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學說目錄
1、子午流注開穴法時間篇
2、子午流注納甲法66個穴位時辰
3子午流注與養(yǎng)生----24小時養(yǎng)生之道
4、中醫(yī)怎樣給人針織疾病的
第一篇
寅時肺經:3:00凌晨——5:00 (肺經,服用藥物效果好)寅時睡得熟 色紅精氣足 《寅時》血氣流注于肺,稱為:“手太陰肺經”。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時過敏性鼻炎及咳嗽氣喘容易發(fā)作,有些醫(yī)師認為,嚴重氣喘者,應該在此時起床服藥,治療效果會更好,并且宜吃補肺飲食。如:燕窩、銀耳等。“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后,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者反應最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
卯時大腸經:早上5:00——7:00(大腸經,吃蔬果排便順)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 《卯時》氣血流注于大腸,稱為:“手陽明大腸經”。此時,最適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熱滑腸最好的時間就是此時,由于有助于大腸經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時,最好多吃高纖維的蔬菜水果。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tài),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yǎng)、排除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辰時胃經:早上7:00——9:00(胃經,一定要吃早餐)辰時吃早餐營養(yǎng)身體安 《辰時》氣血流注于胃,稱為“足陽明胃經”。陽明經是多氣多血之經,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是營養(yǎng)能輸送到各器官滋養(yǎng)臟腑的最佳時刻,這也是早餐在中醫(yī)里很重要的因素。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yǎng)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于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干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巳時脾經: 早上:9:00——11:00(脾經,禁食辛辣刺激)巳時脾經旺造血身體壯 《巳時》氣血流注于脾臟,稱為“足太陰脾經”。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傷胃敗脾,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yǎng),也要很小心。“脾主運化,脾統(tǒng)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tǒng)領,“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志氣血不足,唇暗標志寒入脾經。
午時心經:中午11:00——13:00(心經,適度午睡佳)午時一小息安神養(yǎng)精氣 《午時》氣血流注于心經,稱“手少陰心經”。陳旺全提醒:很多人說中午不宜劇烈運動,就是擔心在心經氣血充盈時,造成血脈運行紊亂,血不歸經,因此應適度休息,但午睡不宜過久。“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yǎng)神、養(yǎng)氣、養(yǎng)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于養(yǎng)心大有好處,可以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時小腸經:下午13:00——15:00(小腸經,腸胃要休息)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未時》血氣流注于小腸,稱為“手太陽小腸經”。此時是小腸經進行清濁及吸收的時刻,營養(yǎng)吸收到體內,濁物送到大腸待消化,及排除體外,未時過后腸胃開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時間含蛋白質和脂肪、淀粉類食物要少量攝取,否則容易在體內累積。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于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 養(yǎng)進行調整。如果小腸有熱,人會干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于小腸降火。
