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磨 湯
(《濟生方》卷2)
[異名] 四磨飲(《證治要訣類方》卷2)。
[組成] 人參(6g) 檳榔(9g) 沉香(6g) 天臺烏藥(6g)
[用法] 上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或下養正丹尤佳。
[功用] 行氣降逆,寬胸散結。
[主治] 肝氣郁結證。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苔白脈弦。
[病機分析] 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氣之疏泄功能還影響著其它各組織器
官的生理活動。如《讀醫隨筆》卷4說:“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
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若情志不遂,或惱怒傷肝,或突然遭受強烈的精神刺激等均
可能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甚而累及他臟。如肝氣郁結,橫逆胸膈之間,則胸膈脹
悶;若上犯于肺,肺氣上逆,則氣急而喘;若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則心下痞滿,不思
飲食。由此可見,本證肝肺胃同病,氣滯與氣逆相兼,但以肝郁氣滯為本,肺胃氣逆為
標.
[配伍意義] 本方所治證候乃氣郁之甚而致氣逆,治宜行氣降逆,寬胸散結為法。
方中烏藥辛溫香竄,可升可降,善理氣機,李時珍稱其“能散諸氣”(《本草綱目》卷
34),用為君藥。沉香“純陽而升,體重而沉,味辛走散,氣雄橫行,故有通天徹地之
功”(《藥品化義》),“與烏藥磨服,走散滯氣”(《本草衍義》卷13),為臣藥。佐以檳榔
辛溫降泄,破積下氣,與烏藥、沉香相協,則行氣之中寓有降氣之功,一則疏肝暢中而
消痞滿,二則下氣降逆而平喘急,合成理氣開郁散結之峻劑。破氣之品雖可速達行滯散
結之功,然而過于辛散卻易戕耗正氣,故方中又佐人參益氣扶正,使郁滯開而正氣不
傷,且與沉香合用還可溫腎納氣,以助平喘之力。四藥配伍,可使郁滯之氣暢行,逆上
之氣平復,則滿悶、喘急、納差等癥漸愈。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行氣與降氣同用,但以行氣開郁為主;二是破氣與補氣相
合,使郁開而不傷正氣。
[類方比較] 本方與柴胡疏肝散均可疏肝解郁,用于肝氣郁結,胸膈滿悶之證。但
柴胡疏肝散以柴胡配伍白芍理氣柔肝為主,另加香附、川芎、、陳皮、枳殼等行氣之品,
專于疏肝理氣,且作用較為和緩,適宜于肝氣不舒,胸脘脅肋脹痛者;四磨湯則以烏藥
與沉香、檳榔合用,氣味雄烈,行氣作用較為峻猛,再人人參補氣扶正,使行氣之中有
降氣之力,破氣之中寓補氣之功,適宜于肝氣郁滯較甚并兼氣逆之象,癥見胸膈脹悶,
上氣喘急者。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適宜于肝氣郁結兼有氣逆之重證。以胸膈脹悶,上氣喘急為證
治要點。
2.加減法 若體壯氣實而氣結較甚,大怒暴厥,心腹脹痛者,可去人參,加木香、
枳實以增其行氣破結之力;若兼大便秘結,腹滿或腹痛,脈弦者,可加枳實、大黃以通
便導滯。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氣滯兼有氣逆之證的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 本方乃破氣降逆之峻劑,適宜于氣機郁結重證。若雖胸膈心下脹滿,
但正氣虛弱,神倦脈弱者慎用。
