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61.白虎湯藥方詳解研討

61.白虎湯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白虎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加減;
1.熱甚而津氣耗損,背惡寒,脈洪大而芤者,加人參。
2.溫熱病氣血兩燔,見高熱煩渴,神昏譫語,抽搐等證,加羚羊角、犀角。
3.氣分熱甚,復有風寒外束者,加蔥白、豆豉、細辛。
4.胃火識盛,高熱煩躁,大汗出,口渴多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甚則譫語狂躁,或不識人,舌苔老黃起刺,脈弦數有力
者,加大黃、玄明粉。
5.寒熱往來,寒輕熱重,心煩汗出,口渴引飲,脈弦數有力,加柴胡、黃芩、天花粉、鮮荷葉。
6.傷寒、溫病邪傳胃腑,燥渴身熱,白虎證具,其人胃氣上逆,心下滿悶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證,不惡寒但惡熱,自汗不解,心煩口渴,脈滑數有力,尿短紅赤,甚則煩熱昏狂,皮膚隱現斑疹,去甘草,加薄荷、
荷葉、益元散、鮮竹葉、桑枝。
8.消渴證而見煩渴者,加天花粉、蘆根、麥門冬。
 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 血熱、麻疹、牙齦炎等具有氣分熱盛之證者,以及糖尿病、老年口腔干燥癥、急性虹膜 睫狀體炎、腦卒中、變應性亞敗血癥、風濕性心肌炎、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登革熱、風 濕性關節炎、不明原因高熱等辨證屬于里熱熾盛的多種疾病。 1.溫熱   2.中暑   3。發熱   4.暈厥   5.出血   1.肺炎   2.流感   3。流行性乙型腦炎  4.流行性出血熱   5.糖尿病   6.皮膚科疾病  
[功用] 清熱生津。
 [主治] 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有力。 本方是清法的代表方、基礎方、常用方。清熱力強,應以身大熱、 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為證治要點。
白虎湯   (《傷寒論》)
    [組成]  知母六兩(18g)石膏一斤(50g)碎  甘草二兩(6g)炙  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熱生津。
    [主治]  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有力。
    [病機分析]  本方證病機為傷寒熱邪內傳陽明經,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熱,或溫熱病
邪熱傳人氣分。陽明屬胃,為多氣多血之腑,外主肌肉,其經脈上循頭面,正盛邪實,
熱邪熾盛,故壯熱面赤不惡寒;熱灼津傷,欲飲水自救,而見煩渴引飲;熱邪迫津外
泄,因而出現大汗;由于大熱傷陰,加之汗出耗津,而見大渴;大熱之邪,充斥經脈,
脈見洪大而數。此即所謂大熱、大渴、大汗出、脈洪大之四大證。此外,尚可兼見舌質
紅,苔白而干,氣粗如喘等一派里熱之象。其發病總由里熱熾盛所致。但因其里熱屬無
形熱邪彌漫,而未與有形之積相結,故不致出現便秘腹痛等實熱內結之象。
    [配伍意義]  本方證邪既離表而人里,故不可發汗;雖里熱熾盛但尚未至腑實便
秘,故不宜攻下。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應當首選大清里
熱之品。然因熱盛傷津,若用苦寒直折,則恐傷津化燥,愈傷其陰。即如柯琴所說:“土
燥火炎,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經曰:甘先人脾,又曰:以甘瀉之……以是知甘寒之
品,乃瀉胃火、生津液之上劑也”(《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3)。因此,當以甘寒滋
潤,清熱生津之法治之。方中重用石膏,辛甘大寒。辛能透熱,寒能勝熱,故能外解肌
膚之熱,內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生津以止渴,可謂一舉三得,故為方中君藥。
張錫純認為石膏“其寒涼之力遠遜于黃連、龍膽草、知母、黃柏等藥,而其退熱之功效
則遠過于諸藥……諸藥之退熱,以寒勝熱也,而石膏之退熱,逐熱外出也。是以將石膏
煎服之后,能使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透出”(《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說明石膏長于
透熱除煩而生津止渴,為退大熱、復津液平穩可靠之品。知母苦寒質潤,苦寒瀉火,潤
以滋燥,“能益陰清熱止渴,人所共知”(《本經疏證》卷7)。本方用之“清肺胃氣分之