申時膀胱經:下午15:00——17:00(膀胱經,多喝水利排泄)申時津液足養(yǎng)陰身體舒 《申時》氣血流注于膀胱,此為:“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為腎之腑,兩者均屬水,因此這段時間要多補充水分,有利于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以促進泌尿系統(tǒng)的代謝。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huán)在體內。如果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活動有助于體內津液循環(huán),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酉時腎經:下午17:00——19:00(腎經,工作完畢多休息)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酉時》血氣流注于腎經,稱為“足少陰腎經”。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量的經脈,也是維持人體內水液平衡的主要經絡,由于此時是工作完畢需要稍事休息的時候,因此不宜過于勞累。“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做太強的運動,也不適宜大量喝水。
戌時心包經:晚上19:00——21:00(心包經,晚餐不要太過豐盛)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 《戌時》氣血流注于心包經,稱為“手厥陰心包經”。在中醫(yī)來說,心包經主泄,主血,因此,如果晚餐吃的太豐盛,易生亢熱而至胸中煩熱、惡心,因此建議晚餐不宜過膩,餐后要休息,運動以散步的方式最好。“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 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tài)。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做SPA,跳舞、耍太極,放松心情,釋放壓力。
亥時三焦經:晚上21:00——23:00(三焦經,少喝水)亥時百脈通養(yǎng)身養(yǎng)嬌容 《亥時》氣血流注于三焦經,稱為:“手少陽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通往各臟腑,是為人體血氣運行的要道,特別是人體上肢,以及排水的腎臟,均屬三焦經掌管的范疇,此時陰盛,要安五臟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時不宜特別壓迫到某側的手部,容易水腫等人睡前不宜多喝水。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俯,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以得到最好的休養(yǎng)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在亥時睡覺?,F代人如果不想此時睡覺,可以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子時膽經:夜里23:00——1:00(膽經,勿熬夜)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子時》血氣流注于膽,稱為《足少陽膽經》。此時天地磁場最強,膽經會引導人體陽氣下降,是身體進入修養(yǎng)及修復的開始,熬夜會導致膽火上逆,引發(fā)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癥狀,因此,宜多休養(yǎng)。中醫(yī)理論認為:“肝之余氣,瀉于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時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丑時肝經:凌晨1:00——3:00(肝經,愉快入眠期)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 《丑時》血氣流注于肝,稱為“足厥陰肝經”。本經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且由于與膽經互為表里,相互影響,休息才能使血液回流滋養(yǎng)肝,否則就不利于肝臟的排毒功能,。肝經具有調節(jié)全身的血液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宜在精神愉快下睡眠以免過度壓抑導致氣血不暢。中醫(yī)理論認為,“肝藏血,人臥則血歸于肝”,如果丑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不能入睡的,面色青灰,情致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
經脈 井穴 滎穴 輸穴 原穴 經穴 合穴
肺經 少商 辛日卯時 魚際 己日未時 太淵 丁日亥時 太淵 辛日未時 經渠 丙日卯時 尺澤 甲日未時
大腸經 商陽 庚日辰時 二間 戊日申時 三間 丁日子時 合谷 庚日申時 陽溪 乙日辰時 曲池 壬日戌時
心經 少沖 丁日未時 少府 乙日亥時 神門 甲日卯時 神門 丁日亥時 靈道 辛日酉時 少海 庚日丑時
腎經 涌泉 癸日亥時 然谷 辛日巳時 太溪 己日酉時 太溪 甲日卯時 復溜 戊日丑時 陰谷 丙日巳時
肝經 大敦 乙日酉時 行間 甲日丑時 太沖 辛日未時 太沖 丙日丑時 中封 己日亥時 曲泉 戊日卯時
第三篇
24小時養(yǎng)生之道
