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膽湯 方劑來源 近代。<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與用法 青蒿9克 黃芩9克 半夏9克 陳皮6克 茯苓 12克 枳殼9克 竹茹3克 碧玉散(包)12克 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 功能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主治濕遏熱郁,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悶口苦,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痛,小便短少黃赤,舌紅苔白,脈弦滑數。 現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膽囊炎,小兒夏季熱,高熱;又用于治療尿路感染,胃竇炎,大葉性肺炎,瘧疾等病癥。例如。 (1)膽囊炎 本方加柴胡、大黃、茵陳、車前子等,治療48例。結果.顯效40例,好轉6例,無效2例(《江蘇中醫雜志》1987年第5期)。 (2)小兒夏季熱 本方加味治療。患兒夏季高熱不退,達40.5。C,癥見無汗、口渴多飲、夜寐不寧、飲食減少、時有嘔逆、咳嗽、大便秘結、溲臭時赤、驚恐啼哭、舌紅苔薄微黃、指紋紅紫、脈弦數等。結果。服藥2 劑,熱退癥減,再服2劑而愈(<福建中醫藥》1983年第3期)。 (3)高熱 治療34例。結果;服藥1-3劑,熱退(《江蘇中醫雜志,1987年第6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濕熱郁阻少陽,膽胃不和。方用青蒿、黃芩清透少陽邪熱,半夏、陳皮、枳殼,竹茹和胃降逆,清熱化痰,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濕,導邪從小便而去;諸藥合用,共奏清膽利濕、和胃化瘓之效,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悶口苦、舌紅苔白,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嘔多,加黃連、蘇葉以清熱止嘔,濕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厚樸以化濕濁,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澤瀉、通草以治濕利小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