熱,則津液不耗而陰自潛滋暗長矣”(《重慶堂隨筆》卷下)。既助石膏以清熱,又潤為
熱邪已傷之陰,正如《本草正義》卷1曰:“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清
胃以生津液……熱病之在陽明,煩渴大汗,脈洪里熱,佐石膏以掃炎”,為方中臣藥。
粳米、甘草和胃護津,緩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以防寒涼傷中之弊,并使藥氣留連
于胃,更好地發揮作用,共為佐使。以上諸藥配伍,共成清熱生津,止渴除煩之劑,使
其熱清煩除,津生渴止,則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等諸證自解。
  本方配伍特點主要有二:一是取辛甘寒之石膏與苦寒潤之知母相配,君臣相須,使
清熱生津之力倍增。二是寒涼的石膏、知母配伍補中護胃的甘草、粳米,以防寒涼傷
胃,使祛邪而不傷正。藥雖四味,但清熱生津之功卻甚顯著,實為療氣分大熱之良劑。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清法的代表方、基礎方、常用方。清熱力強,應以身大熱、
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熱甚而津氣耗損,背微惡寒,脈洪大而芤者,加人參以清熱益氣生津;
溫熱病氣血兩燔,見高熱煩渴,神昏譫語,抽搐等證,加羚羊角、犀角以清熱涼血,熄
風止痙;氣分熱甚,復有風寒外束者,加蔥白、豆豉、細辛,以增發散風寒的作用;胃
火熾盛,高熱煩躁,大汗出,口渴多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甚則譫語狂躁,或昏不
識人,舌苔老黃起刺,脈弦數有力者,加生大黃、玄明粉,以瀉熱攻積,軟堅潤燥;寒
熱往來,寒輕熱重,心煩汗出,口渴引飲,脈弦數有力,加柴胡、黃芩、天花粉、鮮荷
葉以和解少陽;傷寒、溫病邪傳胃腑,燥渴身熱,白虎證具,其人胃氣上逆,心下滿悶
者,去甘草、粳米,加清半夏、竹茹以和胃止嘔;不惡寒但發熱,自汗不解,心煩口
渴,脈滑數有力,尿短紅赤,甚則煩熱昏狂,皮膚隱現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葉、
益元散、鮮竹葉、桑枝;消渴證而見煩渴引飲,屬胃熱者,加天花粉、蘆根、麥門冬等。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
血熱、麻疹、牙齦炎等具有氣分熱盛之證者,以及糖尿病、老年口腔干燥癥、急性虹膜
睫狀體炎、腦卒中、變應性亞敗血癥、風濕性心肌炎、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登革熱、風
濕性關節炎、不明原因高熱等辨證屬于里熱熾盛的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  《傷寒論》指出:“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
湯。”當病邪在表,由于風寒所困',表證未解,邪未傳里,未出現身熱、汗出、煩渴、
脈洪大有力等陽明經癥狀時,不宜應用。《溫病條辨》卷工提出白虎湯有四禁:“白虎本
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
出者不可與也。”陽虛發熱者,由于脾胃虛弱,陽氣外越,表現身熱自汗,倦怠懶言,
但惡風,脈浮無力等,忌用本方,以免傷陽氣。陰盛格陽,表現為真寒假熱者,禁用本方。
    [源流發展]  白虎湯出自《傷寒論》。原方176條曰:“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
里有熱(原文為'寒’字,多數注家認為應是'熱,字),白虎湯主之”。原文350條
曰:“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白虎湯乃主治陽明經證胃熱證之主
方L1,。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除用于治療“傷寒大汗出后,表證已解,心中大
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
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以外,又增“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明
代《醫學入門》卷4用治“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小兒瘡皰隱疹伏
熱。”《痧證治要》卷4用治“溫病身熱,自汗口干,脈來洪大,霍亂,傷暑發痧。”
    以白虎湯為基礎加減變化而成的方劑甚多。《傷寒論》以白虎湯加人參以益氣生津,
即為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陽明經證熱盛兼陰傷氣耗者;  《傷寒論》又以白虎湯去知母,
加竹葉清熱除煩,人參、麥冬益氣養陰,半夏和胃降逆,即為竹葉石膏湯,治療熱病后
