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肝化瘀湯
[組成]夏枯草15克,石決明30克,桑寄生15克,白芍藥12克,牛膝12克,草決明15克,柴胡12克,丹參15克,大黃6克。
[用法]先將石決明入水中煎沸30分鐘,除大黃外,將余藥加入,同煎20分鐘后再放人/大黃,稍煎沸,把藥液倒出,再煎第2遍,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后,早、晚分服。
[功用]平肝化瘀。
[適應證]用于本病陽亢血瘀型,癥見頭暈,兩目脹痛等高血壓。
2.平肝潛降湯
[組成]鉤藤30至80克,生龍骨20克,牡蠣、石決明各20克,紫石英15克,防風8克,菊花10克,僵蠶10克,膽南星10克,生代赭石20克,地龍10克,川大黃10克,芒硝5克,石菖蒲10克。
[用法]將鉤藤研粗末備用。先將龍骨、牡蠣、石決明、紫石英加水煎30分鐘,入鉤藤粗末和其他藥,再煎煮15分鐘過濾,加水煎煮2遍,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平肝潛陽降火。
[適應證]用于本病陽亢引動痰火,癥見眩暈,頭痛,急躁易怒,面色潮紅,便結等。
3.益氣溫陽湯
[組成]附子片5克,桂枝10克,白術15克,白芍15至30克,牛膝15克,茯苓15至20克,防己15克,白芍20克,赤小豆20至30克,黃芪20克。
[功效]益氣溫陽,健脾利水。
[適應證]高血壓癥見畏寒、脈虛、苔白滑及舌底青紫。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4.桑地清肝湯
[組成]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生地黃、玄參各15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川芍、牡丹皮各10克。
[用法]先將諸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30分鐘,每劑藥煎3次。將3次所煎藥液混勻,上午8時服第1次,下午3時服第2次,晚上8時服第3次,每日1劑,20日為1個療程,可連續服用2至3個療程。
[功用]清肝降壓。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偏亢,痰火上擾型,癥見頭痛,眩暈,煩躁,口渴,胸悶,心悸,肢麻等高血壓。
5.丹梔降壓湯
[組成]牡丹皮、山梔、黃芩、菊花各15克,柴胡15克,白芍藥、茯苓、夏枯草、鉤藤各15克,當歸9至12克,薄荷9克。
[用法]上述諸藥同加水煎,共煎2次,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分早、中、晚3次服,每日1劑。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目脹痛,目眩耳鳴,心煩口苦,胸脅脹悶等。
6.鎮靜養肝湯
[組成]生石決明30克,白芍藥30克,桑椹子30克,菊花10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當歸10克,鉤藤15克,天麻12克,靈磁石30克(布包),朱砂3克(單包)。
[用法]除靈磁石、朱砂外,先將其他藥用水浸泡30分鐘,而后同靈磁石、朱砂共置火上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滋補肝腎,鎮肝熄風。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足軟等。
7.降壓湯
[組成]生石決明30克,丹參30克,刺蒺藜30克,夏枯草30克,車前子40克(包煎)。
[用法]先將石決明加水煎10分鐘,后人其余藥共煎2遍,把2次所煎藥液混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該方對年老高血壓病效佳。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暈頭痛心煩,口苦等。
8.熄風降壓湯
[組成]旋覆花15克,天麻15克,陳膽星10克,牛角絲20克,珍珠母25克,全瓜蔞15克,蜈蚣3條,全蝎5克,制半夏10克,代赭石30克,石決明40克,鉤藤15克,牛膝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功用]鎮肝熄風,清熱化痰。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舌質紅等。
9.平肝降壓湯
[組成]苦參15克,茺蔚子15克,決明子20克,山楂15克,槐花20克,五味子10克,磁石15克,牛膝15克,天竺黃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日服2次,用本方忌辛辣厚味、煙酒等。
[功用]清瀉痰濁,育陰潛陽。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或痰火上擾型,癥見頭痛,目眩,急躁易怒,口干,胸悶,脈弦滑等高血壓。
10.丹芪芍藥湯
[組成]黃芪30克,丹參30克,赤芍藥10克,川芎、牛膝各15克,澤瀉20克,粉葛根30克,天麻12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杜仲15克,益母草、桑寄生各12克,黃芩、山梔各10克。
[用法]石決明加水先煎30分鐘,再放其余藥(鉤藤除外)同煎20分鐘后入鉤藤,煎煮10分鐘倒出藥液,加水煎20分鐘,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早、晚各服1次,每日1劑,本方適用于原發性高血壓病。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暈頭痛,耳鳴健忘,五心煩熱等。
11.養血降壓湯
[組成]生牡蠣30克,珍珠母30克,白芍藥24克,桑椹子30克,菊花12克,潼蒺藜15克,地骨皮15克,木防己12克,黃芩12克。
[用法],將生牡蠣、珍珠母先煎30分鐘,再人其他藥同煎20分鐘,每劑煎3次,將3次所煎藥液混勻,于早、中、晚飯后3次分服。本方經臨床應用證實,對高血壓病Ⅱ期確有良效。
