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 瘧疾是由于瘧邪侵入人體,伏于少陽,出入營衛,正邪交爭所致的疾病.臨床以寒戰壯熱,頭痛,煩渴,汗出熱退,休作有時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但多見于夏秋蚊蟲孳生繁殖季節,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范圍) 西醫學中各類瘧疾如間日瘧、惡性瘧疾、腦型瘧疾、慢性瘧疾以及由瘧疾所致的肝脾腫大,均可參照本篇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外感瘧邪是引起瘧疾的病因。瘧邪又稱瘧氣,其致病特點是:1.舍于營氣,伏藏于半表半里;2.隨經絡而內搏五臟,橫連募原;3。盛虛更替;4。與衛氣相搏則發病,相離則病休。其中對于引起瘴瘧的瘧邪,因其主要見于南方,致病性強,病情嚴重,預后較差,稱為‘‘瘴濕毒氣”,簡稱瘴毒或瘴氣。瘴毒雖屬于瘧邪的范疇,但其致病易于內犯心神或使人體陰陽極度偏盛偏衰。 本病以瘧邪、瘴毒為原發病因,而以風寒暑濕等時令之邪及飲食、勞倦、情志所傷為誘發因素,其中尤以暑濕誘發者居多,因夏秋暑濕當令之際,正是蚊蟲、瘧邪猖獗之時,故極易導致發病。 二、病機 1.發病 瘧疾的發病與人體正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若正氣強盛,雖感瘧邪,但正能勝邪而不發病;若正氣虛弱,正不勝邪或正雖強而感受大量瘧邪,均可使瘧邪侵入人體而發病。瘧邪侵入人體,與衛氣相搏,邪正相爭,陰陽相移,而引起瘧疾癥狀的發作,瘧邪與衛氣相搏,入與陰爭,陰實陽虛,以致惡寒戰栗;出與陽爭,陽盛陰虛,內外皆熱,以致壯熱,頭痛,口渴。瘧邪與衛氣相離,則遍身汗出,熱退身涼,發作停止。當瘧邪再次與衛氣相搏而正邪交爭時,則引起另一次發作。 2.病位 本病病位,以邪在少陽半表半里者居多。 3.病性 本病初期為邪實而正不虛,病久則表現為虛實夾雜之證。虛者為氣血虧耗,實者為瘧邪、痰瘀交織體內,一般呈現虛多實少之證。由于瘧疾患者陰陽偏盛偏衰,寒熱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況下所形成的瘧疾稱為正瘧;素體陰虛及瘧邪引起的病理變化以陰虛熱盛為主者,臨床表現寒少熱多而成溫瘧;素體陽虛及瘧邪引起的病理變化以陽虛寒盛為主者,臨床表現寒多熱少而成寒瘧;在南方地區,由瘴毒瘧邪引起,以致陰陽極度偏盛偏衰,寒熱偏頗,心神蒙蔽,神昏譫語者,則形成瘴瘧;若因瘧邪傳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內發病甚多者,則形成疫瘧;瘧病日久,瘧邪久留,使人體氣血耗傷,正氣不足,每遇勞累,瘧邪復與衛氣相搏而引起病發者,形成勞瘧;瘧病日久,氣機郁滯,血脈瘀滯,津凝成痰,血瘀痰凝,結于脅下,則形成瘧母。 4.病勢 瘧邪伏于少陽半表半里,正邪交爭則寒熱互作;正勝邪伏則寒熱休止。因瘧邪具有盛虛更替的特性,瘧邪之深淺,其行之遲速,決定著與衛氣相搏的周期,從而表現病以時作的特點。如邪留淺者,多為一日發、間日發;邪留深者,為三日發。瘧發移早,為邪在陽分;瘧發移遲,為邪陷陰分。 5.病機轉化 瘧疾的病機轉化決定于感受瘧邪的輕重、外感時邪的輕重及人體正氣的強弱等。正氣強、感邪輕、瘧發的部位以少陽為主;若正氣虛,復感暑熱、瘴毒之邪,與體內伏藏之瘧邪交結而動,邪勢猖厥,除在少陽與正氣相爭外,還可以波及肝膽,熱迫津液;或壅阻腸道,傷及脂膜血絡,甚則邪閉心胸而成險候。晚期每多耗傷陰血而成肝腎不足之證。若感寒濕、瘴氣而發者,每由少陽而傷及脾胃,健運失職,聚津成痰。若瘧久不愈,則易耗傷氣血,或氣滯痰凝,或血瘀阻滯,而成痞塊、積聚之證候。 (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發作時寒戰,高熱,汗出熱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三日一次.伴有頭痛身楚,惡心嘔吐,發作后口唇出現皰疹等癥.或者但寒不熱,或但熱不寒,寒熱不清. 2。疫瘧重癥可出現持續高熱、頸項強直、抽搐、昏迷等癥,相當于惡性瘧。 3.多發于夏秋季節和流行地區,或有輸血史。反復發作后可出現貧血和肝脾腫大。 4.寒戰時,末梢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瘧原蟲。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病久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降低。 二、鑒別診斷 1.風溫 風溫初起,邪在衛分,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并伴有咳嗽、喘促、痰黃、胸痛等癥狀,其惡寒發熱并作,無汗或少汗;而瘧疾則以惡寒戰栗、高熱、汗出、休作有時為特征,其惡寒與發熱交替而作,多汗。在發病季節上,風溫以冬春多見,而瘧疾則常發于夏秋季節。 2。時行感冒 早期癥狀與瘧疾相似,但發熱常為持續性的,無瘧疾休作有時的典型規律,伴有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等肺衛癥狀,一般在3—5天后熱退痊愈。 3.淋病 淋病初起,濕熱邪郁少陽時,可見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日發數次,類似瘧疾之熱型,但多伴小便頻急、灼熱、澀痛、腰痛等膀胱濕熱癥狀,而瘧疾則無此癥狀。