養(yǎng)生其實就是養(yǎng)習慣。養(yǎng)習慣當然是養(yǎng)成好習慣。您有定鬧鐘的習慣嗎?應該只是為了上班、上課而定的吧。其實,我們的老祖先有給我們定下一個時間表,我們不妨把它加入我們制訂鬧鐘的計劃里吧,讓我們按照人體自然的生物鐘去規(guī)律生活,說不定,您的一些小毛病會在規(guī)律中痊愈。呵呵,這就是跟我來吧養(yǎng)生坊所主張的養(yǎng)生就是養(yǎng)習慣!
首先讓我們解讀一下何謂子午流注。它主要是說,每日的十二時辰與人體的十二條經脈聯系在一起,而這些經脈又和人體的五臟六腑相配。具體是:
子時23:00-01:00膽經
人體狀況: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但這個時候心臟功能最弱,心臟病患者絕大多數在夜間(心臟功能差)發(fā)病和死亡。
丑時01:00-03:00肝經
人體狀況:此時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段。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
寅時03:00-05:00肺經
人體狀況:大地陰陽從此刻轉化,由陰轉陽。人體此時也進入陽盛陰衰之時。此刻肺經最旺。而肺不好的人會經常咳嗽,就算是睡著后也會咳嗽,有些人可能在睡著后,咳得更厲害。
養(yǎng)生之道:此刻人體需要大量呼吸氧氣,進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較深的睡眠。在這個時候,如果您咳醒的話,最好是喝杯溫開水,能夠緩解一下,還可以去肺燥。
卯時05:00-07:00大腸經
人體狀況:這是大腸經活躍的最佳時段。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入興奮狀態(tài),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yǎng),排出渣滓的過程。
養(yǎng)生之道:趕緊起床,起床后喝杯溫開水,然后奔進茅房把一天積攢下來的廢物,都排出體外吧!不過上廁所不要太趕,很多老年人中風是因為這樣引起的。我們不如休息10-20分鐘清醒清醒頭腦再去。
辰時07:00-09:00胃經
人體狀況:你的胃已經等了整整一個晚上,早就餓得不行,此刻它睡醒了過來,所以,這個時候吃早飯它會盡全力消化。如果胃火過盛,嘴唇干,重則唇裂或生瘡。
養(yǎng)生之道:此時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給它東西填飽,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餓久了,就會有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炎、膽囊炎等危險!飯后一小時后按揉胃經可調節(jié)胃腸功能。
巳時09:00-11:00 脾經
人體狀況:此時脾經最旺。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tǒng)領。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就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否則唇白或唇暗、唇紫。
養(yǎng)生之道:這個時辰要喝至少6杯水,慢慢飲,讓脾臟處于最活躍的程度。我們不能等口渴了再喝,要平時就均勻地喝水。因為感到口渴那代表你的身體已經缺水,這時候補充就略顯遲了些。
午時11:00--13:00:心經:
人體狀況:心經最旺。也是人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心推動血液運行,養(yǎng)神、養(yǎng)氣、養(yǎng)筋。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于養(yǎng)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養(yǎng)生之道:此時保持心情舒暢,適當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過一個小時,否則會奪覺,容易引起晚上失眠。午睡起床后要適量運動,以利疏通周身氣血,增強臟腑的功能活動。
未時13:00-15:00小腸經
人體狀況:小腸經最旺。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輸送進脾。
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yǎng)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咳而排氣。
養(yǎng)生之道:故午餐應該在下午1:00之前吃完,才能在小腸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把營養(yǎng)物質都吸收進人體。否則,好東西都沒被吸收完全,真是物質的巨大浪費。
申時15:00-17:00 膀胱經
人體狀況:膀胱經最旺。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外,津液循環(huán)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遺尿。申時人體體溫較熱,陰虛的人尤為突出。
養(yǎng)生之道:膀胱最活躍的時候,適合多喝水。要想尿尿,這個時候一定不要總是憋著,否則久了,就會有“尿潴留”等情況發(fā)生。即是說膀胱括約肌出現沒有彈性的狀況。
