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冒發熱
李某,男, 35歲,1998年10月 28日就診。主訴發熱7 d,體溫持續在37.5~39.7 ℃之間。曾口服康必得,感冒清熱沖劑,阿莫西林,APC等藥,并靜點青霉素(800萬單位,每日1次)3 d,靜點頭孢噻肟鈉(3 g每日1次)2 d,均不見效。刻下體溫38.3 ℃,癥見發熱無汗,微惡風寒,頭身疼痛,口干,舌紅少苔,脈浮細數。給予加減葳蕤湯,另加太子參,葛根,生石膏,知母,防風,以增強養陰益氣,解表退熱之效。患者僅服半劑,即有周身汗出,體溫降至37.2 ℃。1劑后,熱退身涼,體溫正常。服至3劑,體質恢復如常。
按:臨床常有一些流行性感冒或普通感冒發熱病人,素體尚壯,但此次發病,經多次應用解熱鎮痛藥,抗生素及抗感冒藥達1周以上,仍體溫不退,或退后復升。此類病人或感于風熱,衛氣同病,或感于風寒,入里化熱而表邪未解;一方面邪熱久稽,耗氣傷陰,另一方面反復大量出汗,劫傷氣陰。治療急當滋陰益氣以助營衛,疏風解表以驅外邪。
2 慢性扁桃體炎急性發作
陳某,女,24歲,1997年8月18日就診。患者患慢性扁桃體炎3年多,經常急性發作,多次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此次發作已14 d,經靜點青霉素發熱已退,仍有咽痛,雙側扁桃體Ⅱ°腫大,患者決心手術。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后認為,病灶炎癥尚未控制,不宜即刻手術,遂來內科就診。驗其舌脈,舌紅少苔,脈滑寸浮而右脈細。予加減葳蕤湯去蔥白,減豆豉用量,另加牛蒡子,金銀花,天冬,天花粉,川貝母,瓜蔞以增效。服用7劑,咽痛消失,咽腭弓充血不明顯,右側扁桃體縮小至Ⅰ°大,遂在耳喉科行扁桃體摘除術。
按:有些慢性扁桃體炎患者經多次反復發作,已對多種抗生素耐藥,故當急性發作之時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筆者認為,此類病人多屬陰虛之體,虛火爍津生痰;風熱外感,引動痰熱上結于咽喉,發為乳蛾。治宜疏散風熱,養陰潤肺,化痰散結。
3 復發性口瘡
史某,女,42歲,1998年6月10日就診。主訴反復發作口瘡2年余。此次發作已綿延半月,癥見局部灼痛,咽干便秘,舌紅,舌面有小裂紋,無津少苔,脈細滑尺沉。檢查:左頰粘膜可見2處0.3 cm×0.4 cm,0.5 cm×0.5 cm淺表潰瘍,邊緣充血,中央微凹。治予加減葳蕤湯去蔥白,減豆豉用量,重用玉竹,白薇,薄荷,另加生石膏,麥冬,生地,牛膝,知母,以協同滋陰降火。僅服1劑,局部灼痛大減,服3劑后,潰瘍面愈合。繼服5劑鞏固療效,追訪1年零3個月未見復發。
按:一部分復發性口瘡病人,因體質因素常遷延不愈,或此愈彼起,病人幾經內服,外治無效。此類病人亦多屬陰虛火旺之體,每兼肝胃郁火,心脾積熱而發作。治宜滋陰降火,兼疏散肝,胃,心,脾諸經郁熱。
4 討論
加減葳蕤湯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為清代名醫俞根初所擬滋陰發汗經驗方。筆者在臨床上除用于感冒發熱歷時不退,慢性扁桃體炎急性發作以及復發性口瘡的治療外,還曾用于清熱解毒中藥及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急性咽炎,陰虛胃熱型胃炎等其他急性熱證性疾病的治療,以及結核病的輔助治療,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近年全球氣候轉暖,北方少雨干燥,極易損傷陰液,現代病證易從燥化;尤其是急性熱證,病程稍有遷延,即可出現陰虛見癥,甚至耗傷氣機。凡陰虛在里,邪熱未解,皆可投以加減葳蕤湯,并隨病情,脈證調整藥物比例,增減藥味,以達到滋陰潤燥,宣透郁熱,驅邪外出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