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6. 秋燥

6. 秋燥

前言

本資料是我學習中醫內科學的摘錄筆記歸納,共摘錄了七十八個病癥和全部辯證的對癥方劑

.由朱永庫老人編輯.整理.本人喜歡電腦網.酷愛中醫.自學中醫20多年,積累了很多中醫資料.但

從不給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藥方治療。我今年75歲,45歲后從沒去醫院

看過病,沒打過針,沒住過院.有病自己用中藥調理就好了。發表本資料目的是為了行善積德

,供有緣人共享。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熱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熱病。其特點是初起邪在肺衛時即有津液干燥見癥,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膚于燥等。本病多發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為多見。秋燥資料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熱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熱病。其特點是初起邪在肺衛時即有津液干燥見癥,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膚于燥等。本病多發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為多見。

  本病病勢輕淺,除極少數可以傳入肝腎者外,一般傳變較少,病程較短,易于痊愈。

  在中醫文獻里很早就有燥邪為病的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曾指出燥邪為病的病變特點是“燥勝則干”。《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燥邪為病的治療原則是“燥者濡之”。但病機十九條中卻無燥邪為病的論述。至金元時代,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補充了燥邪致病的病機:“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李東垣還創治燥之方,如潤腸丸,但多為內燥而立。清代醫家對燥病的認識漸趨完善,認為燥病有內燥與外燥之分:內燥多指內傷津血干枯之證,外燥系秋季外感時令之氣而致。清初喻嘉言著有論述燥邪為患的專篇一一“秋燥論”.首創秋燥病名。但對燥邪的性質,各醫家又有不同看法,如喻嘉言認為燥屬火熱,而沈目南卻認為燥屬次寒。吳鞠通則以勝復氣化之理來論述燥氣,大旨以勝氣屬涼,復氣屬熱。

俞根初、王盂英、費晉卿均認為秋燥有溫、涼兩類。可見,前人所說的秋燥有溫燥、涼燥之分。因為涼燥不屬溫病范疇,故本章論述的秋燥是指溫燥而言。

  現代醫學中發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可參考本病辨證施治。

  13.1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生,是感受秋令燥熱病邪而成。秋天氣候有偏熱、偏涼之不同。在久晴無雨,秋陽以曝之時,感之者多病溫燥;若是秋深初涼,西風肅殺之時,感之者多病風燥,亦即涼燥。

  由于秋日燥金主令,肺屬燥金,故燥氣內應于肺。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初起多邪在肺衛,出現肺衛證候。此與風溫初起的證候表現大致相似,所不同者,本病有明顯的津液干燥見證。這是本病的特征,,也是與其它溫病初起見證的不同之點。

肺衛燥熱之邪不解,勢必內傳入里。由于燥氣易耗津液,一經化熱傳里,其津液干燥之象更為明顯。若燥熱在肺,易成肺燥陰傷,或進而導致肺胃陰傷。傳入陽明胃腸,易成肺燥腸閉或陰傷腑實之證。若化燥傳入營血,也可出現絡傷咳血或氣血兩燔之證。傳入下焦,則多傷肝腎之陰,易導致水不涵木,虛風內動等病證。若初起治療得當,或患者素質較好,則一般不致發展到深入下焦的地步。

  3.2 診斷要點

  ①有一定的季節性,多發生于秋令燥熱偏盛時節。

  ②典型的臨床特征是:初起除具有肺衛見證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征象。

  ⑧本病重心在肺,病情較輕淺,一般傳變較少。以傷肺胃之陰者為多,較少傳入下焦。

  ④本病初起癥狀頗似風溫,但風溫多發于春季,且初起津液干燥見癥不如本病明顯。本病還應與發于秋季的伏暑相區別。伏暑初起雖有表證,但較少肺經見癥,且以暑濕在里見癥為主,病情較重,變化較多。

  18.8 辨證論治

  燥邪為病,最易傷津.故本病治療原贈應以滋潤為主;即所謂:“燥者濡之”。然面,秋燥一病畢竟是由外感燥氣而成,初起具有表證,因此本病初起治療,于潤燥同時,還必須分別病邪屬性,予以解表主治,以透邪外出。具體地說:溫燥邪在肺衛之治,法宜辛涼甘潤。“上燥治氣、中燥增鞭,下操治血”,可作為秋燥初、中、未三期治療大法概括。