.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失和降證;《金匱要略》以白虎湯加桂枝和營衛、通絡止
痛,即為白虎加桂枝湯,治療溫瘧身熱骨節疼煩,后世亦用于治療風濕熱痹。以上皆為
張仲景自己對白虎湯的加減衛化方。后人對白虎湯的加減衍化方較多。如宋代《太平圣
惠方》卷lO,以白虎湯去粳米,加葛根、麻黃以發汗解表,名白虎加葛根湯,治療傷
寒頭痛,骨節煩疼,口干煩渴者。《類證活人書》卷18,以白虎湯加蒼術燥濕和中,名
白虎湯加蒼術湯,治療濕熱病熱盛夾濕證。金。《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以白虎
湯去粳米,合小續命湯以祛風通絡,名白虎續命湯,治療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者。
元。《此事難知》,以白虎湯加梔子清心除煩,名白虎加梔子湯,治療老、幼、虛人傷寒
五六日,昏冒譫語,或煩不得眠者。明。《丹臺玉案》卷2,以白虎加人參湯再加麥冬、
五味子、天花粉、山梔、黃連、生姜、大棗,以加強清熱生津之力,名白虎加參湯,治
療熱病汗后煩渴,脈洪大,背惡寒者。《壽世保元》卷8,以白虎湯去粳米,合黃連解
毒湯以清熱解毒,名白虎解毒湯,治療麻疹已出,譫語煩躁,作渴者。清。《四圣懸樞》
卷2,以白虎湯加元參、麥冬養陰解毒,名白虎加元麥湯,治療寒疫,太陽經罷,煩躁
發渴者;同書卷3,再加紫蘇解表透痘,名白虎加元麥紫蘇湯,治療痘病太陽經證未
解,而見煩渴者;同書卷4,以白虎加元麥湯加浮萍發表透疹,名白虎加元麥青萍湯,
治療小兒疫疹初起,陽明素旺,煩熱煩渴者。  《雜病源流犀燭》卷15,以白虎湯加人
參、竹葉以益氣生津、清熱除煩,名白虎加人參竹葉湯,治療中暑,平素陰虛多火者。
《治痢南針》,以白虎湯合六一散以清暑利濕,名白虎合六一散,治療傷暑霍亂,身熱肢
寒,自汗口渴,小便短赤者。《溫病條辨》卷1,以白虎湯加犀角、元參涼血解毒透疹,
使大清陽明氣熱之劑,一變為氣營兩清之方,名化斑湯,治療溫病誤汗,熱人氣營,神
昏譫語,發斑者。《重訂通俗傷寒論》,以白虎湯合調胃承湯,一清胃熱,一瀉胃實,名
白虎承氣湯,治療胃火熾盛,液燥便閉之證。此外,張錫純主張以山藥代白虎湯中的粳
米,認為“以生山藥代粳米,則其方愈穩妥,見效亦愈速。蓋粳米不過調和胃氣,而山
藥兼能固攝下焦之氣,使元氣素虛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瀉”(《醫學衷中參西
錄》上冊)。以上內容均極大地發展與豐富了白虎湯的內涵與外延。    ,
    [疑難闡釋]
    1.關于本方適應證的認識  白虎湯是《傷寒論》著名方劑之一,見于太陽、陽明、
厥陰各篇,后世研究《傷寒論》者多把白虎湯列為陽明經主方,而與陽明腑證的三承氣
相并列。如陳念祖在《傷寒醫訣串解》中云:“何為陽明經證?身熱目痛、鼻干、不得
眠、反惡熱是也……若無頭痛、惡寒,但見壯熱,口渴,是已罷太陽,為陽明經之本
證,宜用白虎湯主之。”“何為陽明腑證?曰潮熱、譫語、手足濺然汗出、腹滿、大便硬
是也。”陳念祖在陽明一經之中又分經證、腑證,其義即在一經之中,據其脈證的不同
而來分辨表里。陳氏此種研究方法本身無可非議,但亦有醫家認為白虎湯及其適應證并
非陽明經的典型方證。如清。陶華《傷寒全生集》指出:“陽明病家如言身熱、微惡寒、
帶額目痛、鼻干不得眠,則是陽明經表證。”清。程鐘齡《醫學心悟》本陶氏之論,言之
更詳:“陽明經病,目疼鼻干,漱水不欲咽而無便閉、譫語、燥渴之癥,是為表病里和,
則用葛根湯散之,假如邪已人腑,發熱轉為潮熱,致有譫語、燥渴、便閉、腹脹等癥,
是為邪氣結聚,則用承氣湯下之;假如陽明經病初傳于腑,蒸熱自汗燥渴譫語而無便秘
腹脹之癥,是為散漫之熱邪未結實,則用白虎湯清中達表而和解之,此治陽明三法也,
倘經腑不明,臨證差忒,誤人匪淺。”陶、程二氏根據臨床實際,認為承氣湯系治陽明
腑證之有結實者,而白虎湯則是治陽明腑證無結實為散漫之熱邪者,二方適應證雖有有
形結實與無形熱盛之別,但均應屬于腑證,不應與陽明之表證(即經證)相混淆。同時
提出陽明經證用葛根湯為治,似有補《傷寒論》之未逮,可資臨床參考。
  2。關于白虎湯的君藥  對于白虎湯君藥,歷代醫家看法不一,有云以知母為君者,
如成無己、許宏等,基本觀點是根據《內經》“熱淫所勝,佐以甘苦”和“熱淫于內,
以苦發之”為理論依據。也有云以石膏為君者,如柯琴、張錫純等。蓋《內經》所謂
“以苦發之”,是指實火而津未傷者。本證熱盛,且熱已傷津,若用苦寒為主,則陰津更
傷,故應以辛寒清熱生津為宜。石膏清透熱邪,善“除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
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奉草別錄》),較之知母清熱瀉火之功尤著,是清陽明氣分實
熱之要藥。因此,以石膏為方中君藥,較為切合仲景原義。
  3.關于白虎湯石膏的用量  關于白虎湯石膏之用量,古今認識的分歧較多。大部
分醫家認為用量宜大。如張錫純認為:“夫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