[源流發展] 本方由宋代著名醫家嚴用和為治療“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
食”所擬,始載于《濟生方》卷2。斯方行氣、降氣、補氣三法并用,不僅遣藥配伍頗
具特色,各藥磨汁再煎的服藥方法亦別具一格。王又原贊之曰:“四品氣味俱厚,磨則取
其味之全,煎則取其氣之達,氣味齊到,效如桴鼓矣”(錄自《古今名醫方論》卷2)。
本方原書未載用量,《醫方集解》收錄時增加了各藥等分。后世醫家在應用本方時常根
據證候氣滯之微甚酌情增損,其加減衍化方中亦有與本方齊名者。如將原方之人參易為
黨參,再加木香,諸藥等分為末,每次二錢淡姜湯送下,名“五磨飲”(《不知醫必要》
卷4);若原方減去人參,加木香、枳實,各藥等分,白酒磨服,名“五磨飲子”(《醫
便》卷3);若原方加枳殼、木香,磨汁服,名為“六磨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錄
自《證治要訣類方》卷2),《杏苑生春》稱之“六磨湯”。上述方劑或增加行氣藥物的
數量以加強理氣之功,或減去人參而使之專行滯氣,從而將本方廣泛用于多種氣滯、氣
逆證候。
[疑難闡釋]
1.關于本方的隸屬歸類 本方在歷代出版的方劑學著作或教材中均列入理氣劑,
但有時被劃歸“行氣”類(六版),有時又被劃歸“降氣”類(五版)。這是因為本方所
用理氣之品大多具有行氣與降氣雙重作用,故而全方亦兼具行氣與降氣之功,二者之主
次似乎難以明辨。但前已述及,本方所治證候乃肝氣郁滯之甚而致氣機上逆,氣滯為
本,氣逆為標,治療理當以行氣開郁為主;再者。方中烏藥、檳榔、沉香均有行氣之
功,三藥相合,行氣開郁散結之力頗著,本方目前在臨床上亦主要用于治療多種氣滯證
候。因而筆者認為,將本方歸人行氣類方劑更能體現原方的功用和主治重點,至于臨床
應用時據證加減而側重于行氣或降氣又當別論。
2.原方用法中“下養正丹尤佳”釋疑 考宋以前以“養正丹”命名的方劑僅有2
首,一是寶林真人谷伯陽方(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5吳直閣增諸家名方),由水
銀、硫黃、朱砂、黑錫各一兩組成。二是《養生必用》方(見《幼幼新書》卷9),又
名“至圣來復丹”,由硫黃、消石、玄精石、五靈JJl~,青皮、陳皮組成。二方均以金石
類藥為主,有助陽散寒之功。由此推測嚴氏四磨湯可能是為陽虛寒凝以致氣滯甚而上逆
之證所擬,故以養正丹溫腎納氣或溫散寒邪,即如王又原所說:“其下養正丹者,暖腎藥
也。本方補肺氣養正,溫腎氣鎮攝歸根,喘急遄已矣”(錄自《古今名醫方論》卷2)。
加之原方中藥物大多辛溫,兼有溫里散寒之效。由此可見,運用本方固然應以氣滯之甚
兼有氣逆為辨證要點,但其畢竟性溫,對于證候性質偏寒者較為適宜。
3。關于方中人參的作用 對于本方人參作用的認識歷來有兩種觀點:一是用以防
止破氣傷正,用為佐制藥。如汪昂所云:“加人參者,降中有升,瀉中帶補,恐傷其氣
也”(《醫方集解.理氣之劑》)。二是用以補氣療虛,用為佐助藥。如王又原說:“正氣既
衰,邪氣必盛,縱欲削堅破滯,邪氣必不伏。方用人參補其正氣,¨….”(錄自《古今
名醫方論》卷2);張秉成也說:“其所以致氣逆者,虛也。若元氣充足,經脈流行,何
有前證?故以人參輔其不逮,否則氣暫降而郁暫開,不久又閉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
也。若純實無虛者,即可去參,加枳殼,吖…”(《成方便讀》卷2)。如上所述,本方
原為陽虛寒凝氣滯,本虛標實之證而設,配伍人參當有補虛培本之意,所以,王、張二
人可謂參透嚴氏立方本旨者。但從目前臨床應用實際來看,本方使用要點主要在于氣機
滯而上逆,若兼陽氣虛弱者可以人參補氣培本,無虛象者亦可以人參治實防虛。不過本
方畢竟藥性破泄,若氣虛較甚者不宜使用。
[方論選錄] .
