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72.清瘟敗毒飲藥方詳解研討


72.清瘟敗毒飲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清瘟敗毒飲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生石膏(重證180~240克,中證60~120克,發熱不重24~36克) 小生地(重證18~30克,中證9~15克,一般證6~12克) 烏犀角(重證18~24克,中等證9~15克,一般證6~12克)(磨汁服) 真川連(重證12~18克,中等證6~12克,小證3~4.5克)  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連翹 竹葉 甘草 丹皮 
  (六脈沉細而數,即是重證;沉而數者是中證;浮大而數是小證)
加減 
1.如斑一出,即加大青葉,并少佐升麻1.5克。
2.熱疫頭痛如劈,兩目昏花,加菊花。
3.骨節煩痛,腰如被杖,加黃柏。
4.火邪上擾,心神不寧加木通。
5.神昏、譫語,熱毒進犯心包,宜兼用涼開的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6.熱毒內逼肝經,盤脈抽搐者,加龍膽草、羚羊角、僵蠶等。
本方現代常用于乙腦、流腦、敗血癥、膿毒血癥、化膿性感染、流行性出血熱、 重癥肝炎等具有氣血兩燔證者。 1.流行性出血熱  2.流行性腮腺炎   3.重癥肝炎   4.反復發作性鼻衄   1.急性全身化膿性感染   2.流行性出血熱   3.小兒腺病毒肺炎  4.鉤端螺旋體病   5.氨芐青霉素過敏性皮疹  
[功用] 清熱涼血,瀉火解毒。
[主治] 溫熱疫毒,氣血兩燔證。大熱渴飲,頭痛如劈,干嘔狂躁,譫語神昏,或 發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脈沉細而數,或沉數,或浮大而數,舌絳 唇焦。 本方主治瘟疫熱毒,氣血兩燔證。以大熱渴飲,頭痛如劈,譫語神 昏,或熱發斑,吐血衄,脈數,舌 唇焦為證治要點。
清瘟敗毒飲  (《疫疹一得》卷下)
    [組成]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180~240g),中劑二兩至四兩(60---120g),小
劑八錢至一兩二錢(24—36g)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18—30g),中劑三錢至五錢
(9—15g),小劑二錢至四錢(6—12g)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18~24g),中劑三錢
至五錢(9—15g),小劑二錢至四錢(6—12g)  真川連大劑四至六錢(12—18g),中劑
二至四錢(6—12g),小劑一錢至一錢半(3—4.5g)  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連翹  竹葉  甘草  丹皮(以上十味,原書無用量)
    [用法]  “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現代
用法:先煎石膏數十沸,后下諸藥。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  清熱涼血,瀉火解毒。.    :.
    [主治]  溫熱疫毒,氣血兩燔證。大熱渴飲,頭痛如劈,干嘔狂躁,譫語神昏,或
發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脈沉細而數,或沉數,或浮大而數,舌絳唇焦。
    [病機分析]  本方是針對疫病流行導致瘟疫熱毒,充斥內外,氣血兩燔之證而設。