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明辨標本 凡瘧疾之初,邪勢亢盛,正氣未衰,病屬標實;如邪勢減而正氣漸虛,則病屬正虛邪戀,本虛標實;邪氣已除,發作停止,則多見正氣虛衰。瘧疾每發,必耗傷人體氣血,病程愈久,則氣血耗傷日甚.正氣虧虛,易于形成勞瘧而反復發作. 2。審察證候 察明兼感風寒暑濕,夾痰夾食等,是分清不同的瘧疾證候的關鍵。如溫瘧多夾暑邪,寒瘧多夾痰飲,瘴瘧常夾穢濁,勞瘧多正虛夾瘀等。對于一般瘧疾,典型發作者屬于正瘧。和正瘧相比較,陽熱偏盛,寒少熱多者,則為溫瘧。陽虛寒盛,寒多熱少者則為寒瘧。瘴瘧發作時癥狀多樣,病情嚴重,未發之時也有癥狀存在,周期亦不如一般瘧疾明顯,多有神昏譫語,主要見于南方地區,其中熱甚寒微,甚則壯熱不寒者,則為熱瘴;寒甚熱微、甚至但寒不熱者,則為冷瘴。瘧疾反復發作,則氣血虧耗,又可轉化成虛證的勞瘧。勞瘧復感新邪,出現壯熱寒戰,或熱多寒少,或寒多熱少,可轉化為實證的正瘧、溫瘧、寒瘧。此外,各種瘧疾癥狀也存在摻雜互見的情況。 . 3.分清陰陽 一般來說,邪在三陽者則晝發,其病淺;邪在三陰者則夜發,其病深。病邪將進者夜發退為晝發,此為去陰就陽,其病欲已;病邪漸退者晝發進為夜發,此為去陽入陰,其病益甚。一般瘧之輕者,稱為三陽瘧;瘧之重者,稱為三陰瘧。 二、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大法是截瘧祛邪。截瘧是制止瘧疾發作的根本措施,應及早足量應用截瘧藥物,治療需徹底,才能有效地杜絕瘧疾的復發。在此基礎上,根據瘧疾證候分類的不同,分別結合和解表里、清熱保津、溫陽達邪、除瘴辟穢、補益氣血等法進行治療,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三、分證論治 1.正瘧 證候 先寒戰,繼高熱,后汗出,熱退身涼,休作有時,舌苔薄白,脈弦數。 證候分析 瘧邪侵入人體,伏藏于少陽半表半里,出入于營衛,入則與營陰相爭,衛陽一時不能外達,故惡寒戰栗;出則與衛陽相搏,熱盛于肌表,則發高熱;至正勝邪卻,瘧邪伏藏,營衛運行正常,則汗出熱退,瘧暫休止;苔薄白,脈弦數為邪在半表半里之象. 治法 祛邪截瘧,和解表里。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小柴胡湯合截瘧七寶飲加減。藥用柴胡24克、黃芩9克、常山9克、草果9克、清半夏12克、檳榔9克 加減 :1. 惡寒甚,舌苔白者,去黃芩,加羌活、桂枝辛溫解表;2. 胸悶腹脹,舌苔濁膩,痰濕偏重者,加厚樸、蒼術、青皮、陳皮燥濕化痰和中;3. 熱甚,煩渴口干,舌質紅者,去草果,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熱生津,青蒿、馬鞭草截瘧。)臨證參考 本證雖屬典型瘧疾,尚有偏寒、偏熱、夾痰、夾濕的差別,故應從寒熱之輕重,舌苔之顏色進行辨證用藥。方中常山為截瘧要藥,但易致嘔吐,應注意炮制,先用酒浸炒透,并與半夏、陳皮同用,藥宜溫服,忌熱服,即可避免副作用。此外,截瘧的方劑較多,多以常山為主藥,也有少數以青蒿為主藥的方劑,如:柴胡截瘧飲(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草果、厚樸、青皮、甘草),具有祛邪截瘧,理氣運脾之效;止瘧丹(常山、檳榔、青皮、草果、香附、半夏曲),具有祛邪截瘧,理氣運脾之功效;常山飲(常山,檳榔、烏梅、草果、生姜、知母、貝母),具有祛邪截瘧,理氣運脾,兼有清熱散結之功效;截瘧青蒿丸(青蒿、馬鞭草、冬瓜葉、肉桂),具有祛邪截瘧之功。以上諸方均可用于正瘧的治療,可根據兼證的不同而選用。。 外邪已離太陽之表,倘未進入陽明之里,非汗之下之所宜,惟和解可施.用柴胡透解少陽之邪,疏暢氣機之郁滯,為方中君藥;黃芩苦寒,善清少陽之郁熱,常山為截瘧要藥,且化痰破結,共為臣藥;半夏祛痰降逆,草果芳香化濁,宣透伏邪,檳榔行氣燥濕,共為佐藥。諸藥合用,調達上下,宣通內外,和暢氣機,祛邪截瘧。 (2)加減 惡寒甚,舌苔白者,去黃芩,加羌活、桂枝辛溫解表;胸悶腹脹,舌苔濁膩,痰濕偏重者,加厚樸、蒼術、青皮、陳皮燥濕化痰和中;熱甚,煩渴口干,舌質紅者,去草果,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熱生津,青蒿、馬鞭草截瘧。 (3)臨證參考 本證雖屬典型瘧疾,尚有偏寒、偏熱、夾痰、夾濕的差別,故應從寒熱之輕重,舌苔之顏色進行辨證用藥。方中常山為截瘧要藥,但易致嘔吐,應注意炮制,先用酒浸炒透,并與半夏、陳皮同用,藥宜溫服,忌熱服,即可避免副作用。此外,截瘧的方劑較多,多以常山為主藥,也有少數以青蒿為主藥的方劑,如:柴胡截瘧飲(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草果、厚樸、青皮、甘草),具有祛邪截瘧,理氣運脾之效;止瘧丹(常山、檳榔、青皮、草果、香附、半夏曲),具有祛邪截瘧,理氣運脾之功效;常山飲(常山,檳榔、烏梅、草果、生姜、知母、貝母),具有祛邪截瘧,理氣運脾,兼有清熱散結之功效;截瘧青蒿丸(青蒿、馬鞭草、冬瓜葉、肉桂),具有祛邪截瘧之功。以上諸方均可用于正瘧的治療,可根據兼證的不同而選用。 2.溫瘧 證候 發作時惡寒輕而時間短,發熱重而持續時間長或但熱不寒,汗出不暢,頭痛,關節疼痛,口渴引飲,便秘尿赤,苔黃舌紅,脈弦數或滑數。 證候分析 素體陽熱偏盛,或感受暑熱時邪,夾瘧邪與正氣相搏于衛陽,表現為熱多寒少之溫瘧或但熱不寒之癉瘧。邪正交爭,陽熱偏盛,則寒少熱多,頭痛;熱盛傷津,則口渴引飲,便結尿赤;兼感表邪,外束肌表,則汗出不暢,骨節酸疼;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里熱熾盛之象。 