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論)夫癰發于外。人可得見者。猶為危急之疾。況隱伏腸間。
痛無定處。又不可得而見者乎。蓋癰疽
五發。在外則為
發背、
發腦、
發眉、發須、
發頤。在內則為
腸癰、
心癰、
腎癰、
肺癰、
臍癰等患。治之得法。尚庶幾焉。一著小差。枰棋去矣。何則。腸癰為病。身皮甲錯。
腹皮緊急。如腫之狀。而按之濡。體無哄熱。腹無
積聚者。此積
陰冷之所致也。當以濕藥調之。
發汗無汗。灑淅
惡寒。
小腹腫強。而按之痛。
小便澀數。其候如淋者。此內結熱之所致也。當以涼劑利之。其脈遲緊。膿未成者可下。其脈洪數。膿已成者不可下。甚者腹
肚脹大。轉側聞有水聲。或繞臍生瘡。膿汁穿出。或
臍中常常出膿。或
大便屢下膿血。凡此皆為惡證。其間
寒熱氣急。煩渴悸驚。嘔惡唾膿。
咳嗽痰涎。
自汗自利。如尋常發癰之狀。亦類有此。婦人尤多得之。
內經有曰。
息賁病、有人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腫。其后大便與臍俱出膿血。遂至不救。此亦腸癰之類。
寸口脈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營。數則為衛。衛下降。營上升。遇熱則營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
痞滿。小便或難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
瘀血。血下則愈。膿成引日。又諸浮
數脈當
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者。當積有膿。脈滑澀者
小腸癰出血者也。
千金方云。官羽林婦病。醫何以知林婦腹中有膿。為下之即愈。答曰。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營。數則為衛。衛數下降。營滑上升。營衛相干。血為
腹滿痞堅。小便或澀或復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即為瘀血。下則愈。
方
當歸煎 (出
圣惠方)
治腸內生癰腫。令人心隔
間氣滯。
急痛、
壯熱、
嘔逆。小
便黃赤。腹表發腫。腫中夜間如湯沸聲。速須救療。
當歸(一兩)
沒藥(三分)
麝香(半兩細研)
乳香(半兩)桂心(半兩)
朱砂(半兩細研)黃(三分)
漏蘆自然銅丁香(各半兩)
木香(三分)芎(各半兩)麒麟竭(二分)
檳榔云母粉
沉香甘草白蘞白芷密陀僧(各半兩)
赤芍藥(三分)野駝脂(三兩)黃犬脂(三兩)
生地黃(半斤絞
取汁)上藥除脂外為末。銀鍋內用好酒五升。慢火煎去二升。即下
地黃汁。更煎漸膿。次入野駝脂。不住手以柳木篦攪如膏。即下藥末。更攪令勻。以瓷盒盛。每日空心。午晚間以
甘草酒下一彈丸大。取涂貼患處。亦良。
木通散 (出直指方)
治腸癰
熱證。
腹痛而強。
發熱惡寒。小便似淋。膿未成者
用此。
薏苡仁木通葶藶(炒)甘草(炙)川
升麻桔梗桃仁(浸去皮炒)
赤茯苓牡丹皮(各一兩)生
干地黃甜瓜子敗醬赤芍藥(各一兩半)
大黃(半兩)
樸硝(一分)上為散。每服三錢。井水一盞半。姜五片。煎服。
犀角丸 (出
圣濟總錄)
治腸癰。并一切癰疽、發背、腫毒。
犀角屑(一兩半)
巴豆(十粒去皮心炒研
去油)大黃(三分蒸三度銼)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去汗半兩)
黃芩(去黑心)
防風(去叉)
人參當歸(切焙)黃(細銼)
藜蘆(
去蘆頭)
山梔子(去皮)
黃連(去須)甘草(炙銼)升麻(各半兩)上為末。煉
蜜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
米飲下。加至四五丸。利下
黃水為度。
牡丹散 (出直指方)
治腸癰冷證。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人參牡丹皮
白茯苓天麻黃木香當歸
川芎辣桂(各三分)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二分)桃仁(浸去皮炒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井
水煎。食前服。
木通散
(出圣惠方)
治腸癰
小便不利似淋。腹中苦痛。寒熱汗出。時時利膿。
木通(銼)薏苡仁(各一兩)生干地黃(二兩)甘草(炙微赤銼)桔梗(去蘆頭各一兩)
丹參(二兩)
麥門冬(一兩
去心)赤芍藥(一兩半)赤茯苓(一兩)敗醬(二兩)
牡丹(一兩)黃(一兩銼)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
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以小便利為度。
內補散 (出醫方集成)
治諸發已潰。去舊生新。老人血
氣虛弱。宜補之。此潰
后服至愈而止。一名
護壁都尉。及治腸癰冷證。癰疽等患。
人參當歸川芎濃樸(姜制)防風白茯苓桔梗(焙)白芷辣桂黃(炙)甘草(炙各
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如不飲酒。
楠木香煎湯下。諸癰熱證。黃栝蔞煎湯下。一方無白茯苓。
牡丹湯 (出千金方)
治腸癰。
牡丹皮(一兩)
芍藥丹參生干地黃(切焙各二兩)桔梗(銼炒)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甘草(炙)赤茯苓(去黑皮)敗醬(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日晚溫服。
甜瓜子散治腸癰腫痛妨悶。氣欲絕。
甜瓜子(二兩)桃仁(浸去皮尖雙仁
麩炒微黃)牡丹皮(各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微炒)
川樸硝(一兩)薏苡仁(一兩)敗醬(一兩)當歸(半兩)檳榔(三分)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牡丹散
(出圣惠方)
治腸癰未成膿中。痛不可忍。
牡丹(二分)川大黃(二兩銼微炒)木香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三分)川硝(一兩)赤芍藥(三分)敗醬甜瓜子(各三分)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以利下膿血為度。
