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嘔吐 A 實證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濁 藿香正氣散【組成】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蘇9克 茯苓9克 陳皮6克 白術6克 厚樸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紅棗15枚 。 1.如表邪偏重,寒熱無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蘇葉的用量,以增強祛風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滯,胸悶腹脹,可去甘草、紅棗之膩滯,加神曲、萊菔子、雞內金以消食導滯; 3.若偏濕重,苔厚垢膩,可用蒼術易白術,以增強化濕作用; 4.如氣滯脘腹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嘔吐加減:1.挾有食滯,脘痞噯腐,去白術、甘草、紅棗。2. 加雞內金、神曲以消食導滯。3. 風寒偏重,寒熱無汗,頭痛身楚,加荊芥、防風、羌活以祛風寒、解表邪。 4. 兼氣機阻滯、脘悶腹脹,加木香、枳殼以行氣消脹。 5. 表邪偏重者,加防風、荊芥;6. 兼宿滯者,加服保和丸;7. 寒偏得者,加砂仁;8. 夏令感受暑濕之邪者,加佩蘭、鮮荷葉、六一散;9. 若感受穢濁之氣者,可予玉樞丹,每次0.6-1.5克,1日2次,溫開水磨服。【辨證加減】1.風寒重者,可加大紫蘇、生姜用量,或再加荊芥、防風,酌減大腹皮、桔梗,以解表散寒。2.發于暑令者,減紫蘇,加荷葉、香薷,或改用香薷散加味,以祛暑化濕。3.伴腹瀉者,可重用茯苓,酌減桔梗、大棗,加澤瀉、山藥、車前子,以健脾滲濕。4.兼夾宿食,噯腐腹脹者,酌減桔梗、甘草、大棗,可加神曲、佛手、砂仁,以消食導滯。5.泛酸者,可酌加煅瓦楞子、烏賊骨、刀豆殼,以和中制酸。6.胸悶嘔惡,驟發暴吐,舌苔濁膩者,為穢濁犯胃,可加玉樞丹。7.寒熱往來,胸脅苦滿而嘔者,可去桔梗、白芷,加柴胡、黃芩、香附,或改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8.若寒熱錯雜,痞結于中,脘腹痞脹,嘔逆不止者,可酌減大腹皮、白芷、桔梗,加黃芩、黃連,或改服半夏瀉心湯以辛 開苦降,和中消痞止嘔。2 飲食停滯: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保和丸 處方: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陳皮3克 連翹3克 萊菔子3克加減:1.如食積較重,脹滿明顯者,可加枳實、厚樸、木香、檳榔等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2.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3.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以瀉下通便;4.兼脾虛者,宜加白術、黨參、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 1.因食而吐者,重用山楂。2.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3.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萊菔子,加麥芽。4.因酒食而吐者,加白蔻仁、葛花、枳椇子,重用神曲。或改服葛花解酲湯。5.因魚、蟹食而吐者,加蘇葉、生姜。6. 因豆制品食而吐者,加用生蘿卜汁。 7.腹滿便秘者,加生大黃、枳實以蕩滌胃腸,導滯通腑,使濁氣下行;8.胃中有熱,伴口臭口干,苔黃膩者,加蘆根、黃連、黃芩;9.胃寒伴胃痛,噯氣畏冷,舌淡,脈弱者,去連翹,加干姜、砂仁。 3 痰飲內阻: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24克 生姜24克加減: 1.如眩暈甚者,加澤瀉,利水消飲邪; 2.咳嗽嘔吐稀涎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 3.干嘔,巔頂疼痛,肝胃陰寒水氣上逆者,加吳茱萸,以溫中暖肝,開郁止痛; 4.身瞤動而水氣上泛,加附子,以溫散水氣; 5.脾氣虛弱者,加黨參、黃芪以益氣健脾。 6.脘腹脹滿,苔厚,去白術,加蒼術、厚樸以行氣除滿。 7.脘悶不食,加白蔻仁、砂仁以化濁開胃。 4 肝氣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四七湯 【組成】半夏15克 茯苓12克 紫蘇葉6克 生姜14片 紅棗3枚 厚樸9克,嘔吐加減:胸脅脹悶疼痛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以疏肝解郁。若嘔吐酸水,心煩口渴+左金丸(組成】黃連 180克 吳茱萸30克 )5.痰郁化熱證:癥見眩暈,胸膈煩悶,口苦,失眠,惡心嘔吐,舌苔黃膩,脈弦滑者,治宜化痰泄熱,和胃止嘔。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5克 半夏9克 橘紅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實9克 生姜6克 紅棗1枚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 4.失眠者,加遠志、龍齒、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憂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嘔吐清水痰涎,脘腹滿悶,口干不欲飲,飲水則吐,胃中水聲漉漉,頭眩心悸,苔白滑或膩,脈弦滑。