治法 清熱解肌,祛邪截瘧。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白虎加桂枝湯加減。藥用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桂枝9克 黃芩9克、北柴胡24克、青蒿9克、常山9克加減:方中無截瘧之藥,應加青蒿以祛邪截瘧,兼收清解里熱之敢。并可加柴胡和解祛邪。 變證1.若溫瘧表現氣短,胸中煩悶不舒,泮多,且無骨節酸痛者,為不兼表寒,熱勢較甚而津氣兩傷,可改用清熱生津益氣之白虎加人參湯為基礎方,加青蒿截瘧及清熱。口渴引飲顯著者,為津傷較甚,可加生地、麥冬、石斛、玉竹養陰生津。2。癥見暮熱早涼,口渴引飲,舌紅,苔少者,為邪留陰傷,可改用青蒿鱉甲湯養陰清熱,祛邪截瘧。方中以青蒿清邪熱并截瘧邪,鱉甲、知母、花粉育陰清熱,生津止渴,丹皮、桑葉涼血清熱,用以為佐。 加減:1 如表邪解里熱盛者,去桂枝辛溫發散;2. 高熱勢劇,口渴引飲,大汗出,熱耗津氣者,去桂枝,加太子參、麥冬、天花粉、石斛益氣生津,3. 胸悶泛惡痰多.舌苔黃膩,痰熱內結者,加瓜蔞、枳實、黃連、竹茹、法半夏清熱化痰;4. 熱郁于少陽,膽汁外泄,肌膚黃疸,便秘尿赤者,加茵陳、大黃、梔子、黃柏清熱化瘀,利膽退黃;6. 濕熱壅阻腸道,痢下赤白者,加白頭翁、黃連、秦皮以清熱燥濕,解毒治痢. 臨證參考 本證多因陽盛之體感受暑熱所致,故其邪熱之勢甚于正瘧,迅速出現里熱熾盛證候,且每多波及其它臟腑,病情較重,故用藥量要大,服藥次數宜增多。如能早期控制,即可防止累及其它臟腑的病變出現,一經熱退,諸癥隨之緩解。 方中生石膏辛寒清泄里熱,為君藥;知母、黃芩助君藥清熱,桂枝辛溫解表,調和營衛,柴胡、青蒿和解少陽,透邪外達,常山截瘧,共為臣佐藥。諸藥合用,清熱透邪,和解截瘧,邪去則正安,諸癥自除。 (2)加減 如表邪解里熱盛者,去桂枝辛溫發散;高熱勢劇,口渴引飲,大汗出,熱耗津氣者,去桂枝,加太子參、麥冬、天花粉、石斛益氣生津,胸悶泛惡痰多.舌苔黃膩,痰熱內結者,加瓜蔞、枳實、黃連、竹茹、法半夏清熱化痰;熱郁于少陽,膽汁外泄,肌膚黃疸,便秘尿赤者,加茵陳、大黃、梔子、黃柏清熱化瘀,利膽退黃;濕熱壅阻腸道,痢下赤白者,加白頭翁、黃連、秦皮以清熱燥濕,解毒治痢. (3)臨證參考 本證多因陽盛之體感受暑熱所致,故其邪熱之勢甚于正瘧,迅速出現里熱熾盛證候,且每多波及其它臟腑,病情較重,故用藥量要大,服藥次數宜增多。如能早期控制,即可防止累及其它臟腑的病變出現,一經熱退,諸癥隨之緩解。 3.寒瘧 證候 發作時惡寒重而持續時間長,發熱輕而持續時間短。或但寒不熱,胸悶脘痞,惡心欲吐,口不渴,神疲體倦,舌質淡,苔白膩,脈弦遲。 證候分析 素體陰盛,或感受寒濕之邪,夾瘧邪與正氣相爭于營陰,表現為寒多熱少之寒瘧或但寒不熱之牝瘧。邪正交爭,陽虛陰盛,則寒多熱少,口不渴;陽氣郁遏,氣機不暢,則神疲體倦,胸悶脘痞;舌質淡,苔白膩,脈弦遲,均為寒濕內盛之象。 治法 和解表里,溫陽達邪。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藥用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栝蔞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9克 炙甘草6克 ( 或 北柴胡24克、黃芩9克、桂枝9克、干姜6克、草果9克、青皮6克、陳皮6克、炒常山9克)加減: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瘧,1. 脘腹痞悶,苔白膩甚者(寒濕內盛),加草果、厚樸、陳皮理氣化濕,溫運脾胃。 變證。 1.寒瘧而表現頭身疼痛,汗出不暢者,為兼感風寒,亦可改用草果飲,溫中理氣,辛散表寒。方中以草果、良姜、青皮、陳皮、甘草溫中理氣;川芎、蘇葉、白芷辛溫解表。可加蜀漆或常山截瘧。2.寒瘧而表現胸腹滿悶,不思飲食、口淡無味,苔白膩者,為寒濕內困脾胃。可改用萬安散溫燥寒濕,祛邪截瘧。方中以常山祛邪截瘧,蒼術、厚樸、陳皮、檳榔、甘草溫燥寒濕,運脾暢中,檳榔并有減少常山副作用之義。 3.寒瘧而表現振寒少熱,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者,為中虛寒盛,可改用果附湯(方由草果、附子組成)溫中逐寒,并加蜀漆或常山截瘧。4.癥見腹脹不渴,嘔吐清水者,為脾寒不運,胃寒水逆,可改用溫脾湯溫運脾胃,祛邪截瘧。方中以草果,厚樸、桂枝溫運脾胃,燥濕消脹,茯苓、生姜養胃降逆,蜀漆祛邪截瘧。 加減:1. 苔白,口不渴者,去黃芩之苦寒;2. 但寒不熱,神困嗜臥,胸悶泛惡,苔白厚膩,夾痰夾積者,加厚樸、檳榔、制半夏化痰消積;3. 脾陽虛者,用附子理中湯加蜀漆、草果、厚樸溫運脾陽,燥濕祛痰截瘧。(3)臨證參考 本證雖為寒瘧,但非純寒無熱,不過是寒多熱少而已,但亦有別于正瘧之偏寒者。邪留少陽者,乃陽虛之體復感寒濕,是以寒盛證候較著,其病勢較正瘧為重。若熱象一旦消除,即可撤減黃芩之苦寒而主以溫陽健脾,燥濕截瘧藥予以調治。 方中柴胡和解表里,透達少陽為君藥;干姜、桂枝溫化寒濕,黃芩善清少陽郁熱,草果、青皮、陳皮燥濕理氣,常山截瘧,共為臣佐藥。諸藥合用,寒溫并用,和解透達,祛邪截瘧。 (2)加減 苔白,口不渴者,去黃芩之苦寒;但寒不熱,神困嗜臥,胸悶泛惡,苔白厚膩,夾痰夾積者,加厚樸、檳榔、制半夏化痰消積;脾陽虛者,用附子理中湯加蜀漆、草果、厚樸溫運脾陽,燥濕祛痰截瘧。 (3)臨證參考 本證雖為寒瘧,但非純寒無熱,不過是寒多熱少而已,但亦有別于正瘧之偏寒者。邪留少陽者,乃陽虛之體復感寒濕,是以寒盛證候較著,其病勢較正瘧為重。若熱象一旦消除,即可撤減黃芩之苦寒而主以溫陽健脾,燥濕截瘧藥予以調治。 4.