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骨傷科秘方
1.治軟組織損傷秘方(2首)
1活血順氣湯
【來源】諸方受,《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當歸尾12克,廣郁金10克,枳殼、軟柴胡各6克,制香附、丹參、川
芎、廣木香各10克,紅花6克,白茯苓12克,絲瓜絡6克,降香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散瘀生新,順氣通絡,療傷止痛。
【方解】胸部挫傷為傷科常見病之一。暴力撞擊挫傷胸部,瘀血凝滯于肌膚腠
理,既痛又腫;或因舉重用力過度,運氣不當,震擊過甚,氣壅失宣,腫脹不
重,胸痛明顯,既為扭傷,或稱挫傷。本方為氣血并病之方。方中當歸活血補
血,取用歸尾,則長于散瘀生新;佐以丹參能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川芎
活血兼能行氣,川芎嗪可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古謂:“傷損一癥,專
從血論”,故本方以散瘀活血為主。但氣為血帥,無形之氣可統有形之血,傷血
常兼氣滯失宣,故配以木香、郁金、香附疏肝行氣;紅花、絲瓜絡、降香順氣通
絡;白茯苓利濕化痰寧心。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故對外傷
瘀血之初病者確有良效。
【主治】胸部挫傷、扭傷、瘀凝氣滯、疼痛腫脹等癥。亦可用于四肢扭挫傷。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附記】本方多辛香走竄之品,對外傷瘀血之初病者確有良效。但辛香易傷陰耗
氣,故虛者或舊傷者不宜應用。
2滋陰解痙湯
【來源】呂鳳祥,《浙江中醫雜志》(11~12)1982年
【組成】生地21克,白芍30克,女貞子12克,地龍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0劑為1療程。
【功用】滋陰潤燥,緩急止痛。
【方解】本病病變發生于肌肉、筋膜、韌帶、腱膜、肌腱、神經鞘膜等組織,
與“筋”關系密切。筋為肝所主,全賴肝中精氣的滋養,若肝之功能衰變,不能
正常疏泄,則可產生筋脈疼痛,肢體拘攣、麻木、屈伸不利等。治宜滋陰潤燥、
緩和攣急,方始克有資。故方用生地、女貞子滋陰清熱,養肝潤燥;白芍柔肝斂
陰,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地龍清熱解痙通絡。合之共奏滋陰潤燥、緩急
止痛之功。
【主治】臀部軟組織疼痛綜合征。臀部疼痛,或向下肢放射,或向腰部擴散,多
以酸脹痛為主,彎腰、轉體、提腿等活動受限。
【加減】若肝陰虛甚,重用生地、女貞子;偏血虛,加當歸、雞血藤;兼氣虛,
酌加黃芪、黨參、白術、茯苓;脈絡失和,肢體麻木,選加烏梢蛇、鹿銜草、五
加皮、獨活;熱重挾濕,可加虎杖、澤瀉、黃柏之類。
【療效】治療120例,結果痊愈66例,顯效5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67%。
3順氣寬胸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桔梗9克,枳殼6克,木香3克,川厚樸4.5克,防風、蒼術各6克,白術9
克,白芷4.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宣肺理氣,寬胸鎮痛。
【方解】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胸部
受傷后,呼吸不暢,故而疼痛隨作。方用桔梗、防風、白芷、枳殼、木香以宣通
肺氣、發表祛風、理氣止痛;胸部受傷后,氣滯則濕聚,而致胸肋滿悶,故以川
厚樸、蒼術、白術、甘草除濕散滿,川厚樸配枳殼寬胸鎮痛。共奏宣肺理氣、寬
胸鎮痛之功。
【主治】胸部挫傷,呼吸不暢,氣滯作痛。
【療效】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2.治外傷腰痛秘方(3首)
1大將逐瘀湯
【來源】廖小波,《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大黃30克,檳榔15克,生姜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瀉下逐瘀,行氣利水。
【方解】方中大黃瀉下逐瘀,以散郁滯之瘀熱;檳榔行氣利水,助大黃瀉下逐瘀之
功,使瘀熱脹滿,從前后分消;生姜辛溫,與大黃一寒一溫、一升一降,使氣機條達
通順,又不致苦寒太過。三藥合用,邪去正復,氣血平和,則諸癥悉平。
【主治】急性腰扭傷。
【加減】年邁體虛,瘀血較重者,可加丹參20克。
【療效】治療36例,結果均獲痊愈。服藥最少2劑,最多15劑。
2補腎壯骨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杜仲、枸杞子、骨碎補、芡實、酒續斷、補骨脂各9克,煅狗骨15克,狗脊9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腎壯骨,舒筋止痛。
【方解】“腎為先天之本”,人體各器官系統的許多生理、病理都與腎有關。腎位于
腰部,故“腰為腎之府”,腰部損傷,必致腎氣虛弱。方中以杜仲、續斷、狗脊、骨
碎補,補骨脂、狗骨壯陽補腎、強筋壯骨;枸杞子滋陰補腎,壯腰固精;芡實收斂縮
溺、固腎澀精。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壯骨、舒筋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腰部傷筋,腎氣虛弱。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3壯骨舒筋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杜仲、懷牛膝、當歸、黨參、枸杞子、續斷、木通、木瓜、穿山龍各9克,
川芎4.5克,熟地15克,澤蘭、防風、白芷、川厚撲各6克,西紅花1.5克。
【用法】每日1劑,酒水各半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強筋壯骨,益氣活血,溫經通絡。
【方解】慢性腰部傷筋,多因經常持續損傷或急性損傷遷延日久所致,先天性腰骶部
缺陷也可誘發。方中川芎、紅花、澤蘭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枸杞子、杜仲、續斷
補肝腎、強筋骨;慢性傷筋,氣血耗損,故用黨參補中益氣;當歸、熟地補血和血。
