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51.蒿芩清膽湯藥方詳解研討

51.蒿芩清膽湯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蒿芩清膽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青蒿4.5~6克 淡竹葉9克 仙半夏4.5克 赤茯苓9克黃芩4.5~9克 生枳殼4.5克 陳皮4.5克 滑石9克 甘草粉1.5克青黛0.5 克 
 加減;
1.若嘔多,可加黃連、蘇葉。
2.濕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厚樸。
3.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澤瀉、通草。
現代本方常辨證用于治療腸傷寒、急性膽囊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膽汁反流性 胃炎、慢性胰腺炎、急性胃炎、腎盂腎炎、瘧疾、盆腔炎、鉤端螺旋體病等辨證屬于少 陽濕熱痰濁證者。 1.濕溫發熱  2.瘧疾   3.膽囊炎  4.病毒性感冒  一、內科 1.膽汁反流性胃炎  2.淺表性胃炎  3.高血壓病 4.發熱 發 5.病毒性乙型腦炎   6.蕁麻疹   7。汗癥   8.腸傷寒  二、外科 1.急腹癥  2.闌尾炎  3。肝膿腫  
[功用]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 少陽濕熱痰濁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 粘,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痛,舌紅苔白膩,脈數而右滑左弦。 本方適用于膽熱犯胃,濕熱痰濁中阻所致的證候,屬熱重于濕者。 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脅脹悶,吐酸苦水,舌紅苔膩,脈弦滑為證治要點。
蒿芩清膽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  青蒿腦錢半至二錢(4.5—6g)  淡竹茹三錢(9g)  仙半夏錢半(4。5g)
  赤茯苓三錢(9g)  青子芩錢半至三錢(4.5—9g)  生枳殼錢半(4。5g)  陳廣皮錢半(4.5g)  碧玉散(包)三錢(9g)
    [用法]  水煎服。    ,
    [功用]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  少陽濕熱痰濁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
  粘,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痛,舌紅苔白膩,脈數而右滑左弦。
    [病機分析]  濕熱邪郁少陽膽經,正邪分爭,少陽氣機不暢,膽中相火乃熾,則寒
  熱如瘧,寒輕熱重,胸脅脹痛。膽熱犯胃,灼津為痰,濕熱痰濁中阻,胃失和降,故見
  干嘔呃逆。病在少陽,濕熱痰濁為患,故舌紅苔白膩,或間見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
    [配伍意義]  方中青蒿腦(即青蒿新發之嫩芽)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陽邪熱,又辟
穢化濕,正如《重慶堂隨筆》卷下云:“青蒿,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病要
藥。又清肝、膽血分伏熱”;黃芩苦寒,清泄膽腑濕熱,并為君藥,既透邪外出,又內清
濕熱。竹茹清膽胃之熱,化痰止嘔;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兩藥配伍,加強化痰止嘔之
功;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赤茯苓清熱利濕,導濕熱下泄,俱為臣藥。枳殼下氣寬中,
消痰除痞;陳皮理氣化痰,寬暢胸膈,為佐藥。諸藥合用,使濕去熱清氣機通利,少陽樞機
得運,脾胃氣機得和,自然寒熱解,嘔吐平,諸癥悉除。正如何秀山云:“此為和解膽經之良
方也,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重訂通俗傷寒論》)。
    [類方比較]  本方與小柴胡湯均有和解少陽作用,用于邪在少陽,往來寒熱,胸脅
不適者。但兩方在主治、病機、配伍上均有差異。本方主治少陽里熱偏盛,濕熱痰濁中
阻之證,臨床除有往來寒熱、胸脅脹痛外,更見熱重寒輕,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吐
黃涎粘液,甚或干嘔,舌紅苔白膩。小柴胡湯主治傷寒邪人少陽,膽胃不和,:胃氣虛
者。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苔薄白,脈弦等。從配伍上看,
本方取青蒿配黃芩為君,青蒿性味苦寒而氣味芳香,既能清透少陽邪熱,領少陽之邪外
出,又擅長化濕辟穢,與清少陽膽熱之黃芩配伍,更切合病情。更用竹茹、半夏、陳
皮、枳殼行氣化痰,降逆止嘔;用碧玉散、赤茯苓清利濕熱,使邪有去路。全方共奏清
膽利濕,和胃化痰之功,屬祛邪方劑,并無補益作用。小柴胡湯用柴胡配黃芩為主,柴
胡性味苦平微寒,其性屬木而喜升發,功擅清透少陽邪氣,兼能疏暢少陽氣機之郁滯,
配以黃芩,清泄少陽半表半里之膽熱,兩者合用以透其表而清其里,和解半表半里之
邪。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更用人參、大棗、甘草扶正益氣,希冀助正托邪,祛邪
外出。綜觀小柴胡湯之配伍,邪正兼顧,藥性子和,作用全面。
    [臨床運用]    .
