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二 妙 散
二 妙 散 (《丹溪心法》卷4) [異名] 二妙蒼柏散(《醫學入門》卷7)、蒼柏散(《瘍科選粹》卷5)、二妙丸(朱震亨方,錄自《醫學綱目》卷20)、蒼柏二妙丸(《癥因脈治》卷3)。 [組成] 黃柏炒 蒼術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 上二味,沸湯,人姜汁調服(現代用法:為散劑,各等分,每次服3— 5g,或為丸劑,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 清熱燥濕。 [主治] 濕熱下注證。濕熱走注之筋骨疼痛,或濕熱下注,兩足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濕疹,小便短黃,舌苔黃膩。 [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諸證,皆為濕熱下注所致。《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濕熱相搏,著于下肢而成濕熱下注;阻于經脈、筋骨,則筋骨疼痛,足膝紅腫熱痛。濕熱不攘,筋脈弛緩,則兩足痿軟無力,而成痿證。若濕熱下注帶脈、前陰,則帶下渾濁,腥臭,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皆系濕熱下注之象。 [配伍意義] 本方以黃柏苦寒清除濕熱為君藥,因寒能清熱,苦以燥濕,且偏走下焦,尤對骨節走痛,足膝酸痛無力為妙,其散陰分之火,清下部之熱,除足膝之濕,為治下焦濕熱要藥。蒼術苦溫,善能燥濕。或問,既為濕熱下注之證,何以用苦溫之蒼術為臣藥?其一,因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濕邪為患,健脾即所以祛濕,蒼術苦溫香燥,燥濕健脾,使脾之健運功能恢復,則濕無由生,濕去則熱無所附,熱易消除,,此治本之圖。張秉成云:“濕熱之邪,雖盛于下,其始未嘗不從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潔其源”(《成方便讀》卷3》)。正此意也。其二,黃柏、蒼術乃治痿要藥,凡去下焦濕熱,腫脹作痛,當清熱燥濕,不宜應用強筋壯骨之品。用苦寒之黃柏清熱燥濕,以避免過燥損液,使清熱而無寒凝之弊;以苦溫之蒼術燥濕運脾,健運而無克伐腸胃之害,苦溫而無動火之虞。二藥配伍,陰陽相濟,寒溫協調,合成清熱燥濕,標本兼顧,使熱祛濕除,諸證自愈。佐以生姜汁辛溫,其一制黃柏苦寒之性,其二固護胃氣。全方合用,凡濕熱內盛或濕熱下注致病均可應用。本方組方嚴謹,藥少力專,君臣藥味可顛倒變換,有相輔相成之妙。 . 本方以黃柏、蒼術二藥治濕熱下注,功效顯著奇妙,故名。此外,本方用法中指出:“若痰熱者,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神芎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導水丸(《丹 溪心法》卷2)又名神芎導水丸,藥用大黃、黃芩各二兩,丑末、滑石各四兩,為末,滴水丸,每服四五十丸,溫水下。而“神芎丸,大黃、黃芩、滑石、牽牛,右為末,滴水為丸。”(《丹溪心法》卷3)。顯然,導水丸即神芎丸,功能清熱瀉下。“趁痛散: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當歸、地龍酒炒、牛膝酒浸、羌活、甘草、五靈脂酒淘、香附童便浸,或加酒芩、炒酒柏。右為末,酒調二錢服。”(《丹溪心法》卷4)從舟車丸、導水丸、趁痛散諸方分析,主要是加強利水除濕清熱、活血行氣通經作用,這更利于二妙散發揮治療作用。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以濕熱下注之痿、痹、腳氣、帶下、濕瘡而見小便短赤、足膝腫痛、舌苔黃膩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濕重于熱以蒼術為君藥,用量可大于黃柏;如熱重于濕,則以黃柏為君,用量可大于蒼術;濕熱并重者,兩藥等量。若濕熱痿證,可加豬薟草、木瓜、懷牛膝、萆薢等,以祛濕熱,強筋骨;若濕熱腳氣,可加薏苡仁、木瓜、檳榔等,以滲濕泄濁;若濕熱帶下可加赤茯苓、梔子、薏苡仁、車前子等,以滲濕止帶;若下部濕瘡、濕癢可加龍膽草、澤瀉、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濕熱,解瘡毒。 3.本方現常用治關節炎、腰膝關節骨質增生、痛風、腓腸肌痙攣、陰囊炎、陰道炎等病機屬濕熱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濕熱下注病證,若屬寒濕為患者不宜使用。 [源流發展] 本方載《丹溪心法》卷4痛風門,原書謂:“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有氣加氣藥,血虛者加補藥,痛甚者加生姜汁熱辣服之。