久病則風濕侵襲,故以穿山龍、木瓜、川厚樸祛風勝濕、舒筋活絡;白芷、防風辛溫
升陽、祛風勝濕;更加牛膝、木通引藥下行,瘀阻停濕自然下降,遂行氣正常,陽氣
上升,頑疾可除。
【主治】腰部慢性傷筋,瘀阻作痛。
【療效】屢用效佳。
3.治跌打損傷秘方(8首)
1活血行氣散
【來源】許鉅材,《江蘇中醫》(6)1990年
【組成】郁金、制香附、炒枳殼、制乳香、制沒藥、丹參、延胡索、瓜蔞皮、桔梗、
制半夏各9克,金橘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方解】凡損傷,多因氣滯血瘀,阻遏經脈,不通則痛。方中香附、枳殼、瓜蔞皮、
金橘葉行氣止痛;丹參、乳香、沒藥、郁金、延胡活血祛瘀;且延胡、郁金兼行氣活
血雙重作用;肺主宣發肅降,治節一身之氣,故佐以桔梗、半夏宣肺氣、通血脈。諸
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功。
【主治】胸脅脘腹損傷。證見胸脅悶脹,脘腹痞滿,咳嗆作痛更甚,痛無定處。腫處
按之凹陷復起,或伴有唇紫、呼吸短促,舌紅或紫,苔白,脈弦緊。
【加減】傷甚者,可配用外治,其效更顯。
【療效】驗之臨床,屢收良效。
2顱內消瘀湯
【來源】邱緒襄,《千家妙方·下》
【組成】麝香0.06克(研末沖服),川芎、血竭(研末沖服)各6克,丹參15克,赤芍、桃
仁、紅花、乳香、沒藥、三棱、莪術、香附、土鱉蟲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4次口服,或用管喂。
【功用】通竅活血,消瘀止痛。
【方解】外傷性顱內血腫,皆由損傷血瘀所致。方中以麝香通竅活血;以赤芍、川芎
活血化瘀;以桃仁、紅花、三棱、莪術、土鱉蟲破血消瘀;以乳香、沒藥、血竭活血
止痛,并佐以香附行氣。諸藥合用、共奏通竅活血、消瘀止痛之功。
【主治】外傷性顱內血腫。
【療效】治療各種類型(硬腦膜外血腫、胸膜下血腫或腦內血腫)及不同病程(急性、亞
急性或慢性)的外傷性顱內血腫共22例,無1例治療失敗而改行手術治療。均獲痊愈。
并經腦血管造影、超聲波及眼底照相等特殊檢查,都證實血腫治愈消散。療程:急性
及亞急性3~5周,慢性2月以上。
【附記】本方不適用于顱后凹血腫及急性血腫伴嚴重腦挫裂傷或凹陷性顱骨骨折病
人。孕婦禁用。臨床運用,只要僅守本方,不作加減,本方服后無不良反應及藥物副
作用。
3消腫通絡湯
【來源】趙炳南,《千家妙方·下》
【組成】金銀花30克,連翹、當歸、赤芍、牛膝各9克,赤小豆、雞血藤、車前子各
30克,防己15克(包),活血止痛散1/4瓶(市售,兌服),云南白藥1小瓶(市售、兌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消腫、活血通絡。
【方解】外傷而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郁而化熱,出現膝關節骨膜炎癥滲出,表面
灼熱,功能障礙,治以清熱消腫、活血通絡之法,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赤小
豆、當歸、雞血藤、車前子行水消腫,活血通絡;赤芍涼血活血;防己利水消腫,祛
風止痛;牛膝引藥下行,配合活血止痛散、云南白藥,加強活血通絡及解毒消腫止痛
的功效,共奏捷效。
【主治】急性創傷性關節炎。
【療效】臨床屢用,頗見捷效。
4通竅祛瘀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當歸、赤芍各9克,川芎、菖蒲各4.5克,桃仁、朱砂、琥珀、防風各6克,鉤
藤9克,蟬衣、甘草、沉香各3克,麝香0.1克(研末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或喂服。
【功用】疏風養血,通竅活絡。
【方解】重傷之后,因耗竭氣血,或氣血內郁,則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清肅失司,
人事不省。方用當歸、川芎、赤芍、桃仁活血祛瘀;麝香、菖蒲活血散結;沉香使逆
氣下降,收納正氣;琥珀、朱砂鎮心安神;蟬衣、防風、鉤藤散風勝濕,熄風止痙;
佐以甘草通行十二經絡,故起疏風養血,通竅活絡之作用。
【主治】重傷昏迷,人事不省。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頗佳。
5理氣化瘀湯
【來源】孫呈祥,《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15克,郁金、桃仁、紅花、大黃、莪術、茯苓、炮甲珠(先煎)各10克,
延胡索、甘草各6克,車前子12克(包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方解】胸壁挫傷后,初期瘀血未凝,氣機尚通,疼痛不明顯,傷后3~5天,血瘀氣
滯明顯,故疼痛加重,呼吸咳嗽則痛劇,以后疼痛逐日減輕,輕者持續1~2周,重者
月余。此乃血瘀氣滯由凝聚到消散的一個病理規律。方用柴胡、郁金、延胡索疏肝解
郁、理氣止痛;以桃仁、紅花、莪術、炮甲珠活血化瘀、軟堅消瘀;大黃攻下逐瘀;
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濕,導瘀從二便而出,通暢氣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
奏理氣止痛、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胸壁挫傷。
【加減】咳嗽有痰,加杏仁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脾虛便溏,去大黃,加山藥12
克;有熱者,加連翹12克,生梔子、赤芍、丹參各10克;疼痛明顯者,加白芍、三
棱、乳香、沒藥各12克。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驗證,療效滿意,肯定可靠。
6活血舒筋湯
【來源】朱文海,《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川芎、乳香、沒藥、橘葉、桔梗、烏藥各9克,赤芍、落得打各15
克,紅花、青皮、陳皮各6克,土鱉蟲、荔枝核各12克,小茴香3克。
【用法】每日1劑,每劑頭二煎內服,日2次;第3煎熏洗患處,每日1~2次。
【功用】活血祛瘀,舒筋通絡。
【方解】陰部為足厥陰肝經所循行,故用藥多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法,曾予《傷
科大成》中“活血止痛湯”治療,療效欠佳,因方中肝經用藥太少之故。后經化裁加
味,再經驗證,療效顯著提高。方中以當歸、川芎、乳香、沒藥、赤芍、落得打、紅
花、土鱉蟲活血祛瘀,舒筋通絡;配以橘葉、桔梗、烏藥、青陳皮、小茴香疏肝解