伏梁丸 (出
外科精要)
治環
臍腫痛。胃瘡疽。
濃樸(
姜汁制)
茯苓枳殼(麩炒去瓤)
白術人參京
三棱(炮)
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湯下。
梅仁湯 (出圣濟總錄)
治腸癰
里急隱痛。大便閉塞。
梅核仁(四十九個去皮尖)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三分)
冬瓜仁(四兩)犀角(鎊一兩半)
芒硝(二兩半)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以下膿血三兩
行為度。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腸癰小腹牢強。按之痛。小便不利。時
有汗出。惡寒
脈遲。未成膿。赤茯苓(一兩)甜瓜子(二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川芒硝(半兩)桃仁(一兩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牡丹(一兩半)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之。
大黃湯 (出圣濟總錄)
治腸癰。小腹堅腫。大如掌而熱。按之則痛。其上色或
赤或白。小便稠數。汗出憎寒。其脈遲緊者未成膿。如脈數則膿已成。
大黃(銼炒)牡丹皮
硝石(研)桃仁(浸去皮雙仁麩炒)
芥子(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牡丹湯
(一名瓜子湯出千金方)
治腸癰。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自汗出惡寒。其脈遲緊者。濃未成。可下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
可下。
大黃(蒸)桃仁(去皮尖各十兩)牡丹皮(一錢一字)栝蔞子(三分一作瓜子)芒硝(二錢)上
銼散。以水三盞。煎八分。去滓。入芒硝再煎沸。不拘時
頓服。一方用
冬瓜子一升。無栝蔞子。未效用
敗毒散。刪繁方用芒硝半合。瓜子
五合。
劉涓子用硝石
三合。云、腸癰之病。小腹痞堅。或偏在
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堅大如掌熱。小便自調。時欲汗出。其脈遲堅者未成膿。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復可下。
姜黃散治
內毒。
干姜(一兩)大黃(一兩)生姜(一兩)
皂角刺(九個)上用酒一碗。水一碗。同煎至一半。去滓溫服。滓、酒水各一碗。再煎溫服。須用瓦器煎。
四圣散 (一名神效瓜姜散出直指方)
治腸癰癰疽。生于腦、髭、背、腋、乳、
便毒。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末(四錢)沒藥末(三錢)乳香末(一錢)上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下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枚。一方若病在上
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毒已結成。即膿化為水。毒未成即于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妙。
薏苡仁湯 (一名瓜子湯出千金方)
治腸癰。
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
瓜瓣仁(二升)上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姚氏
不用桃仁用
杏仁。崔氏有芒硝二兩。云、腹中
疼痛。煩毒不安。或脹滿不思飲食。小便澀。此病多是腸癰。人多不識。婦人產后
虛熱者。多成此病。縱非癰疽。疑是便服此湯。
瓜子汁
(出圣惠方)
治腸癰壯熱惡寒。微汗氣急。
小腹痛。小便澀。或大便如
刀錐
刺痛。或有濃。腹中已成膿。
瓜子仁(三合與水六協議研絞取汁)當歸(切焙一兩搗未)
蛇蛻(一條燒灰研)上將二味末和勻。分作二服。用瓜子汁調下。空心日午服。下膿血瘥。
薏苡仁
附子敗醬散 (出鮑氏方)
治脈數身無熱。腹無積聚。按之濡。此為腸癰
。及治
腹癰有膿者。
薏苡仁(二兩半)附子(炮半兩)敗醬(一兩一分)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小便利為效。一方入生姜半分同煎。
雞毛散 (出千金方)
治腸癰。
雄雞
頂上毛(燒灰)雄雞屎(燒灰各一兩)上為細散。每用溫酒
二合。空心調下一錢。日晚再服。
燒棗散 (出直指方)
治腸癰。
干棗(連枝
燒存性)川
百藥煎(研細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治腸癰
腹脹皮急。微汗。小腹
重強。按之即痛。
小便數似淋。未有膿方。
(出圣惠方)
牛蒡根(汁五合)川芒硝(一兩)上藥相和。煎一二沸。分為二服。空心及晚食前溫服。
治腸癰
(出千金方)用截取檐頭尖少許燒灰。水和服。當作孔出膿血愈。
拔毒散 (出千金方)
凡腸癰其狀。兩耳葉紋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痛。或繞臍有
瘡如粟皮。熱
便膿血出。似赤白下。
用
馬蹄灰以
雞子白和涂。即拔氣。不過再。
又方
(出千金方)用瓜子三升搗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
又方
(出千金方)用死人冢上土作泥。涂之
治
內癰未作頭者方
(出千金方)取伏雞屎服之。即瘥。
又方
(出千金方)用
馬牙灰和
雞子涂之。干則易。
治腸癰腹臟瘀血運撲損。用
大薊葉生研。酒并小便任服。
惡瘡疥癬鹽研。名四音
。又名刺薊。山牛旁散。
治小腸癰毒皮軟。癤不作頭。
(
本草)以茅針濃煎。和酒服。
木占斯散 (一名內補散)
治腸癰病在上當吐。病在下當下膿血。此謂腸癰之
屬。其癰腫即服。諸疽痔若瘡已潰。便早愈。發背無有不療。不覺腫去。時常服去敗
醬。多治婦人諸產。癥瘕益良。
(方見內補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