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代,有一個名叫劉師貞的人,其兄患風濕頑癥多年,長期臥床不起,家人遍訪各地驗方屢試,皆無良效。
一個晚上,劉師貞夢見為治兄病自己四處訪醫忽遇見一位老翁,師貞上前求教道:"我兄患有嚴重風濕病,雖經多方治療,仍無良效,請問有何辦法治療?"老翁道:"你兄所患風濕,一般藥物是治不了的,有一種藥物可治,就是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愈。"說完后老翁就不見了。師貞便知此是仙人托夢,連忙記住藥名。可是他查遍了所有的醫藥書籍也找不到胡王使者這種藥,只好走訪名醫藥農,竟無一人知道是何藥物,師貞十分著急,寢室不安。就在此時師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逝世多年的老母親,師貞向母親訴說了哥哥的病情。并告知“曾有一仙人托夢授方,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治,但無人知道胡王使者是何藥物?”其母連忙告知道:“胡王使者就是羌活。”
師貞醒后即用羌活浸酒給兄飲服,兄的多年頑疾果真慢慢痊愈了,從此,人們便知道了羌活的祛風濕作用。
二、蔥白的故事
傳說蔥是神農嘗百草時尋出的一味良藥,由于在日常飯菜中常用,又被稱為“和事草”。在中國傳統飲食中,蔥是常用的調味作料。相傳,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某日到女婿家,女婿和女兒招待他,只是一鍋蔥湯及半鍋麥飯,于是女婿一再向岳父大人表示歉意。朱熹即興吟了一首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題詩之后,便欣然離去。
蔥原產于我國,16世紀傳入歐洲,在此之前,歐洲人吃的是洋蔥而非我國的細香蔥。
關于蔥的品種和用途,《本草圖經》記載:“蔥有數種,入藥用山蔥、胡蔥,食品用凍蔥、漢蔥。又有一種樓蔥,亦冬蔥類也,江南人呼龍角蔥,言其苗有八角故云爾,淮、楚間多種之。”《本草綱目》還說:“冬蔥即慈蔥,或名太官蔥,謂其莖柔細而香,可以經冬。漢蔥一名木蔥,其莖粗硬,故有木名。”著名文學家老舍在《到了濟南》中贊道:“不看花,不看葉,單看蔥白兒,你便覺得蔥的偉麗了……濟南的蔥白起碼有一米來長吧!”“最美是那晶亮、含著水、細潤、純凈的白顏色,這個純凈的白色好像只有看過古代希臘女神的乳房者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鮮白、帶著滋養生命的乳漿”,“假如你不信呢,吃一棵嘗嘗。” ~~~~~~~~~~~~~~~~~~~~~~~~~~~~~~~~~~~~~~~~~~~~~~
羌 活
【藥名】羌活
【別名】川羌,西羌,蠶羌,大頭羌,竹葉羌,胡王使者,追風使者。
【藥性】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應用】1.風寒感冒 本品辛溫發散,氣味雄烈,善于升散發表有較強的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故外感風寒夾濕,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較重者,尤為適宜,常與防風、細辛、川芎等祛風解表止痛藥同用,如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若風濕在表,頭項強痛,腰背酸重,一身盡痛者,可配伍獨活、藁本、防風等藥,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2.風寒濕痹 本品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溫散寒,有較強的祛風濕,止痛作用,常與其他祛風濕、止痛藥配伍,主治風寒濕痹,肢節疼痛。因其善入足太陽膀胱經,以除頭項肩背之痛見長,故上半身風寒濕痹、肩背肢節疼痛者尤為多用,常與防風、姜黃、當歸等藥同用,如蠲痹湯(《百一選方》)。若風寒、風濕所致的頭風痛,可與川芎、白芷、藁本等藥配伍,如羌活芎藁湯(《審視瑤函》)。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血虧虛者慎用。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
蔥 白
【藥名】蔥白
【別名】蔥莖白、蔥白頭、大蔥白、鮮蔥白、綠蔥白、大蔥。
【藥性】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應用】1.風寒感冒 本品辛溫不燥烈,發汗不峻猛,藥力較弱,適用于風寒感冒,惡寒發熱之輕證。可以單用,亦可與淡淡豆豉等其他較溫和的解表藥同用,如蔥豉湯(《肘后方》)。風寒感冒較甚者,可作為麻黃、桂枝、羌活等的輔佐藥,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2.陰盛格陽 本品辛散溫通,能宣通陽氣,溫散寒凝,可使陽氣上下順接、內外通暢。治療陰盛格陽,厥逆脈微,面赤,下利,腹痛,常與附子、干姜同用,以通陽回厥,如白通湯(《傷寒論》)。單用搗爛,外敷臍部,再施溫熨,治陰寒腹痛及寒凝氣阻,膀胱氣化不行的小便不通,亦取其通陽散寒之功。此外,蔥白外敷有散結通絡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滯不下,乳房脹痛;治瘡癰腫毒,兼有解毒散結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