……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早于本方的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卷9腳氣門中所載蒼術散,亦為蒼術、黃柏二味組成,但不用姜汁調服。該書謂“蒼術散治一切風寒濕熱,令足膝痛或赤腫,腳骨間作熱痛,雖一點,能令步履艱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蹵,一切腳氣,百用百效。”危亦林與朱震亨為同一時代人,危氏較朱氏長4歲。《世醫得效方》刊行于1345年,《丹溪心法》刊行于1481年,兩書相比較,危氏之方較朱氏方早136年。由此可以看出兩方之間的源流關系。 在《丹溪治法心要》卷3.腰痛門中,朱震亨另有一首蒼術湯。“治濕熱腰腿疼痛,兩脅搐急,露臥濕地,不能轉側。蒼術湯:蒼術、黃柏、柴胡、附子、杜仲、川芎、肉桂,作湯服之。”從其組成、主治來看,當是二妙散較早的加味應用。 其后,明.虞摶所著《醫學正傳》卷5將本方加入川牛膝,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名三妙丸,每服五七十丸,空腹姜、鹽湯化下。主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方中加牛膝后,則下行之力增強,長于治濕熱下注引起的腳氣病,腰膝關節酸痛,濕瘡,以及帶下、淋濁。當代名醫秦伯未在《謙齋醫學講稿》中則將本方加知母,亦稱三妙丸,治下肢痛,屬濕熱下注者。 清.祁坤所著《外科大成》卷2載加味二妙散,即二妙散加歸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膽草、黃芩、連翹、羌活、紅花、木通、甘草、金銀花,主治膝腫初起者。徐大椿《醫略六書》卷26的加味二妙散,由二妙散加龜甲、萆薢、知母組成,主治陰內生瘡,脈細數者。羅國綱在《羅氏會約醫鏡》卷12的加味二妙散,即二妙散加當歸、川牛膝、川萆薢、防己、龜甲,主治濕熱痹痛,骨節疼痛,如火之燎,或麻木痿軟。當 代《中醫婦科治療學》所載加味二妙散,由二妙散加藿香、茯苓、車前子、冬瓜皮、蓮須、白芷組成,主治濕熱帶下,濕邪偏重,白帶量多而稠粘,頭脹胸悶,面目及四肢略顯浮腫,脈濡,苔垢膩。該書另一加味二妙散方,在二妙散基礎上加土茯苓、白芷、蛇床子、銀花,主治濕熱下注,陰內或外陰部瘙癢異常,時時出水,甚或疼痛,坐臥不寧,小便黃赤短澀,淋瀝不斷,或便時疼痛,食欲減少,咽干口苦心煩,睡眠不安,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吳謙等在《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6以本方加入檳榔,各等分,稱三妙散,主治臍癰,“共研細末,干撒肚臍,出水津淫成片,止癢滲濕,又治濕癬,以蘇合油調搽甚效。”但此方不內服,只供外用。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又在三妙丸的基礎上加入薏苡仁祛濕熱而利筋骨,名四妙丸,主治濕熱下注,下焦痿弱,腫痛,小便不利,使濕熱從小便而出。 [疑難闡釋] 1.濕熱下注證何以用蒼術 蒼術辛苦而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勝濕,發汗解表。明目的作用,且芳香化濕。此藥其性燥烈,溫燥之性強,為治寒濕證之主藥,因其辛能散,溫祛寒,苦燥濕使然。二妙散方中何以又用其治療濕熱呢?從蒼術的作用看,能健胃安脾,諸濕腫滿非此不能除,此藥集苦溫燥濕、芳香化濕、祛風勝濕于一身,是它藥所不能及者。蒼術治濕,上、中、下皆可應用,又能總解諸郁。痰、火、濕、食、氣、血六郁,皆因傳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藥必兼升降,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蒼術為足陽明經藥,氣味辛烈,強胃健脾,宣發水谷之氣,疏泄陽明之濕。濕邪為患,非蒼術芳香猛烈不能疏泄,因脾主濕,脾惡濕,蒼術為治濕最要之藥,然而濕與熱合而成濕熱,膠結難解,若單以其除濕會助長熱邪,故配伍黃柏苦寒清熱瀉火,且其苦寒燥濕,專人下焦,以黃柏之苦寒抑制辛溫之蒼術,此去性取用法也。古代醫家對二藥配伍的特殊意義有深刻認識,如張介賓說:蒼術“與黃柏同煎,最逐下焦濕熱痿痹”(《景岳全書.本草正》卷48)。黃柏“下可去足膝濕熱,疼痛、痿厥” (《景岳全書.本草正》卷49)。蒼術與黃柏配伍治痿,能令足膝有力,故二妙散方中取蒼術之溫性以散寒,而取蒼術之苦燥以除濕,又與黃柏為伍,除濕而不嫌溫燥,清熱而不慮損陽,藥性相反相成,作用相輔相成,是寒溫藥性同用的絕妙配伍。 2.關于加減法 二妙散在具體應用中,原書指出:“有氣加氣藥,血虛者加補藥,痛甚者加生姜汁,熱辣服之”。首先,“有氣加氣藥”,這里所說的氣藥,聯系下句“血虛者加補藥”看,應理解為加補氣藥。