  燥氣的牲質有其特殊性。燥性雖近于火,但又不同于火,所以洽燥不同于治火。一般溫病在化熱化火之后,常用苦寒清熱瀉火之法,惟燥證則喜柔潤,最忌苦爆。因此,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郁可以發,燥勝必用潤,可以直折,燥必用濡養。對于秋燥的治法.汪瑟庵在《溫病條辨》按語中總結說“燥證路徑無多,故方法甚筒,始用辛涼,繼用甘涼,與溫熱相似。但溫熱傳至中焦,間有當用寒苦者,燥證則唯喜柔潤,最忌苦燥,斷無用之之理矣”。這對于燥證的治療頗有臨床指導意義。

  18。8。1、邪在肺衛證治

  [癥狀]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白舌紅,右脈數大。

、本證為溫燥初起邪襲肺衛之侯,因其燥熱襲表:故見有發熱,惡寒,頭痛,少汗等表證。由于燥熱在肺,肺津受傷,則有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等津液干燥表現。苔白舌紅,右脈數大,也均為燥熱侵襲肺衛之征象。

  本證與風溫初起的癥狀頗多相似。病機均屬邪在肺衛,兩者所不同的是:在感邪和發病季節上,風溫為感受風熱病邪而引起,多發生在冬春季;本病為感受燥熱病邪而引起,多發生在秋季。在證候表現上,秋燥除具有與風溫基本相同的衛表癥狀外,尚有津液干燥的特征在病情轉歸上,風溫易于逆傳心包,而秋燥則不常見。據此,兩者不難辨別。

  (治法] 辛涼甘潤,輕透肺衛。

  (方藥] 桑杏湯(<溫病條辨})

   桑葉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 沙參二錢 象貝一錢,豆豉一錢.梔皮一錢五分 梨皮一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

  本證為溫燥襲于肺衛,其治法既不同于風寒,又不同于風熱。因此辛溫之品固不可用, 純予辛涼又不完全含拍。根據溫者宜涼、燥者宜潤的原則,本證治療宜用辛涼甘潤,方用桑杏湯。方中以桑葉、豆豉辛散透邪,杏仁、象貝宣肺止咳,梔皮清熱,沙參、梨皮養陰潤燥,以使邪去而不傷津,潤燥而不礙衰,共奏疏表潤燥之效。若感燥邪不甚,其證情較輕淺者,可用桑菊飲輕透肺衛之邪。

  13.8.2 邪在氣分證治 '

  13.3,2.1 燥干清竅

  [癥狀] 耳鳴,目赤,齦腫,咽痛,苔薄黃而干,脈數。

  本證為上焦氣分燥熱擾及清竅所致。因咽喉為肺胃之門戶,牙齦為陽明經脈所絡,燥熱隨經上千,所以咽痛、齦腫。清竅受擾,故有茸鳴、目赤等證。苔薄黃而干,脈數為燥熱之征。

  (治法] 清宜上焦氣分燥熱

  (方藥]、翹荷湯(<溫病條辨})

  薄荷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生甘草一錢 黑梔皮一錢五么 桔梗三錢 綠豆皮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 頓服之。日服三劑,甚者真三服。

  本證因燥熱之邪上干,精竅為之不利,病位在上,病勢輕淺,故治療當踐輕清宜透,清解上焦燥熱為主。方用翹荷湯,取薄荷辛涼以清頭目,連翹、桅皮、綠豆衣清解燥火,甘草、桔梗以利咽喉而消齦腫。此為辛涼清火之輕劑,符合“治上焦如羽”之大旨。它如桑葉、蜂衣亦可加入,如耳鳴可加苦丁茶,目赤加菊花、夏枯草,咽痛加牛蒡子等。必須注意的是本證當禁用苦重之品.