由于熱毒化火,火盛傷津,故見大熱煩渴,舌絳唇焦;熱毒上攻清竅,內擾神明,乃致
頭痛如劈,譫語神昏;熱迫營血妄行,故有發斑、吐衄;熱厥俱深,發為肢厥。脈沉細
而數者,為火毒深重,郁閉而不外達之象;脈沉數者,為火毒稍輕,郁閉不甚;至于浮
大而數,則全無郁閉,火毒輕淺。總之,證屬溫熱疫毒,充斥內外,干擾氣分、血分乃至氣血兩燔。
    [配伍意義]  本方主治溫疫熱毒,氣血兩燔證,立法選方,著重于治療熱疫中的火
毒充斥。為此,清瘟敗毒飲乃綜合白虎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三方加減而組方。
方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是取法白虎湯,意在清熱保津。黃連、黃芩、梔子共用,
是仿黃連解毒湯方義,意在通瀉三焦火熱。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相配,即犀角地黃
湯,是為清熱解毒,涼血散瘀而設,與清氣法合用以治氣血兩燔之證。再配連翹、玄參
“解散浮游之火”;桔梗、竹葉取其“載藥上行”。余霖說:“此大寒解毒之劑,故重用石
膏,先平甚者,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疫疹一得》卷下)。可知本方雖合三方而
成,但以白虎湯大劑辛寒清陽明經熱為主,輔以瀉火、解毒、涼血,組合成方,共奏清瘟敗毒之功。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瘟疫熱毒,氣血兩燔證。以大熱渴飲,頭痛如劈,譫語神
昏,或熱發斑,吐血衄,脈數,舌 唇焦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按原書云:''如斑一出,即加大青葉,并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現尚可作如下加減:熱疫頭痛如劈,兩目昏花,加菊花
清肝經火熱;骨節煩痛,腰如被杖,加黃柏清腎經火毒;火邪上擾,心神不寧加木通導
熱下行;神昏、譫語,熱毒進犯心包,宜兼用涼開的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熱毒內逼肝
經,筋脈抽搐者,加龍膽草、羚羊角、僵蠶等以涼肝熄風。
    3.本方現代常用于乙腦、流腦、敗血癥、膿毒血癥、化膿性感染、流行性出血熱、
重癥肝炎等具有氣血兩燔證者。
    [使用注意]  原方中主要藥物的用量有大、中、小之不同,臨床上運用本方時,當
視病證之輕重,斟酌其用量,用中劑或小劑;如熱毒深重者,必須用大劑清解,始克有濟。
    [源流發展]  本方為清代醫家余霖所制。余氏長于診治疫病,著《疫疹一得》,對
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熱疫”的認識、斑疹形色的論辨及其對疫病預后的判斷都有獨到見
解,被王士雄譽為“獨識淫熱之疫,別開生面,洵補昔賢之未逮,堪為仲景之功臣。”
實際上,清瘟敗毒飲是余氏綜合漢晉時期的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化裁而
成,是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重劑,主治溫熱疫毒充斥,氣血兩燔之疫毒重癥。《疫疹
一得》載原方“治一切火熱,表里俱盛,狂躁煩心,口干咽痛,大熱干嘔,錯語不眠,
吐血衄血,熱盛發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疫疹初期,六脈細數沉伏,面色青慘,昏
憤如迷,四肢逆冷,頭汗如雨,腹內攪腸,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搖頭鼓頜,百般不
足,此為悶疫,斃不終朝。如欲挽回于萬一,非大劑清瘟敗毒飲不可。”余氏認為非石