熱瘴 證候 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頭痛如裂,肢體煩疼,面紅目赤,煩渴飲冷,大便秘結或利下不爽,小便熱赤,甚則聲啞不能言,或神昏譫語,狂躁不寧,痙厥,舌質紅絳,苔黃膩或垢黑,脈洪數或弦數。 證候分析 熱瘴是瘴瘧的一種證候。瘴瘧多發于嶺南地區,是感受山嵐瘴毒之氣,邪郁于內,蒙閉心竅的病證。邪氣內郁,陰陽相移,陽熱極度偏盛,故見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熱毒熏灼,則頭痛,肢體煩疼,面紅目赤;熱邪內盛,津液虧耗,則煩渴喜飲,大便秘結或利下不爽,小便熱赤;熱毒上蒙,神明失司,則神昏譫語,或失音不語;甚則熱甚動風發為痙厥;舌紅絳,苔黃膩或灰黑,脈洪數或弦數,均為熱毒內盛之象。 治法 解毒除瘴,清熱保津.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清瘴湯加減。藥用青蒿、常山、黃連、黃芩、知母、柴胡、半夏、茯苓、陳皮、竹茹、枳實、滑石、甘草,辰砂 加減:壯熱不寒(陽熱亢盛L加石膏清熱瀉火,口渴心煩,舌紅少津(熱盛津傷),加生地、玄參、石斛、玉竹清熱養陰生津,神昏譫語(熱毒蒙蔽心神),急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清心開竅。 方中柴胡、青蒿、常山和解少陽截瘧為君藥;黃芩、黃連、金銀花、知母、碧玉散清熱解毒,祛濕辟穢為臣藥;竹茹、陳皮、制半夏化痰降逆暢中為佐藥。諸藥合用,和解截癥與清熱解毒并重,化痰祛濕不忘理氣暢中,共奏解毒除瘴,清熱保津之功。 (2)加減 高熱甚者,去半夏,加生石膏清熱瀉火;口渴心煩,舌質深絳,熱盛傷津者,加生地黃、玄參、石斛、玉竹養陰生津;舌苔垢黑,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元明粉通腑泄熱;高熱不退,聲啞或神昏譫語者,用至寶丹、紫雪丹清熱解毒,涼血開竅;抽搐,角弓反張者,加服羚羊角粉清肝風鎮痙。 (3)臨證參考 本證病情兇險,病重而多變。瘴毒熱邪尤甚于溫瘧,治療之重點應迅速控制高熱、痙厥。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措施,加強截瘧治療,可控制病情惡化而緩解。中藥用量要重,其中生石膏可用至60—100g,每日2劑,分4次服。 5.冷瘴 證候 寒甚熱微,或惡寒戰栗,但寒不熱,嘔吐腹瀉,神志昏蒙,嗜睡不語,苔厚白如積粉,脈弦遲。 證候分析 素體陽虛,瘴毒濕濁,壅遏三焦,陽氣被阻,不能宣達,陰寒內盛,則寒甚熱微,或但寒不熱,惡寒戰栗;寒濕內困,升降失司,則嘔吐腹瀉;瘴毒濕濁蒙閉心竅,神明失用,則神志昏蒙,嗜睡不語;苔白如積粉,脈弦遲,為寒濕內阻之象。 治法 和解表里,溫陽達邪.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藥用藿香梗10克、厚樸10克、佩蘭10克、石菖蒲10克、荷葉10克、草果10克、蒼術10克、清半夏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加減:1.惡心嘔吐,穢濁中阻者,吞服玉樞丹以辟穢止嘔;2. 嗜睡昏蒙,神識不清者,加服蘇合香丸以芳香開竅醒神。 臨證參考 本證瘴毒寒濕穢濁之氣嚴重,其寒冷顫栗之狀尤甚于寒瘧,且易出現神識改變,故治療重點在于除瘴辟穢,防止邪蒙心神之變。‘ 方中厚樸行氣除滿,調暢氣機,藿香芳香化濁,祛濕除瘴,一降一宣,共為君藥;佩蘭、石菖蒲、荷葉助藿香祛濕除瘴,透邪外達,半夏、陳皮、蒼術、草果助厚樸行氣燥濕化濁,共為臣佐藥;甘草益氣調中,緩和藥性,使截瘧除瘴而不傷脾胃,為使藥。全方辛開苦降,透邪化濁,截瘧除瘴. (2)加減 惡心嘔吐,穢濁中阻者,吞服玉樞丹以辟穢止嘔;嗜睡昏蒙,神識不清者,加服蘇合香丸以芳香開竅醒神。 (3)臨證參考 本證瘴毒寒濕穢濁之氣嚴重,其寒冷顫栗之狀尤甚于寒瘧,且易出現神識改變,故治療重點在于除瘴辟穢,防止邪蒙心神之變。 6.勞瘧 證候 瘧疾久發不愈,面色萎黃,倦怠無力,懶言氣短,納食減少,自汗,遇勞易發,舌質淡,脈細。 證候分析 諸瘧日久不愈,或屢經反復,瘧邪耗傷氣血,正虛邪留,相搏無力,表現為寒熱輕微,遇勞即發;瘧邪耗傷氣血,加之氣血生化不足,血脈肌肉無以充養,則面色萎黃;氣血虧虛,失于濡養,則倦怠乏力,短氣懶言;舌質淡,脈細或弱,為氣血虧虛之象。 治法 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何人飲加減。藥用黨參9-30克、制何首烏9-30克、炒白術9克、當歸、生白芍9克、陳皮6克、炒常山9克、大棗3枚、生姜3片 加減:1.倦怠自汗,氣虛較甚者,加黃芪、浮小麥、煅牡蠣益氣固表止汗;2. 血虛甚者,加熟地補血;3. 午后低熱,舌紅陰虛者,加生地黃、鱉甲、青蒿、白薇、烏梅養陰清熱;4. 胸悶脘痞,大便不實,舌苔白而濁膩者,去何首烏,加姜半夏、煨草果燥濕化痰,行氣消痞;5. 脾陽虛者,加制附片溫補脾腎。 臨證參考 本證以正虛為主,但需辨明氣血陰陽,一般以氣血虧虛多見,而尤以血虛為多;若以溫瘧、熱瘴所致者,則以陰血虧耗為多;因寒瘧、冷瘴所致者,多為陽氣虛弱,也有陰陽氣血之虛同時并見者,用藥宜兼顧。瘧邪未清者,還宜配用截瘧藥。 方中黨參、制何首烏補益五臟氣血,為君藥;生白芍、當歸補血,陳皮、白術健脾化濕,常山截瘧,共為臣藥;使以生姜、大棗和中調藥。 (2)加減 倦怠自汗,氣虛較甚者,加黃芪、浮小麥、煅牡蠣益氣固表止汗;血虛甚者,加熟地補血;午后低熱,舌紅陰虛者,加生地黃、鱉甲、青蒿、白薇、烏梅養陰清熱;胸悶脘痞,大便不實,舌苔白而濁膩者,去何首烏,加姜半夏、煨草果燥濕化痰,行氣消痞;脾陽虛者,加制附片溫補脾腎。 (3)臨證參考 本證以正虛為主,但需辨明氣血陰陽,一般以氣血虧虛多見,而尤以血虛為多;若以溫瘧、熱瘴所致者,則以陰血虧耗為多;因寒瘧、冷瘴所致者,多為陽氣虛弱,也有陰陽氣血之虛同時并見者,用藥宜兼顧。瘧邪未清者,還宜配用截瘧藥。 7.瘧母 證候 久瘧寒熱不止者,左脅下有痞塊,按之疼痛,舌質紫黯,脈細澀。 證候分析 諸瘧日久,瘧邪未清,與氣、血、痰互結,居于左脅之下,則見左脅下痞塊,按之疼痛;舌質紫黯,脈細澀為瘀血之象。 治法 祛瘀化痰,軟堅散結。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鱉甲煎丸加減。藥用黨參9克、生白芍15克、阿膠6克、北柴胡18克、桂枝9克、厚樸9克、生大黃9克、鱉甲36克、土鱉蟲15克、蜣螂蟲18克 加減: 1. 氣血兩虛者,加黃芪、當歸、炒白術、熟地黃益氣養血, 2. 伴有陽氣不足者,加肉桂,或加服十全大補丸、人參養營丸,加強扶正祛邪消痞之力。 臨證參考 鱉甲煎丸由23種藥物組成,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有活血化瘀,軟堅消痞的作用。本證亦可用鱉甲煎丸之成藥調治,同時配以補養氣血之煎劑治療。 方中黨參、阿膠、生白芍益氣養血;柴胡、桂枝和解達邪;鱉甲、土鱉蟲、蜣螂蟲破瘀通絡散結,大黃、厚樸行氣導滯。諸藥合用,攻補兼施,共奏祛瘀化痰、軟堅散結之效。 (2)加減 氣血兩虛者,加黃芪、當歸、炒白術、熟地黃益氣養血,伴有陽氣不足者,加肉桂,或加服十全大補丸、人參養營丸,加強扶正祛邪消痞之力。 (3)臨證參考 鱉甲煎丸由23種藥物組成,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有活血化瘀,軟堅消痞的作用。本證亦可用鱉甲煎丸之成藥調治,同時配以補養氣血之煎劑治療。 四、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鱉甲煎丸(鐵船牌,浙江紹興中藥廠);大蜜丸每次2丸,小蜜丸每次6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用于瘧母,脅下癥塊。臨床亦多用于肝脾腫大,腹部腫塊等。 (2)大黃廑蟲丸(上藥牌,上海中藥一廠):大蜜丸每次1—2丸,小蜜丸每次3—6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用于瘀血內停,腹部腫塊,肌膚甲錯,目眶黯黑,潮熱贏瘦,經閉不行。 (3)化癥回生丹(晉臨牌,山西臨汾中藥廠):每次1丸,每日工一2次,飲前溫開水送服.用于肝脾腫大、子宮肌瘤等。 . 2.單驗方 (1)香草方 制香附30g,制草烏15g,水煎服.主治寒瘧.血分有熱及孕婦忌用。 (2)蒼芷芎桂散 蒼術lOg,白芷lOg,川芎lOg,桂枝lOg,研成細末,篩過,貯入玻璃瓶內密封,防其泄氣,用時取出lg放四層普通紗布上,卷成約2cm的長條,在瘧發前2"---3小時或半小時塞入鼻孔。主治瘧疾,并可抗瘧疾復發. (3)青蒿15~30g,水煎分2—3次服,連服3天. (4)草果lOg,倒枳草30g,水煎,分2次服,連服3天. (5)鮮馬鞭草60~120g,水煎分2次服,于發作前2小時、4小時各服工次,瘧止后連服3天. (6)常山lOg,草果lOg,知母lOg,貝母lOg,水煎,在發作前1小時服。愈后再服工劑。 (7)徐長卿全草5—7株(或干品lOg),洗凈,加水300m1.煎服至150~200ml,在瘧發前2--4小時之間服完. (8)何首烏20~25g,甘草2g,濃煎2小時,分3次食前服用。 (9)常山6—9g,水煎,于瘧疾發作前2小時服。用于除瘴瘧外的各類瘧疾。 (10)勝金丸 常山、檳榔各6--9g,水煎,于瘧發前2小時服。 (11)白芷、防風、雄黃、常山各等分,研末,塞鼻。 3.外敷法 (1)截瘧膏 草果、山奈、胡椒、百草霜,4味等分。共研細末,貯瓶備用。于瘧發前4—6小時將上藥置于兩塊清涼膏(也可用膠布)上,分別貼大椎、神厥各1塊。對截止瘧疾發作及抗復發有一定效果。 、 (2)二甘散 甘草lOOg,甘遂lOOg,研細末混和,收貯藏瓶中備用,治時取藥末0。5—1g,以消毒棉花包裹,使其呈球狀,放置臍窩中,外敷4cm的膠布,四周固定粘緊,勿使泄氣,每次貼藥1—2天,在發瘧前3小時貼藥,對癥狀較輕者,可酌情再用藥1一2次。主治間日瘧,惡性瘧。 (3)穴位發泡 用鮮毛茛或野薄荷,或獨頭大蒜適量,搗爛,將約黃豆大小的藥泥捏成餅狀,敷于雙側內關或間使穴,使之發泡。待水泡脹滿后,局部常規消毒,在水泡下方用注射器針頭刺破,使液體流出,取消毒紗布覆蓋,膠布固定,防止感染,可控制其發作。 (4)胡椒粉外敷法 用針刺大椎穴,并少量放血,取白胡椒粉0.3g,撒在半寸見方膠布上貼于大椎穴,在瘧疾發作前2—3小時使用,連用2—3日。 4.針灸 取穴:大椎、間使、后溪、陶道、合谷、足臨泣。每日工次,或發作前2"--3小時針刺。以瀉法為主,不留針,或留針20~30分鐘,3—6天為1個療程。 5.青蒿素片 每次5.4g口服,每日3次;或青蒿素注射劑、青蒿素油混懸注射劑,每次0.2—0.3g,每日1次,肌內注射。其殺滅瘧原蟲的速度優于氯喹,具有高效、速效、無明顯毒性及副作用的優點,不足之處是治療后瘧疾復發率較高。 (轉歸與預后) 本病若能早期診斷,治療及時,無其它并發癥者,一般在48小時內可以控制發作,預后良好。如老年人、幼兒、體質虛弱者患病,或素質雖強,但受邪深重,或初發時治療不力等,使瘧邪乘虛肆虐,侵犯臟腑,邪閉心腦,則預后較差。此時,若能迅速加強祛邪截瘧措施,也可緩解險情,使部分病人轉危為安,極少數患者出現內閉外脫而危及生命。 若諸瘧久發,耗傷氣血,或瘧疾遷延日久,而形成勞瘧或瘧母,則病程較長,患者預后因人而異,體質強者預后佳,體質弱者預后差.