二妙散主治因于濕熱致筋骨疼痛,尤以治痿多用。痿之一癥,多因濕熱,由乎酒色太過,氣血空虛,更加勞碌,筋骨受損,由是濕熱乘之,熱傷元氣,不能舒暢其筋,故出現軟短、疼痛,傷及營血,則血不養筋而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長反為痿弱者矣。因此“有氣加氣藥”應理解為“有氣加補氣藥”或“有氣虛加補氣藥”。朱震亨有一首加味四物湯治諸痿之方,治療四肢軟弱,不能舉動。當歸身一錢,熟地黃三錢,白芍藥、川芎各七分半,五味子九枚,麥門冬一錢,人參半錢,黃柏一錢,黃連半錢,知母三分,杜仲七分半,牛膝三分(足不軟者不用),蒼術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溫服,酒糊為丸服亦可(錄自《雜病廣要》)。從朱震亨所用之方來看,即四物湯、三妙丸、生脈散加味而成,方中人參乃補氣藥,而未用行氣藥,因此加補氣藥是治療筋骨疼痛、痿證之法。《丹溪醫案集。金匱鉤玄》卷2云:“濕熱,東垣健步方中加燥濕降陰火藥,芩、柏、蒼術之類……氣虛,四君子湯加蒼術、黃芩、黃柏之類;血虛,四物湯加蒼術、黃柏,下補陰丸。”朱震亨說: “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于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于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東垣先生取黃柏為君,黃芪等補藥為輔佐以治諸痿,而無一定之方”(《局方發揮》)。說明治濕熱之痿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其次,血虛者加補血藥,亦是二妙散重要的加減法,從加味四物湯所用藥物來看,血虛者常用當歸、熟地、白芍等,由于四物湯乃補血要方,朱震亨正取其補血以通經絡。其三,“痛甚者加生姜汁,熱辣服之”。從朱震亨對生姜的應用來看,用生姜汁多是對痿證因于濕痰者,如 “治痿因濕痰,二陳加蒼術、白術、芩、柏、姜汁、竹瀝”(《丹溪治法心要》卷6)。這大概是其作為應加生姜的理由。由于二妙散主治濕熱所致病證,同時“黃柏、蒼術,治痿之要藥也”(《丹溪治法心要》卷6)。因此二妙散對于濕熱病證,尤其是病在下焦者最為適宜。 [方論選錄] 1.吳昆:“濕熱腰膝疼痛者,此方主之。濕性潤下,病則下體受之,故腰膝病。然濕未嘗痛,積久而熱,濕熱相搏,然后痛。此方用蒼術以燥濕,黃柏以去熱,又黃柏有從治之妙,蒼術有健脾之功,一正一從,奇正之道也”(《醫方考》卷1)。 “濕熱作痛,不拘上下,此方用之每良。蒼術妙于燥濕,黃柏妙于去熱,二物皆有雄壯之性,亦簡易之方也。”(《醫方考》卷5) 2.徐大椿:“濕熱下注,腰膂不能轉樞,故機關不利,腰中疼重不已焉。蒼術燥濕升陽,陽運則樞機自利;黃柏清熱燥濕,濕化則真氣得行。為散,酒調,使濕熱運行,則經氣清利,而腰府無留滯之患,樞機有轉運之權,何腰中疼重不痊哉。此清熱燥濕之劑,為濕熱腰痛之專方。”(《徐大椿醫書全集。雜病證治》卷5) 3.王子接:“二妙散,偶方之小劑也。蒼術生用人陽明經,能發二陽之汗,黃柏炒黑人太陰經,能除至陰之濕。一生一熟,相為表里,治陰分之濕熱,有如鼓應桴之妙。” (《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 4.張秉成:“二妙丸蒼術、黃柏,治濕熱盛于下焦,而成痿證者。夫痿者,萎也,有軟弱不振之象。其病筋脈弛長,足不任地,步履歪斜,此皆濕熱不攘,蘊留經絡之中所致。然濕熱之邪,雖盛于下,其始末尚不從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潔其源。方中蒼術,辛苦而溫,芳香而燥,直達中州,為燥濕強脾之主藥。但病既傳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黃柏苦寒下降之品,人肝腎直清下焦之濕熱,標本并治,中下兩宜0如邪氣盛而正不虛者,即可用之。 本方加牛膝為三妙丸。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肝腎不虛,濕熱決不流人筋骨。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領蒼術、黃柏,人下焦而祛濕熱也。再加苡仁,為四妙丸。因《內經》有云: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主潤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機關也。苡仁獨人陽明,祛濕熱而利筋骨,故四味合而用之,為治痿之妙藥也。”(《成方便讀》卷3) [評議] 二妙散組成藥味精煉,屬“七方”中的小方,臨床治療上又每能獨見奇功,此小方治大病也。所以吳昆說“亦簡易之方”,王子接稱“偶方之小劑”。本方立法 采用辛苦溫和苦寒同時配伍,正是針對濕熱而應用的一種絕妙的方法。