膏不足以治熱疫,倡用石膏重劑,瀉諸經表里之火,在治法和用藥上豐富和發展了疫疹
治法。本方是余氏治熱疫及熱疫發斑的主方,其所列五十一證都是用本方加減治療,用
量是只增不減,可見其應用之妙。現代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性感染性疾病而具有氣血兩燔
證者,的確是一首寒涼直折、氣血兩清的代表方劑。
  [疑難闡釋]
  1。熱疫與傷寒的區別  熱疫與傷寒,雖然個別癥狀相同,但證候屬性卻同中有異。
余氏認為,“黑熱疫不是傷寒,傷寒不發斑疹”;同時還將“熱疫”中頭痛、出汗、嘔、
利四種癥狀分別指出與傷寒的不同。這四種癥狀的具體闡述:①“疫證初起,有似傷寒
太陽、陽明證者。然太陽、陽明頭痛不至如破,而疫則頭痛如劈,沉不能舉。”②“傷
寒無汗,而疫則下身無汗,上身有汗,唯頭汗更盛。頭為諸陽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盤
踞于內,……如籠上熏蒸之露,故頭汗獨多,此又痛雖同而汗獨異也。”③“有似少陽
而嘔者,有似太陰自利者。少陽之嘔,脅必痛,疫證之嘔,脅不痛,因內有伏毒,邪火
干胃,毒氣上沖,頻頻而作。”④“太陰自利,腹必滿,疫證自利腹不滿……。熱注大
腸,有下惡垢者,有日及數十度者,此又證異而有病同也”(《疫疹一得》)。由此可見,
熱疫總的病機是溫熱疫毒,充斥內外,干擾氣分、血分乃至氣血兩燔。
  另外,余氏所論“悶疫”,是熱疫的暴發證,大多由于感受熱毒穢濁病邪,阻滯閉
塞于內,以致病發就出現內閉而外似脫的險惡癥狀。本證面色青慘,四肢冰冷,頭汗如
雨,很似陰寒內盛,逼陽外脫,但實際是熱毒穢濁伏閉于內,不能外達而上迫所致。神
昏,腹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是熱毒內閉。頭痛如劈,是因熱毒上竄。頭搖鼓
頜,是陽氣被邪毒遏伏而邪正激爭所致,  《素問.至真要大論》謂:“諸噤鼓栗,如喪神
守,皆屬于火”,也說明“噤栗”是由于火熱內閉而致。
  2.關于本方的靈活運用  清瘟敗毒飲的臨床應用,是余氏根據熱疫隨證輕重而相
應制定了用量,其中重點藥味有四種,即生石膏、生地、犀角、川黃連,各按證型的極
重、重、輕三型,分別使用大、中、小三劑。原書用法云:“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
沉而數者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蓋沉細而數者,為火毒深重,郁閉而不外達之
象;沉而數者,為火毒稍輕,郁而不甚;至于浮大而數者,則全無郁閉,火毒輕淺。此
外,在原書還有臨床可供參考之處,即五十一證應用該方治療,用量是只增不減。其中
從辨證增加方中用藥量的有12證,而對石膏加重用量的有43證,川黃連24證,犀角
18證,生地12證。據上可知,本方在原書應用,即著重清氣、涼血、瀉火、解毒,區
別在于用量有輕、有重,如石膏大劑六兩一八兩,小劑八錢一一兩二錢,黃連最大的為
六錢,最小為半錢。此中最大量與最小量相差約十倍左右,其他二味,最小與最大用量
相差也有三至四倍,可見原書記載,見證不同,用量差別很大。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必
須辨證準確,選藥精當,而且重視權衡藥量輕重。若重病輕投,輕病重投,其后果則前
者不僅無效,且氣血兩燔重證,易于瞬息傳變,以致喪失治療機會,成為危篤不治之
證;后者是藥過病所,且使郁熱冰伏,邪從內陷,形成溫之則助邪熱,寒之則更助郁
閉,以致寒溫兩難的僵局。
    3.關于石膏的用量  石膏用量,歷代醫家多有闡釋,如莊制亭認為“此方分兩太
重,臨床時不妨量裁一二味,或減輕分兩,如石膏由三五錢以至二三兩,皆可取效”
(錄自《溫熱經緯》卷5)。現代名醫焦樹德在《方劑心得十講》中也談到,此方石膏用