1.王又原:“《經》云:圣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此七情隨所
感,皆能為病。然愈于壯者之行,而成于弱者之著。愚者不察,一遇上氣喘急、滿悶不
食,謂是實者宜瀉,輒投破耗等藥,得藥非不暫快,初投之而應,投之久而不應矣。夫
呼出為陽,吸人為陰,肺陽氣旺,則清肅下行,歸于腎陰,是氣有所收攝,不復散而上
逆。若正氣既衰,邪氣必盛,縱欲削堅破滯,邪氣必不伏。方用人參補其正氣,沉香納
之于腎,而后以檳榔、烏藥從而導之,所謂實必顧虛,瀉必先補也。四品氣味俱厚,磨
則取其味之全,煎則取其氣之達,氣味齊到,效如桴鼓矣。其下養正丹者,暖腎藥也。
本方補肺氣養正,溫腎氣鎮攝歸根,喘急遄已矣。”(錄自《古今名醫方論》卷2)
2.汪昂:“此手太陰藥也。氣上宜降之,故用檳榔、沉香;氣逆宜順之,故用烏藥;
加人參者,降中有升,瀉中帶補,恐傷其氣也。大實者仍宜枳殼。”(《醫方集解.理氣之
劑》) ‘
3.張璐:“四磨湯雖用人參,實為散氣之峻劑。蓋檳、沉、烏藥,得人參助之,其
力愈峻。服后大便必有積沫,下后即寬。若六磨更加破氣二味,下氣尤迅。近世醫人以
氣滯不敢用參,但用諸破氣藥磨服,殊失本方之旨。”(《張氏醫通》卷13)
4.唐宗海:“取人參滋肺,以補母之氣;取沉香人腎,以納氣之根;而后以檳榔、
烏藥從而治之。瀉實補虛,洵為調納逆氣之妙法。蓋肺為陽,而所以納氣下行者,全賴
陰津,故用人參以生津;腎為陰,而所以化氣上行者,全賴真陽,故用沉香以固陽,為
沉其水,故能直納水中之陽也。”(《血證論》卷7)
5.張秉成:“夫七情之病,所因各自不同,有虛實之分,臟腑之異。大抵此方所治,
皆為憂愁思怒得之者多。因思則氣結,怒則氣上,憂愁不已,氣多厥逆,故為上氣喘
急,妨悶不食等證。然氣之所逆者實也,實則瀉之,故以檳榔、沉香之破氣快膈峻利之
品,可升可降者,以之為君;而以烏藥之宣行十二經氣分者助之。其所以致氣逆者,虛
也。若元氣充足,經脈流行,何有前證?故以人參輔其不逮,否則氣暫降而郁暫開,不
久又閉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也。若純實無虛者,即可去參,加枳殼,在用者神而明
之耳。”(《成方便讀》卷2)
6.秦伯未:“本方主治肝氣橫逆,上犯肺臟,旁及脾胃,引起上氣喘息,胸懣不食,
甚至氣噎昏厥。用沉香為主,檳榔、烏藥從而導之,降氣行氣,力量專一。用人參者,
恐諸藥耗散正氣。若去人參,加木香、枳殼,即‘五磨飲子’,就成為單純的調氣方
了。”(《謙齋醫學講稿》)
[評議] 諸家皆認為本方是從行氣降逆立法,為氣機郁滯而致氣逆之證而設。秦氏
所云“肝氣橫逆,上犯肺臟,旁及脾胃”,概括了本方目前臨床的使用要點;而張璐以
“散氣之峻劑”概括本方功用,亦頗得要領。王、唐、張(秉成)氏認為本方治證乃本
虛標實,故遣藥制方瀉中有補,與嚴氏制方本意相合。張璐“蓋檳、沉、烏藥,得人參
助之,其力愈峻”之論,以及秦氏“用人參者,恐諸藥耗散正氣”之說,闡述了以本方
治療氣實證時人參的作用。王氏有關本方用法的論述對后世影響甚大,所謂“四品氣味
俱厚,磨則取其味之全,煎則取其氣之達”之說被廣泛引用,但其中機制尚待研究。
[驗案舉例] ’
1.胃脘痛 《新中醫》(1983,7:11):某男,39歲,教師。罹患胃脘疼痛反復發作
已3年之久。自感胃部脹痛滿悶,按之則舒,攻沖季脅,噯氣頻作,蚋呆,舌質正常,
苔薄白,脈沉弦。經鋇餐造影診斷為“淺表性胃炎”,證屬肝疏失調,橫犯中州。擬降
逆解郁,益舉中氣。處方:烏藥、沉香另沖、炒檳榔、黨參、枳殼各lOg,炒赤芍、軟
柴胡各6g,4劑,水煎日服2次。藥后痛脹略減,沖氣已平,噯氣仍作,繼以原方減檳
榔、柴胡消導升疏之品,加半夏降逆醒脾。連進4劑,諸證均減。再加益氣健脾之品以