郁、理氣止痛,與活血藥配合,其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尤著。故效頗佳,而且療程
縮短2/3。是治療陰部挫傷的有效良方。
【主治】陰部挫傷。
【療效】治療40例,均獲痊愈。療程7~28天。
7牛蒡子湯
【來源】石仰山,《中醫雜志》(5)1985年
【組成】牛蒡子、白僵蠶、白蒺藜、獨活、秦艽、半夏、白芷、桑枝(劑量可隨癥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宣達氣血,開破痰結,疏肝宣肺,導其壅滯。
【方解】外傷雖多由扭捩閃挫起病,實因積勞致虛、氣血內虧、風寒濕邪乘機竊踞而
傷筋阻絡?!度数S直指》云:“氣血和平,關絡調暢,則痰散而無;氣脈閉塞,脘竅
瘀滯,則痰聚而生。”又云:“痰涎入于經絡,則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則頭項胸背掣
痛,手足掣制隱痛,故有'痰生百病’之謂。”臨床所見,痰每與風、寒、濕、熱之邪
相合為病。外傷之證,亦多“兼邪”而發。方中牛蒡子辛寒滑利,通行十二經絡,宣
肺利氣,豁痰消腫;白僵蠶辛平宣化,消痰散結而和氣血,為厥陰肝經之藥;二味合
用,宣滯破結,善搜經絡頑痰濁邪,是為主藥;助以秦艽之辛寒,獨活之辛溫,和血
舒筋,通達周身,透陽明之濕熱,理少陰之伏風。更伍用白芷之辛溫,芳香通竅,活
血破瘀,化濕排膿而生新;半夏之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腫而和胃。復使以白蒺藜
之辛溫疏肝風、行氣血且散瘀結;桑枝養筋通絡、祛風濕而利關節。全方以辛取勝,
宣達氣血,開破痰結,疏肝宣肺,導其壅滯;寒溫兼用,溫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風
逐濕之力尤捷。
【主治】周身四肢、頸肩腰骶麻痹疼痛,牽強掣痛,或早期筋膜損傷、筋結、筋塊或
骨骱宿傷,關節不利,或兼身熱,或見形寒,苔白而膩者,均可加減用之,每多取驗。
【加減】臨床應用,尤須隨證化裁。寒濕盛者,合麻桂溫經湯增減,或加制草烏以溫
經通陽;風濕盛者,加用羌活、防風、煨天麻以泄風燥濕;痰濕內阻、胸脘痞脹,苔
厚膩者,可入平胃散,陳膽星、瓜蔞、薤白;若漸有化熱之象,去半夏、白芷,加忍
冬藤、焦山梔以清泄;頑痰膠結,或痰瘀互結,酌選丹皮、赤芍、紅花、炙甲片、片
姜黃;欲和胃氣,則取木香、蔻仁、建神曲;若肝虛,筋失濡養,加當歸、生地、白
芍、首烏、牛膝、桑寄生等養血柔肝、榮筋和絡;若氣陰不充、脾虛痰濕,加黨參、
黃芪、白術等益氣化濕,養筋舒絡;若腎陽不足,火不化氣者,則取鹿角、仙靈脾、
石楠葉以助陽溫經、強筋通絡;若氣血因筋絡瘀阻失其流暢者,又宜相機選用舒筋活
絡之品,若病已損及元陽,當宗調中保元湯出入施治。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療效頗佳。
8復元活血湯
【來源】印會河,《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10克,當歸30克,桃仁、紅花各10克,赤芍15克,自然銅10克,大黃3~
6克,天花粉30克,炒山甲、土鱉蟲各10克,夏枯草15克,生牡蠣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解】外傷后遺癥癥狀繁多,表現復雜,給臨床辨證分型帶來一定困難,印氏在40
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抓住外傷后血行阻滯,瘀血停留的病理機制,以疼痛為主癥,采
用理血通絡,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外傷后遺癥取得滿意療效。方中天花粉用量尤
大,本方能續筋骨,還能生津潤燥。對于瘀血停留,阻滯津液布化而出現口干咽燥等
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山甲片走竄,專能行散,通經絡達病所;生牡蠣軟堅消腫,用
于積塊腫痛療效較好,與夏枯草配合則散結、消腫作用更佳;土鱉蟲、水蛭、虻蟲皆
為破瘀血、消堅積、化瘀血的主要藥物。本病皆瘀血延久,瘀結日深,單用一般的活
血破瘀藥實難奏效,故重用蟲類或鱗甲類藥以化瘀血。這些藥歷來被認為藥性猛烈或
有毒性,一般用量較小,但印氏用量較大(10克),時間較長(1年之久),亦未見不良反
應,多能獲得滿意效果,頗值得借鑒。
【主治】頭部及腰部外傷后遺癥。
【加減】腰痛者,加牛膝10克;頭痛者加桔梗10克;頭痛劇烈或伴有癲癇發作者,加
水蛭、虻蟲各10克。
【療效】治療40余例,均獲顯效。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觀察,本方不僅治療頭、腰部外傷后遺癥效果好,而且用治其
他部位外傷后遺癥,只要隨證稍作加減,并加引經藥,效果亦佳。確為治療一切宿傷
疼痛的有效良方。
4.治骨折秘方(4首)
1活血鎮痛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當歸、白芍、生地、連翹、枸杞子、骨碎補、續斷各9克,川芎、制乳香、
制沒藥、三七各4.5克,桃仁、防風各6克,茯神12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舒筋,化瘀止痛,補腎壯骨。
【方解】筋骨損傷初期,血離經脈,形成血腫,阻塞經絡,氣血凝滯?!端貑枴り庩?nbsp;
應象大論》云:“氣傷痛,形傷腫。”吳昆注為:“氣無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
腫。”所以損傷必有腫痛,又腎主骨,骨折脫位后,因積瘀化熱,必見紅腫之癥。本
方是由桃仁四物湯化裁而成。方中生地涼血散瘀,并用防風、連翹祛風清熱;以桃
仁、乳香、沒藥、三七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因骨斷筋絕,故用枸杞子、續斷、骨碎
補補益肝腎、續筋骨;加上茯神寧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舒
筋、化瘀止痛、補腎壯骨之功。
【主治】骨折脫位初期,瘀血作痛。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效果甚佳。
2跌打養營湯
【來源】林如高,《林如高骨傷驗方》
【組成】西洋參3克(或黨參15克),黃芪、白芍、川續斷、補骨脂、骨碎補、木瓜各9
克,當歸6克,川芎、三七各4.5克,熟地、枸杞子、懷山藥各15克,砂仁、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大補氣血,健脾益腎。