  13,3。2.2 燥熱傷肺

  (癥狀] 身熱,千咳無痰, 氣逆而喘,咽喉午燥,鼻燥,齒燥;胸滿脅瘸,心煩口渴;舌苔簿.白而燥或薄黃干燥,舌邊尖紅赤等。

  此為肺經燥熱化火,耗傷陰液之證。肺為熱灼,肺氣失于清肅,則見身熱,千咳無痰廠氣逆而喘。熱壅于肺,氣機失暢,則胸滿脅痛。燥傷津液,故姻喉干燥、鼻燥;齒燥。熱灼傷,故見心煩口渴。本證苔薄白而燥,是因燥熱迅即由衛及氣,化火傷陰所致,散舌面千燥而苔色未及轉變。一俟邪留氣分時間稍久,苔必由白轉黃,舌面必進一步干燥、對此種薄白而燥之苔切不可以作表未解而津傷。綜合諸癥全面分析,本證病機當是在氣而不在衛亦不在營血。

  (洽法] 清肺潤燥養陰 .

  (方藥).清燥救肺湯 (《醫門法律》)

  石膏二錢五分 冬桑葉三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七分 胡麻仁一錢(炒研) 真阿膠八分 麥門冬一錢二分(去心).杏仁七分(去皮,麩炒)  枇杷葉一片(去毛,蜜炙)

水一碗,煮六分,頻頻二、三次溫服。

  本證為燥熱化火,傷及肺氣肺陰。肺之氣陰兩傷,既不能用辛香之品,以防耗氣,亦不可用苦寒瀉火之品,以防傷津。治療當以清肺潤燥為主,方用清燥救肺湯。本方取桑葉、杏仁、枇杷葉輕宜肺氣而止咳,石膏清肺金燥熱,阿膠、麥冬、胡麻仁潤肺滋液。《難經.十四難》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故用人參、甘草益氣生津。合之以共奏情泄肺熱、潤燥養陰之功。若肌表尚有邪熱,則又當稍參輕宣之品,如連翹、牛蒡子等以透邪外,同肘可暫去阿膠以防其戀邪。若痰少者可加瓜蔞皮、貝母化痰。

  13.3。2.3 肺燥腸熱, 絡傷咳血

  (癥狀] 初起喉癢干咳.繼則因咳甚而痰粘帶血,腳脅牽痛,腹部灼熱,大便泄瀉,舌紅,苔薄黃而干,脈數。

  秋燥初起,燥熱在肺,故喉癢于咳。繼而燥熱化火,肺絡受傷,故痰粘帶血而腳脅作痛。津傷而肺、腸有熱。故舌紅,苔薄黃而千,脈數。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中燥熱之邪下穢大腸,故見腹部灼熱如焚而大便泄瀉。此種便泄,多是水泄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泄瀉,瀉必瑯澀難朽,似痢非痢。《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此屬熱利,與虛寒利下而無熱象者迥不相同。

  (治法] 清熱止血,潤肺清腸。

  [方藥)阿膠黃芩湯(《通俗傷寒論》)

  陳阿膠 青子芩各三錢 甜杏仁。生桑皮各二錢 生白芍一錢 生甘草八分 鮮車前草、甘蔗梢各五錢

  先用生糯米一兩,開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藥。

  本證是因肺燥腸熱而致咳血泄瀉,治當清熱以止血,清腸以止瀉。肺與大腸同治,方為全面,方用阿膠黃芩湯。以甜杏仁、桑皮、甘蔗潤肺生津且止咳嗽,阿膠養血以止血,芍藥合以甘草酸甘化陰,且能緩急止痛,再配黃芩苦寒以清肺與大腸之熱而堅陰,車前草以導熱下行,又能清腸止瀉。

  13.3。2.4 肺胃陰傷

  [癥狀) 身熱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紅少苔,脈細。

  此為燥熱漸退而肺胃津傷未復之候。肺陰傷則咳嗽不已而少痰,胃陰傷則口舌干燥而渴,以外感之邪漸凈,故身熱不甚。由于邪去而肺胃津傷,故舌質多為光紅而少苔,脈象多細。本證與前證比較,均為燥熱傷津,但前證為陰傷而燥熱正盛,本證以津傷為主而燥熱已輕。

  (治法] 甘寒滋潤,清養肺胃。可用沙參麥門冬湯,津傷甚者合以五汁飲。

  [方藥] 沙參麥冬湯(方見風溫章)

  五汁飲(《溫病條辨))