善后,年過2載,未再復發。
2.梅核氣 《新中醫》(1983,7:12):某女,44歲,干部。患者咽喉似有異物感年
余,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如物梗咽,但進食吞咽正常,曾經多方治療不顯i患者疑為
惡變,情緒緊張,精神淡漠,不思飲食,胸中不適,夜不成寐,舌尖紅,,苔薄白,脈弦
細。良由七情郁結,氣機不暢,津液失于輸布以致痰氣交阻而成梅核氣證。法宜開郁散
結,,調理氣機為主。方用:烏藥、沉香、海藻、檳榔、生甘草、浙貝母各lOg,參須
4.5g,石斛15g,生麥芽30g。4劑后咽部稍感舒適,飲食猛增,夜已入睡,效不更法,
連進13劑,患者喜告病已衰其大半,其效之速,出乎所料,后改為丸劑,并囑其注意
飲食起居,經遠期追訪未再發。
3.陰吹 《江蘇中醫》(1997,10:27):某女,6歲。前陰時有“咽咽”聲1年余,
入夜尤甚。曾經多種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多方治療亦告無效。近半月來,此病
每日發作三四次,有時聲響較大,故來求中醫診治。視患兒發育正常,眠食均可,
小便如常,惟大便燥結,三四日一行。肛門指診未見異常。此屑《金匱要略.婦人
雜病脈證并治》所載之“陰吹”。治療雖可用豬膏發煎,但其煎制不易,且小兒亦
畏服湯劑。故予以四磨湯口服液(中德湖南鶩馬制藥有限公司產)15ml,1日 3
次。連續服用5天后,患兒大便通暢,每日1次,陰吹之癥僅在夜間發生一二次,
繼續治療1個月而痊愈。
按語:胃痛之病,其因不一,必審因而論治。案l系肝郁氣滯以致土衰木旺,升降
失序,使氣血交阻,郁而上逆,故予以行氣降逆之四磨湯,并將人參易為黨參者以發揮
其健脾之力,既可培本以防耗散正氣,又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金匱
要略》)之意。案2之梅核氣由痰氣交阻而致,治以四磨湯行氣散結,正合“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之理(《證治準繩.雜病》卷2)。案3
之陰吹系胃腸燥結,腑氣不暢,以致濁氣下趨所致,予以四磨湯行氣通腑,下氣降濁,
俾大便通暢,腸胃氣機復常,陰吹乃愈。
[臨床報道]
1.腫瘤化療后出現胃腸道癥狀 以本方治療27例因化療而出現腹脹、呃氣、厭食
和排便困難等胃腸道癥狀的惡性腫瘤患者(治療組),并設普瑞博思治療15例作為對照
組。結果:治療組:顯效為59。3%,有效為25.9%,總有效率為85.2%;對照組:顯
效為66.7%,有效為20.0%,總有效率為86.7%,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o。05)。其中治療組腹脹、厭食、呃氣、排便困難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5。2%(25/27)、
87.5%(21.Q4)、83.0%(19/12)、60.0%(6/10);對照組則分別為93.3%(10/
15)、85.7%(10/14)、83.3%(5/6)、66.7%(4/6),兩組間無顯著差異性(P>
O.05)m。
2.術后腸粘連 以本方(沉香改木香;人參改黨參)加柴胡、延胡索、萊菔子、
陳皮、谷芽、麥芽、黃芩、赤芍、白芍、地丁草、銀花、甘草,為基本方。便秘者,加
生大黃;腹脹痛甚者,加沉香、枳殼、川樸,并可配木香順氣丸內服;嘔吐甚者,加半
夏、代赭石;瘀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治療膽囊術后、闌尾術后、婦科卵巢囊腫和