量,確實大的驚人,但原書記載清乾隆年間,京都大疫,大膽使用本方者,活人無算。
20世紀50年代,北京地區流行乙型腦炎,患者確有“惡寒發熱、頭痛如劈、大熱干
嘔”等癥時,生石膏常用到90—120g,有的用至150  180g,確實取到了良好效果。正
如王士雄《溫熱經緯》卷5說:“蓋一病有一病之宜忌。用得其宜,硝、黃可稱補劑;茍
犯其忌,參、術不異砒、硇。故不可舍病之虛實寒熱而不論,徒執藥性之純駁以分良
毒。補偏救弊,隨時而中,貴于醫者之識病耳。先議病,后議藥,中病即是良藥。然讀
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茍食而不化,則粗庸偏謬,貽害無窮,非獨石膏為然。”
    [方論選錄]
    1.余霖:“此十二經泄火藥也。蓋斑疹雖出于胃,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
直人胃經,使其敷布于十二經,退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于上焦;
丹皮、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連翹、元參,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陽扶
陰,泄其亢盛之火,而救欲絕之水;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
大寒解毒之劑,故重用石膏,則甚者先平,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疫疹一得》卷下)
    2.莊制亭:“此方分兩太重,臨床時不妨量裁一二味,或減輕分兩,如石膏由三五
錢以至二三兩,皆可取效。”(錄自《溫熱經緯》卷5)
    3.李疇人:“山梔、黃芩、黃連、石膏,佐以知母、連翹、竹葉瀉氣分之實火;犀
角、生地、丹皮,佐以元參、赤芍瀉血分之實火。生草和陰解毒,桔梗開結利肺。并瀉
氣血之瘟毒斑疹,而護陰救液者也。此病不可發表,表則津液涸化火燎原矣。”(《醫方概要》)
    4.冉先德:“本方為大寒解毒之劑。方中綜合白虎、犀角地黃、黃連解毒三方加減,
合為一方。白虎湯清陽明經大熱,犀角地黃湯清營涼血,黃連解毒湯瀉火解毒,加竹葉
清心除煩,桔梗、連翹載藥上行。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救陰之功。”(《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評議]  本方是清代治熱疫名醫余霖之經驗方,誠如余氏所言“此十二經泄火藥
也”,因余氏為本方的制訂者,故其對方劑配伍意義的分析,對于后人臨床用方具有重
要的指導意義。李氏和冉氏的方論,亦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至于莊氏對奉方用量的看
法,在“疑難闡釋”項已有述評,請參見。
    [驗案舉例]
    1.流行性出血熱  《浙江中醫雜志》(1993,12:563):某男,54歲,1989年元月
診。流行性出血熱,曾經他院治療20余天,頭身劇痛以及高熱雖減,但尿閉不利,危
在旦夕。刻診:面色潮紅,干嘔煩躁,大渴引飲,神昏譫語,視物昏花,胸腹部紅色皮
疹,鼻衄,口吐紅色泡沫,欲食不進,欲便不下,雙下肢干瘦欠溫,半月無尿意。舌
絳,苔黃,唇燥焦,脈沉細數有力。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80g/L,白細胞15。9×
10,幾,中性O。91,酸性0.09;尿檢正常。證屬熱毒充斥內外,氣血兩燔。治擬清熱解
毒,涼血瀉火。清瘟敗毒飲加減:白茅根200g,生石膏(先煎)300g,黃連、黃芩、
水牛角(磨汁分次兌服)、焦山梔、赤芍、連翹、玄參、丹皮各20g,桔梗、淡竹葉、