酉時17:00-19:00腎經
人體狀況:“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苯涍^申時的人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這是一個男人的時刻。宜夫妻生活。
養(yǎng)生之道:此時要嘿咻,可是最佳時刻,無后顧之憂。對于腎功能有問題的人而言,比如陽痿患者,在這個時候按摩腎經的穴位,效果最為明顯。
戌時19:00-21:00 心包經
人體狀況:心包經主要起到保護心臟、保存精力的作用。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tài)。
養(yǎng)生之道:心臟不好的人最好在這個時候敲心包經,效果最好。此刻應該給自己創(chuàng)造安然入眠的好條件。最好不要劇烈運動,否則容易失眠。所做的運動最好是散步。其實晚飯后的散步不僅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還是有利心臟的。
亥時21:00-23:00三焦經
人體狀況: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yǎng)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
養(yǎng)生之道:此刻要保持心境平靜。不生氣,不狂喜,不大悲。如果你跟老婆夜里吵架,而且賭氣很嚴重,夜里11點氣都還沒消,那你第二天一定精神萎靡不振。
第四篇
古時的中醫(yī)是非常發(fā)達的,他們能用很好的方法給人治病;可是作為一個好醫(yī)生,為人治病之后,所期望的是讓人不再生病,所以有“上工治未病”的說法。
那么,古代的中醫(yī)有多發(fā)達呢?他們怎么給人治病?又,為什么可以治未病呢?因為他們有很好的診治工具,包括了發(fā)達的經絡及五臟六腑的解剖學、生理學,對于人和天地的互動之間的認知,例如經絡和時辰有一定的關系而能對于病情做很好的處理。
病給治好了,現代的中醫(yī)能使用古時醫(yī)生所累積的經驗,教給病人用各種藥方或用砭石、針灸的方式保養(yǎng),也教給病人合于自然的養(yǎng)生方式,以致能讓人不再生病。
【中醫(yī)的解剖學】
古時的中醫(yī)在發(fā)展過程中,早就有有關人體解剖學的概念。它認為人的器官包括了五臟、六腑。五臟包含的是肝、心、脾、肺、腎,六腑則是膽、小腸、胃、大腸、三焦、膀胱。臟和腑互相之間有一種叫作“表里”的關系;每一個臟都有一個腑跟它相對應的“表里關系”,所以五個臟就跟五個腑相對應。可是多了的第六個腑,三焦,成了沒有表里配對的;《難經》為這個三焦多配一個表里的“臟”,叫“手心主”,又叫“心包”。
身體結構上,有十二條經絡,而每個經絡都跟一個臟或腑有關,也都根據臟腑的名字而有其名。這就是十二經絡,它們的名字就是: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心包經、膽經、小腸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還有三焦經。
中醫(yī)起源于道家的學術系統(tǒng),因此也用“陰、陽”將十二經絡做出分類。十二條經絡各有自己所屬的陰、陽,以臟為名的叫作“陰經”,以腑為名的叫作“陽經”。陰經有六條,在手足各有三,即足三陰、手三陰;陽經也有六條,在手足也各有三,即足三陽、手三陽。陽經又被分成太陽、陽明、少陽,陰經又被分成太陰、少陰、厥陰。
《難經·二十三難》說:“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問的是,經脈有一定的度數,可以知道嗎?《難經》告訴我們“手三陰經”從胸走到手,“手三陽經”是從手走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到腳,“足三陰經”從腳走到胸部,這種循經之氣在身上的運行方式,在針灸學的應用上有很重要的參考作用,例如順著經的走向針刺,是補針的刺法,而逆著經的走向而針刺,就是瀉的刺法。
除了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循行的路線外,還對它們的長度都有敘述。手三陽之脈,每一條是五尺;手三陰之脈,每一條是三尺五寸;足三陽之脈,每一條是八尺;足三陰之脈每一條是六尺五寸。除此以外,還有陽蹺脈與陰蹺脈,長度各是七尺五寸,任、督二脈各有四尺五寸長,把每條經脈都用身體相對長度量出來了;可見,中國古代的醫(yī)生們蠻有科學素養(yǎng)的。
【中醫(yī)的生理學】
一天有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十二個“地支”表示。
中醫(yī)學的認知,人體的經氣流注,每天從“寅時”開始,“丑時”結束。利用經絡氣血在每個時辰一定的流注模式及法則,可以找到治病的最好時間,這就是針灸醫(yī)術所使用的“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有時候,服用藥物也參照這種流注法則,可以達到很好的醫(yī)療效果。
十二經的流注模式就是,每天的寅時從胸部向下走去,循行肺經,直走到手的大拇指的“少商穴”;卯時又從手陽明大腸經的“商陽穴”向上走到頭部;辰時再從頭上向下走胃經,一直走到腳;之后,巳時從腳的脾經向上又走回到胸部,這樣是一個小的循環(huán)。午時從胸部向下走去,循行心經,直走到手的“少府穴”;未時又從手太陽小腸經的“少沖穴”向上走到頭部;申時從頭上“睛明穴”經過頭頂、頭后 向下走膀胱經,一直走到腳;之后,酉時又從腳的腎經“涌泉穴”向上又走回到胸部,這是第二個小的循環(huán)。戌時又從胸部向下走去,循行心包經,直走到手的“中沖穴”;亥時又從手少陽三焦經的“關沖穴”向上走到頭部;子時從頭上經過側頭部,向下走膽經,一直走到腳;之后,丑時又從腳的“肝經太沖穴”向上又走回到胸部,這是第三個小的循環(huán)。