輸卵管結扎術后、胃切除術后腸粘連患者,共181例。結果:105例痊愈(藥后癥狀消
失,體質恢復正常,觀察1年以上未見復發者),占58%;66例好轉(臨床癥狀消失或
基本消失,觀察1年,時有輕度反復者),占36%;10例無效(藥后未見好轉,或好轉
不大,轉外科手術治療者),占6%,總有效率94%uj。
[附方] 五磨飲子(《醫便》卷2) 木香 烏角沉香 檳榔 枳實 臺烏藥各等分
白酒磨服。功用:行氣降逆,寬胸散結。主治:七情郁結,脘腹脹痛,或走注攻沖,以
及暴怒暴死之氣厥證。
本方乃四磨湯去人參,加木香、枳實而成,較之四磨湯行氣散結之功更著。關于其
配伍意義,吳昆之論可資參考:“怒則氣上,氣上則上焦氣實而不行,下焦氣逆而不吸,
故令暴死。氣上宜降之,故用沉香、檳榔;氣逆宜順之,故用木香、烏藥;佐以枳實,
破其滯也;磨以白酒,和其陰也”(《醫方考》卷6)。所以,本方與四磨湯皆能行氣降
逆,同治氣郁氣逆之證,但四磨飲子降逆散結中兼以益氣扶正,治實防虛,邪正兼顧;
本方則全用行氣破結之品,藥專力猛,宜于體壯氣實,氣結較甚之證。
天臺烏藥散(烏藥散)
(《圣濟總錄》卷94)
[組成] 烏藥 木香 茴香微炒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高良姜炒各半兩(各15g)
檳榔銼二個(9g) 楝實十個(12g) 巴豆微炒,敲破,同楝實二味用麩一升炒,候麩黑色,揀
去巴豆并麩不用七十粒(12g)
[用法] 上除炒巴豆不用外,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3g),食前溫酒送下;疼甚,
炒生姜、熱酒調下。
[功用] 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 肝經氣滯寒凝,發為小腸疝氣。前陰牽引臍腹疼痛,睪丸偏墜腫脹,舌淡
苔白,脈象沉弦。亦治婦女痛經,瘕聚等屬氣滯寒凝者。
[病機分析] 足厥陰肝經起于足大趾,經下肢內側上行,繞陰器,過少腹,經過胃
旁,屬肝絡膽。若肝經氣機郁滯,復感外寒,內外相合,即可發為小腸疝氣,其癥前陰
并腹股溝牽引臍腹疼痛,睪丸腫脹偏墜,時聚時散,即前人所謂“氣疝”、“寒疝”及
“狐疝”之類。肝為血海,而前人又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厥陰氣滯寒凝,故又可發
為痛經、瘕聚等。然而,既屬氣滯寒凝,必以舌淡苔白,脈來沉弦為憑。 .
[配伍意義] 本方主治之小腸疝氣、痛經和瘕聚等,均由肝經氣滯寒凝所致,故治
當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方中烏藥辛溫,人厥陰肝經,既疏肝行氣,又散寒止痛,為
君。誠如《藥品化義》卷2所云:“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于香
附……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痛自除……開郁氣,中惡腹痛,胸膈脹滿,頓然可減。”
青皮疏肝行氣,木香理氣止痛,小茴香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四藥皆辛溫芳香之
品,合用以加強烏藥行氣散寒之功,共為臣藥。檳榔和楝實(即川楝子)為佐藥,其
中,檳榔質重下墜,下氣導滯,能直達下焦而破堅;川楝子苦寒,本不宜于寒證,但與
辛熱走竄之巴豆打破后同炒,再去巴豆而用,則既可制其苦寒之性,又能增其行氣散結
之力,且避免了巴豆峻下之弊,如此藥物配伍炮制之妙,堪為典范。綜觀全方,是以行