【方解】《正體類要》云:“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慣,臟腑由之
不由。”骨傷日久,由于長期臥床或傷肢不經?;顒右灾職庋潛p,營衛不慣。本方
是由四物湯加味而成。方中四物湯,是調血養血之良方。加西洋參、黃芪、懷山藥、
甘草補氣扶正;砂仁醒脾調胃、行氣寬中;三七、木瓜舒筋活絡;續斷、枸杞子、骨
碎補,補骨脂補肝腎、壯繼筋骨,以促進骨痂生長。綜觀全方具有大補氣血、健脾益
腎之功,故用之頗效。
【主治】骨折中、后期,能促進骨痂生長。
【療效】多年臨床驗證,對骨折愈合,確有促進生長之效,效果頗著。
3仙復湯
【來源】周福貽,《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柴胡、花粉、山甲、桃仁、紅花、防風、乳香、沒藥、赤芍、貝母、
白芷、陳皮、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散瘀、軟堅消腫。
【方解】骨折,除復位固定外,中藥內治亦相當重要。方用當歸、桃仁、紅花、乳
香、沒藥、赤芍活血散瘀;柴胡、陳皮疏肝理氣;防風、白芷疏風散邪;花粉、山
甲、貝母軟堅散結消腫,以助活血化瘀之力,組合成方,有活血散瘀、軟堅消腫之
效。用藥遣方獨辟蹊徑,實為治病良方。
【主治】骨折后瘀結腫脹。
【療效】治療鎖骨骨折58例,均獲痊愈。骨折臨床愈合平均天數:兒童一般為10~15
天,成人一般在20~30天。
4活血止痛湯
【來源】陳志文,《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桃仁、牛膝、絡石藤、丹參、蘇木、地鱉蟲各9克,紅花、川芎、乳
香、沒藥、陳皮、枳殼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方解】根據“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的治療原則,方以當歸、
桃仁、丹參、蘇木、紅花、地鱉蟲、乳香、沒藥、川芎等共奏活血化瘀之效;然血隨
氣行,故在活血化瘀藥中佐以理氣之藥,如陳皮、枳殼等調達氣機,有氣行則血行之
意,既照顧到調氣疏肝之特點,又能增強活血化瘀之功。本方適用于跌打損傷、筋斷
骨折導致的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癥。用之臨床,效果頗佳。
【主治】骨折初期瘀血內結,疼痛腫脹。
【療效】治療股骨頸囊內骨折30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93歲。結果優者22例,尚可2
例,差3例,失敗3例。
5.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秘方(2首)
1胡歸山甲湯
【來源】王文遠,《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柴胡、當歸、延胡索各12克,炮山甲、花粉、赤芍、郁金各9克,金銀花15克,
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5劑為1療程。
【功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解】肋軟骨炎,多由瘀滯作痛,病位在肝。方中柴胡、郁金、延胡索疏肝理氣;當
歸、丹參養血活血;花粉、赤芍、金銀花涼血解毒、消腫散瘀;穿山甲疏通肝絡。諸藥合
用共奏疏肝理氣、活血祛瘀之功。故施之于臨床,能得到滿意的療效。
【主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
【加減】失眠,加遠志、酸棗仁各12克;胸肋脹痛者,加青皮、川楝子各9克;胸悶憋
氣,加瓜蔞、薤白各9克;腹脹,加川樸、枳殼各12克;便秘,首劑加大黃20~30克;肩
背痛,加桂枝9克。
【療效】治療88例,結果治愈81例,顯效7例??傆行蔬_100%。服藥3劑而愈者25例,5
劑而愈者37例,10劑而愈者19例。
2新活血化瘀湯
【來源】趙棣華,《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生黃芪30克,桑寄生18~24克,丹參12~15克,川紅花12克,三棱、莪術、乳
香、沒藥各9克,蒲公英30克(或紫花地丁30克),板藍根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解】方中丹參養血活血;紅花活血化瘀;三棱、莪術破瘀散結;乳香、沒藥化瘀止
痛;黃芪益氣;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輔以蒲公英、板藍根清熱解毒,既有利于消炎,
又可防治感染。故用之臨床,療效頗佳。
【主治】非化膿性肋軟骨炎。
【加減】腫痛不甚者,去乳香、沒藥;痛甚者,加延胡索;胃納不佳者,加懷山藥、厚
樸、神曲、雞內金;氣虛者,重用黃芪;血虛者,加雞血藤。
【療效】治療158例,平均服藥15劑(如同時加用藥渣外敷患處則療效更佳)。結果痊愈128
例,顯效22例,有效8例,無效10例??傆行蕿?3.67%。
6.治外傷后綜合征秘方(2首)
1一盤珠湯
【來源】李同生,《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當歸、川芎、赤芍、生地各12克,川續斷15克,廣木香、紅花、廣三七各6
克,澤蘭葉、蘇木各12克,桃仁6克,烏藥12克,大黃、甘草各6克,制乳香、制沒藥
各9克。
【用法】每日1劑,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浸透后煎煮,武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煮
30分鐘,共煎兩次,取汁混勻,分早、晚各服1次。
【功用】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方解】本方以桃紅四物湯為重要成分。方中桃紅四物湯中以白芍改赤芍,熟地改生
地,具行血而不傷正氣,活血而能生新血之妙。續斷治血理傷,為疏通氣血筋骨之要
藥;廣三七、澤蘭葉、蘇木、制乳沒諸藥均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佳品;廣木香、
烏藥為行氣止痛之良藥;大黃清熱消瘀,引瘀血下行;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
藥合而用之,不僅能行血分瘀滯,亦可散氣分郁結,活血化瘀無傷血之慮,行氣理氣
無燥熱之弊,瘀去氣行,諸癥自愈。
【主治】跌打損傷、骨折、脫位、急性軟組織損傷、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等。