“經”的意思,就是在身上連結穴道與體內臟腑的一種看不到的線。有人認為這個“經”線是假想的,很難用現代的、現有的儀器探測到那些實質的經絡。也就是說,用現代這種科學條件與思想邏輯的方法,難以證實經絡的存在。可當用針灸治病的時候,卻又能感覺到它。
古人對于人體解剖的認知,或許是經驗的累積;更或許,古代的醫(yī)生幾乎都是修道的人,要經過非常嚴格的修煉過程;一個接受嚴格訓練的修煉者,多半要經師父考驗,知道他是位有很好的、有很高德行標準的人,師父才準許他學習醫(yī)道。
通過實踐知道,現在有許多要求高標準心性的煉功人,可以擁有超越常人的特殊感知能力。那些修道的古代醫(yī)生可能同樣地擁有超常的特殊能力。
“經”這種被現代人認為的假想線,在擁有特殊能力的醫(yī)生們看來,就是那么一條一條真實存在的線,而且,這些線都和臟腑相連系。在外表這樣一條一條的線,被稱為“經”。另外,還有經和經之間的橫向的“絡”,每一對互為表里的經都有一個絡穴相連,在兩個經之間互相連絡著。
因為有十二經,每個經又各有一絡,所以有十二絡。除了十二個絡之外,任、督兩脈也各有一絡,再加上一個“脾之大絡”,一共有十五絡,所以在中醫(yī)的學術上稱,“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就是這個意思。
【中醫(yī)的診病學】
中醫(yī)認知病情,常常會借用“十二經絡”的走向與位置,而下診斷以及治療。
早期,我曾在一間診所應診,那個診所有個廣告說,使用電腦診??;有一次,一個看廣告而來的病人,一進門就講頭發(fā)麻,脖子僵硬;敘述完了病情,根據經絡走向位置,就已經判斷得的什么病,立即在診療記錄單上寫下。他忽然想起來說:“不對呀!我看廣告來的,要用電腦看??!”,進到電腦間,花了半個小時,看診報告出來,上面敘述的病情是小腸經和膽經的問題:“膽經虛、小腸經實”,跟我在診療記錄單上寫的完全一樣。
因為膽經走側頭部,麻就是虛;小腸經走脖子外側、肩胛,疼痛就是實;已經診斷出來了膽經虛、小腸經實。
從這個例子分析,與電腦看病相比,讓醫(yī)生看病沒用儀器、也沒有摸脈,豈不更好?
古時的中醫(yī)講四診,就是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看病;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就是神、圣、工、巧不同的層次,最好的醫(yī)生用眼睛“望診”一下,就能知道病情。例如《史記》記載的,扁鵲看齊桓侯的病,就是望而知之了。
【中醫(yī)的診療工具--四診診病、八綱斷病、八法治療】
替病人治病的時候,中醫(yī)使用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等法察病,又注重分析病的“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如果能以這種理論分析病情的經絡臟腑情況,運用以開藥或針灸的處方就非常容易了。中醫(yī)要依據病理的八綱原則,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開出藥物和針灸等處方用以治療。
現代人看病,一般都先看西醫(yī),西醫(yī)看不好了,才想到中醫(yī)。
西醫(yī)用儀器能看到物質性的病,中醫(yī)卻不但看物質身體的病,而且看更深層的五行、陰陽變化,連精神疾患都可以看的出來。針灸醫(yī)生看經絡的問題,看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的變化,針下去,扎到皮膚底下、肌肉或筋膜之間的穴道。針的刺激又有雙向的反應,有虛的反應者,可以實之、補之,有實的反應者可以瀉之;也就是說,施術者能以陰陽平衡的刺激作用施治,比起用藥治病更機動、更靈活。
【看好了病,就讓他不再生病】
讓我們從新思考一下,找醫(yī)生看病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好病,更進一步就是求得健康。一個人如果在沒生病的時候,找出讓自己變得更健康、而且不生病的好方法來,豈不是更美?
古代聰明的醫(yī)生告訴人們身體變好的方法,就是“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合于數術”的合于自然的養(yǎng)生方法,就可以活到老而且動作不衰,萬一不行,就服用《黃帝內經》形容的“上古之人”發(fā)明的“湯液醪醴”。上古之人發(fā)明了湯液醪醴卻“備而弗服”,就是上古之人懂得“法于陰陽,合于數術”的養(yǎng)生之道而不必服用自己已經準備好了的湯液醪醴;到了中古時代,人們就“道德稍衰”,使用湯液醪醴,那個病很快就好了,《內經》中說“服之立已”。
古時候的人,一旦得病了,醫(yī)生建議他們,在次序上,應該先找砭石、針灸等,治好就沒事。再不行,用藥物治病已經是下策了。那就屬于《內經》的“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
一個人懂的合于自然的養(yǎng)生方法,不生病最好。如果不能的話,使用了許多毒藥還更傷了身體,不是太愚昧嗎?怪不得唐朝的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說:“圣人所以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也?!?/span>
本文根據網絡整理,多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