    工.證治要點  本方適用于膽熱犯胃,濕熱痰濁中阻所致的證候,屬熱重于濕者。
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脅脹悶,吐酸苦水,舌紅苔膩,脈弦滑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嘔多,可加黃連、蘇葉清熱止嘔;濕重,可加藿香、薏苡仁、白蔻
仁、厚樸以化濕濁;小便不利,可加車前子、澤瀉、通草以清利濕熱。
    3.現代本方常辨證用于治療腸傷寒、急性膽囊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膽汁反流性
  胃炎、慢性胰腺炎、急性胃炎、腎盂腎炎、瘧疾、盆腔炎、鉤端螺旋體病等辨證屬于少陽濕熱痰濁證者。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寒涼,素體陽虛者慎用。
    [源流發展]  本方來源于《重訂通俗傷寒論》,作者是清代浙江紹興名醫俞根初。
俞根初以擅治傷寒而蜚聲醫壇,是著名的傷寒學家。但其學術思想又受溫病學派的影
響,故在清代傷寒學派中,獨樹一幟,特別是在應用傷寒論方藥上,融古匯今,知常達
變,博采眾長,參以己意,蒿芩清膽湯即是其中之一。蒿芩清膽湯與《傷寒論》小柴胡
湯同治邪在少陽之證。但針對本方系少陽熱重,濕熱痰濁中阻所致,故在組成上僅保留
了小柴胡湯中的黃芩、半夏、甘草,以青萬伍黃芩共清解少陽膽熱為主,復用溫膽湯
(以枳殼易枳實,赤苓易茯苓)清熱化痰,和胃降逆。碧玉散清利濕熱,導邪下行。說
明蒿芩清膽湯實為小柴胡湯、溫膽湯、碧玉散相合化裁而成。
    [疑難闡述]  本方君藥為何選青蒿而不用柴胡?這要從兩藥性能談起,柴、蒿雖均
苦、辛而寒,為少陽肝、膽經之要藥。但同中有異,其中柴胡性微寒,善于疏散少陽半
表半里之邪熱,并無化濕作用;而青蒿寒涼之性勝于柴胡,清透之力較柴胡尤甚,且又
芳香化濕,對于少陽濕熱痰濁證更為合拍。
    [方論選錄]
    1.何秀山:“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于膽中以化水谷,一發
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遏熱郁,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故以蒿、芩、
竹茹為君,以清泄膽火。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故臣以枳殼、二陳和胃化痰。然
必下焦之氣機通暢,斯膽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濕
熱下出,均從膀胱而去。此為和解膽經之良方,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
(《重訂通俗傷寒論》)
    2.何廉臣:“青蒿腦清芬透絡,從少陽膽經領邪外出。雖較疏達腠理之柴胡力緩,
而辟穢宣絡之功,比柴胡為尤勝。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重訂通俗傷寒論》)