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
輕證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且嘗觀歷代方書,前
哲之用石膏,有一證而用至十四斤者(見《筆花醫鏡》);有一證而用至數十斤者(見
《吳鞠通醫案》);有產后亦重用石膏者(見《徐靈胎醫案》,其中白虎加人參湯以玄參代
知母、生山藥代粳米)。然所用者皆生石膏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也有人認
為,石膏用量過大有副作用。如《蒲輔周醫案》中曾提及一例乙腦患者,由于一晝夜服
石膏達四斤之多,出現神呆不語而求診。吳瑭論白虎湯亦曰:“白虎驃悍,邪重非其力不
舉,用之得當,原有立竿見影之妙,若用之不當,禍不旋踵。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誤
事機。孟浪者,不問脈證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斤余之多,應手而效者固
多,應手而斃者亦復不少。皆未真知確見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無準的也”(《溫病條
辨》卷1)。因而要根據病情、年齡、體質、季節等,斟酌使用石膏之用量,不宜太大,
亦不宜太小,一般每劑在30一120g為妥。
    4.關于本方證之禁忌  《溫病條辨》卷1明確提出了應用白虎湯的四大禁忌證:
①“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浮弦而細,乃寒邪在表,正氣不充,應扶正解表,
若誤用白虎湯,則更傷其正而引邪人里,以致病勢纏綿。誠如張仲景所言:“傷寒脈浮,
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②“脈沉者,不可與也”,脈沉有沉而有力和沉
而無力之別,沉而有力者,多見陽明腑實證,治當攻下,不應用白虎湯;若沉而無力
者,則為腎陽衰微,浮陽外越,亦不可用白虎湯。③“不渴者,不可與也”,不渴的原
因也有兩種。一種見于濕溫,濕多熱少,尚未化燥,未傷津液,治應化濕清熱,用白虎
湯大寒滋潤之劑,必致涼遏冰伏,濕必難除;一種見于熱人營血,蒸騰營陰上泛于口,
治當透熱轉氣,清熱涼血,用白虎湯易致營陰內閉不能外達。④“汗不出者,不可與
也”。對于“汗不出”,也應詳察其因,津液大虧,無源作汗者,當養陰生津,以作汗
源;表有寒邪,阻遏衛氣者,治以辛溫,解表散寒。以上兩種情況均不宜應用白虎湯。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對前兩條禁忌加以肯定,而對后兩條則提出非議,
還列舉了一些病例并引用《傷寒論》原文作為佐證。張氏曰:“前兩條之不可與,原當禁
用白虎湯矣。至其第三謂不渴者不可與也,夫有白虎湯之定例,渴者加人參,其不渴者
即服白虎湯原方,無事加參可知矣。吳氏以為不渴者不可與,顯與經旨相背矣。且果遵
吳氏之言,其人若渴即可與白虎湯,而亦無事加參矣,不又顯與渴者加人參之經旨相背
乎?至其第四條謂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夫白虎湯三見于《傷寒論》,唯陽明篇中所主之
三陽合病有汗,其太陽篇所主之病及厥陰篇所主之病,并未見有汗者也。仲圣當日未見
有汗即用白虎湯,而吳氏則于未見有汗者禁用白虎湯,此不又顯與經旨相背乎?且石膏
原具有發表之性,其汗不出者不正可借以發其汗乎?且即吳氏所定之例,必其人有汗且
兼渴者始可用白虎湯,然陽明實熱之證,渴而兼汗出者,十人之中不過一二,是不幾將
白虎湯置之無用之地乎?”(《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張氏所論,不無道理,可資臨床參考。
    [方論選錄]
    1.成無己:“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熱甚于內者,以寒下之;熱甚于外
者,以涼解之;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者,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夏熱秋
涼,暑暍之氣,得秋而止,秋之令曰處暑,是湯以白虎名之,謂能止熱也。知母味苦
寒,《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又曰:熱淫于內,以苦發之,欲徹表熱,必以
苦為主,故以知母為君。石膏味甘微寒,熱則傷氣,寒以勝之,甘以緩之,熱勝其氣,
必以甘寒為助,是以石膏甘寒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
之。熱氣內余,消爍津液,則脾氣燥,必以甘平之物緩其中,故以甘草、粳米為之使。
是太陽中暍,得此湯則頓除之,即熱見白虎而盡矣。立秋后不可服,以秋則陰氣半矣,
白虎為大寒劑,秋王之時,若不能食,服之而為逆不能食,成虛羸者多矣。”(《傷寒明理論》卷4)