  梨汁 荸薺汁 鮮葦根汁 麥冬汁 藕汁(或用蔗漿)

  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

  本證外邪已解,燥熱不甚,以津傷為主,故治療重在滋養肺胃津液,方用沙參麥冬湯。方中以沙參、麥冬、花粉、玉竹滋養肺胃之陰,扁豆、甘草益氣培中,和養胃氣,配以桑葉輕宣燥熱。合之具有清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功。

  究本證性質,實為邪少而虛多,虛在肺胃津傷,故只宜甘寒,忌用苦寒。吳鞠通說:“溫病燥熱,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純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此正說明苦寒之品不僅不能退虛熱,反有苦燥劫津之弊。

  13.3.2.6 肺燥腸閉

  [癥狀] 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脹滿,便秘等。

  此證為肺有燥熱,液虧腸閉,肺與大腸同病之候。表證雖解。但肺受燥熱所傷,氣機失于宜暢.故咳而不爽,肺之輸布失職,則津液停聚而為咳嗽多痰。肺不布津,大腸失于濡潤,傳導失常,則糟粕停聚于內而為便秘腹脹。此與陽明腑實證的區別在于:本證雖有腹脹、便秘.但無腹痛拒按,舌苔也無焦老燥裂起刺。

  {治法] 肅肺化痰,潤腸通便。 .

  (方藥]五仁橘皮湯(《通俗傷寒論》)

  甜杏仁三錢(研細) 松子仁三錢 郁李仁四錢(杵) 原桃仁二錢(杵) 柏子仁二錢(杵) 橘皮一錢半(蜜炙)

  本證之便秘是因肺燥而影響及腸,腸中缺乏津液所致,與陽明燥實內結者不同,故不任承氣苦寒攻下,宜用肅肺化痰,潤腸通便之五仁橘皮湯為治。方中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均富有油脂而具有潤燥滑腸之功。甜杏仁既能潤肺化痰,又可宣開肺氣,滑腸通便。橘皮能化痰行氣除脹,且助運行,使諸仁潤而不滯。所以用蜜炙,亦取其潤而不燥之意。全方意取肅肺潤腸,因肺與大腸相表里,腸潤便通則肺氣易降,肺氣降則大便亦易于通下.

  13。3.2.6 腑實陰傷 .

  [癥狀] 便秘,口干唇燥,身熱,或見譫語,苔黑干燥,脈沉細。

  此為燥熱內結陽明,津傷腸燥之證。陽明熱結津傷,故大便不通,津液耗傷,故口干唇燥。腑熱太盛,上沖擾及神明則見譫語。熱結陽明,津液被灼,故舌苔色黑而干燥,脈見沉細。綜觀本證,實為土實水虛之候。本證與前證均有大便秘結,然病機則有不同:前證為肺不能布化津液而腸燥便秘,并無譫語及苔黑干燥等熱盛見癥;本證為燥熱結滯而腑實津傷,并無咳嗽多痰等肺家見癥。同為津傷便秘而病機則并不相同,所以具體的證候表現即有顯著區別。

  [治法) 滋陰通下

  [方藥] 調胃承氣湯加鮮首烏、鮮生地、鮮石斛等。

  調胃承氣湯(方見風溫章) 。

  本證既為燥熱內結,當攻下以瀉實;津液受傷,又當滋養陰液以潤燥。選用調胃承氣湯攻下腑實以去燥熱。攻下雖有存陰之意,然陰虧已甚,亟待復陰,故加鮮首烏、鮮生地、鮮石斛以滋養陰液。通下能存陰,滋液亦有助于通下。所以用鮮品者,以鮮藥汁液較多,滋液之力較強。 .