甘草各lOg。囑其連服3劑,日服頻飲5次,有尿意感,但量少而澀,約200ml,色如
濃茶。效不更方,并加大白茅根的用量至300g,6劑后尿量逐日增多,約800至
1000ml,色淡微黃。后期慮其由于熱毒灼傷腎陰,恐致液竭,當補益腎之陰精,以充
水源,取左歸飲制丸,白茅根煎水兌服,歷時2月,病告痊愈。
.  按語:本例流行性出血熱,曾經他院治療20余天,頭身劇痛以及高熱雖減,但尿
閉不利,危在旦夕。其尿閉不利,非膀胱氣化失常之尿液停聚,實乃疫毒之邪煎灼津
液,水源耗竭之證,本當即刻峻補腎陰,然此時病證仍處于溫疫熱毒,充斥內外,氣血
兩燔之期,即投峻補,恐有熱毒遏伏之患,宜急投清瘟敗毒飲以釜底抽薪,待疫毒之火
去,再緩補腎陰,則水源自復。
  2.流行性腮腺炎  《甘肅中醫》(1994;1:25):某男,12歲,1984年4月6日初
診。右側耳下疼痛2天,伴發熱惡寒,頭痛,食欲減退,咀嚼時疼痛,小便黃,大便干
燥。查體:脈浮數,苔白厚;右側耳下腫脹,約有4cm×4cm腫塊,表面發亮,有輕度
壓痛,無波動,患側腮腺口微紅腫,有壓痛。診為流行性腮腺炎。證屬熱毒壅遏少陽、
陽明之絡,氣血受阻,經脈循行障礙。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通絡,用清瘟敗毒飲加減:
生石膏30g,生地、元參、連翹、黃芩、赤芍各15g,水牛角9g,梔子lOg。川黃連、
丹皮、知母、大黃各6g。服藥3劑后,頭痛止,發熱輕,腫塊見消,原方繼服3劑,
余癥消失,病愈。
  按語:本例流行性腮腺炎,證屬熱毒壅遏少陽、陽明之絡,氣血受阻,經脈循行障
礙,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通絡。根據“溫病下不厭早”,在原方中減去輕緩之竹葉、甘
草,加入力峻攻下的大黃,潔凈腑,能頓挫病勢,使病情迅速好轉,并能驅除毒素郁
熱,使邪去而正安。
  3.重癥肝炎  《中醫雜志》(1984,6:16):某女,48歲,1976年工月1日初診。因
倦怠無力,惡心嘔吐,鞏膜及皮膚發黃,肝功能明顯損害,診斷為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
治療。西醫常規治療10天,因發生肝昏迷故請中醫會診。1月10日診:神昏,狂躁不
安,譫語胡言,打人罵人,潮熱不退,鞏膜及皮膚深黃,面浮腹滿,肘部及臀部注射部
位瘀斑青紫,大便秘,小便黃赤,舌質紅絳,苔黃厚而膩,脈滑數。治以清熱解毒,利
濕退黃,通腑開竅,投清瘟敗毒飲合茵陳蒿湯化裁:水牛角lOOg(先煎),生地12g,
丹皮lOg,黃連lOg,黃芩lOg,焦山梔9g,石膏30g,知母lOg,竹葉12g,連翹lOg,
赤芍9g,茵陳30g,大黃15g(后下),芒硝9g(沖服)。安宮牛黃丸2粒。每日1劑。
上方連用4天,潮熱退,狂躁止,腑氣已通,腹脹減輕,出血未增,但仍神昏,再守方
加減進服。至1月17日神識清楚,親疏可辨,可少量進食,但黃疸仍深,神萎,惡心,
大便溏,小便黃,苔黃厚而膩。轉予茵陳五苓散加味,連服50余劑,癥狀消失,肝功
能接近正常,臨床治愈出院。
    按語:本案重癥肝炎當屬疫毒熾盛之證,故治療以清瘟敗毒飲為主。治驗者體會:
①重用石膏,清其胃腑。余氏倍崇石膏,謂“重用石膏,直人胃經,使其敷布十二經,
退其淫熱。”《疫證條辨》言“非生不足以制其焰。”②攻下通腑,釜底抽薪。溫熱之邪,
極易傷津化燥,熱病重在救陰,釜底抽薪,乃急下存陰之法。方中加大黃、芒硝攻下通
腑。大黃苦寒善行,為瀉火破積之要藥,兼能活血化瘀,涼血止血,利膽退黃。③鎮痙
熄風,祛痰開竅。熱極生風,煉液為痰,溫熱病常有抽風、痰迷、神昏等險癥,應積極
防治。④清熱利濕,芳香化濁。濕熱之邪易相兼為患,如本病加茵陳以利濕退黃。⑤危
險重癥,兼用“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至寶丹仍不失為中醫搶救用藥之寶,危險
重癥兼用“三寶”,確有良效。