氣藥為主,配伍散寒藥,組成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方,使氣行寒散,肝脈調和,則疝
氣、痛經、瘕聚等病證自愈。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氣滯寒凝之疝氣,以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沉弦為
證治要點。若用治痛經、瘕聚,亦須有上述舌、脈。
2。加減法 前陰腫脹偏墜明顯者,可酌加荔枝核、橘核以行氣止痛;寒甚而喜溫
畏寒者,可酌加肉桂、吳茱萸等以散寒止痛;痛經者,可酌加當歸、川芎、香附等和血
調經;瘕聚者,可酌加枳實、厚樸、莪術以破氣消瘕。
3。現代常用本方治療腹股溝斜疝和直疝、睪丸炎、附睪炎、胃腸功能紊亂、腸痙
攣和痛經等,辨證屬于氣滯寒凝者。
[源流發展] 歷版《方劑學》教材和《中醫方劑大辭典》均認為天臺烏藥散出自
元.李呆所著《醫學發明》。其實,本方即北宋末年官修《圣濟總錄》卷94的烏藥散。
《醫學發明》卷5之天臺烏藥散與此方藥味、用量和用法完全一致,只是將方中烏藥改
成烏藥的道地藥材天臺烏藥而已。在主治方面,《圣濟總錄》烏藥散主治疝氣控睪痛引
少腹,《醫學發明》天臺烏藥散又增婦人瘕聚、痛經等。后人一般均以本方為治療氣滯
寒凝之疝氣的代表方劑,如《成方切用》卷2“理氣之劑”即載本方“治小腸疝氣,牽
引臍腹疼痛,陰凝成積等證。”至于用本方加減而衍化的方劑,如《普濟方》卷140烏
藥散,即本方去木香、檳榔、川楝子和巴豆,加赤豆、干漆、沒藥和硇砂而成,其行氣
之力稍遜,而活血軟堅之力較勝,用治厥陰疝病,脅腹引小腹而痛。《醫方集解.祛寒之
劑》之導氣湯,則系本方減烏藥、青皮、良姜、檳榔和巴豆,再加吳茱萸而成,雖名導
氣湯,但實則行氣破滯之功不若本方,故用治寒疝疼痛。
[方論選錄]
1.汪昂:“此足厥陰、手太陰藥也。烏藥散膀胱冷氣,能消腫止痛;川楝導小腸邪
熱,~itl,便下行;木香、青皮行氣而平肝;良姜、茴香散寒而暖腎;檳榔性如鐵石,能
下水潰堅;巴豆斬關奪門,破血瘕寒積,皆行氣祛濕散寒之品也。”(《醫方集解.祛寒之
劑》)
2.徐大椿:“氣逆于中,寒滯不散,不能敷化精微,乃成疝瘕于腹,故小腹疼痛,
控引睪丸焉。烏藥順九天之氣,小茴祛九地之陰,檳榔破滯氣以達下,木香調中氣以醒
脾,青皮破氣平肝,良姜滌寒散滯,川楝子瀉濕熱以除疝氣也。為散,溫酒調服,使濕
化氣行,則寒邪解散而疝瘕自平,其小腹疼痛亦退,何控引睪丸之有哉?此溫中散滯之
劑,為氣逆寒滯疝瘕之專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卷24)
3.吳瑭:“寒疝少腹或臍旁,下引睪丸,或掣脅,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臺烏藥
散主之。此寒濕客于肝腎、小腸而為病,故方用溫通足厥陰、手太陽之藥也。烏藥祛膀
胱冷氣,能消腫止痛;木香透絡定痛;青皮行氣伐肝;良姜溫臟劫寒;茴香溫關元,暖
腰腎,又能透絡定痛;檳榔至堅,,直達肛門散結氣,使堅者潰,聚者散,引諸藥逐濁
氣,由肛門而出;川棟導小腸濕熱,由小便下行,炒以斬關奪門之巴豆,用氣味而不用
形質,使巴豆帥氣藥散無形之寒,隨檳榔下出肛門;川棟得巴豆迅烈之氣,逐有形之濕
從小便而去,俾有形無形之結邪,一齊解散而病根拔矣。”(《溫病條辨》卷3)
4.張秉成:“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陰凝成積等證。夫治疝之法,皆不外暖
下祛寒,逐濕行氣,然陰寒之氣若與厥陰之或血、或痰凝結為積者,又非前藥所能卒