    3.朱良春,等:“方中青蒿性味苦寒,專去肝、膽伏熱,領邪外出,配合黃芩、竹
茹,尤善清泄膽熱,解除熱重寒輕之癥;半夏、陳皮、枳殼不但能化痰濁、消痞悶,配
合黃芩、竹茹,更能止嘔逆、除心煩;赤苓、碧玉利小便、清濕熱,協同青蒿、黃芩可
治黃疸。本方配伍周到,是和解膽經,清利濕熱,從而解除寒熱如瘧和濕熱發黃的一張良方。”(《湯頭歌訣詳解》)
    4。冉先德:“方中青蒿、黃芩為君,清少陽膽熱;陳皮、半夏、枳殼、竹茹為臣,
降逆化痰;赤茯苓為佐,,清利濕熱;碧玉散為使,導熱下行。諸藥合用,少陽膽熱一
清,脾胃痰濕得化,則諸癥自愈。”(《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評議]  對本方配伍意義的論述,諸家雖略有出入,但基本一致。何秀山認為本方
證病發于手足少陽經,病位累及三焦、膽、胃,見解精辟。何廉臣從青蒿、柴胡的功用
出發,結合本方證病機,闡述兩者取舍的理由,比較透徹。朱氏等將本方擴大應用于濕
熱發黃證,是其臨證經驗的總結。濕熱黃疸,其病機多屬濕熱病邪熏蒸肝膽,膽汁外
溢,而見發熱,身目發黃,溲黃等癥。兩證雖不同,但病因則一,屬異病同治。
    [驗案舉例]
    1.濕溫發熱  《天津中醫》(1995,5:20):某男,35歲,工人。初診日期:1994年9
月16日。起病半月余,始惡寒,后繼發熱,體溫波動在38—39.2℃,經某院診斷為
“上呼吸道感染”。來我院就診時患者仍高熱(了39~C),少汗而熱不退,精神疲憊,頭
沉且重,肢倦乏力,口渴不欲飲,脘悶納呆,嘔酸苦水,小便黃赤,大便粘滯不爽,舌
質紅,苔黃膩。辨證:患者發病于夏秋初交之際,乃濕熱郁遏氣分,阻滯中焦,彌漫上
下之證,證屬濕溫發熱。治以清熱利濕,化濁降逆之法。方以蒿芩清膽湯加味。青蒿
30g,黃芩12g,枳殼log,竹茹15g,半夏log,赤茯苓15g,陳皮log,連翹20g,荷
梗lOg,黃連9g,吳茱萸3g,碧玉散lOg,連服3劑。二診:服藥工劑后熱退,3劑后
體溫正常。現自覺身倦乏力,四肢酸楚,納少不思飲食,苔已漸化,脈滑有力。觀其脈
證,濕熱之邪未能盡除,以原方去黃連、吳茱萸,加化濕消導之白蔻12g,六曲lOg,
服用4劑后,諸證悉除而愈。囑其注意飲食調理。
    按語:蒿芩清膽湯原治少陽濕熱痰濁證。作者化裁奉方,用治夏秋之際,暑濕交
蒸,阻滯中焦,彌漫上下之濕溫證,獲得佳效,從而拓寬了該方的應用范圍,變化了用方思路。
  2.瘧疾  《江西中醫藥》(1983,6:30):某女,26歲,已婚,工人。1979年5月18
日上午8時人院,住院號9057。患者5月15日開始發病,每于怕冷寒戰10分鐘后繼之
高熱,持續2—3小時,微汗出,熱稍退,繼而又反復發作,一日發作數次。17日在省
某醫院驗血找到瘧原蟲,停經45天,不能使用奎寧,轉我院中藥治療。詢其口干渴喜
熱飲,全身酸痛困重,胸悶嘔惡,大便稀薄,小便清長。查體溫38℃,舌體胖,質暗
紅,苔黃厚膩,脈寸關弦數,兩尺滑。血液化驗:白細胞12800/mm3,中性78%,淋
巴22%,查到瘧原蟲。尿常規:白細胞+++,膿細胞++,妊娠免疫試驗陽性。西
醫診斷:瘧疾、尿路感染、妊娠。中醫辨證:濕熱彌漫三焦,熱重于濕。治則:清宣郁
熱,兼以利濕。處方:青蒿、條芩各15g,生石膏30g,竹茹、法半夏、陳皮、枳殼、
草果各9g,碧玉散lOg。當天寒熱仍作,晚上8時體溫達40℃,至12時降至38.2"C。