    4.反復發作性鼻衄  《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8,l:28):某女,30歲,1972年8
月初診。患者以往經常頭痛,流鼻血,近幾日病情加重,經鼻腔局部填塞及用止血藥無
效。檢查:患者鼻部嚴重膨隆,內有大量填塞物,面部、VI、鼻等處血跡斑斑,經清潔
后,見患者面部、口唇、眼瞼結膜、舌質均蒼白無華。脈弦細、舌苔黃膩。患者呼號頭
痛不已。細查脈癥,此乃營血素有蘊熱,血不循經而外溢,非陰寒證。當以大量清熱解
毒、涼血救陰之劑急救,予大劑清瘟敗毒飲加川牛膝i生地45g,赤芍15g,丹皮lOg,
水牛角60g,黃連lOg,黃芩lOg,山梔lOg,知母lOg,生石膏30g,桔梗6g,元參
10g,/11~膝lOg,生甘草6g。3劑,水煎服,日l劑。經服6劑后,鼻衄、頭痛即漸減
輕,服10余劑后鼻衄完全停止,但頭痛未止。繼服20余劑而獲痊愈。
    按語:本例反復發作性鼻衄,能否正確運用清瘟敗毒飲,認證確切是關鍵。患者嚴
重鼻衄,出血過多,脈證反而出現四肢發冷,面色、口唇、眼瞼結膜、舌質淡白無華,
脈弦細等,如誤投溫補,必成壞證。血遇熱則行,遇寒則凝。凡因熱而出血者都可用清
瘟敗毒飲,不必諸陽熱證必備。為慎重起見,對癥情有疑慮時用清瘟敗毒飲可從小劑量
開始,循序漸進,如本案生地用至四兩,生石膏用至半斤,亦是循序漸進而來,沒有發生不良后果。
    [臨床報道]
    1.急性全身化膿性感染  用本方結合現代醫學綜合治療急性全身化膿性感染113
例,其中敗血癥66例,膿毒血癥47例,細菌培養陽性者71例。在用現代醫學綜合治
療的同時因病情較重,療效不佳,或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對抗生素不敏感,而加用清瘟敗
毒飲,并隨癥加減,結果死亡20例,占17.7%,顯示了較好療效“j。
    2.流行性出血熱  用本方加減治療19例少尿期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結果治
愈16例,死亡3例。作者認為,本方用于“毒熱熾盛”的瘟疫,但因其來勢迅速兇猛,
從疫證初起惡寒發熱,到熱入氣分以至營血,往往瞬息萬變,危象叢生,如拘泥于分期
辨證治療,往往首劑未進,又需換方,頗為被動,而此時清瘟敗毒飲即可一劑下而氣血
兩清,取得良好療效,故臨床可廣泛用于治療急性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l,。
    3.小兒腺病毒肺炎  以本方加味并配合西醫抗心衰、抗呼吸衰竭等治療小兒腺病
毒肺炎25例,同時與西醫治療組24例作對照觀察。處方:生石膏25g,黃連5真,黃
芩、梔子、金銀花、連翹、生地、丹皮、丹參、玄參、蘇子、地龍、前胡、貝母各
10g。喘甚者加沉香、麻黃各5g;面唇青紫者加郁金、桂枝各10g;熱甚者加柴胡10g,
寒水石15g;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半夏各10g;痰多者加天竺黃、瓜蔞各10g。結果
治療組病例全部獲愈;對照組痊愈4例,好轉18例,死亡2例L3j。
    4.鉤端螺旋體病  以本方加減:水牛角、生石膏、生地、土茯苓、薏苡仁各30g,
黃連6g,知母、黃芩、梔子、丹皮、赤芍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病情危重
者可每日服2—3劑。治療本病68例,其中,男50例,女18例;年齡8—50歲。肺出
血型1例,腦膜炎型2例,黃疸出血型3例,流感傷寒型62例。診斷標準按1972年成
都會議制訂者為參考。結果:治愈65例,占96%,另3例經中西醫結合治療亦獲痊愈[.。
    5.氨芐青霉素過敏性皮疹  以本方加減治療氨芐青霉素過敏性重癥皮疹20例,方
藥為:生石膏30g(先煎),生地15—30g,黃連6g,梔子、黃芩、知母、赤芍各10g,