濕熱病證尤以下肢多見,故是方清熱與燥濕同施,苦寒與苦溫并用,清熱不慮其傷陽,祛濕不慮其損正,藥雖二味,實乃清熱燥濕妙方,故張秉成云加牛膝、薏苡仁合用后,“為治痿之妙藥”,徐大椿稱其“濕熱腰痛之專方。” [驗案舉例] 1.著痹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第一冊):某女,15歲。于三個月前突然發熱兩下肢疼痛麻木,并有紅斑,下肢浮腫,伴有心慌,血沉71mm/h,診為“風濕熱,結節性紅斑”,近來反復發作,膝關節疼痛,雙下肢沉重,活動不便,口苦,咽干,口渴不欲飲水,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診查心肺正常,四肢關節無明顯腫大,兩下肢有輕度指凹性浮腫,小腿前側可見散在性紫斑,舌質紅,苔黃膩,脈左沉弦,右弦滑略數。化驗檢查,血尿常規正常,血沉:58mm/h,90mm/~2小時。辨證屬濕熱下注,瘀血凝滯。治法:以清熱化濕,活血涼血兼以通絡為治,擬三妙丸加味。蒼術lOg,黃柏 lOg,牛膝15g,苡米20g,忍冬藤30g,威靈仙15g,桑枝20g,秦艽lOg,當歸12g,生地15g,丹皮lOg,紫草lOg。上方藥連服10劑,下肢疼痛及麻木明顯減輕。浮腫略減,仍可見散在之淺暗色紫斑,但感心悸,舌紅,苔白略膩,脈沉細略數,證見轉機,擬原方加龍齒15g,蓮子心6g,以清心熱,安心神。4劑。三診:病情穩定,雙下肢紫斑消失,疼痛及麻木感亦除,浮腫已消,無沉重感。唯仍感心悸,夜寐不安,脈舌同前,原方加炒棗仁15g。四診:上方藥連進10劑,服藥期間,偶患外感,下肢稍感疼痛,給予解表發散成藥,二三日即痊可,下肢疼痛隨之消除,心悸及睡眠亦安,諸證亦未反復,查血、便常規無異常發現,血沉llmm/h,前方繼服7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此案乃天津名醫李振華診治。患者下肢疼痛,浮腫麻木,沉重,活動受限,皆為濕邪阻滯所致。初起發熱,口苦咽干,口渴不欲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略數,均系內有蘊熱,濕熱互結下注肢體之征,濕邪阻滯經絡,而使氣血運行不暢,則引起瘀血凝滯,而發皮下紫斑。濕熱下注為本病之主要病機,以四妙丸配伍清熱涼血、活血通絡之品,即獲滿意療效。 2.腳氣 《廣州醫藥》(1982,6:33):某男,41歲。起病近半月,初覺胸悶,口苦,體倦。繼而食欲減退,大便不暢,下肢痿軟無力,午后內踝微腫,曾診斷為“腳氣”,經治未效。現脈濡緩,舌薄白滑苔。乃火熱留筋,濕邪閉絡,治以清熱去濕,舒筋活絡。黃柏15g,蒼術12g,川獨活15g,木瓜15g,五加皮15g,茯苓20g,桑寄生 20g,海風藤15g。連服5劑,步履正常。 按語:本案因濕熱阻于中焦,以致脾胃功能失常,故胸悶、口苦、納呆、體倦;滯于腸道,則大便不暢;流于下焦,則下肢痿軟無力,內踝微腫。故以二妙散加味祛濕熱,兼祛風通絡而收功。 3.腓腸肌痙攣 《浙江中醫雜志》(1983,10:468):某女,26歲。右側小腿抽筋已 50余天,每日發作3—10次不等,以夜間為甚,系因產后住宿寒涼潮濕,導致腰腿疼痛,每當寒冷和陰雨之際,癥狀即加重,食欲不佳,口苦,煩躁,腰腿酸重,步履蹣跚,走路往往因抽筋而突然摔倒,被迫臥床,小便色黃,帶下多而粘稠,舌苔黃厚而膩,脈沉數。診為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此乃寒濕之邪,郁久化火,濕熱下注,侵入筋脈,治以清熱燥濕舒筋。蒼術、牛膝各15g,黃柏12g,木瓜9g,甘草6g。2劑后 小腿抽筋即止,再略事增減。共服15劑,諸證消失,2年后隨訪無復發。 按語:濕熱之邪侵入筋脈,氣血不調,筋失所養,故以二妙散清熱燥濕,以祛留著筋脈之濕熱,木瓜人肝以舒緩拘攣之筋脈,牛膝引藥下行以達病所,筋脈得舒,所以腓腸肌痙攣和宿疾坐骨神經痛并瘳。 4.周期性麻痹 《廣西中醫藥》(1984,1:23):某男,17歲。自覺四肢酸脹重著,雙手不能上舉,而下肢不能活動,無發冷發熱頭痛咳嗽等證,大便稀爛,日1—2次,無粘液膿血,尿黃無灼痛。4個月前曾患類似病證,以西藥治療7天而愈。診見血壓 138/80mmHg,神清,表性痛苦,被動體位,兩側提睪反射減弱,兩側膝跟腱反射消失,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射消失,四肢肌張力差,舌質紅,苔微黃而膩,脈滑數,乃濕熱痿證,治宜清熱化濕通絡,,投四妙散加味。蒼術10g,黃柏15g,薏苡仁15g,牛膝12g,銀花藤30g,雞血藤20g,威靈仙10g。1劑后自覺四肢微熱和麻木感,逐漸能活動,可自行翻身。共進3劑,痊愈。 按語:本案因濕熱浸淫關節肌肉,致肘不能屈,手不能握,足不能步,而成濕熱痿證,以四妙加味,皮膚肌腠、筋脈得以伸展,故獲愈。 5.下肢流火 《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6:384):某男,76歲。