【加減】本方具有行氣祛痰等顯著作用,且組方輕靈機巧,如珠走玉盤,法活無窮,
變化甚多,針對不同部分的損傷稍加增減,絲絲入扣:上肢傷加桑枝、桂枝、千年健
各9克;下肢傷酌加木瓜、牛膝各12克,獨活9克,五加皮12克;胸部傷加枳殼、桔梗
各9克,木香6克,郁金9克;背部傷酌加烏藥12克,威靈仙、狗脊、虎脊骨各9克;腰
傷加杜仲、補骨脂、大茴香、巴戟天各9克;小腹傷加小茴香6克,金鈴子、木香各9
克;胸脅傷加柴胡、青皮、龍膽草各9克,白芥子6克;腹部傷加大腹皮、吳茱萸、枳
實、檳榔各9克;足跟傷加紫荊皮、升麻各9克,蘇木6克,柴胡9克。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卓著。
【附記】本方系李氏骨傷祖傳秘方,其研究已通過有關專家鑒定,并曾獲省科研成果
二等獎。
急性軟組織損傷,本方(一盤珠湯方)可作為通用方,且可隨證加減。證屬傷后瘀血凝
滯,患處皮色隱泛青紫,作腫作痛,按之陷下,復起較緩,方中重用桃仁、紅花、蘇
木,另加廣三七6克、劉寄奴12克以韭汁為引;瘀血凝結,堅積難消者,宜消瘀化
滯,原方加花蕊石、廣三七各3克;證屬氣郁凝滯者,氣滯刺痛,咳嗽時掣痛,當以
通氣行滯為主,原方重用烏藥、木香,另酌加降香9克,陳皮6克;胸肋損傷、氣滯較
重者,治宜疏肝行氣降逆,原方加青皮、枳殼各9克,沉香15克,柴胡6克,代赭石9
克;證屬瘀氣凝滯,癥狀較輕,隱痛不愈或受傷時日較久或雖為新傷,但體質虛弱,
當以行氣活絡為主,此方重用烏藥、木香,另可酌加枳殼、青皮、香櫞皮、香附各9
克,根據病情酌加一至二味。傷后筋縱無力,重用續斷,另加鹿筋9克,守宮尾2條,
以筋生筋,用時均加一至二味;若傷骨骨折、骨碎,此方均滋腎補骨之劑;若欲接
骨,原方可選接骨木9克,自然銅、骨碎補各15克,酌加一至二味。
2健腎榮腦湯
【來源】謝海洲,《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紫河車、龍眼肉各9克,桑椹15克,熟地12克,當歸9克,丹參12克,赤白芍
各9克,太子參10克,茯苓6克,遠志、菖蒲各9克,郁金12克,生蒲黃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補氣血,填精髓,寧心神,通脈絡。
【方解】方中紫河車甘咸而溫,血肉有情之品,大補氣血,填精益髓,故以為主;合
當歸、熟地、白芍三味補血養血之力尤甚;太子參、茯苓健脾益氣,取陽生陰長之
意,生津之功更著;龍眼肉、桑椹養血健脾;丹參、遠志養血寧心;菖蒲、郁金行氣
解郁開腦竅;赤芍、蒲黃活血化瘀通脈絡。此方是以陰陽氣血雙補,氣血生長則能化
精,精足則腦髓充,活血通絡則瘀去,瘀去則新血生,腦絡通則神自明。
【主治】顱腦損傷后遺癥。
【加減】運用此方時,偏于陰虛者,合用地黃飲子;偏于脈絡瘀阻者,合用桃紅四物
湯。謝氏還常用桑椹、黑芝麻、女貞子、菟絲子、枸杞子、地黃、山萸肉、首烏、胡
桃肉等以填精補腦;蘇木、劉寄奴、鬼箭羽、土鱉蟲、牛膝、續斷、骨碎補、澤蘭、
自然銅、雞血藤、豨薟草等針對外傷之病因而隨方加之。屢驗不爽,可謂良藥。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頗佳。
9.治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秘方(1首)
1活血養骨湯
【來源】何天祥,《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當歸、延胡索、陳皮、郁金各10克,獨活15克,白芷、肉桂、骨碎補、川續
斷各10克,狗脊15克,懷牛膝6克,透骨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亦可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
重10克,每服1丸,日服3次??稍偌尤橄?、沒藥各1克,共研細末,備用。每取本散
適量,用白酒調勻外敷痛處。
【功用】活血理氣,散寒除濕,溫通筋脈,強筋壯骨。
【方解】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癥,又稱股骨頭骨骺軟骨癥,或扁平髖。由于髖部強
力負重,股骨頭骨骺多次受到損傷,氣滯血瘀,復感風寒濕邪,致使血液供應受阻,
失卻濡養而致病。中醫無此病名,但古醫籍中早有描述,如清代《醫宗金鑒》卷八十
九載有:“胯骨,既髖骨也。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打損傷,瘀血凝滯,腫硬筋
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足尖著地,臀努斜行..”此病初期,由于癥狀不明顯,髖
部疼痛較輕,休息后又覺疼痛消失,常易漏診誤診,本病在青少年中并不鮮見。故方
用當歸、元胡、乳香、沒藥,活血祛瘀鎮痛;陳皮、郁金,開郁行氣;骨碎補、川
斷、肉桂、狗脊、透骨草溫陽益腎、強筋壯骨;獨活、白芷散寒濕、消腫痛。諸藥合
用,可收補肝腎、益氣血、散寒濕、溫筋脈、強筋骨之效。
【主治】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癥。
【加減】使用本方時,若氣血凝滯,可酌加土鱉蟲、血竭;寒濕較重者,可加蒼術、
威靈仙;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者,可加黃芪、白術、紫河車,以健脾祛濕,補益氣血。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10.治骨髓炎秘方(4首)
1復骨湯
【來源】胡勝利,《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金銀花20克,黃芪30克,野葡萄根30克,鹿角片、川芎、蚤休各10克,當歸8
克,熟地20克,補骨脂15克,白芷、炙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扶正和營。
【方解】方中以金銀花、蚤休、野葡萄根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黃芪、當歸、熟地、
鹿角片以補諸虛、填精髓、助陽固本,黃芪又為治瘡要藥;配當歸、川芎以活血散
瘀、和營通絡。合用則具有清熱解毒、扶正和營之功。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減】熱重,加野菊花、蒲公英;陰虛,加知柏地黃丸、生地;血虛,加大熟地,
當歸用量;脾虛,加白術,炒懷山藥;濕重,加蒼術、苡仁、藿香。
【療效】治療35例,年齡8~54歲,病程1~30年,結果臨床治愈25例,好轉8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為94.4%。