金銀花30g,連翹、丹皮、竹葉、蟬衣、白鮮皮、生甘草各10g。每13 1劑,水煎2次
分服。同時停用其他抗過敏藥物。結果,20例患者經服藥2—4劑后皮疹均消退而痊
愈。其中,服藥2天后皮疹消退者6例,占30%;3天后皮疹消退者11例,占55%;
4天后皮疹消退者3例,占15%。治療中除3例患者有輕度惡心外,未發現其他不良反府[5)。
    [實驗研究]
    1.對內毒素誘發家兔溫病氣血兩燔證的治療作用  采用內毒素誘發家兔溫病氣血
兩燔證模型,觀察了清瘟敗毒飲對此模型的療效,初步闡明了該方的藥理作用及機制。
實驗結果表明該方具有以下作用:①對發熱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平均
發熱曲線降低,最大發熱高度均數(AT)較小,體溫反應指數(7RI,)也較小,戶<
0.001。②能改善家兔注射內毒素后白細胞呈先降低后升高現象,并能拮抗血小板降低。
③能拮抗高粘綜合征(血瘀),具有解聚、降粘、稀釋血液(涼血化瘀)作用。④該方
抑制家兔氣血兩燔證發熱效應同時,使血漿中升高的cAMP降低,下降的cGMP升高,
具有調整cAMP、cGMP比值的作用。這一結果為闡明“陽盛則熱”,“陽盛則陰病”的
本質提供了線索。⑤病理形態學表明,該方具有保護內臟器官、減輕臟器組織病理損害
的作用[,。
    2.對小鼠內毒素性死亡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響  以清瘟敗毒飲水煎液給小鼠灌胃,
觀察其對小鼠內毒素性死亡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該方能降低小鼠內毒素
性死亡率,延長死亡時間,并能促進小鼠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L6j。
    [附方]
    1.神犀丹(《醫效秘傳》卷1)  烏犀角尖(磨汁)  石菖蒲  黃芩各六兩(各180g)
真懷生地絞汁  銀花各一斤(各500g)  金汁  連翹各十兩(各300g)  板藍根九兩
(270g)  香豉八兩(240g)  元參七兩(210g)  花粉  紫草各四兩(各120g)  各生曬研
細,以犀角、地黃汁、金汁和搗為丸,每重一錢(3g),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
半。功用:清熱開竅,涼血解毒。主治:溫熱暑疫,邪人營血,熱深毒重,耗液傷陰。
癥見高熱昏譫,斑疹色紫,口咽糜爛,目赤煩躁,舌紫絳等。    .
    2.化斑湯(《溫病條辨》卷1)  石膏一兩(30g)  知母四錢(12g)  生甘草三錢(9g)
玄參三錢(9g)  犀角二錢(2—6g)磨沖  白粳米一合(9g)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滓再煮一盅,夜一服。功用:清氣涼血。主治:溫病熱人氣血之證。發熱煩躁,外透斑
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等。
    清瘟敗毒飲、神犀丹、化斑湯同具有清熱涼血之功,不同點在于:清瘟敗毒飲治療
熱毒充斥,氣血兩燔之證,故用大劑辛寒以清陽明經熱;并用瀉火、解毒、涼血以使氣
血兩清。神犀丹治療邪人營血,熱深毒重之證,故以清熱解毒為主,并用涼血開竅,以
使毒解神清。化斑湯是治溫病熱人氣血,發熱、發斑之證,本方是以清氣涼血為主,較
之清瘟敗毒飲在清氣涼血解毒方面力有不足。
  ,三方在配伍用藥方面,共同用藥為犀角、玄參,區別是:清瘟敗毒飲重用石膏“先
平甚者”,大清陽明經熱為君,配用芩、連瀉火,犀角、生地、玄參涼血解毒。神犀丹
是用犀角清熱涼血,石菖蒲芳香開竅,共為君藥,具有清心開竅,涼血解毒之功,配用
銀花、連翹、金汁、豆豉、板藍根內清外透,生地、玄參、花粉等護陰生津,共收清心
開竅,涼血解毒之功。化斑湯是石膏、犀角、玄參共組成氣血兩清之方,用治于氣血兩