右小腿前脛部流火反復發作史已數十年,每次發作均有惡寒發熱,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現惡寒低熱,右側下肢腫脹,患足疼痛不能履地,步行困難,脈象滑澀,舌質淡紅,苔薄黃膩,乃濕熱壅阻下焦。此年愈古稀,久病體弱,脾虛運化失司,擬清熱利濕,健脾益氣。蒼術12g,黃柏12g,云苓12g,苡仁15g,蘇葉3g,黨參12g,白術9g。服4劑后患處紅腫開始消退,疼痛消失,再服3劑之后,癥狀消失,行走自如。改服二妙丸,每次6g,一日2 次,共500g,三年多未見復發。 按語:本案辨證乃因濕熱壅阻下焦,以二妙散方清熱燥濕,又因久病體虛致濕邪為患,加用健脾利濕益氣之品,藥味雖少,但效宏力專。 6.崩漏 《內蒙古中醫藥》(1987,2:11):某女,45歲。于1982年8月9日行經后不止,漸漸淋瀝不斷,兩次住院,均確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并伴宮頸炎、附件炎、盆腔炎。建議手術治療,未行。嗣后用歸脾湯、肌注止血針維持。于1983年3月12日診治,現近日血色鮮紅,有微量血塊,黃帶量多,味臭穢,伴有腹痛,痛勢如刀割樣,且站立時疼痛加重,時有心悸,氣短,乏力,頭暈,眼花,舌尖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此崩漏系濕熱蘊結胞宮,病久傷及陰血,治療宜清熱利濕,兼以養血涼血。蒼術 13g,黃柏13g,生薏苡仁20g,當歸12g,白芍12g,生地20g,烏賊骨15g,茜草6g,白頭翁15g。連服12劑,腹痛消失,經血全止,全身無不適感,體健正常上班。 按語:本案因濕熱蘊結胞宮,傷及陰血,致出血不已,采用清利濕熱之法,使濕熱下滲。作者認為,濕熱崩漏,還須分辨濕重于熱,熱重于濕,使熱清濕除,諸證得以解除。 7.類風濕性關節炎 《江西中醫藥》(1991,3:42):某女,工7歲。四肢小關節酸痛,變天、下涼水痛甚,經來腹痛,經量少,色黑夾塊,飲食、二便正常。實驗室檢查抗 “。”陽性,類風濕因子弱陽性。蒼術10g,黃柏10g,川牛膝15g,制附片10g,當歸 10g,桂枝10g,白芍10g,細辛3g,地龍10g,炙甘草15g。服藥20劑后,小關節疼痛消失,無不適處。檢查類風濕性因子陰性,抗“。”已轉陰。 按語:此案檢查乃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四肢小關節酸痛為特點,采用三妙散加溫通之品,使氣血通暢,經絡疏通,則諸痛得以祛除。 8.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江蘇中醫》(1991,3:34):某男,27歲。左下肢條索狀紅腫反復發作已3年,每遇寒冷或飲酒后突然發作。此次于2天前飲白酒半斤后左小腿突然出現條索狀紅腫,長約20cm,有結節,周圍皮膚紅腫,熱痛,行走不利,伴口干尿黃,舌質偏紅,舌苔黃膩,脈弦,檢查外周動脈跳動正常,左小腿見紅斑,壓痛,診斷為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證屬濕熱蘊結,瘀血阻絡,宜清熱利濕,活血通絡。黃柏、蒼術、牛膝、赤芍各12g,澤瀉、丹參各20g,丹皮、水蛭各lOg,車前草、益母草各20g。服15劑后,左小腿條索狀紅腫熱痛消失,紅斑與結節未消,局部有色素沉著,舌苔轉薄膩。原方再加黃藥子lOg,烏梢蛇15g,再服15劑,諸證悉除。 按語:本病主要侵襲中小淺靜脈,血栓形成靜脈壁炎癥,屬祖國醫學的“脈痹”、 “蹁病”范疇,多由濕熱蘊結,瘀血阻絡所致。應用三妙散加味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使濕熱清除,瘀血消除,故治之有效。 [臨床報道] 一、內科 1.痛風性關節炎 以加味三妙丸(蒼術、黃柏、川牛膝、防己、當歸、赤芍、桑枝、獨活、萆蘚、絡石藤各lOg,銀花15g,生苡仁20g),兼表證者,去萆薢、絡石藤,加羌活、防風;濕濁偏盛者,去當歸、絡石藤,加白術、茯苓、半夏;熱盛去獨活、萆蘚,加連翹、山梔;瘀血阻滯較甚者,去生苡仁、萆蘚,加丹皮、澤蘭。配合三色敷藥外敷。治療痛風性急性關節炎60例,全部病例均有小關節紅腫疼痛,以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血清尿酸值高于4mg%。經3—10天治療后,45例痊愈(關節紅腫疼痛及局部壓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11例好轉(關節紅腫疼痛及局部壓痛等癥狀有明顯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明顯改善);4例無效(臨床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無明顯變化)L1j。 以四妙丸加味(蒼術、炒黃柏、懷牛膝、木通、漢防己、路路通各9g,薏苡仁、忍冬藤、生地各12g,土茯苓15g,生甘草5g)合新癀片治療痛風性關節炎50例,以第一跖趾關節、跗、踝關節紅、腫、熱痛,關節處壓痛明顯,血尿酸超過357mmol/L,以上為診斷依據。