次日寒熱未作,體溫37.1—37.7℃。人院第三天起體溫一直正常。上方服4劑后改用
竹葉石膏湯、益胃湯益氣和胃,兼清熱生津。患者因原下肢肌肉萎縮,繼續住院治療至
7月2日出院。住院期間未再發熱,化驗多次均未查到瘧原蟲。
  按語:瘧疾病位不離少陽,然而如王士雄所說:“風寒之瘧可以升散,暑濕之瘧必須
清解。”江南患瘧多因濕熱,見于夏秋,故每以蒿芩清膽湯加草果清膽利濕截瘧,熱甚者加石膏。
  3.膽囊炎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7,1:34):某男,46歲,工人,1978年5月9
日診。反復發作右上腹部疼痛,伴畏寒發熱,已3年余。此次發作已2天,右上腹部劇
烈疼痛,畏寒發熱,惡心嘔吐,查體溫38.9℃。鞏膜黃染,腹軟,肝脅下2cm,質軟,
伴有壓痛,脾未捫及,右上腹部膽囊區有明顯壓痛,墨菲征陽性。化驗:白細胞
14600/nln/,中性86%。肝功:黃疸指數36單位,谷丙轉氨酶160單位,堿性磷酸酶
16.6單位。超聲波:膽囊見3.5cm液平。內科診斷:膽囊炎。曾服氯霉素、膽酸鈉等,
見效不顯,轉中醫治療。診見面目俱黃,色鮮明,右上腹部疼痛,拒按,形寒,身熱,
口苦,納差,便結,尿黃,脈弦滑而數,舌紅苔黃膩根濁。證屬肝膽氣滯,濕熱壅遏。
治擬清熱利膽,化濕和胃。青蒿、黃芩、茯苓各12g,郁金、枳實、法夏、竹茹、金鈴
子、雞內金(研細)、玄胡各log,陳皮6g,茵陳、碧玉散(包煎)各20g。4劑。腹痛
已減,體溫下降至38℃,面目黃染如前,腹脹便結未減,脈弦滑,苔薄黃膩。復查血
象:白細胞1160/rran3,中性76%。病有轉機,再服原方4劑,加元明粉12g(沖服)。
藥后,瀉下穢臭大便,量多,腹脹痛已除,鞏膜、皮膚黃染明顯消退,但下午仍有低
熱,體溫在37.5℃左右,胃脘不適,欲嘔,兩脈弦滑不數,舌苔薄膩。擬原方減碧玉
散、元明粉,加半夏為12g,再服4劑。病情繼續緩解,改青蒿lOg、黃芩lOg,原方續
服7劑。并囑肝功能檢查。5月24日肝功報告:黃疸指數6單位,谷丙轉氨酶、堿性
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圍。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語:本案所治膽囊炎,證屬濕熱蘊蒸肝膽,氣郁化火,胃失通降。如照搬原方,
不甚合拍。作者取蒿芩清膽湯清膽利濕和胃之功,配伍郁金、元胡、川楝子、茵陳等疏
肝利膽之品,更加元明粉通腑泄濁,獲滿意療效。說明用方貴在隨機應變。
    4.病毒性感冒  《四川中醫》(1988,11:20):某男,18歲。1976年8月3日診。患
者于6天前偶感風寒,發熱惡寒,體溫38.7℃,頭痛、身痛、納差,惡心嘔吐,、某醫
院診為病毒性感冒。給予病毒靈、板藍根注射液等,治療無效。診見:發熱惡寒,體溫
39.1℃,頭脹痛,胸脅滿悶,納差干嘔,口干苦但飲水不多,尿黃少,大便干,舌尖邊
紅,苔薄黃而膩,脈弦數。辨為邪郁少陽。治當和解少陽,兼清里熱。選用蒿芩清膽湯
加味。青蒿12g,黃芩、枳殼、清半夏各lOg,竹茹15g,茯苓9g,陳皮、青黛(包
煎)、甘草各6g,滑石20g,板藍根30g。服藥2劑后,熱退身安。復診改用竹葉石膏湯,2劑告愈。    .