    2.吳昆:“石膏大寒,用之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傷胃
氣,故用甘草、粳米以養胃。是方也,惟傷寒內有實熱者可用之。若血虛身熱,證象白
虎,誤服白虎者,死無救,又東垣之所以垂戒矣。”(《醫方考》卷1)
    3.汪昂:“此足陽明、手太陰藥也。熱淫于內,以苦發之,故以知母苦寒為君。熱
而氣傷,必以甘寒為助,故以石膏為臣。津液內燥,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氣緩之為
使,不致傷胃也。又煩出于肺,燥出于腎,石膏清肺而瀉胃火,知母清肺而瀉腎火,甘
草和中而瀉心脾之火,或瀉其子,或瀉其母,不專治陽明氣分熱也。”(《醫方集解.瀉火之劑》)    ,
  4.柯琴:“石膏大寒,寒能勝熱,味甘人脾,質剛而主降,備中土生金之體,色白
通肺。質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為君。知母氣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潤
肺燥,內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為臣。甘草皮赤中黃,能土中瀉
火,為中宮舟楫,寒藥得之緩其寒,用此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連于脾胃之間矣。粳
米稼穡作甘,氣味溫和,稟容平之性,為后天養生之資,得此為佐,陰寒之物,則無傷
損脾胃之慮也。煮湯人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主西方金也,
用以名湯者,秋金得令,而暑清陽解。”(《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3)
    5.王子接:“白虎湯治陽明經表里俱熱,與調胃承氣湯為對恃。調胃承氣導陽明腑
中熱邪,白虎泄陽明經中熱邪。石膏泄陽,知母滋陰,粳米緩陽明之陽,甘草緩陽明之
陰。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其疾趨于下,另設煎法,以米熟湯成,俾辛寒重滑之性
得粳米、甘草載之于上,逗留陽明,成清化之功。名曰白虎者,虎為金獸,以明石膏、
知母之辛寒,肅清肺金,則陽明之熱自解,實則瀉子之理也。”(《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
  6.王士雄:“方中行曰: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虎嘯谷風冷,涼風酷暑
消,神于解熱,莫如白虎。石膏、知母,辛甘而寒,辛者金之味,寒者金之性,辛甘體
寒,得白虎之體焉。甘草、粳米,甘平而溫,甘取其緩,溫取其和,緩而且和,得伏虎
之用焉。炊四物之成湯,來白虎之嗥嘯,陽氣者以天地之疾風名也。風行而虎嘯者,同
氣相求也。虎嘯而風生者,同聲相應也,風生而熱解者,物理必至也。”(《溫熱經緯》卷5)
    7.張錫純:“方中重用石膏為主藥,取其辛涼之性,質重氣輕,不但長于清熱,且
善排擠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達出也;用知母者,取其涼潤滋陰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
熱,更可防陽明熱久者耗真陰也;用甘草者,取其甘緩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涼不致下
趨也;用粳米者,取其汁漿濃郁,能調石膏金石之藥,使之與胃相宜也。藥止四味,而
若此相助為理,俾猛悍之劑,歸于和平,任人放膽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垂危之際,真無
尚之良方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評議]  諸家皆認為白虎湯主治病證為熱邪充斥內外,但有熱而未至結實。成無己
釋白虎湯的方名有助于對此方功用的深入了解,但其認為“知母味苦寒,  《內經》曰:
熱淫所勝,佐以苦甘;又曰:熱淫于內,以苦發之,欲徹表熱,必以苦為主,故以知母
為君”,則欠妥。考白虎湯主治證乃內外皆熱,且熱盛傷津,知母縱能“徹表熱”,但無
  徹內熱之功,以此為君,實難符君藥之實。吳昆認為白虎湯對“血虛發熱,證象白虎”
  者,切勿誤投,引入警醒。汪昂的方論從煩與躁的區別分析人手,認為白虎湯“不專治
  陽明氣分也”,別出機杼,可供參考。柯琴對白虎湯的配伍意義分析,文如鉤鎖,義若
  連環,詳細而準確,真名言碩論也。王子接以白虎湯與調胃承氣湯聯系對舉,認為前方
  泄陽明經中熱邪,而后方導陽明腑中熱邪,以明治療陽明的經腑之別。王士雄緊扣白虎
  之名,分析本方的藥物性用及配伍意義,立意深遠,言詞空靈,吾儕可意會而難言傳。
  張錫純認為本方石膏、知母與粳米、甘草相伍,可使“猛悍之劑,歸于和平,任人放膽
  用之”,亦頗得白虎湯組方之真髓。
    [驗案舉例]    .