1周內諸證消失42例,2周內諸證消失7例,效不顯著1例L2,。 2。熱痹 以二妙散加味(蒼術12g,黃柏15g,牛膝12g,苡仁30g,連翹20g,銀花12g,海桐皮lOg,豨薟草15g)治療熱痹關節紅腫熱痛28例,均以關節紅腫熱痛為主證,并伴有微惡寒發熱,或不發熱,咽痛,口干苦,尿黃,大便干等,排除痛風、類風濕,且抗“。”為陽性者12例,血沉增快者24例,C反應蛋白陽性者3例。治愈18 例,占64.2%,關節紅腫熱痛消失,伴隨證愈;好轉8例,占28.6%,關節紅腫熱痛消失,活動感關節隱痛,伴隨證可消失或部分消失;無效2例,占7.2%,治療2周后關節紅腫熱痛減輕,伴隨證或消失或仍在L3j。 3。強直性脊柱炎 治療本病80例,其中濕熱型6例,以二妙散加味;黃柏、蒼術、桑寄生、甘草各lOg,秦艽、防己、狗脊、石楠藤各12g,徐長卿20g。結果顯效3 例。濕熱型相對虛寒型、血瘀型治療效果較差L4j。 4.紅斑性肢痛癥 共治療344例,其中中藥組176例,用蒼術lOg,黃柏6g,川 牛膝6g,防己12g,白芷10g,水煎服;西藥組168例,用病毒靈等治療。結果中藥組治愈163例,占92.6%;西藥組治愈99例,占58。93%。兩組比較,P<0.01[“。 5.急性腎炎 以四妙散加味治療d',JL急性腎炎135例,藥用蒼術、黃柏、薏苡仁、牛膝、茯苓、澤瀉、車前子,并隨證加味。均經門診治療而愈,療程最短者18天,最長者52天C6)。 二、婦科 產后會陰感染 以二妙散加味(蒼術30g,黃柏9g,大青葉30g)治療產后會陰切口感染32例,每日1劑,水煎200ml,熏洗會陰部,1日2次。結果3日內全部病人會陰切口創面清潔無紅腫,干燥,收斂,其中1天見效者20例,占62.5%,2天見效者 10例,占31。25%,3天見效者2例,占6.25%。會陰切口感染,局部紅腫,有膿液,屬下焦濕熱范疇,應用二妙散加大青葉煎水熏洗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的功效,全部病人療效滿意。 三、兒科 脊髓灰質炎 辨證論治脊髓灰質炎268例,對濕熱阻絡型(癱瘓期)施以四妙散加味,氣虛血滯型(恢復期)施以補陽還五湯加味,并結合針刺、按摩。結果痊愈65例,顯效97例,有效94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5.5%舊。 四、皮膚科 1.尖銳濕疣 以二妙散加味(蒼術12g,黃柏12g,土槿皮10g,百部10g,白鮮皮 10g,紫草10g,鴉膽子5g,生馬錢子5g,雄黃10g,狼毒10g)治療10例尖銳濕疣,患者均作了組織病理診斷。上藥共研細末,加凡士林調成糊狀,局部涂敷,每日1次,連用7天。結果9例痊愈,1例好轉L9j。 2.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 治療65例,其中慢性濕疹50例,神經性皮炎15例。二妙散加味:黃柏、蒼術各15g,馬齒莧20g,皂角刺、川椒、白蒺藜各9g。煎液,溫洗。皮膚涼干后,用地塞米松10mg,氯霉素2g,酒精100ml混合液擦患部,隔日1 次。結果均治愈,最短3天,最長14天,平均約7天c10,。 3.足癬 用二妙散加味治療足癬合并感染4例。方藥:黃柏、蒼術各20g,苦參、明礬、紫草、徐長卿各30g。水煎用藥蒸氣熏患足,水溫適宜時,將足放進藥液中浸泡 20~30分鐘,每天l劑,早晚各1次。均獲得良好治療效果lu,。 4.膿皰瘡 以五味消毒飲合二妙散加味治療膿皰瘡30例。結果:臨床治愈16例,占53.33%;顯效9例,占3%;無效5例,占16.67%。總有效率為83.33%。在無效病例中,3例幼兒喂藥困難,2例服藥嘔吐clZ]。 [實驗研究] 1.抗菌作用 黃柏水煎劑或醇浸劑(1g/m1)在體內外實驗中有廣譜的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作用原理與其抗代謝、抑制細菌呼吸、抑制 RNA和蛋白質合成及細胞膜毒性有關。蒼術煙熏消毒對多種病毒、細菌、支原體、黃曲霉菌及致病真菌都有顯著殺滅作用[13j。 2.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用小鼠進行一般性行為觀察,黃柏主要成分小蘗堿,腹腔注射(15mg/kg)有中樞抑制作用,蒼術以500mg/kg劑量口服,對小鼠產生鎮靜作用。小鼠防御運動性條件反射實驗中,小劑量(0.005mg/kg)小蘗堿能促進陽性條件 反射的形成,而大劑量(0.05一o.1mg/kg)則延緩其形成,可能與其抑制膽堿酯酸有關。小鼠實驗性誘發異常行為實驗中,對最大電刺激引起的小白鼠痙攣,蒼術具有劑量依存性抗痙攣作用,還能明顯增強環己比妥鈉的睡眠作用c13]。 3。免疫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 以2,4,6一三硝基氯苯(pc)所致遲發性變態反應 (PC-D丁H)為指標,對二妙散水提物進行提取分離,對有效部位進行定性分析,發現生物堿類組分是其免疫抑制活性成分之一。實驗結果表明,僅含小蘗堿的n。