燔的發斑之證。化斑湯的瀉火解毒之功,略減于清瘟敗毒飲。
    另外,據《中醫方劑大辭典》載化斑湯同名異方多達19首,從其主治及用藥方
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如下規律:①主治方面,主要用于治療發斑、斑毒及麻疹、痘
毒,甚者斑、疹或痘、斑夾出之重癥。但因邪正盛衰不同,病情可分三等,既有風熱
外邪郁表,肺氣失宣,疹毒郁而不得暢發之斑疹輕癥;又有溫病熱人氣血之斑毒重
癥;復有發斑脈虛之斑疹后期邪氣未盡,氣陰兩虛證。②用藥方面,針對病情,可分
三類,斑疹輕癥者,治宜解肌透疹,藥用牛蒡子、連翹、柴胡、升麻、荊芥、防風、
黃芩等;對于斑疹重癥,重在清氣涼血,藥用石膏、知母、玄參、犀角、丹皮、生地
等;至于斑疹后期,治宜益氣清熱養陰,兼以化斑止血,藥用人參、石膏、玄參、知
母、甘草等。可見,同名化斑湯,同是治療斑疹等病證,但因病程發展及病情輕重不
同,其治法及用藥也隨之不同。但是,也必須看到,在治療病情程度相同時,其用藥大部分還是相同的。   
附方;神犀丹        
烏犀角尖(磨汁)18克 石菖蒲18克 黃芩18克 真懷生地50克(絞汁) 銀花50克 金汁20克 連翹30克 板藍根27克 香豉
24克 元參14克 花粉12克 紫草12克    
清熱開竅,涼血解毒。溫熱暑疫,邪入營血,熱深毒重,耗液傷陰。癥見高熱昏譫,斑疹色紫,口咽糜爛,目赤煩躁,舌紫降等。
[附方]
    1.神犀丹(《醫效秘傳》卷1)  烏犀角尖(磨汁)  石菖蒲  黃芩各六兩(各180g)
真懷生地絞汁  銀花各一斤(各500g)  金汁  連翹各十兩(各300g)  板藍根九兩
(270g)  香豉八兩(240g)  元參七兩(210g)  花粉  紫草各四兩(各120g)  各生曬研
細,以犀角、地黃汁、金汁和搗為丸,每重一錢(3g),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
半。功用:清熱開竅,涼血解毒。主治:溫熱暑疫,邪人營血,熱深毒重,耗液傷陰。
癥見高熱昏譫,斑疹色紫,口咽糜爛,目赤煩躁,舌紫絳
附方;化斑湯        
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生甘草9克 玄參9克 犀角2~6克(磨汁沖服) 白粳米9克  
清氣涼血。溫病熱入氣血之證,發熱煩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等
化斑湯(《溫病條辨》卷1)  石膏一兩(30g)  知母四錢(12g)  生甘草三錢(9g)
玄參三錢(9g)  犀角二錢(2—6g)磨沖  白粳米一合(9g)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滓再煮一盅,夜一服。功用:清氣涼血。主治:溫病熱人氣血之證。發熱煩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每周一方】第63期 ? 清熱解毒,涼血瀉火之清瘟敗毒飲
清熱劑1
《御纂醫宗金鑒》卷五十九
御纂醫宗金鑒.卷五十九
方劑學氣血兩清劑的簡單歸納(含方歌)
犀角 石膏的功效、主治和用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上犹县| 五寨县| 张家口市| 甘南县| 洪洞县| 庐江县| 精河县| 靖远县| 博客| 临武县| 濉溪县| 云梦县| 平安县| 长春市| 泾阳县| 科技| 股票| 阿图什市| 龙井市| 盐边县| 贡山| 廊坊市| 三门县| 洛宁县| 永川市| 平陆县| 张家港市| 沅江市| 眉山市| 澜沧| 静乐县| 阿拉尔市| 乳源| 五寨县| 尖扎县| 临江市| 昌邑市| 离岛区| 凤山市|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