    1.溫熱  《岳美中醫案集》:某男,54歲。因患感冒發熱而人院,曾屢進西藥退熱
  劑,旋退旋起,8天后仍持續發熱達38。8"C,口渴,汗出,咽微痛,脈象浮大,舌苔薄
  黃。此為溫熱已人陽明,內外雖俱大熱,但尚在氣分,以白虎湯加味以治,處方:生石
  膏60g、知母12g、粳米12g、炙甘草9L鮮茅根30g(后下)、鮮蘆根30g、連翹12go
  水煎,、米熟湯成,溫服.下午及夜間連進.2劑,熱勢下降,體溫38"C,次日原方續進2
  劑i熱即下降到37。4℃,后將石膏量減至45g,二天后體溫降至正常。
    按語:本例患者初起感冒發熱,邪在衛分,用西藥后未能控制熱勢,反使邪氣內
  傳,熱人陽明,內外俱大熱,邪熱熾盛,故以大劑白虎湯加味,日進2劑以控制熱勢,
  癥減后將石膏減量,2劑而愈。亦即熱重藥量足,。熱減藥量減,既可頓挫熱邪,又不傷.  損正氣。
    2.中暑  《生生堂治驗》:某兒,八歲。中暑,身灼熱煩渴,四肢懈惰,一醫與白
  虎湯,二旬余日,猶不效,先生曰:某醫之治,非不當,然其所不效者,以劑輕故也,
  即倍前藥與之(帖重十錢),須臾發汗如流,至明日善食,不日復故。
    按語:患兒身熱煩渴,前醫與白虎湯不效,此乃辨證準確,然病重藥輕。正如張錫
  純所言:“夫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
  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后以白虎湯加倍用之,汗出邪去,次日即告痊愈。
    3。發熱  《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0,1:28):某女,30歲。產后3日,微寒壯熱,
  有汗不解。醫遂投辛散之品,病漸加重,熱發不退而轉入我院。診斷為產后中暑。經用
  冬眠療法2天,體溫仍持續40℃左右,故請中醫會診。診見:精神呆鈍,壯熱,有汗
  不解,心煩,口干欲飲,胸痞泛惡,不思飲食,四肢倦怠,后胸遺有痱跡。小溲渾濁而
  少,大便干,苔黃膩,脈濡而數。辨為暑熱挾濕之邪郁閉中焦。用蒼術白虎湯加味。3
  劑熱勢大挫,繼服4劑,邪祛正復而安。
    按語:患者產育正值盛暑之季,又室內門窗密閉,濕熱之氣過盛,加之產后氣血皆
  傷,經脈空虛,腠理不密,以致暑邪乘虛而人,造成營衛失和而發熱。暑熱為患,治當
  清解。前醫因誤投溫散之劑,反助熱邪,故藥后病情加重。改投清瀉火熱之白虎湯,并
  針對暑多夾濕之特點,加蒼術等,諸藥合用,故而能奏良效。
    4.暈厥  《國醫論壇》(1992,2:13):某男,42歲。近兩月來發生排尿性暈厥3次,
  均系午后或夜間飽餐飲酒后人寢,熟睡中驚醒出現尿急,排尿時突然感頭暈、惡心,繼
  則暈倒,四肢厥冷,汗出,不省人事,時間最長半小時,最短2分鐘。醒后自感胸脅脹
  滿,煩渴,全身疲乏。曾經CT、腦電圖、血流動力學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診見患
者體質豐腴,面紅唇燥,胸腹灼熱,煩渴引飲,汗出神疲,不思飲食,小便短赤,舌紅
苔黃燥,脈滑數。此屬熱厥。治以辛寒清熱,養陰生津。以白虎湯加元參、麥冬、五味
子,3劑急煎服。服后胸腹熱及煩渴引飲已除,飲食增加,繼服5劑,諸癥悉除,后未再發。
    按語:本案根據患者素體豐腴,飽食酒后就寢,發病正值暑氣當令,暈厥伴有一派
熱盛之癥,當屬“熱厥”范疇。故遵循《傷寒論》“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
主之。”投以白虎湯辛寒清解里熱,使氣陽通達;合生脈飲生津救陰,使陰陽二氣相抱不脫。如是津回熱清,厥乃復也。    ’
    5.出血  《內蒙古中醫藥》(1988;4:21):某男,21歲。因食蓖麻油中毒而繼發再
生障礙性貧血。血紅蛋白在4g左右,紅細胞200萬上下。經常衄血,發熱,煩躁,自
汗,舌淡紅苔薄黃,脈洪大而數,身有瘀斑多處,此起彼落。此為陽明熱盛,淫于血
分,迫血妄行。予白虎湯加白茅根、生地。重用生石膏45g至60g。用藥兩旬而熱不再
發,出血止,脈斂,血紅蛋白增至6g。后石膏減量加阿膠調治,2個月后血紅蛋白增至log以上,病情穩定。
    按語:白虎湯不僅用于外感熱病陽明氣分無形熱盛者,亦廣泛用于內傷雜證而陽明
氣分熱盛者。本例患者雖以出血為主癥,但陽明氣分熱盛的典型癥狀發熱、汗出、脈洪
大等皆具備。陽明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則血分亦熱,據此辨為陽明熱盛,淫于血分,
迫血妄行而致出血。投以白虎湯加涼血止血藥物,使胃熱除,血熱清,而達止血之目的。
    [臨床報道]
    1.肺炎  用本方合瀉白散加減,治療大葉性肺炎有高熱者,結果32例中,熱退最
快為1天,最慢者為10天,臨床癥狀多在2—3天內消失,肺部炎性病變在2天內消失[21。
    2.流感  用白虎湯加減治療流感高熱50余例,均在2天內退熱。方藥及加減:生石膏、知母、板藍根、羌活、甘草,冬春配以荊芥、薄荷,夏秋配以藿香、佩蘭,頭痛
加蔓荊、菊花,身酸楚甚改羌活為15g。
    3。流行性乙型腦炎  用白虎湯加減治療3l例乙腦初起,用藥后癥狀多數在2日內
消失,體溫一般在藥后當天即顯著下降,3日內均能降至正常。有報道用白虎湯為
主,酌加連翹、銀花、竹葉,配合西藥治療乙腦50例,平均退熱天數5.5天,死亡2例,病死率為4%L5j。
    4.流行性出血熱  以白虎湯為基本方,酌加板藍根、大青葉、茅根、丹參、紫草、
茜草,治療146例流行性出血熱,結果平均退熱時間為2.8天,25例在低血壓期獲痊
愈;16例越過低血壓期,少尿期不明顯,迅速進入多尿期;8例越過低血壓期進入少尿
期;l例直接進入恢復期;其余病例亦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c6j。又有報道治療流行性出
血熱,在發熱期出現氣分證時,以本方去粳米,加銀花、連翹、大青葉、黃芩、鮮生
地、玄參、麥冬治之。若便秘加大黃、玄明粉,正虛加紅參或黨參。結果:928例中痊
愈900例,死亡工9例。作者還注意到,采用中藥治療,有662例出現跳期現象(有的
從發熱期直接進入多尿期,有的從低血壓期直接進入多尿期),從而縮短了病情,提高了治愈率[7I。
    5.糖尿病  用白虎湯加減治療糖尿病,藥用生石膏、知母、玄參、生山藥、石斛、
麥冬、天花粉、葦根、甘草,體虛者加黨參或太子參,共治療21例,僅1例無效,有
效率達95%。此方對多飲、多食、多尿癥的改善效果較顯著,而對無明顯上述癥狀者效果較差[s)。
    6.皮膚科疾病  用白虎湯治療夏季皮炎40例。結果:痊愈24例,好轉16例;又
治療藥疹13例,全部治愈。對頑固性過敏性皮炎,辨證屬于血熱生風者,隨證加減亦有良效[”。
    [實驗研究]    .