1和幾乎不含生物堿的Fr。4均無免疫抑制作用,巴馬汀含量較高且包含四種生物堿的Fr.2也僅有一定的抑制趨勢,黃柏堿和HB-1含量較高的n.3具有顯著的免疫抑制活性。從而 .推測黃柏堿和HB-1為抑制PC-WH的主要活性成分,而小蘗堿和巴馬汀與抑制PC- D7H活動的關系不大。從二妙散的醇不溶部位雖不含生物堿也有明顯的免疫抑制活動推測,生物堿不是免疫抑制的唯一成分,進一步研究該部位與黃柏堿、HB-1的關系,將有助于闡明二妙散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學基礎L14j。 4。二妙散生物堿類成分的定量分析 應用薄層掃描法測定了二妙散及黃柏水提物中生物堿的相對含量,繼之用高效液相法確定。結果表明,二妙散水提物中生物堿的含量均低于黃柏,其中小蘗堿和巴馬汀及藥根堿降低20%以上,證實了黃柏與蒼術配伍后其主要生物堿含量明顯減少,推測其原因可能系鞣質類化合物與生物堿產生沉淀所致,并用氧化還原法測定了黃柏、蒼術及二妙散中鞣質的含量,發現二妙散中鞣質的含量也較黃柏、蒼術單味含量之和為低L1“。 [附方] 1.三妙丸 (《醫學正傳》卷5) 黃柏四兩酒拌略炒 蒼術六兩米酒浸一二宿,細切焙干 川牛膝去蘆二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腹,姜、鹽湯下。忌魚腥、蕎麥、熱面、煎炒等物。功用:清熱燥濕,補益肝腎。主治:濕熱下注。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痿軟無力。 本方是在二妙散基礎上加牛膝而成。牛膝能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引藥、引熱、引血下行,同時又能利濕通淋,活血化瘀,其導濕熱下行,消足膝紅腫,對于下焦病證濕熱痿痹尤為適宜,前人有“無牛膝不過膝”之說,且與人下焦之黃柏配伍,治下部濕熱更有奇功。 . 2。四妙丸 (《成方便讀》卷3) 黃柏 蒼術 牛膝 薏苡仁各八兩 水泛為丸。每服6—9g,溫開水送下。功用:清熱利濕,舒筋壯骨。主治:濕熱下注。兩足麻木,痿軟,腫痛。 四妙丸是在三妙丸的基礎上又加薏苡仁而成。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濕,清熱除痹,尤其對濕阻肌肉所致麻木、筋脈不利多用。故四妙丸更長于治濕熱下注之痿證。 . 中滿分消丸 (《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 白術 人參 炙甘草 豬苓去黑皮 姜黃各一錢(各3g) 白茯苓去皮干生姜 砂仁各二錢(各6g) 澤瀉 橘皮各三錢(各9g) 知母炒四錢(12g) 黃芩炒 夏用一兩二錢(36g) 黃連凈,炒 半夏湯洗七次 枳實炒各五錢(各15g) 厚樸姜制一兩(30g) . [用法] 上除澤瀉、茯苓、生姜外,共為極細末,人上三味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白湯下,食遠服。量病人大小加減。 [功用] 行氣健脾,泄熱利濕。 [主治] 濕熱臌脹。腹大堅滿,脘腹撐急疼痛,煩渴口苦,渴而不欲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垢溏,苔黃膩,脈弦數。 。[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濕熱臌脹,即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脹屬濕熱者。《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腹脹大,皆屬于熱”。感受外邪,或平素嗜食厚味、酒酪、五辛之品,脾胃受傷,健運失職,濕熱內生而不攘。濕熱交阻于內,氣機運行失暢,故腹大堅滿,脘腹撐急疼痛;濕熱之邪郁阻,腸胃失其傳導和降之職,故大便或秘結難行,或垢溏不爽;熱蕩于內,心神被擾,故心煩口苦;濕熱相兼,故口雖渴但不欲飲;濕熱下注,故小便黃赤;苔黃膩,脈弦數,均為濕熱蘊結之征。 [配伍意義] 本方為治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脹而由濕熱阻滯,脾胃受傷,氣機失暢所致者。李呆曰:“中滿治法,當開鬼門,潔凈府。開鬼門者,謂發汗也;潔凈府者,利小便也。中滿者,瀉之于內,謂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濕”(《蘭室秘藏》卷上)。也就是說治療本方證應宗李杲“宜以辛熱散之,以苦瀉之,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之旨,以辛散、苦泄、淡滲之藥配伍而成。本方集六君、四苓、瀉心、二陳、平胃諸方為一方。方中重用厚樸、枳實,是取厚樸三物之半,合姜黃苦溫開泄,行氣除滿,以治脾胃升降失職,氣機阻滯,脘腹脹滿疼痛諸癥;黃芩、黃連、生姜、半夏同用是取瀉心之意,以辛開苦降,順暢氣機,開結除痞,分理濕熱,半夏尤能降逆和胃止嘔。