8g,蘇子9g,玄參15g,生牡蠣30g。痰熱甚者加黃芩15g,夏枯草12g,連翹15g,桑白皮15g;寒痰內甚或寒飲內停者可用小青龍湯加減:炙麻黃6g,桂枝8g,白芍15g,干姜5g,半夏9g,五味子4g,細星3g,杏仁9g,厚樸9g,甘草6g;或陽和湯加減:炙麻黃5g,白芥子8g,炮姜炭8g,肉桂6g,甘草6g,杏仁9g,瓜蔞15g,蘇子12g,陳皮8g,鹿角膠12g。
2.5氣陰兩虛型:干咳、痰少、神疲乏力、氣短、動則喘、口干、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自汗、盜汗、時心悸、納呆、尿少便干、舌質紅苔薄或舌質胖有齒痕,脈細。該證型多見于早期肺癌患者,也見于肺癌患者術后康復期和放化療結束后期。
治法:益氣養陰,扶正培本。方藥:沙參麥門冬湯加減。生黃芪20g,山藥15g,沙參12g,麥冬12g,百合15g,石斛15,元參12g,鱉甲12g,地骨皮9g,浙貝12g,紫苑15g。伴頭暈、面萎、唇白、爪甲蒼白等血虛證者,加當歸12g,菟絲子15g,黃精15g,大棗15g。腎虛精虧伴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者加山萸12g,首烏15g,杜仲12g,牛膝15g,益智仁15g。
肺外重要器官轉移的中醫藥治療概況:
胸膜轉移并大量胸水,屬中醫飲停胸脅,治療以攻逐水飲為主,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葶藶子12g,大棗15g,漢防己10g,車前子12g,豬苓15g,椒目12g,酒大黃15g,地龍9g。
心包轉移并大量心包積液,屬中醫水飲內停,水氣凌心,治療以振奮心陽,溫化水飲為主,可選理中湯合真武湯加減:熟附片9g(先煎),干姜6g,白術12g,茯苓30g,黨參20g,白芍15g,豬苓15g。
肝轉移影響消化功能,屬中醫脾虛氣弱,脾胃不和,治療以健脾和胃為主,香砂六君子湯和保和丸加減:木香6g,砂仁8g,半夏9g,陳皮9g,白術12g,茯苓15g,焦山楂15g,炒神曲15g;肝轉移并郁熱黃疸可加茵陳30g,炒山梔15g,連翹15g,酒大黃12g以助化濕利膽退黃;肝轉移或腹腔轉移并大量腹水,屬脾虛濕盛,飲流于腹,加厚樸10g,大腹皮15g,生苡仁30g,赤小豆30g,車前子15g,地龍9g化濕逐飲消脹。水飲屬陰邪,胸腹水及心包積液患者均可酌加桂枝、干姜、制附片以助溫化飲邪。
骨轉移并疼痛者瘀阻骨絡,髓虧骨損,治以化瘀通絡,益髓健骨,緩急止痛,桃紅四物湯加味:桃仁9g,紅花9g,川芎12g,白芍15g,當歸15g,熟地15g,菟絲子15g,防風9g,白芷12g,元胡9g,靈仙15,甘草6g,白屈菜12g。
腦轉移者痰瘀挾風上竄巔頂,阻塞腦絡,蒙蔽清竅,治宜化痰祛濁,活血通絡,熄風開竅為主,滌痰湯和川芎茶調散加減:半夏9g,膽星9g,陳皮9g,竹茹9g,枳實9g,石菖蒲6g,茯苓15g,羌活9g,川芎15g,防風12g,白芷12g,柴胡9g,葛根12g
3.1.2常用中成藥
健脾益腎沖劑,每次10g,口服,每日2次。扶正培本,體弱者用之。2月為一療程。
平消片,每次6片,口服,每日3次。軟堅散結,體質結實者可用。2月為一療程。
參蓮膠囊,每次2~3片,口服,每日3次。解毒散結,熱毒內阻者可用。2月為一療程。
欖香烯乳注射液,0.4~0.6加入葡萄糖或生理鹽水500ml中靜滴,日1次,15次為1周期。化瘀通絡利水,瘀阻飲停者可用。1月為一療程。
艾迪注射液,50~100ml加入葡萄糖或生理鹽水500ml中靜滴,日1次,15次為1周期。益氣扶正解毒,體弱瘀毒內阻者選用。1月為一療程。
益肺清化膏(顆粒):益氣養陰,活血解毒,20g/次,日2次。2月為一療程。
以上藥物可依據患者病情的不同相應進行調整。
此外,還可以辨證應用生脈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益氣養陰、活血、清熱解毒。
注意事項:
中醫治療肺癌同樣要講究辨證論治和整體治療。要根據患者肺癌所致各種癥狀辨證,還要結合患者的各種并發癥和合并癥,綜合考慮后辨證用藥。上述選方用藥不是一成不變的,臨床上要特別注意靈活加減配方選藥。如果病人服藥后癥狀減輕,則可以守方繼續服用。如果病癥變化,則方藥要隨癥加減。
和其他惡性腫瘤的治療一樣,肺癌的中藥治療也是一個漫長過程,疾病早期診斷或臨床治愈后又出現復發或者轉移,病癥較為輕淺,正氣充足,治療以祛邪為主:化痰清熱、散結軟堅、化瘀通絡等。隨著病情進展,痰濁瘀阻加重,日益影響其他臟腑功能,加之手術、放化療等創傷性治療對身體的傷害,導致正氣虧損,元氣大傷,以肺脾虛損為主,臨床表現邪盛正虧,治療上需兼顧益肺健脾,益氣養血,攻補兼施。晚期肺癌患者,腫瘤擴散至全身多系統,導致五臟衰竭,生命垂危。此時中醫藥治療禁忌攻伐,只宜固護元氣,補益五臟,以延續生命。
保持良好的心里狀態是戰勝疾病的先決條件,要盡量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保持規律的作息節奏,要有充足的睡眠。飲食方面,體瘦弱者適當補充蛋白質食物,痰濕重者要減少肥膩食品,肺熱痰火重者忌食辛辣燥熱之物,便秘者要多食含粗纖維食品,水腫者少鹽。肺病患者一般可以多食百合、石斛、山藥以潤肺養肺。在精神體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堅持適度運動以鍛煉心肺功能和肢體關節功能,以達到提高生活質量,利于早日康復。
隨著科技的進步,肺癌治療手段日益增多,療效也明顯進步。中醫藥作為腫瘤的輔助治療方法,在減輕患者癥狀,緩解放化療毒副反應,延長患者帶瘤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方面都顯示了良好的前景,相信會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