若致瘧邪暴動,上犯心腦,煽動厥陰,肝風內動,出現神昏譫妄,角弓反張,癱瘓失語,二便失禁等壞病,宜急用青蒿素針劑抗瘧,醒腦靜、羚羊角粉、紫雪丹等清肝鎮痙熄風,開竅醒神等有力措施,若在3一14天內神清瘧除者,預后尚佳,但智力恢復較慢。否則厥脫而亡。 (護理與調攝) 一、護理 1.認真觀察惡寒發熱的輕重及每次發作的時間,一切治療措施均應在發作前2小時進行,才能有效控制發作。 2.溫瘧發作時,若患者體溫太高,宜減去衣被,鼓勵患者多飲開水,并采取一切降溫措施,以控制體溫,寒瘧發作時,若患者惡寒太甚,應加蓋衣被,并用熱水袋保暖,或給予熱水及姜湯等。 3.出汗時,囑患者少翻身掀被,不直接吹風,汗止后,用溫水將身擦干。換去濕衣. 4.瘧疾發作時,需嚴密觀察病情,隨時注意病人的神志、體溫、脈象、呼吸、血壓等變化。若有高燒、昏迷、痙厥時,可參照相應章節以處理。 二、調攝 1.病室環境宜安靜,室內要整潔、通風,溫濕度適宜,并加強防蚊滅蚊措施,避免重復感染。 2.穿著要冷熱適時,避免吸入山嵐瘴氣,注意氣候變化,防止時邪侵襲,誘發瘧疾。 3。對重癥瘧疾、勞瘧、瘧母等患者,要做好精神護理,消除顧慮,增強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4。瘧疾發作期,患者宜臥床休息,寒熱停止后尚需靜臥;間歇期可以在室內外活動;若瘧疾控制后5—7天,無明顯不適,可以參加輕體力工作。 5.勞瘧、瘧母及瘧疾的恢復期患者,可選用瘦肉、魚、雞、蛋等食品,以補益氣血,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早El康復。 (預防與康復) 一、預防 瘧疾分布很廣,南方較北方多見。因此,預防瘧疾是一項全國性的群眾性的工作。對病者要求治療徹底,以根治為目的,并要連續追蹤觀察l"--'2年。在瘧疾流行地區可給予 預防服藥,控制發病率,消除瘧疾的主要病源。瘧邪寄生于蚊體,因此宜開展群眾性的滅蚊工作,室外清除雜草,填水坑;室內掃死角,使蚊蟲無處躲藏,并用蚊香、除蟲驅 蚊劑等滅蚊。夜臥時,使用蚊帳,避免蚊蟲叮咬。 平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注意氣候變化,避免受涼熱、過食生冷油膩和過度疲勞等,保持正氣的強盛,均能有效地防御瘧邪的侵襲. 二、康復 1.藥物康復 瘧疾的復燃率較高,故當寒熱被控制,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后,尚須繼用抗瘧藥根治。如青蒿素制劑,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或配合湯劑治療。若患者病后體軟無力,舌苔濁膩,白厚者,可用香砂平胃散加藿香、佩蘭、神曲、麥芽等運脾化濕;若舌淡,苔薄白者,或覺頭昏乏力,氣血虧虛者,可用歸脾丸、人參養營丸等調補氣血;若津氣營陰耗傷過甚,舌紅少津者,宜沙參麥冬湯加鱉甲,也可用西洋參代茶頻飲,以達益氣養陰,扶正祛邪之效。 2.食療康復 脾虛濕盛者,宜用薏苡仁粥、赤小豆粥等;里熱未清者,宜食用綠豆粥;陰虛者,宜用銀耳羹配合百合蓮子湯;氣血虧虛者,宜以瘦肉、豬肝、紅棗、桂圓等補益;瘧母者則宜食鱉,以清蒸為宜,有軟堅消癥之功效。 3.自我療法 根據個人恢復的情況而定,體質恢復較慢者,每天可以適當鍛煉,如晨起室外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等均可促進恢復。 (醫論提要)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瘧疾的專篇一一《素問。瘧論》和《素問.刺瘧》,對瘧疾的癥候進行了描述并作了初步的分類。如經中指出:“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始破,渴欲冷飲”,又說“先熱而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瘧論》還認為瘧疾的病因為瘧氣一一“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另有《生氣通天論》云:“夏傷于暑,秋為痃瘧” 漢代張仲景設<<金匱要略.瘧病脈證治》篇,把瘧病分為癉瘧、溫瘧、牝瘧與瘧母,有“瘧脈自弦”之說。治療上使用蜀漆、白虎加桂枝湯和鱉甲煎丸等方藥。早期醫藥文獻《神農本草經》中明確記載丁關于常山治瘧的功效。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有“治寒熱諸瘧方”篇,該篇提出了瘴瘧的名稱,同時出現了關于青蒿治瘧的最早記載。 至隋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三瘧篇》,對瘧疾的病機病位已作論述:“瘧之作也,必內陰外陽相入相并相移乃作,四肢為陽,臟腑為陰。瘧之將作,陽從四肢而入,陰從臟腑而出,二氣交爭,陰勝為寒,陽勝為熱”。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瘧病諸候》提出 一“夫瘧,皆生于風。風者,陽氣也。陽主熱,故衛氣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先傷于風,故先發熱而后寒粟”,又說“瘧之發以時者,此時邪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El下一節,故其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臟,橫連膜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巢氏所謂瘧生于風,會于風府,橫連募原,蓄積乃發的觀點具有一定價值。