    1.解熱作用  白虎湯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臨床對多種高熱患者投以大劑量白虎湯
有頓挫熱勢之力。實驗表明:對內毒素所致家兔發熱,白虎湯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但對
白虎湯解熱的主要成分及機制的研究則有不同結果。同一實驗表明,單用知母可使體溫
下降0.7℃,而單用石膏僅下降0.3℃,石膏、知母合用則下降1.2℃,并從知母中分
離出芒果甙,能使發熱動物體溫下降1.1℃,故認為芒果甙為知母有效解熱成分,而石
膏退熱成分則為硫酸鈣110,。另有實驗證明白虎湯確具一定解熱效果,生石膏煎劑作用
較弱,而靜脈注射時解熱作用很強。測定給藥后家兔血鈣水平,發現白虎湯、單味石膏
及氯化鈣灌胃后均見血鈣增加,但個體差異很大。白虎湯退熱與血鈣水平增加密切相
關,凡鈣量增加超過0.449mmol/L(2mg%)者,均有較好退熱效果,靜脈注射氯化鈣
時血鈣增加達0.7984mmol/L(3.2mg%),實驗動物全部退熱,去鈣白虎湯灌服,不增
加家兔血鈣濃度,也無退熱效果。上述結果表明,白虎湯作用與石膏所含的鈣密切相
關,而腸道對石膏中鈣的吸收多少則是影響退熱作用強弱的重要因素。用硫酸鈣或氯化
鈣口服時,解熱作用均差,且個體差異大,此乃因口服時,受機體對鈣吸收的生理限制
以及機體通過反饋調節血鈣濃度的能力不盡相同uu。現在已知鈣離子有很強的中樞作
用,能抑制產熱中樞、渴感中樞、出汗中樞等,因而白虎湯在解熱的同時,還可以抑制
出汗和煩渴感,從而解除白虎湯證的大熱、大渴和大汗。有人認為腦內鈉/鈣比例升高
可引起高熱不退,服用白虎湯后,由于鈣的吸收,將導致腦內鈉/鈣比例的降低,從而使高熱消退“2j。
    2。免疫作用  經實驗證明,白虎湯對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數在服藥后1、
3、6小時均有明顯提高;白虎湯組溶菌酶容量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0.01);在藥物組加入白虎湯0.15ml時,其轉化率為14%,陽性對照為34%,陰性對
照為0。初次免疫后實驗組抗體滴度與對照組無明顯區別(P>O.05),而再次免疫后實
驗組抗體滴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O.0工)。白虎湯對幼鼠胸腺重量無明顯影響,但能
減輕幼鼠脾臟的重量,經統計學處理P<0.01~133。
    3.抗感染作用  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皮下感染小鼠的治療實驗表明,于攻毒后
24小時開始灌服白虎湯,可顯著降低實驗小鼠的死亡率,對照組死亡率為94.7%,白
虎湯組為63.2%,攻毒量增大時作用降低。本方石膏、甘草、粳米均無抗感染作用,而知母則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u”。
    [附方]
    1.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  知母六兩(18g)  石膏一斤(50g)碎,綿裹  甘草
二兩(6g),炙  粳米六合(9g)  人參三兩(10g)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
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清熱益氣生津。主治:汗吐下后,里熱熾盛,而見大
熱、大渴、大汗、脈洪大者;白虎湯證見有背微惡寒,或飲不解渴,或脈浮大而芤,以
及暑熱病見有身大熱屬氣津兩傷者。
    本方又名人參白虎湯。方用白虎湯清熱除煩,生津止渴,加人參補益氣陰。適用于
表邪已解,熱盛于里,津氣兩傷者。
  2.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  知母六兩(18g)  甘草二兩(6g)炙  石膏一斤
(50g)  粳米二合(6g)  桂枝三兩(5—9g)去皮,為粗末。每用五錢(15g),水一盞半,煎
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功用:清熱,通絡,和營衛。主治:溫瘧,其脈如平,身
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以及風濕熱痹,癥見壯熱,氣粗煩躁,關節腫痛,口渴苔
白,脈弦數者。
  本方系白虎湯加桂枝三兩而成,原治“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
煩,時嘔。”取桂枝溫通經絡,調和營衛,兼平沖逆的作用。近用于治療風濕熱痹,癥
見壯熱,汗出,氣粗煩躁,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脈弦數者,亦有良效。
  3.白虎加蒼術湯(《類證活人書》卷18)  知母六兩(18g)  甘草二兩(6g)  炙  石膏
一斤(50g)  蒼術粳米各三兩(各9g)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15g),水一盞半,煎
