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副鼻竇炎屬于中醫學“鼻淵”“鼻鼽”的范圍。
【病因病機】鼻為肺竅,鼻部病與肺有直接關系。故《素問·五臟別論》曰:“五氣入于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由于外感風熱毒邪或風寒蘊久化熱,而致肺陰損傷,陰虛肺燥而發病。《醫學正傳》曰:“觸冒風寒,始則傷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后,或為濁涕,或流清涕……名鼻淵,此為外寒束表之證也。”《醫學入門》曰:“鼻乃清氣出入之道……鼻塞久則氣壅不轉,熱郁于腦,清濁混亂,為鼽、為淵,鼽者鼻流清涕熱微……淵者鼻流濁涕熱盛。”
急性者有鼻流濁涕,嗅覺減退,畏寒發熱,周身不適;慢性者癥見鼻塞,流黃涕或白色濃涕,伴有頭痛頭重。檢查時鼻竇炎側鼻道內有積膿、鼻甲肥大。X線平片示病變鼻竇密度增高,上頜竇穿刺可沖洗出膿液。
【辨證用藥】治以養陰潤燥,疏風清熱,芳香開竅。方用川芎茶調散加減。如有表證者酌加解表藥。
處方: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薄荷、茶葉。
方中川芎、白芷、羌活疏風止痛,川芎長于止痛,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頭頂痛或兩側頭痛),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后頭部連及項部),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前額部);細辛散寒止痛,長于治少陰經頭痛;薄荷清利頭目,搜風散熱;荊芥、防風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風邪;甘草和藥;茶葉苦寒,上清頭目,又能制約風藥過于溫燥與升散,使升中有降。
【典型醫案】
例一
白某,男,67歲。主訴:頭痛、鼻塞、流黃涕5年。
于5年前感冒后始出現頭痛、鼻塞、流黃涕,時好時犯,反復加重,尤其在感冒以后,病情加重時用抗生素治療,癥狀可以減輕。癥見頭痛鼻塞,咽痛咳嗽,吐痰不爽,鼻流黃涕。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診斷:副鼻竇炎。辨證:由外邪乘隙侵犯肺衛,鼻為肺竅,外邪侵襲,犯其肺竅,邪戀不去,久而化熱,而為鼻淵。治法:清熱瀉火,宣肺利竅。方用川芎茶調散加減。
處方:川芎15克,白芷l0克,羌活l0克,細辛5克(后下),薄荷10克(后下),蒼耳子l0克,菊花l5克(后下),黃芩15克。水煎服。
二診:藥后黃痰止,咽不痛,咳痰利。上方繼服。
三診:鼻已通氣,咳嗽。上方繼服。
四診:黃痰、黃涕消失。咳嗽咽癢。
五診:受涼感冒。上方加金銀花l5克,連翹l5克。
例二
趙某,女,35歲。主訴:頭痛、鼻塞、流黃涕l0年。
10年前因感冒后始出現頭痛,左側眉棱骨痛,鼻塞,流黃涕,時好時犯,反復加重,尤其在感冒以后。診斷為鼻竇炎。病情加重時用抗生素治療,癥狀有時可以減輕,有時也無效,始終反復加重。癥狀:頭痛鼻塞,鼻流黃涕,時好時犯,反復發作。舌質淡紅,苔薄
黃,脈沉弦。診斷:鼻竇炎。
由于外邪乘隙侵犯肺衛,鼻為肺竅,外邪侵犯,犯其肺竅,邪戀不去,久而化熱,而為鼻淵。治法:清熱瀉火,宣肺利竅。方用川芎茶調散加減。
處方:川芎10克,白芷l0克,黃芩l0克,細辛5克(后下),薄荷10克(后下),蒼耳子l0克,防風l0克,辛夷10克,生地黃15克,蒲公英15克,魚腥草15克,杏仁l0克,桔梗l0克,梔子l0克。水煎服。
二診:藥后癥狀如故。上方加延胡索l0克,紅花l0克,繼服。
三診:癥狀大減好,眉棱骨基本不痛了,鼻已通氣。上方再服,病愈。
【附方】 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薄荷、茶。功能:疏風止痛。主治:外感風邪頭痛,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惡寒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