    按語:作者以本方加板藍根主治病毒性感冒,辨證屬濕熱郁遏少陽,熱邪偏盛。以
蒿芩清膽湯清膽利濕,更加板藍根清熱解毒,取得滿意療效。據現代研究,蒿芩清膽湯
抗菌消炎、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較強,用于治療因細菌、病毒引起的高熱,具有退熱快、作用持久等特點。
    [臨床報道]
    一、內科
    1.膽汁反流性胃炎  陳氏以蒿芩清膽湯加減(青蒿、淡竹茹、姜夏、茯苓、陳皮、
枳殼、黃芩、炒白術各lOg,柴胡、甘草各6g,炒谷麥芽各15g)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80例。結果,痊愈60例,好轉19例,無效1例。痊愈率75%,好轉率23.75%,總有
效率98。75%。雷氏以青蒿、黃芩、枳殼、炒竹茹、制半夏、陳皮、赤茯苓、碧玉散
為基本方,疼痛甚者,加川棟子、吳茱萸;上腹飽脹者,加香附、蘇梗;反酸多者,加
川連、代赭石;惡心嘔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舌質淡者,去茯苓、碧玉散,加太子
參、炒白術;夾瘀者,加丹參、九香蟲。共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52例,顯效43例,有
效9例,總有效率100%L2,。林氏等報道以本方加減治療35例原發性反流性胃炎(非
手術后所致),結果:經胃鏡復查有效率92.59%,總有效率94.28%。加減方法為:加
黃連、白及粉以減輕胃粘膜充血;加大黃配枳殼行氣消積,更與茵陳配伍,利膽汁而止
逆流,減碧玉散(保留甘草)E33。吳氏、雷氏均報道以本方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取得顯著療效L4.5j。
    2.淺表性胃炎  程氏等以青蒿、竹茹、姜半夏、黃芩、碧玉散、赤苓、炒枳殼、
陳皮為基本方,口粘較甚者加藿香、佩蘭,納谷減少者加炒麥芽、雞內金,胃脘部火灼
難忍者加蒲公英、大貝母。治療淺表性胃炎121例,其中男80例,女41例,均經纖維
胃鏡檢查確診。臨床診見:口苦粘膩,納谷不佳,惡心,胃脘隱痛伴火灼感,舌淡紅,
苔黃膩,脈濡緩。治療結果:治愈88例,占72.7%;好轉26例,占24.5%;無效7例,占5.8%。總有效率為94.2%。
  3.高血壓病  金氏等認為高血壓病常伴有眩暈、頭脹、頭痛、耳鳴、失眠、煩躁
等癥狀,都與膽有關。膽的功能不但參與消化,并能主持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如果膽
的功能失常,膽氣上逆,則影響氣機的升降出入和氣血津液的輸布,可出現血壓升高。
筆者對于高血壓屬膽熱氣逆者,采用蒿芩清膽湯加減,每獲佳效,并舉2例病案予以驗證[”。
  4.發熱  金氏以青蒿、黃芩、柴胡、竹茹、清半夏、云苓、枳實、陳皮、青黛、
滑石、甘草為基本方,熱重加梔子,氣郁加木香、郁金,濕重加蒼術、白蔻,失眠加遠
志、合歡花,氣虛加太子參。治療功能性低熱56例,每日1劑,7天為1療程。經過
1—2個療程的治療,痊愈47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21%L83。姚氏
以蒿芩清膽湯加味治療高熱34例,其中敗血癥發熱2例,病毒感染發熱3例,膽囊炎
發熱4例,瘧疾發熱3例,小兒夏季熱2例,原因不明發熱14例,術后感染發熱3例,
肝膿腫發熱3例。熱度波動在38.5—41℃之間。辨證加味:熱毒重者加銀花、連翹、
地丁、蒲公英;寒熱似瘧明顯者加柴胡、常山、草果;濕濁偏重者,可加白蔻仁、厚
樸、苡仁等;嘔吐甚者加左金丸降逆止嘔。出現黃疸者可加茵陳、苦參、金錢草、山梔
等。術后發熱、刀口感染、腫痛流膿者可加皂刺、炮甲、白芷、銀花等托散透膿。敗血
癥熱毒甚者可加用五味消毒飲。治療結果:34例發熱病人,服藥1—3劑即可退熱,特
別是原因不明發熱、病毒感染及,J~JL夏季熱的發熱,只要藥中病的,可一劑霍然熱
退19j。王氏以蒿芩清膽湯加味治療發熱不退的患者21例,多數患者經西藥治療無效,
臨床檢查未見與發熱相關的器質性病變,屬西醫病毒性感染范、圍。患者服藥后發熱均
退,1—3日熱退者4例,4—7日熱退者11例,:、l周以上熱退者5例,1例體溫未下降
至正常.10]。另外,姜氏用以治療扁桃體炎高熱、朱氏用以治療小兒外感發熱均取得滿
意療效。孫氏報道以本方加味治療夏季高熱56例,主要癥狀:發熱,微惡寒或寒
熱往來,有汗或無汗,脘腹脹滿,納呆泛惡,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浮數或滑數。結果:
痊愈43例(76.8%),有效u例(19。6%),無效2例(3.5%)。加減法:熱邪重者加
銀花、連翹;濕邪重者加白豆蔻、厚樸、藿香、佩蘭;陽明熱盛者合白虎湯;熱盛津傷
者加北沙參、麥冬、石斛。焦氏曾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女青年原因不明的低熱。
癥見胸脘悶脹,脅肋不適,先冷后熱,冷少熱多,心煩,食欲不振,低熱多發生在14—
23時,后半夜漸漸消退,但次日仍作,久久難愈,苔白,脈細數等。處方如下:青蒿
15~30g,黃芩10g,銀柴胡9—12g,竹茹6—9g,枳殼10g,陳皮9g,半夏6—9g(口
渴者不用),地骨皮9—12g,生白芍9g,丹皮10g,秦艽12—18g,茯苓12g,香附9g,
青黛6g(布包),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工5劑左右,如有效,再服15劑。有的服兩月左右而愈[1.。
    5.病毒性乙型腦炎  陳氏等以蒿芩清膽湯合香薷飲、小承氣湯化裁治療乙型腦炎
“熱重于濕型”,取得滿意療效,并舉病案予以驗證。陳氏等還報道以蒿芩清膽湯合香薷
飲治療乙型腦炎“初期”,癥見:身熱無汗,惡寒,頭痛項強,或頭重如裹,身困乏力,
伴有嘔吐,昏睡,口不渴或渴不多飲,舌質正常,苔薄白稍膩,脈濡或濡數。與對照組
比較,二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15,t6]。
    6.蕁麻疹  吳氏從少陽論治蕁麻疹,用清泄少陽,通利三焦,開發腠理、驅風外
出的蒿芩清膽湯為基礎方,隨兼證加減用藥,收到滿意的效果。并舉驗案為證un。
    7。汗癥  應用蒿芩清膽湯加味治療汗癥28例,其中盜汗23例,自汗5例。治療
結果:服藥6劑以內,汗止且余癥悉平為顯效占24例;以服藥6—10劑后,基本不出
汗或汗量極少,伴隨癥狀明顯減輕為有效,占3例;以服藥10劑以上而癥狀無改善或
加重者為無效,僅1例。鄧氏以蒿芩清膽湯加減治療盜汗2例,亦收到滿意療效[19J。
    8.腸傷寒  王氏以本方加減為基礎治療腸傷寒50例。結果:痊愈14例,顯效24例,有效n例,無效1例。
    二、外科
    1.急腹癥  以蒿芩清膽湯加減治療急腹癥中急性膽囊炎、膽道蛔蟲并感染、膽道
殘余結石并感染、急性胰腺炎等,療效滿意,其原因是這些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礎:
肝膽濕熱、通降失常,蒿芩清膽湯正切合這一病機。文中并舉案例數則予以驗證c,”。
    2.闌尾炎  王氏等以蒿芩清膽湯加減治療辨證屬濕熱內郁、彌漫三焦型急性闌尾
炎42例。加味方法:若寒熱往來明顯,加柴胡;大便秘結或不爽,加大黃,以大便通
暢為度;痞滿脹痛者,加厚樸、郁金;腹痛較劇者,加元胡、川芎。治療結果:臨床治
愈(癥狀、體征消失,血常規檢查恢復正常,隨訪半年以上無復發者)27例,顯效
(癥狀、體征消失,血常規恢復正常,半年內有復發者)12例,無效(經治72小時病
情無好轉或加重而轉手術治療者)3例,總有效率92.8%。
    3。肝膿腫  盧氏以蒿芩清膽湯加減治療細菌性肝膿腫辨證屬“膽熱濕阻”,屢獲顯
效。通過臨床觀察認為:采用蒿芩清膽湯治療肝膿腫,退熱作用明顯,一般1—2劑即
可控制熱勢,而且作用持久鞏固,主要因為方中除有清膽熱藥外,還有化濕和胃藥,這對病體恢復及退熱的鞏固起著保證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醫論方 一、和解少陽 蒿芩清膽湯
清代名方蒿芩清膽湯
和解劑之四 和解少陽蒿芩清膽湯
方劑之和解劑之和解少陽之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湯
《通俗傷寒論》——蒿芩清膽湯功效不亞于小柴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镇康县| 英吉沙县| 淮滨县| 巴彦淖尔市| 惠安县| 乌兰察布市| 福安市| 道真| 津市市| 手机| 兰考县| 托里县| 龙海市| 醴陵市| 惠水县| 商水县| 辰溪县| 皮山县| 芮城县| 阳山县| 武鸣县| 定西市| 镶黄旗| 炎陵县| 石首市| 金堂县| 定结县| 军事| 涞源县| 庆元县| 云浮市| 洪湖市| 西华县| 余江县| 天门市| 三门县| 内黄县| 张家界市| 明光市|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