除,則必以推蕩之品,從其性而溫之,方能有效。方中烏藥、木香辛溫香烈,善行善
散,能上能下,以宣氣中之滯;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溫中而止痛;青皮人肝破氣,檳
榔導積下行。其妙用在巴豆與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用,但取其蕩滌攻堅、剛猛直前
之性味,同川棟人肝,導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一如用兵之法,巴、棟,欽點之
上將也;青、檳,前導之先鋒也;烏藥、木香,為偏裨之將;茴香、良姜,為守營之
官。立方之神,真戰無不克也。”(<成方切用》卷2)
5。李疇人:“烏藥、大茴、木香、青皮并疏通厥陰之氣,檳榔沉降破堅,良姜辛溫
化肝胃之寒結,巴豆瀉寒積而破結氣,引以川棟之苦寒人厥陰。全方并溫通厥、少氣分
而化寒痰結氣者也,故能治睪丸腫脹、寒疝下墜、氣結不通作痛之病。亦治氣厥、寒
厥。或加麝香三厘調服更妙。”(《醫方概要》)
[評議] 汪氏的方論曉暢通達,但其云天臺烏藥散是“足厥陰、手太陰藥”,此方
治疝,屬足厥陰藥應無疑意,而曰手太陰藥似缺少根據;又,汪氏認為方中巴豆“斬關
奪門,破血瘕寒積”,似過于穿鑿,不若吳氏和張氏兩者的看法切合實際。吳氏和張氏
均注意到巴豆是與川楝同炒,又去巴豆不用,乃“用氣味而不用形質”,“但取其蕩滌攻
堅剛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棟人肝,導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徐氏認為此方主治
病證由“氣逆于中,寒滯不散,乃成疝瘕于腹”,頗為精辟;不過,既然屬“寒滯不
散”,又云“川楝子瀉濕熱以除疝氣也”,則前后自相矛盾。川棟固屬苦寒之品,然與辛
熱之巴豆同炒后,其苦寒之性大減,這也正是本方配伍巴豆的妙意之一。李氏認為本方
除療疝外,還可治療氣厥、寒厥,臨癥或加麝香則效更佳,別有。C/得,可供臨床參考。
[驗案舉例]
1.疝瘕 《吳鞠通醫案》卷4:馬氏,24歲,瘕痛十數年不愈÷三日一發,或五
日、十日一發,或半月一發,發時痛不能食,無一月不發者,與天臺烏藥散,發時服二
錢,痛輕服一錢,不痛時服三五分。‘一年以外,其瘕化盡,永不再發。
2.積聚 《吳鞠通醫案》卷2:吳,31歲,臍右結癥,逕廣五寸,睪丸如鵝卵大,
以受重涼,又加暴怒而得。痛不可忍,不能立、坐、臥。服辛香流氣飲,三日服五帖,
重加附子、肉桂至五七錢之多,絲毫無效。因服天臺烏藥散,初服二錢,滿腹熱如火
燒,明知藥至臍右患處,如搏物者然,痛加十倍,少時腹中起蓓蕾無數,凡一蓓蕾下濁
氣一次,如是者二三十次,腹中痛楚松快。少時痛又大作,服藥如前,腹中熱痛、起蓓
蕾、下濁氣亦如前,但少輕一等。次早腹微痛,再服烏藥散,則腹中不知熱矣。以后每
日服二三次,七日后腫痛全消。
3.疝氣 {四川中醫》(1989。4:17):某男嬰,7個月。患兒系母乳喂養,未加輔
食,發育營養一般。因疝氣哭鬧4天而就診。查體:右側腹股溝處有一光滑、整齊、稍
有彈性的可復性腫物,同側陰囊偏大而墜。西醫外科診斷為腹股溝斜疝。指紋紫滯,舌
苔薄白。此屬氣滯寒凝之小腸疝氣,予天臺烏藥散加減。處方:烏藥、木香、炒茴香、
青皮各6g,炒良姜3g,川楝子4g,黨參、黃芪、茯苓各lOg。子母同服此藥。3劑后好
轉,12劑而愈。 一
4.蟲積腹痛 《福建中醫藥》.(1964,5:21):某男,35歲。素有腹痛之患,每年發
作數次。近Et因偶食生冷又致復發。心下至少腹脹痛,拒按,痛劇則冷汗淋漓,肢厥欲
嘔,痛止則神清白若,大便二日未行,脈沉緊,舌淡白,左下唇發現粟狀顆粒。良由寒