[功用]平肝潛陽,清肝瀉火,柔肝養陰。
[適應證]適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昏,頭痛,心悸,耳鳴,失眠等。
12.辛芷六味湯
[組成]細辛2.5克,白芷3克,熟地黃18克,牡丹皮6克,山藥15克,茯苓9克,澤瀉9克,懷牛膝9克,珍珠母20克。
[用法]每日1劑,先煎珍珠母15分鐘,后納入諸藥,用水750mL,煎至50mL,分2次服。
[功用]補益肝腎,平肝潛陽。
[適應證]適用于本病肝腎不足,肝陽上亢型,癥見頭痛,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等。
13.天麻鉤藤湯
[組成]天麻15克,黃芩15克,川牛膝15克,鉤藤20克,赤茯神20克,桑寄生20克,杜仲20克,益母草20克,夜交藤20克,石決明25克,山梔10克。
[用法]先將石決明加水煎煮30分鐘,而后加入其余藥(鉤藤最后下,共煎2遍,早、晚分服,每日1劑)。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證]適用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暈,頭痛,腰膝酸軟,失眠心煩,面紅升火等高血壓。
14.杜仲活絡湯
[組成]杜仲30克,十大功勞葉15克,雞血藤15克,夏枯草9克,鉤藤30克(包煎)。
[用法]除鉤藤外,其余4昧藥先加水煎20分鐘,后人鉤藤煎10分鐘,倒出藥液再加水煎,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
[功用]平肝潛陽,熄風止痙。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亢盛型,癥見頭暈頭痛,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
15.清降湯
[組成]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3次,將3次所煎藥液混勻,上午8時服第1次,下午3時服第2次,晚上8時服第3次,20日為1個療程,可連續服用。服用本方忌煙酒、面粉制品,宜低鹽飲食。
[功用]清肝瀉肺,涼血散瘀。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或痰火上擾型,癥見頭痛,眩暈,煩躁,口渴,胸悶,肢麻等高血壓。
16.復方杜仲湯
[組成]生杜仲、黃芩各90克,夏枯草40克,當歸、川芎各90克,益母草60克,黃芪、鉤藤、生地黃各90克,桂圓肉、藁本各75克,槐花45克。
[用法]諸藥加水750mL,煎至1OOmL,分早、中、晚3次溫服,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目赤,耳如蟬鳴,肢麻等。
17.平肝潛陽湯
[組成]生牡蠣30克,靈磁石30克,牡丹皮12克,夏枯草12克,菊花12克,澤瀉12克,茵陳15克,黃芩12克,生地黃15克,懷牛膝30克。
[用法]先將牡蠣、磁石加水煎煮30分鐘,后入其余藥物同煎,共煎2遍,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分早、中、晚3次服,每日1劑。本方適用于Ⅱ期高血壓病。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躁易怒,口苦面赤等。
18.茱萸黨參湯
[組成]吳茱萸3.6克,黨參9克,生姜6克,紅棗6枚,姜半夏9克,懷牛膝9克,石決明9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每日1劑。
[功用]溫暖肝胃,和中降逆。
[適應證]用于本病痰濁內停,肝氣上逆型,癥見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痰涎,四肢酸麻等。
19.益氣化痰湯
[組成]黃芩30克,黨參15克,陳皮6克,法半夏12克,代赭石30克,草決明24克,白術9克,甘草30克。
[用法]代赭石先煎30分鐘,再放人其余藥共煎2次,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
[功用]健脾益氣化痰。
[適應證]用于本病氣虛痰阻型,癥見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眩暈耳鳴,惡心納少,嘔吐痰涎,便溏等高血壓。
20.平肝益腎湯
[組成]石決明30克,珍珠母、牡蠣各20克,制首烏15克,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各20克,杜仲15克,桑葉、菊花各10克,鉤藤15克,懷牛膝15克,丹參30克,牡丹皮20克,茯苓12克。
[用法]先加水煎煮石決明、珍珠母、牡蠣30分鐘,后放入其余藥(鉤藤除外)同煎20分鐘,入鉤藤再煎10分鐘后倒出藥液,加水煎2遍。最后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眩暈頭痛,頭重腳輕,耳鳴健忘,心煩等。
21.棗地歸麻湯
[組成]酸棗仁、生地黃各20克,當歸、牡丹皮、天麻各15克,白芍藥10克,菊花、萊菔子各12克,生牡蠣、生石決明各30克,鉤藤15克,夏枯草10克,生大黃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將2次所煎藥液混勻,分早、中、晚3次服,9日為1個療程。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痛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等。
22.牡靈丹草湯
[組成]生牡蠣、靈磁石各30克,牡丹皮、夏枯草、菊花、澤瀉、黃芩各12克,茵陳、生地黃各15克,懷牛膝30克。
[用法]先將牡蠣、磁石加水煎煮30分鐘,后將余藥放人同煎,共煎2次,早、晚各服1次,每日1劑。
[功用]平肝潛陽。
[適應證]用于本病肝陽上亢型,癥見頭目脹痛,面紅耳鳴,眩暈,五心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