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是虛實是實 本是瘀血怎溫中
一些人囿于潰瘍病多是虛寒的認識,因此臨床往往不仔細辨證,動輒就與溫中補氣之藥,不見療效則加大藥量,患者難以忍受,不得不換他醫診治,胡老的醫案中就有不少這樣的病例。
例2、張某,男,40歲,病案號178517。
初診日期:1965年10月28日。1962年即確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經常疲乏無力,納差,右脅痛,胃脘痛,時有頭暈、吐酸燒心,怕冷,前醫辨證為脾胃虛寒,投與黃芪建中湯加味,服六劑,頭暈加重,每早起右脅痛,胃脘痛更明顯,咽干思飲,大便干,苔白膩浮黃,舌尖有瘀點,脈沉細。胡老認為是瘀血胃脘及脅痛,為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證,用藥:
柴胡四錢,枳實三錢,黃芩三錢,半夏三錢,赤芍三錢,桂枝三錢,桃仁三錢,生姜三錢,大棗三枚,大黃二錢。
結果:上藥隔日一劑,服第二劑后胃脘痛巳,服九劑后脅痛已,納增,大便如常。
按: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納差等,很易看作虛寒,但如能仔細辨證,則不難發現,患者有頭暈、脅痛、咽干思飲等,其證當屬少陽陽明合病。又有頭暈、吐酸、燒心、大便干等,為氣上逆,胃氣不降。此時應以降為法,用黃芪升提中氣,必然加重氣逆,因此出現頭暈、脅痛、胃脘痛更重。本例還有兩個特點,即一是右脅痛,一是舌尖有瘀點,為有瘀血的特征,因此,本例證屬少陽陽明合病并挾瘀血,故用大柴胡湯和解少陽陽明,并以桂枝茯苓丸祛除瘀血。其中有半夏、生姜、桂枝、大黃降逆和胃,全方標本兼顧,且方藥對證,故見效迅速。回過頭來再分析患者的乏力、怕冷、納差等,可知并非因虛寒,而是瘀血,氣滯不疏所致,辨證時當有所借鑒。
讀后感悟:按語總結的好,乍看有乏力、怕冷、納差似是虛寒證;細審尚有頭暈、脅痛、咽干思飲、大便干、舌尖有瘀點,而右脅痛和舌尖瘀點應是本案的辯證核心。脅痛說明病在少陽;結合大便干、咽干思飲等應為少陽陽明合病;舌有瘀點是瘀血的特征。故本證屬少陽陽明合病挾瘀血,而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正為對治,故數劑即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