  18.3.8 氣血兩燔證治

  [癥狀] 身熱,口渴,煩躁不安,甚或吐血、衄血,苔黃,舌絳。

  此為氣分燥熱之邪未解,熱又入營血,而成氣血兩燔之證。身熱,口渴,苔黃為氣分熱盛之象。舌絳,煩躁不安以及吐血、衄血,均為熱熾血分之征。本證熱邪不單純在氣。又不單純在血,其病機是氣分、血分熱勢均盛。

  [治法) 氣血兩清 ,

  [方藥) 加減玉女煎(方見春溫章)

  本證為氣血兩燔,治療不可單治一邊,必須兩清氣血分之熱,可用加減玉女煎。本方系以景岳玉女煎加減而成,方用石膏、知母大清氣分之熱,玄參、生地、麥冬涼血養陰,共奏氣血兩清之效。

  18.8。4 燥傷真陰證治

  秋感燥熱病邪,在衛不解可傳入氣分,有少數患者如再不解,可進而影響營血。若燥熱之邪全入營血,便有熱燥營陰、熱閉心包、熱迫血溢等方面的病機變化。若進而深入下焦,熱爍真陰,則又可出現肝腎陰傷或虛風內動之變,其證治可參看春溫章。

  [附] 涼燥 .

  涼燥是感受秋令涼燥之氣而咸。燥氣有溫燥與涼燥兩種不同的屬性,這是由秋天氣候有偏寒或偏熱的不同變化而決定的。俞根初《通俗傷寒論》說:“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為輕。”可見燥而偏寒者為涼燥。涼燥性質近于風寒,故又有“次寒”之稱,嚴格來說,它不屬溫病范圍,這里提出來討論,可與溫燥對比,以便在辨證施治方面獲得較完整的認識。

  涼燥初起證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稀痰等。這是由于涼燥之邪侵襲肺衛所致,其性質偏于寒,邪束于表,故有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等癥。又因邪郁于肺,肺氣不利,則鼻塞,咳嗽稀痰。伴見咽干唇燥,為燥傷津液的特征。本證既不同于溫燥,因溫燥初起熱象較重;又不完全同于風寒,因風寒初起,無津液干燥征象,此為辨證中的關鍵。

  本證屬涼燥之邪侵襲肺衛,故治宜辛開溫潤,可用杏蘇散。

  杏蘇散(《泥病條辨》)

  杏仁三錢 紫蘇三錢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半 前胡一錢半 甘草一錢.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半 茯苓三錢、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方中以蘇葉、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潤燥,甘草、枳殼、桔梗、陳皮、半夏,茯苓宣降肺氣,化痰止咳,姜, 棗調和營衛。綜合全方功效,可疏表而不傷津,潤燥而不礙表。

  秋燥是感受燥熱病邪發生于秋季的急性外感熱病。其臨床特點是初起邪在肺衛時即有口、鼻、唇、咽等津液干燥見癥。燥邪最易傷津,所以治療以滋潤為原則。初起邪在肺衛時.宜用辛涼甘潤,如桑杏湯,輕者可用桑菊飲。若燥干清竅,可用翹荷湯清散上焦氣分燥熱。若操熱化火傷及肺陰,可用清燥救肺湯以清肺潤燥養陰。如肺燥腸熱,絡傷咳血者,可用阿膠黃芩湯清熱止血、清腸止瀉。如燥傷肺胃津液。宜用沙參麥冬湯合五汁飲滋燥養陰。有肺操脾濕者,亦有肺燥腸熱者,以及胃燥肝熱者,脾濕腎燥煮礦全在腦癥者,先其所因,然其所主,推求其受病之源而已。

  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何秀山按:春月地氣動而濕勝,故春分以后,風濕暑濕之證多。秋月天氣肅面燥勝,故秋分以后,風燥涼燥之證多。若天氣晴暖,秋陽以曝,溫燥之證,.反多于涼燥。前哲沈目南謂《性理大全》嫌屬次寒,感其氣者,遵《內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辛甘之法;主用杏蘇散加味,此治秋傷涼燥之方法也。喻嘉言謂《生氣通天論》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終。即“堵氣贛郁,皆屬于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二條指燥病言明甚,更多屬于肺之燥¨….故治秋爆病.須分肺肝二臟,遵《內經》燥化于天;熱反勝之之旨,一以甘寒為主,發明《內經》操者潤之之法.自制清燥救肺湯,隨證加藥。此治秋傷溫燥之方法也。

  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何廉臣按:凡治燥病,先辨涼溫。王盂英曰:以五氣而論,則燥為涼邪,陰凝則燥,乃其本氣。但秋承夏后,火之余炎未息,若火既就之,陰竭則燥,是其標氣.治分溫潤、涼潤二法。費晉卿曰:燥者干也,對濕言之也。立秋以后,濕氣去而燥氣米。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以燥為全體,而以熱與涼為之用。兼此二義,方見燥字圓活,法當清潤,溫潤,次辨虛實。