濕阻遏,氣不化運,以致蛔蟲竄擾。法當利氣化濕,溫臟安蛔。處方:臺烏藥三錢,廣
木香八分,細青皮八分,高良姜一錢,川棟子五錢(巴豆二十個同炒),尖檳榔四錢,
開口花椒八分,烏梅二錢,小茴香一錢。服藥1劑,大便溏瀉2次,排出蛔蟲十數條,
脹痛全消,病竟霍然。
按語:案1和案2均出自《吳鞠通醫案》,加之《溫病條辨》卷3“下焦篇”第54
條專論天臺烏藥散,說明吳氏對此方確有獨到的學術見解與臨床經驗。瘕者,假也,多
屬氣滯,故案工之十數年疝瘕作痛,持續用藥一年而獲瘳,然非胸有定見者,安可一方
而用一年之久哉?案2之積聚,非血積也,“以受重涼,又加暴怒而得”,’當責之寒、氣
二字,故亦用天臺烏藥散。從藥后的患者反應看,本方的功用也是以行氣為主。案3之
嬰兒疝氣,去方中檳榔和巴豆之攻逐,加黨參、黃芪、茯苓益氣健脾,以生養壯實腹壁
肌肉,療效甚佳。案4之蟲積腹痛,乃寒阻氣滯,蛔蟲擾動,故治療用本方行氣散寒為
主。再加烏梅安蛔止動,花椒散寒殺蟲,而原方中的檳榔、川楝子亦兼可驅蟲,用藥1
劑,病即霍然,說明本方稍加化裁即為治蟲積腹痛之良劑。 .
[附方]
1.三層茴香丸(原名三增茴香丸,《是齋百一選方》卷15) 第一料:茴香舶上者,
用海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秤 川楝子炮,去核 沙參洗,銼 木香各一兩(各30g) 第二
料:加蓽茇一兩(30g).檳榔半兩(15g) 第三料:又加白茯苓緊小實者,去黑皮四兩
(120g) 黑附子炮,去皮臍,秤半兩或一兩(15~30g) 用法:第一料:為細末,又水煮
米粉稠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送服,每日3次。小
病此1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二料。第二料:人前藥共6味,重五兩半(165g),細
末,依前法糊丸,服如前。若病大未愈,便服第三料。第三料:合前藥共8味,重十兩
(300g),并依前法糊丸,服丸如前,并加至30丸。新久大病,不過此三料可愈。功用:
行氣疏肝,消疝止痛,溫腎祛寒。主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遂成寒疝。臍腹
撮痛,陰核偏大,膚囊壅腫,重墜滋長,有妨行步,瘙癢不止,時流黃水,浸成瘡瘍;
或長怪肉,屢治不痊,致令腎經閉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漸丑大者。
三層茴香丸首見于宋.《是齋百一選方》,原名三增茴香丸,至明。《證治準繩.類
方》卷6轉錄才改名為三層茴香丸,遂成通行名。此方依所治寒疝病情輕重,逐步增加
藥味,使藥效漸次加強,特色鮮明。第一料中茴香、木香行氣散寒止痛,川楝子疏肝行
氣止痛,沙參養陰以防諸行氣藥辛散傷陰;第二料中加蓽茇、檳榔,則增散寒行氣破滯
之功;第三料中又加白茯苓、黑附子,則又具溫腎健脾除濕之功。如此全方功用次第增
益,所治寒疝病情亦逐步加重,與天臺烏藥散等方所治之諸疝迥然有別。
2.導氣湯(《醫方集解.祛寒之劑》) 川楝子四錢(12g) 木香三錢(9g) 茴香二
錢(6g) 吳茱萸湯泡一錢(3g) 用法:長流水煎服。功用:疏肝行氣,散寒止痛。主
治:寒疝疼痛。
本方用川楝子疏肝行氣止痛,茴香、木香行氣散寒止痛,吳茱萸溫腎暖肝而散寒止
痛。合而成方,可疏肝行氣,散寒止痛。此方實系天臺烏藥散加減而來(詳參前“源流
發展”項),其行氣破滯之功不如天臺烏藥散,故用治一般寒疝;若氣滯寒凝并見之小
腸疝氣,當使用天臺烏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