上二者均無大黃者,以其脾虛而無有形實邪之故。知母雖苦寒,但肥潤多脂,既可清熱瀉火以祛其邪,.又可滋陰潤燥以扶其正。澤瀉、豬苓、茯苓、白術,義取四苓以理脾滲濕,使決瀆之氣化達,則濕熱從小便而出,所謂“潔凈府”也。少佐橘皮、砂仁、 四君,是六君方法,在祛邪中佐以扶正之藥,寓補脾法于分消解散法中,使脾胃得補,運化有力,升降復常,且可扶正以祛邪,祛邪不傷正。諸藥合用,共奏健脾行氣,泄熱利濕之功。但綜觀全方,辛散之力明顯不足,何也?本方證雖有外邪,但已入里,正如李杲所說:“外感風寒有余之邪,自表傳里,寒熱郁于內而成脹滿。” 由于本方具有行氣健脾,泄熱利濕之功,能分消上下之濕而治中滿,且為丸劑,故名中滿分消丸。 本方配伍特點是辛散、苦泄、淡滲藥共用,祛邪佐以扶正之藥,寓補脾于分消解散之中。 [類方比較] 本方與枳實消痞丸均有行氣消痞除滿,健脾祛濕清熱之功,所治之證均以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氣機失暢為基本病機。由于本方乃枳實消痞丸去麥芽,加砂仁、陳皮、姜黃以行氣暢中,澤瀉、豬苓以滲利水濕,黃芩、知母以清熱祛邪而成,因而行氣除滿,利濕清熱之力更勝于枳實消痞丸。臨床運用時,一般以脾虛氣滯為主,兼有濕熱不化者,首選枳實消痞丸;而脾虛氣滯,濕熱壅聚者,則以中滿分消丸治之。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脹屬濕熱者的常用方,臨床應用時以腹大堅滿脹痛,煩熱口渴,渴而不欲飲,苔黃膩,脈弦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脾胃濕熱,熏蒸肝膽,而見面目皮膚發黃者,去人參、生姜,加茵陳、梔子、大黃以清利濕熱。若濕熱下注,小便赤澀不利者,加滑石、篇蓄、瞿麥以利尿通竅。若熱壅氣滯水阻而血瘀,癥見腹大皮蒼,絡脈暴露,舌紫脈澀者,加三棱、莪術、丹參、牛膝、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 3.現代臨床對肝硬化腹水、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泌尿系感染等屬濕熱壅盛,氣機阻滯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使用注意] 本方為濕熱中滿臌脹而設,若臟寒生滿病,中滿寒脹,則非本方所宜;臨證應注意判明虛實之輕重,濕熱之多少,斟酌補瀉兼施,苦辛并進法的合理配伍及其變化,恰如其分地對方中藥物用量進行增減。 [源流發展] 中滿分消丸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呆所創,但追溯其源,是遵仲景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之配伍法,而將其組成藥物全部錄用。半夏瀉心湯為脾胃虛弱,寒熱互結,升降失常之心下痞滿等癥而設;中滿分消丸為脾胃虛弱,氣機失暢,濕熱阻滯之熱脹而立。故較前方加知母、澤瀉、茯苓等清熱利濕藥,其他方面藥也相應較前充實。可以明顯看出,本方集瀉心、六君、四苓、二陳、。平胃諸方為一爐,取眾家之長,綜各家之用。該方首見于《蘭室秘藏》卷上中滿腹脹門,再見于同書卷下小兒門。后方只比前方少人參、知母二味,且將方中干生姜寫作生姜,用量稍有不同。這是作者本人根據小兒特點而減少了各藥的用量,并去掉補氣之人參、清熱之知母。至于將干生姜寫作生姜,不算變化,因原方中本為生姜(見疑難闡釋)。此后,眾醫家或在組成上,或在主治上,或在劑型上,發展了本方。如清代張璐將原方去姜黃、砂仁、橘皮、知母,亦名中滿分消丸,治中滿熱脹(《張氏醫通》卷13)。以方測證,雖然張氏方與原方同名,亦主治中滿熱脹,但其腹脹氣滯程度及邪熱等均較原方證為輕。《方癥會要》卷2將原方去知母,加蘿卜子、山楂、蒼術,名加減分消丸,治中滿氣脹、鼓脹、水脹。此方與原方比較,清熱之力稍弱,而消食導滯、祛濕之力增強,適應于食積濕邪較甚而熱邪較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臨床運用
僅需兩味藥,祛身痛一身輕
中醫界有一張治療痛風的小方子,只有兩味藥的“二妙散”
【中醫中藥】二妙散(丸)原方引經
濕熱下注證(任之堂)
中醫有:二妙散、三妙散、四妙散、五妙散,都治什么病?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布县| 连城县| 渭南市| 金沙县| 吉林市| 蕲春县| 逊克县| 什邡市| 霍城县| 安达市| 晋中市| 兴化市| 和林格尔县| 大余县| 高安市| 庆元县| 宿州市| 平阳县| 赤峰市| 醴陵市| 全南县| 寿阳县| 紫阳县| 临洮县| 清涧县| 罗城| 鄂托克旗| 开原市| 澜沧| 武山县| 瓦房店市| 特克斯县| 游戏| 化隆| 教育| 龙山县| 潍坊市| 绥化市| 思南县| 辉南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