  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徐榮齋轉引何廉臣語:六氣之中,惟燥氣難明,蓋燥有涼燥、溫燥、上燥、下燥之分。涼燥者,燥之勝氣也,治以溫潤,杏蘇散主之;溫燥者,燥之復氣也,治以清潤,清燥救肺湯主之;上燥治氣,吳氏桑杏湯主之;下燥治血,滋燥養營湯主之。

  何廉臣《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按:燥與火不同,火為實證,熱盛陽亢,身熱多汗,法宜苦寒奪其實而瀉其熱;燥為虛證,陰虧失潤,肌膚膜燥,法宜甘寒養其陰雨潤其燥。

藥方加減查詢  藥方查詢

  (病案舉例) .

  溫燥傷肺(錄自<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何拯華醫案,) .

  (病者] 壬敬賢,年三十五歲,業商,住南街柴場弄. .

  (病名] 溫燥傷肺。

  (原因] 秋深久晴無雨,天氣溫燥,遂感其氣而發病。

  乙癥侯] 初起頭疼身熱,干咳無痰,即咯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子唇燥,胸懣脅疼,心煩口渴。 ’

  [診斷) 脈右浮數左弦澀,舌苔白薄而干,邊尖俱紅.此《內經》所謂。燥化于天,熱反勝之。是也.

  (療法) 遵經旨以辛涼為君,佐以苦甘,清燥救肺湯加減。

  (處方) 冬桑葉三錢 生石膏四錢(冰糖水炒) 原麥冬錢半 栝樓仁四錢(杵) 光杏仁二錢 南沙參錢半 生甘草七分 制月石二分 柿霜錢半(分沖) 先用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 雅梨皮一兩 二味煎湯代水.

  次診:連進辛涼甘潤,肅清上焦,上焦雖漸清解,然猶口渴神煩,氣逆欲嘔,脈右浮大搏數者,此燥熱由肺而頗傳胃經也,治用竹葉石膏湯加減,甘寒清鎮以肅降之。

  次方:生石膏六錢(杵) 毛西參錢半 生甘草六分 甘蔗漿兩瓢(沖) 竹瀝夏錢半 原麥冬錢半 鮮竹葉卅片 雅梨汁兩瓢(沖) 先用野菰根二兩 鮮茅根二兩(去皮) 鮮刮竹茹三錢 煎湯代水。

  三診:煩渴已除,氣平嘔止,惟大便燥結,腹瀾似脹.小便短澀,脈右浮數沉滯.此由氣為燥郁,不能布津下輸,故二便不調而秘澀,張石頑所謂:“燥于下必乘大腸也”。治以增液潤腸,五汁飲加減。

  三方:鮮生地汁兩大瓢 雅梨汁兩大瓢 生萊麓汁兩大瓢 廣郁金三支(磨汁約二小匙)用凈白蜜一兩,同四汁重湯燉溫,以便通為度。 。

  四診:一劑而頻轉矢氣,二劑而暢解燥矢,先如羊糞,繼則挾有稠痰,氣平咳止,胃納漸增,脈轉柔軟,舌

  四方:白歸身一錢 生白芍三錢 肥知母三錢 蔗漿兩瓢(沖) 細生地三錢 生甘草五分 天花粉二錢  蜜棗二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溫病丨“秋燥”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
明辨陰陽 洞悉三消
燥化為病說陽明
【金匱要略】第七章 第1條
第四節 消渴
大腸液虧證與大腸燥結證鑒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海淀区| 平江县| 三穗县| 韶山市| 上杭县| 城固县| 新丰县| 乌兰县| 康保县| 万山特区| 辉南县| 保康县| 高雄市| 怀柔区| 同仁县| 贵南县| 阳春市| 丰都县| 涟源市| 增城市| 建平县| 江阴市| 正蓝旗| 宁河县| 南投市| 安塞县| 饶平县| 斗六市| 安乡县| 巴林左旗| 瓮安县| 盐城市| 武清区| 桂林市| 万全县| 合作市| 宜宾市| 孟津县| 明水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