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用馬鞭草截瘧。王燾《外臺秘要.療瘧方二十首》記錄了常山烏梅湯等方藥。 縱觀論瘧諸家,以元代朱丹溪對瘧疾發病病機與治療的認識較為全面,并具特色。他說:“夏暑舍于營衛之間,腠理不密。遇秋之風,玄府受之,慘愴之水,寒氣閉而不出,舍于腸胃之外,與營衛并行,晝行于陽,夜行于陰,并則病作,離則病止,并于陽則熱,并于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氣則早,在血則晏,因汗郁成痰,因虛弱陰陽相乘”(《脈因證治.瘧》)。后世醫家對朱氏“因痰生瘧”,或言“無痰不成瘧”之說多有闡發與運用。如明代王肯堂就說:“無痰不成瘧,況脾為生痰之臟,胃為貯痰之器”,又說:“太陽之證,脾胃元氣素虧,而濕痰居多,故以半夏燥濕豁痰為君,俗云:無痰不成瘧也”(《醫統正脈全書.活人書。瘧》)。清代醫家張乃修《張聿青醫案。卷三。瘧》認為:“瘧證必有痰涎聚于胸中,故曰無痰不成瘧也。脈弦主痰飲,故曰:瘧脈自弦”。朱丹溪關于瘧疾治療,以辨有汗無汗分虛實定治法,這對臨證亦有啟迪。朱氏說:“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補正氣為主帶散。散邪發汗,紫蘇、麻黃之屬。補正氣,人參、黃芪之類”,又說“有瘧母者,用丸藥消導,醋煮鱉甲為君,三棱、蓬術、香附隨證加減”(《丹溪治法心要.卷一.瘧》)。 治瘧疾,臨床多用和解法。明代萬全《保命歌括》:“瘧病宜分晝發夜發,寒熱多少和解之。和解之方,以小柴胡湯、二陳湯二方相合為主”。王肯堂《醫鏡》中說:“久病新病皆用柴胡,但久病用少,新病用多,以瘧乃少陽經之病居多。而柴胡又少陽經之引藥,且治寒熱有功也”。清代喻昌反對瘧疾用吐下之法,認為:“瘧邪在半表半里,故有寒有熱,若大汗以傷其表,大下以傷其里,是藥反增瘧矣”(《醫門法律.卷五.瘧證門》)。另外,對于瘴瘧、疫瘧的治法,明代李梃《醫學入門.暑類.瘧》提出:“瘴瘧山溪蒸毒,令人迷困發狂,或啞,乍寒乍熱,乍有乍無者,涼膈散加柴胡、檳榔;不伏水土者,人參養胃湯。疫瘧一方長幼相似,須參運氣寒熱用藥,大概不換金正氣散、五積交加散,加減如意丹最妙”。《張氏醫通》提出治疫瘧多用達原飲。對于勞瘧治療,萬全認為脾虛當為根本,因此用補中益氣湯合小建中湯,合鱉甲治之(《保命歌括》)。(醫案選粹) 案一 王,男,30歲,8月。痰濕內伏,樞機不和,瘧發間日而來,先寒后熱,頭痛胸滿欲吐,腹笥作脹。舌苔厚膩,脈象弦滑。治以清脾飲加味: 制厚樸4g 煨草果4.5g 制茅術4.5g 柴胡4.5g 炒黃芩6g 姜半夏7。5g 威靈仙9g 白蒺藜9g 小青皮4.5g 茯苓12g 烏藥9g 生姜3片 竹茹9g二診:服前方后,瘧發已輕,嘔止,頭痛、胸悶、腹脹俱瘥,苔膩轉薄,脈仍弦滑。 再宗原法。 柴胡2.4g 黃芩4.5g 茯苓12g 制川樸2.4g 小青皮4.5g 白蒺藜9g 姜半夏7。5g 生谷芽9g 威靈仙9g 煨草果2。4g 制茅術4.5g 臺烏藥6g。(選自《葉熙春醫案》)案二 李 初病勞倦晡熱,投東垣益氣湯。未嘗背謬而得湯反劇。聞谷氣穢,間日瘧來。渴思涼飲,此必暑邪內伏致營衛周流與邪觸著,為寒熱分爭矣。故甘溫益氣升舉,與暑熱異歧。胃中熱灼,陽上愈爍,上脘不納,腸結便閉。其初在經在氣,其久入絡入血,由陽入陰.間日延為三瘧。奇脈驕、維;皆被邪傷《內經》謂:陽維為病,苦寒熱也。維,為一身綱維,故由四肢寒凜而起,但仍是脈絡為病,故參芪術附不能固陽以益其虛,歸桂地芍無能養營以卻邪矣。昔軒歧有刺瘧之旨。深慮邪與氣血泯為一所。汗吐下無能分其邪耳。后漢張仲景推廣圣經蘊奧,謂瘧邪經月不解,邪結血中,有癥瘕瘧母之累瘁。制方鱉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蟲蚊有四,意謂飛者升,走者降;靈動迅速,追拔沉混氣血之邪.蓋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驅,邪非著里。補正卻邪,邪正并樹無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路中混處之邪,治經千百,厲有明驗。服十二日干支一周,倘未全功。當以升其八脈之氣,由至陰返于陽位,無有不告安之理。 (選自《臨證指南醫案》)案三 張路玉治太學夫人懷孕七月,先瘧后痢而多鮮血.與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制川連而愈。每見孕婦病瘧胎隕而致不救者,多矣。 (選自《續名醫類案》) (現代研究) 50年代以來,全國應用中醫中藥防治瘧疾,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應用青蒿素治療惡性瘧疾獲得優良效果的這一重大研究成果,更是令世界矚目. 一、對青蒿抗瘧的研究 青蒿治療瘧疾早在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就有記載。1971年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從中藥青蒿(黃花蒿)中找到了抗瘧有效成分。其后,各單位先后分離出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黃花蒿素)。1974年臨床運用青蒿素救治惡性瘧疾和腦型瘧疾患者獲得成功。近20多年來,對青蒿治療瘧疾的研究成果顯著,從臨床觀察、劑型改革及藥理作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成都中醫學院用青蒿醇浸膏片(含浸膏3—3.6g)治療間日瘧54例,全部治愈。