2骨癆湯
【來源】徐學春,《江蘇中醫》(9)1990年
【組成】虎杖、瓜子金、錦雞兒各16克,金銀花、紫花地丁各30克,赤芍9克,牛
膝、甘草各6克,徐長卿12克,當歸18克,皂角刺15克,骨癆片(徐學春方,蜈蚣、地
鰲蟲、制乳沒、參三七、紅花、炮山甲。依法制成片劑)適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破瘀,化痰散結。
【方解】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轉變而成,病程較長,既有邪毒未清,痰瘀互結,又
有氣血虧虛的正虛邪實之候。治宜攻補兼施之法,方中虎杖、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
解毒;徐長卿活絡安神、祛風濕;赤芍、牛膝、錦雞兒、當歸活血化瘀;瓜子金、皂
刺、甘草化痰散結;配入骨癆片,以增化瘀、散結、通絡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清熱
解毒、活血破瘀、化痰散結之功。再輔以外治,頗見功效。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減】如癥見寒象,面色蒼白,苔白,脈細,可加肉桂、白芥子、炮姜等溫通之
品;若體弱消瘦,舌質淡胖,合八珍湯加減。
再輔以外治:若形成竇道,先用加味一號丹(即一號丹內加20%~40%拔瘰丹:水銀、
明礬、火硝,食鹽,皂礬等量,用降法煉制而成)祛腐拔管,使竇道創面組織新生,
再以一號丹(黃升、紅升、尿浸熟石膏各12克,輕粉、血竭、冰片各3克,共研細末)提
膿;二號丹(黃升12克,九一丹15克,血竭3克,東丹6克,共研細末)生肌。若有大的
死骨,可配用手術療法,開創取骨。
【療效】章士美報道臨床治療165例,結果痊愈142例(占86%),好轉18例(占11%),無
效5例??傆行蕿?7%。臨床治愈出院,2年內復發13例(占7.8%)。療程最長者為172
天,最短者為12天,一般在45~90天左右。
3壁虎散
【來源】陳學連,《中醫雜志》(9)1986年
【組成】壁虎40份,丹參、丹皮、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份,人工牛黃1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次服4~6克,日服2~3次。
【功用】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散結祛腐,生肌斂瘡。
【方解】方中壁虎咸寒,以消腫散結,祛腐生肌見長,伍以丹參、丹皮,活血化瘀;
蒲公英、紫花地丁、人工牛黃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用治一切癰瘍腫毒,均有良好療效。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減】用中藥煎湯送服:如伴四肢倦怠,氣少懶言,動輒加重,脈細無力,選用黃
芪、人參煎湯送服;虛羸乏力,頭暈心悸,面色蒼白無華,脈細弱者,選用歸身、白
芍煎湯送服;午后發熱,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者,以生地、百合煎湯送服;
患處發涼,不紅不腫,流膿清稀而腥,脈沉或緩者,用肉桂、干姜煎湯送服;患處紅
腫熱疼,膿多黏稠,白細胞增高,脈洪數者,用金銀花、元參煎湯送服。
同時輔以外治:方用壁虎30份,冰片1份。先將壁虎烘干,研極細末,過篩,高壓消
毒半小時后,入冰片同研細和勻,儲無菌瓶內備用。引流時可用紗布條入生理鹽水中
浸泡,蘸上藥粉插入竇道內,每日更換1次。
【療效】治療49例,療程最長233天,最短40天,平均97.5天。結果痊愈41例(占
83.7%),顯效5例(占10.2%),好轉2例(占4.1%),無效1例??傆行蕿?8%。
11.骨髓炎方
【來源】趙永昌,《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熟地15克,當歸12克,補骨脂10克,黃芪、茯苓各15克,骨碎補12克,太子
參、川芎各15克,威靈仙10克,牛膝12克,防風、木瓜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補脾益腎,強筋健骨。
【方解】骨髓炎相當于附骨疽,附骨流注等范疇。可發生于全身,但尤以四肢之長管
狀骨為多。方中以熟地、補骨脂、川芎補腎養血;參、芪、茯苓健脾益氣,并輔之以
防風、牛膝、威靈仙、木瓜、骨碎補等祛風濕、通經絡、堅骨強筋。諸藥合用,共奏
補脾腎、益氣血、通經絡、祛邪毒、促其愈合之功。
【主治】骨髓炎。
【加減】本病有急、慢性之分,中醫論治,當分其陰陽寒熱,邪正虛實。本方一般適
宜于慢性者,常有瘺管形成,或中有死骨致傷口經久不愈,并兼體倦乏力,面白虛
羸,納食減少,舌質偏淡,脈細無力。因脾主肉,腎主骨,骨爛肉腐,是脾腎兩虛,
氣血大衰,其證純屬陰寒入骨之證。當以扶正為主,滋養脾腎,大補氣血以托毒外
出,促其生肌長肉。若疼痛明顯,多加入祛瘀止痛之乳香、沒藥各10克;膿液較多則
合清熱解毒之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寒甚者,炮附子亦可加入。
瘡口破潰,則應配合外治之法:一般在早期感染明顯時,清創可用四黃膏換藥,以消
炎解毒;慢性期時,則以紅粉紗條換藥,以促其生肌長肉收口。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一般服10劑左右(并配合外治)可愈。
【附記】為適應臨床選擇,特再介紹數首名醫秘方如下:
(1)《千家名老中醫妙方秘典》所載秘方選介:
方一:骨碎補17克,生黃芪、黨參、枸杞子各20克,當歸、赤芍各10克,菟絲子20
克,肉桂10克,桂枝12克,五加皮、川續斷各17克,芡實、茯苓各12克,豬苓、澤
瀉、紅花各10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本方補腎健脾、益氣
養血、溫經散寒除濕,考慮周到,用藥平和,用于慢性骨髓炎,日久脾腎虧虛、氣血
不足之證。用之多效。
方二:生地12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續斷、黃芪、全當歸各12克,丹皮6克。每日
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分服。慢性骨髓炎,病程長,每易導致腎虛,正氣不足,
無力托毒外出,故本方以補腎壯骨、益氣和營以治本,兼以清熱涼血,達到托毒生
肌。用于慢性骨髓炎,久不收口者。用之效佳。
方三:黃芪12克,皂刺、當歸、白芍、連翹各9克,生地12克,木鱉子、川黃連各3
