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賢很早就對瘀血阻滯、血脈不通可以導致哮喘的發病有所認識,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更加明確地提出“蓋人身氣道,不可阻滯? ? 內有瘀血,氣道滯塞,不得升降而喘”,“瘀血乘肺,咳逆喘促”,“氣壅即水壅,氣即水故也.水壅即為痰飲,痰飲為瘀所阻,則愈沖犯肺經??是以倚息不得臥也”。這些論述成為從瘀血論治哮喘的理論基礎。
1 陽虛是本
陽氣有溫煦及推動作用。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血液的生成與運行、津液的輸布與排泄均有賴于陽氣的作用。如人之陽氣虛則肺脾腎三臟之陽俱虛。腎陽虛不能攝納,失于蒸化,津液停滯,聚津為痰;肺虛則氣失所主,失于治節,通調不利,凝液為痰;脾虛則運化失司,聚濕為痰。總之,陽虛則津血運行失常,痰瘀停滯于體內;陽虛則衛表不固,外邪易于入侵,則誘發哮喘。反復發作者陽虛之證更為突出。因病情反復發作正氣不斷損傷,陽氣更虛,促使肺脾腎三臟功能更加失調。痰飲、瘀血停滯于體內,氣機不利,肺氣壅塞不已,外邪反復入侵。如此周而復始,哮喘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本病多發生于夜間或凌晨,因此時正是陰盛陽衰之時。故陽虛是本病發作的根本原因。
2 痰瘀互結是本病發作的環節
痰和瘀分別是津、血的病理產物。痰瘀雖異,均屬陰邪,都因臟腑功能失調、陽虛失于推動、溫煦之故,兩者應歸同源。痰飲積久,則氣機失暢,日久則氣滯血瘀;瘀積日久,也會影響津液運行,致津液運行阻滯而成痰飲。故痰瘀可互相轉化,也可互結于體內,阻礙氣道誘發哮喘。
總之,肺主一身之氣,氣機瘀滯,則血行失常,肺絡瘀阻,則肺氣壅塞;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津血運行失常,痰瘀內停,阻于氣道;痰瘀日久損傷陽氣。因此陽虛、痰瘀互結、肺絡瘀阻等病理變化,互為因果,致病反復遷延,難以痊愈。故痰瘀互結是本病發作的病理環節。
3 溫陽化瘀是治療本病之關鍵
哮喘急性發作時,以邪實為主,當祛邪為主;病情穩定未發作時當固本為主。對反復發作的患者,當標本兼顧,扶正祛邪,溫陽健脾、固腎益肺為則。巴戟天、淫陽藿溫陽補腎,桃仁、赤芍、地龍,活血化瘀,解痙平喘。陽氣充足,痰飲得以溫化,津血運行正常,臟腑功能得以恢復,肺氣得以宣暢,痼疾方能得以平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