平均28小時瘧原蟲轉陰,平均退熱時間為30小時.但有13%的病例1個月內復發(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78,V7):27)。江蘇高郵用青蒿葉首次lOOg,以后每次65g,作成煎劑(煮沸3分鐘即可),每日3次,連服3天,治療瘧疾患者58例,有效率87.9%,平均退熱時間為15.6小時,平均瘧原蟲轉陰時間為54.35小時。少數病例有復燃現象,再用青蒿煎劑,仍然有效(中草藥通訊,1975,V5>:43)。四川省中藥研究所用青蒿葉加工制成的青蒿片,1978年5月已有四川省衛生局鑒定。在四川省17個縣2工個驗證點治療間日瘧485例,惡性瘧105例,共計590例,治愈率達100%。其中僅3.4%病例出現輕度惡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且不加治療能很快消失.與氯喹比較,療效相似,控制癥狀和瘧原蟲轉陰較快,副作用小。在云南、廣東、海南島抗氯喹區,青蒿片治愈率 高于氯喹,顯示了青蒿片與氯奎無交叉抗藥性。但對間日瘧原蟲的近期復燃率為20%一30%,高于氯喹。若配伍伯喹,近期復燃率可降至10%左右(中醫年鑒,1983,130)。在對青蒿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并發現了青蒿素優異的抗瘧作用。在1972—1979的7年間,全國有lO個省、市、自治區用青蒿制劑和青蒿素制劑在惡性瘧、間日瘧流行地區進行了6000余例的臨床驗證,結果表明在速效、低毒方面優于氯喹和現有其它抗瘧 藥物,特別是在救治腦型瘧和抗氯喹的惡性瘧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如廣州中醫學院用青蒿素治療兇險型惡性瘧48例,其中腦型瘧40例(除3例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外,其余37例昏迷),除4例腦型瘧極重型死亡外,44例均治愈,治愈率為91。7%,死亡率為8。3%,青蒿素對兇險型惡性瘧療效迅速,且未見到副作用(新醫藥學雜志,1979,V工>:10)。昆明醫學院在云南省某高瘧地區用青蒿素治療瘧疾病人207例,并在當地同時用氯喹80例以作對照。治療結果,青蒿素各劑型治療207例(惡性瘧60例,間日瘧147例),均全部治愈,治愈率為100%,而氯喹組治療惡性瘧80例,治愈76例,治愈率為95%。原蟲陰轉的速度明顯快于氯喹,青蒿素片劑、油劑、油泥懸劑對惡性瘧原蟲的陰轉時間平均分別為37小時、31.1小時、29。7小時,而氯喹為65。7小時。青蒿素抗瘧具有高效、速效的優點,其不足之處是復燃率較高(新醫藥學雜志,1979,(5):49)。王同寅報道用青蒿素制劑治療瘧疾2138例,將其中惡性瘧527例、間日瘧738例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惡性瘧疾臨床治愈523例,(99.27%),有效4例(0。76%),間日瘧738例,全部治愈,由片劑改為注射劑后復燃率雖顯著下降,但仍在lo%左右,治療中無明顯毒副作用(中醫年鑒,1983,130)。蔡賢錚報道,用青蒿素、周效磺胺、乙胺嘧啶、伯氨喹啉四藥伍用一次療法治療抗氯喹惡性瘧60例,全部有效,治愈率達lOO%.52例隨訪2月,未見復燃,與同期應用氯喹標準劑、單用青蒿素和周、乙、伯三藥伍用三方案治療81例比較,顯著為優(中醫年鑒,1983,130)。廣東省東方縣醫院用青蒿素治療腦型瘧疾36例,治愈34例(占94。4%),死亡2例(占5.6%),治愈病人的意識障礙恢復正常時間平均28.5士24.7小時,所有病例未見明顯副作用,療效可靠、安全(新醫藥學雜志,1979,(1>:20).符林春等用青蒿素治療17例妊娠16—18周的瘧疾病人,全部治愈,平均退熱時間為25.7士22.9小時,平均原蟲陰轉時間為46.2士16.1小時,其中4例腦型瘧的平均清醒時間為37。3土15.9小時,未發現早產、難產和死胎。并對出生的兒童進行了3個月一10年不等的追訪,生長、智力均正常,未發現先天畸形或其它先天性疾患(中醫雜志,1988,29(7>:512)。 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通過藥理研究證實,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瘧原蟲紅內期,而對瘧原蟲紅前期及組織期均無效。青蒿素在體內吸收快,分布廣,排泄快。青蒿素作用于瘧原蟲滋養體的膜系結構,干擾表膜一線粒體功能,從而起到殺滅瘧原蟲的作用(新醫薊,1979,(3>:23)。 青蒿和青蒿素制劑的研究成功是抗瘧藥研究史上繼喹啉類藥物之后又一次突破。青蒿素是與已知的抗瘧藥完全不同的新型化合物,從而為進一步尋找抗瘧藥開辟了新途徑。作為治療藥物它和目前抗瘧藥比有速效、低毒的優點,特別是在救治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的惡性瘧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是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二、對常山抗瘧的研究 常山根水浸膏對瘧疾有顯著療效,常山葉(蜀漆)抗瘧效價為根的5倍,但不能防止復發。常山全堿的抗瘧效價約為喹寧的26倍(中藥大辭典,1977,2101)。據重慶市第一中醫院臨床觀察,常山與等量的半夏配伍,可減輕常山致吐的副作用(中醫雜志,1956。 (9):46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