克,全蝎4.5克,天花粉、金銀花各12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
服1次。本方具托里解毒、消腫止痛排膿。用于慢性骨髓炎,死骨不得排出,流膿久
不收口者為宜。
方四:金銀花30克,連翹12克,蒲公英30克,紫草8克,紫河車15克,當歸、紅花、丹
參、赤芍、陳皮各9克,雞血藤30克,土貝母15克。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
服1次。本方以清熱解毒、活血內托為主,用于急性骨髓炎,表現起病急,高熱,患
肢劇痛,活動受限,局部紅、腫、熱、痛,甚則穿破流膿者。屢用效佳。
方五:蜈蚣10條,研粉,裝入膠囊內,分為7等份,每日服1份;外用凡士林紗布蘸上
蜈蚣粉末,填入瘺管內,每日換藥1次,本方妙用蜈蚣,取其辛溫走竄之性以通經活
絡。此外,尚能攻毒散結,以療瘡毒。內服外用,功效頗佳。治療慢性骨髓炎,療效滿意。
(2)《郭氏中醫骨傷臨證驗錄》名醫郭金銘經驗方
方一(固本泄毒湯):黨參50克,地鱉蟲15克,牛膝、黃芪各45克,石斛30克,當歸40
克,金銀花120克,紫花地丁50克,天花粉20克。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功能扶
正固本,托里排毒。用于化膿性骨髓炎,日久潰爛,流膿不止者,用之效佳。
方二(陰瘡生肌膏):阿膠50克,蜂房1~2個(約35克),血余亂發1團(約30克),穿山甲
粉20克,白胡椒粉15克。先將亂發(投藥前用堿水泡洗干凈),蜂房加入白酒中浸泡24
小時,小火加熱5分鐘,撈藥渣。再將阿膠加入藥酒中浸軟,以小火熬至滴水成珠
后,再加穿山甲粉和白胡椒粉,攪勻,攤布上外用。功能拔毒生肌。用于慢性骨髓
炎,傷口已破潰,而肉芽生長不良,其色陰暗之陰瘡。
方三:整塊石灰500克,開水4000毫升。將石灰塊放在盆內,再將4千克開水傾入攪
勻,放過一夜,于次日取凈的水(石灰不要)。潔凈的布放入石灰水中,浸一刻鐘,取
出貼患處,干后再換濕的,初貼時會流出很多黃水,如果沒有黃水流出,表明已逐漸
痊愈,效佳。石灰外用,有收斂生肌、保護瘡面作用,用治瘡病多膿,故本方用治慢
性骨髓炎瘡面膿水淋漓者,每有良效。
方四:獨活、白芷、當歸、生甘草各15克,艾葉25克,生蔥頭7個。另備豬前蹄與上
藥同煎,趁熱洗滌創面。用于慢性骨髓炎久不收口者,效。
12.治骨與關節結核秘方(6首)
1骨癆湯
【來源】許履和,《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青蒿6克,鱉甲(先煎)15克,銀柴胡、丹皮各6克,地骨皮、杜仲、懷牛
膝、川斷、桃仁各10克,紅花、蘇木各6克,金銀花、紫花地丁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養陰清熱,強筋壯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解】古今醫家認為:骨癆是陰寒之證,治宜溫經通絡,代表方為陽和湯。然本
病之病機演變甚為復雜,總的趨勢是其始也為寒,其繼也為熱,既有其腎虧骨空之
虛,又有其氣血凝滯之實;當骨質發生病變時,其本虛標實之局面固然同時存在,
但其寒邪已化為熱,陰證已轉為陽,并且每見陰虛火旺之證。故用養陰清熱、強筋
壯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骨癆湯最為合拍。方中青蒿苦寒,專治陰分伏熱。銀
柴胡,地骨皮甘寒,善理骨蒸癆熱;丹皮辛苦,清熱散瘀;鱉甲咸寒,滋陰潛陽;
杜仲甘溫微辛,川斷苦辛微溫,牛膝苦酸而平,3味合用,有補肝腎、強筋骨、通
血脈、利關節;桃仁苦甘而平,紅花味辛而溫,蘇木甘酸辛平,合用破血行瘀通壅
滯;金銀花甘寒,紫花地丁苦寒,清熱解毒療癰腫。合而用之,則陰虛可滋,癆熱
可退,筋骨可壯,瘀血可通,蘊毒可解。全方標本虛實同治,攻消補益兼施。長服
無暇,療效頗佳。
【主治】骨癆(骨與關節結核)。
【加減】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氣血兩虛者,加黃芪、黨參、當歸、白芍以補氣
血;舌紅少苔、口燥咽干、陰虛現象明顯者,加生地、麥冬、龜板、女貞子、旱蓮
草等以滋養陰液;潮熱經久不退者,加胡黃連、白薇等以退虛熱;膿腫形成或潰后
膿多者,加重清熱解毒之品;盜汗不止者,加浮小麥、碧桃干、糯稻根須等以止虛
汗;舌苔白膩,胸悶納呆,夾有痰濕者,加制半夏、茯苓、陳皮以化痰濕;舌質紫
暗,瘀滯較甚者,加重活血化瘀之品。
【療效】多年使用,頗有效驗。筆者臨床驗證多例,輔以外治,均獲痊愈。療效可
靠,是一首良方。
2補益祛邪方
【來源】林香山,《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黨參、生地各20克,白術、連翹、枸杞子各12克,茯苓、當歸、女貞子、
骨碎補、菟絲子、芍藥各15克,川芎、甘草各10克,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
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兒童用量酌減。
【功用】解毒祛瘀,補氣健脾,益腎填精。
【方解】骨關節結核發病以氣虛、陰精虧、骨骼空虛為病之本。邪毒瘀滯為病之
標。本方系由入珍湯加味而成。故方用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黃芪鼓正氣托
毒排膿;當歸、川芎補血活血化瘀;女貞子、枸杞子、骨碎補、芍藥、菟絲子補益
肝腎;又以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清熱解毒祛邪。甘草調和諸藥。全方
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骨結核。
【加減】伴有膿腫形成者,加白芷12克,皂刺15克,山甲10克,苡仁24克,敗醬草
30克;疼痛重者,加元胡2克,乳香、沒藥各10克;陰虛潮熱,加地骨皮、鱉甲、
黃柏各10克,龜板12克;膿腫平坦,色白或暗淡,關節浮腫者,加肉桂、炮姜各6
克,白芥子10克;病程久而痿管不愈、消瘦、乏力、氣血雙虧者,重用熟地(易生
地)黃芪各為30克,加首烏12克,桂圓肉15克。
【療效】治療113例,結果治愈75例(占63%),好轉31例(占27%),無效5例(占
4.4%),復發6例(占5.5%)。總有效率為90%。11例脊椎結核合并截癱患者,治愈6
例,好轉3例,無效1例,復發1例,有效率為88%。療程最短3個月,最長1.5年,平
均治愈時間9個月。
3虎掙散
【來源】鄭惠伯,《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制馬錢子、制附片(炒炮)、甲珠各30克,蜈蚣15條,蘄蛇40克,虎骨20克
(可用豹骨或狗骨倍量代)。