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功用:清熱祛濕。主治:濕溫病。身熱胸痞,汗
多,舌紅苔白膩等。以及風濕熱痹,癥見身大熱,關節腫痛等。
  本方系白虎湯加蒼術三兩而成。以白虎湯清熱:加蒼術以燥濕,適應于濕困熱甚之
關節腫痛,身重足冷,頭重如裹,壯熱口渴,胸痞,舌質紅,苔白膩,脈洪大而長等。
  上述三方均由白虎湯加味而成。其中,白虎加人參湯是清熱與益氣生津并用,壯火
可以食氣,熱盛可以傷津,故用白虎湯清熱,加人參益氣生津;暑熱每多傷氣,大汗易
傷陰津,故本方對暑溫熱盛津傷證,亦可使用。白虎加桂枝湯,是清熱、通絡、和營衛
的方劑,用治溫瘧,或風濕熱痹證。白虎加蒼術湯,是清熱與燥濕并用之方,用治濕溫
病的身熱胸痞,汗多,苔白膩之癥,亦可用于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等。
附方;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人參9克 
清熱益氣生津。
1.汗吐下后,里熱熾盛,而見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者;
2.白虎湯證見有背微惡寒,或包不解渴,或脈浮大而芤,身大熱屬氣津兩傷者。
3.暑熱病見有身大熱屬氣津兩者。
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  知母六兩(18g)  石膏一斤(50g)碎,綿裹  甘草
二兩(6g),炙  粳米六合(9g)  人參三兩(10g)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
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清熱益氣生津。主治:汗吐下后,里熱熾盛,而見大
熱、大渴、大汗、脈洪大者;白虎湯證見有背微惡寒,或飲不解渴,或脈浮大而芤,以
及暑熱病見有身大熱屬氣津兩傷者。
    本方又名人參白虎湯。方用白虎湯清熱除煩,生津止渴,加人參補益氣陰。適用于表邪已解,熱盛于里,津氣兩傷者。
附方;白虎桂枝湯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桂枝9克  
清熱,通絡,和營衛。溫瘧,其脈如平,身 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以及風濕熱痹,癥見壯熱,氣粗煩躁,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脈弦數者。近年來用于風濕熱痹證也佳。
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  知母六兩(18g)  甘草二兩(6g)炙  石膏一斤
(50g)  粳米二合(6g)  桂枝三兩(5—9g)去皮,為粗末。每用五錢(15g),水一盞半,煎
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功用:清熱,通絡,和營衛。主治:溫瘧,其脈如平,身
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以及風濕熱痹,癥見壯熱,氣粗煩躁,關節腫痛,口渴苔
白,脈弦數者。
附方;白虎加蒼術湯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9克 蒼術9克  
清熱祛濕。濕溫病。身熱胸痞,汗多,舌紅苔白膩等。以及風濕熱痹,癥見大熱,關節腫痛等
白虎加蒼術湯(《類證活人書》卷18)  知母六兩(18g)  甘草二兩(6g)  炙  石膏
一斤(50g)  蒼術粳米各三兩(各9g)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15g),水一盞半,煎
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功用:清熱祛濕。主治:濕溫病。身熱胸痞,汗
多,舌紅苔白膩等。以及風濕熱痹,癥見身大熱,關節腫痛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熱方之白虎加人參湯
清熱瀉火第一方——白虎湯
每日方劑 | 白虎湯
白虎加人參湯
方劑歌訣 | 白虎湯
白虎湯:【附方】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白虎加蒼術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高阳县| 江城| 万宁市| 土默特左旗| 西乡县| 长乐市| 镇赉县| 柳州市| 拉孜县| 岢岚县| 安化县| 陆川县| 易门县| 苗栗市| 应用必备| 化德县| 梅河口市| 尤溪县| 瑞安市| 靖宇县| 凌源市| 萝北县| 平陆县| 贡山| 天全县| 城口县| 敖汉旗| 盐池县| 泸水县| 惠东县| 莱芜市| 舟山市| 扎鲁特旗| 黑水县| 南通市| 曲阳县| 中江县| 井冈山市| 武川县|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