【用法】①制馬錢子方法:先將馬錢子沙炒去毛,然后用健康男孩童便浸泡7天,
每天換1次,曬干;另取麻黃、甘草各20克,煎汁去渣,再將馬錢子100克,加入藥
汁內,文火煎至藥汁完全吸入馬錢子內為止,曬干備用。②按本方組成劑量,共研
細末,蜜丸,分為60粒,備用。③用量:日服2丸,早、晚各服1丸。馬錢子有毒,
每日劑量1克為安全劑量,且可達到治療效果。
【功用】解毒散結,活絡止痛。
【方解】本方系由《外科證治全生集》的祛風除濕散(即虎掙散)加味而成。方中馬
錢子苦寒,散血熱、消腫痛,可治重癥肌無力等;附子溫陽散寒、止痛,其性善
走,無處不到;山甲活血化瘀、消腫排膿;蜈蚣熄風止痙、解毒散結;蘄蛇祛風通
絡、除濕攻毒;虎骨祛風止痛、強筋健骨。合而用之,共奏解毒散結,活絡止痛之效。
【主治】骨結核,寒濕痹、流痰、附骨疽,以及流痰、附骨疽引起的截癱。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著。一般服藥半月見效,月余可愈。
4新骨癆丸
【來源】趙永昌,《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當歸、熟地各15克,牛膝、威靈仙、木瓜、杜仲、茯苓、川芎、乳香、沒
藥各9克,川續斷12克,補骨脂、骨碎補、茜草根、羌活各15克,黑木耳2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1丸,日服4次,亦可煎
湯,常以3月為一療程。
【功用】滋腎溫陽強筋骨,補氣養血通經絡。
【方解】本病中醫謂之骨癆,因其易流竄他處,潰后膿液稀薄如痰,故古人又
稱“涼痰”,多以氣血虛寒痰陰清陽凝結而成。但因其病在骨,而腎主骨,腎虛則
骨骼失養,易痰易凝,故實屬流痰為標,而腎虛為本之證,其病多發兒童、青年,
或因年幼先天不足、腎氣不足;或因勞倦傷損,皆可導致三陰虧損、氣血失和而骨
骼空虛,遂致寒痰流注,釀為骨癆,故治當補腎固本為主,化痰消腫為輔。方中熟
地、牛膝、川斷、補骨脂、骨碎補、杜仲為補腎益精之品,又能堅骨強筋;歸芎行
血以補血;茯苓健脾以祛濕;羌活、木瓜、威靈仙祛風濕而通上下經絡;乳香、沒
藥祛瘀止痛又能生新;更有茜草根一味,據臨床和現代藥理研究有抗結核之功,故
為必用之品;而黑木耳又有益氣活血之力,丸方每每用之。諸藥合用,共奏滋腎溫
陽、強筋骨、補氣養血通經絡之功,故骨結核用之常能收效。
【主治】骨結核。
【加減】本證之前期,當發熱盜汗等全身中毒癥狀明顯時,亦可短期合用抗結核藥
物,則收效更捷。
當結核外潰及瘺管形成時,應進行病灶清除術,剔除死骨,并用紅粉紗條換藥,可
祛腐生肌,有治瘺管及促進愈合之功,而現代藥理研究——抑菌試驗亦證明紅粉紗
條對結核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化膿性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故臨床用之常獲
良效。
附:紅粉紗條制法:紅粉3克,朱砂12克,共研為極細末,與生肌玉紅膏(《醫宗金
鑒》)60克調和均勻,制成紗條,消毒后備用。
【療效】臨床屢用,每獲良效。諸癥初愈,改湯劑為丸,繼服3月以善后,鞏固療
效。
5骨癆起癱湯
【來源】史濟柱,《千家名老中醫妙方秘典》
【組成】大熟地30克,川續斷、肉蓯蓉各15克,菟絲子、黃柏、地龍各10克,懷牛
膝、知母、木瓜、紅棗各15克,葎草、澤漆、蠶砂各30克,全蝎3只。
【用法】每日1劑,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早、
晚各服1次。
【功用】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強筋壯骨。
【主治】脊柱結核合并截癱者。
【加減】如痙攣甚者,加蜈蚣1條(研吞),嚴重者加羚羊角粉2克(分吞);小便癃閉
者,加肉桂3克;有冷膿瘍者,加皂角刺30克;無痙攣者,去地龍、全蝎。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6毒鏢膏
【來源】劉金安,《集驗百病良方》
【組成】乳香、沒藥、輕粉、血竭、甘草粉、芙蓉葉、汗三七、五倍子各18克,章
丹180克,朱砂粉6克,臺寸(即麝香)3克,紅花9克,小燕3個,咸鴨蛋7枚,香油500
克。
【用法】方中小燕(即是夏天房內鳥類燕,以在卵皮出來不過10余日的最佳,整個
放油內炸);咸鴨蛋(最好是臭的,無臭的,用咸的,要生的,不要熟的,整個連皮
放油內炸之);甘草粉、朱砂粉、血竭、三七末、紅花、芙蓉葉粉、五倍子等先將
香油用文武火熬開,再將上列全部藥味放油鍋內炸黑黃色為度,去渣不要,用油
汁;次將乳香、沒藥、輕粉,先共研細,再徐徐下鍋內,攪拌,用文火熬之,見各
藥變成黃色起鍋,再下章丹,攪勻,見黑色時用冷水一盆,熱鍋,至膏滴水成珠,
再下麝香,攪勻。下章丹時,要徐徐下之,用鐵勺攪之成膏藥。即將膏藥倒在水盆
內,以出去火毒,火毒出凈后,膏藥即變成灰白色,取出,即可用之。用時將膏藥
放水中泡化(冬用熱水,夏用涼水),待膏軟和后,看癥大小,取膏適量,貼于瘡
上。此藥上有膿水時,再用涼水洗凈,再貼用之,永久不乏,瘡癥痊愈為止。
【功用】拔毒生肌。
【主治】骨結核(骨癆)、骨癤、骨膜、漏瘡、對口、坎頭、搭背、腰疽(癱)、硬
傷、偏口、疔毒、惡瘡、陰瘡、鼠瘡、臁瘡、紅瘡、乳瘡、筋膜、瘰疬、寒瘡、痔
瘡、痔漏等。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如治骨結核,貼藥半月可愈。用治上述各癥,均有
良效。
【附記】本方為劉氏家傳秘方。筆者得此方四十余年,從未外傳。經臨床驗證,效
果顯著可靠,若配合內治,效果尤佳。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有效秘方。在煉制本膏
藥中,尚有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①備用涼水一盆,一是一旦油鍋起鍋快時,恐其
溢鍋,將鍋急速拿下火來(離火),用涼水一口噴向膏藥上,自落不致外溢;二是試
膏藥是否滴水成珠,將膏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黏手時,此膏火頭正好,即將膏藥
全部倒在水盆內,火毒被涼一激,黑煙即出騰空火毒無存。膏藥泡涼水內即變灰白
色,為質優。膏藥火頭老即不黏手,正合適,若發硬是火老了,老兌香油;黏手是
嫩了,嫩兌丹(章丹),如此將藥調和火頭相當,用之無不奏效。②用文武火熬之,
不要火急,恐其藥發生火性;要耐心熬,在徐徐下章丹時,要多攪幾百下,能使膏
藥又亮、又光、又黑、又滑,成膏時揉成長條,剪開四五寸一條。③膏藥外用章丹
掛皮,保存膏質和永久效能,日期越多,膏藥效能更好,能使患者不知不覺的早日
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