二陳湯加味;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烏梅1枚 生姜6克 紅棗2枚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2.寒痰加半夏、姜汁;3.火痰加石膏、青黛;4.濕痰加蒼術、白術;5.燥痰加栝蔞、杏仁;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10.寒痰加干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15.如以寒痰凝滯為主,則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助溫化寒痰。嘔吐加減:1. 若納差者,加砂仁、白蔻仁;2. 若痰飲化熱見心煩口苦、失眠者,加竹茹、枳實、黃連以清膽和胃,化痰飲、止嘔吐;3. 若脾氣氣虛者,加苓桂術甘湯;4. 若胃氣虛弱,痰飲內阻者,選用旋覆代赭湯。澤瀉湯加味;澤瀉15-30克 茯苓30克 天麻15克 制半夏15克 7.嘔吐清水痰涎,脘悶痞滿,口干不欲飲,飲水則吐,或頭暈心悸。苔白滑或膩,脈弦滑。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15g,生姜12g,茯苓9g,白術6g、陳皮6g、甘草6g 【辨證加減】 1.胃脘冷痛,惡寒者,可加桂枝、高良姜,干姜,以溫中散寒。 2.脘腹痞脹,便溏者,可加蒼術、厚樸、砂仁、木香,或改服和胃二陳煎,以燥濕化痰。 3.如吐清水痰涎多者,可加用牽牛子、白芥子各2g,研末裝膠囊,每日分3次吞服,以增強化飲之功。 4.如痰郁化熱,壅阻于胃,胃失和降,出現眩暈、心煩、少寐、惡心嘔吐等癥,可用黃連、竹茹, 或改服黃連溫膽湯,以清膽和胃,除痰止嘔。 5.如兼食積不化者,可去甘草,加神曲、谷麥芽,或改服白術湯,以消食導滯。 6. 胃熱熾盛或胃氣虛寒者皆可配伍用之,胃陰虧虛所致干嘔呃逆者慎用。 8.痰濁蒙蔽清陽:癥見眩暈較甚,嘔吐頻作,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治宜燥濕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術天麻湯加代赭石;半夏4.5克 明天麻3克(包) 茯苓3克 橘紅3克 白術9克 甘草1.5克 代赭石5克 生姜3克 紅棗2枚 1.若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澤瀉、桂枝以利濕化飲;2.若肝陽偏亢者,加鉤藤、代赭石以潛陽熄風。 9.嘔吐泛酸,惡心,口苦,噯氣頻作,脘脅煩悶不適,嘈雜,每因情志過激而證情加劇,舌邊紅,苔薄膩或微黃,脈弦。大柴胡湯加減;北柴胡24克 黃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實4克 紅棗12枚 大黃6克1.如脅脘痛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 2.惡心嘔吐劇烈者,加竹茹、黃連、旋覆花等以加強降逆止嘔之功; 3.如連日不大便,熱盛煩躁,舌干口渴,渴欲飲水,面赤,脈洪實者,加芒硝以瀉熱通便; 4.伴黃疸者,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 5.膽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 嘔吐加減:1.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2. 肝郁化熱,熱象重者,加黃連、吳茱萸、郁金以清肝瀉火,辛開苦降;3. 化火傷陰者,少加石斛、沙參以養陰。10.氣郁化火證:癥見嘔吐酸水,心煩口渴。左金丸加減;黃連9克 柴胡3克 青皮5克 山梔子6克 黃芩6克 吳茱萸1.5克 1.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煅瓦楞。 2.脅肋疼甚者,可合金鈴子散。 11.俯氣不通證:癥見嘔吐、口苦、嘈雜、大便秘結。調胃承氣湯加減;大黃12克 炙甘草6克 芒硝12克。12.郁火傷陰證:癥見嘔吐,口燥咽干,胃中灼熱,舌紅少苔者,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葉4.5克 麥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1.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較甚者,加川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鶴草、白及、阿膠等; 4.大便燥結,加全瓜蔞、火麻仁; 5.胃津傷而口渴甚者,可兌入犁汁而服。 B 虛證 1脾胃氣虛 ,食欲不振,食入難化。惡心嘔吐。脘部痞悶。常吐涎沫。大便不暢 香砂六君子湯,組成】木香2克(后下) 砂仁2.5克 人參3克(焗服)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陳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紅棗2枚加減。1. 嘔惡頻作,噫氣脘痞,加旋復花,代赭石以鎮逆止嘔.2. 泛吐清水較多,脘冷肢涼者,加附子、肉桂、吳茱萸以溫中降逆止嘔。 【辨證加減】1.四肢不溫,喜熱飲,中焦虛寒較甚者,加川椒、白蔻仁、干姜,或改用正元丹,以溫中和胃。2.若胃脘冷痛拘急,喜溫者,可加黃芩、桂枝、白芍,或改服黃芪建中湯,以溫中緩急。3.若嘔不能食,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紫蘇梗,以助降逆止嘔之力。4.酸水較多者,加吳茱萸、瓦楞子,或加用吳茱萸湯,以暖胃抑酸。5.胃脘脹悶,疼痛,嘔吐酸餿腐穢,大便臭穢,夾有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膩,兼食滯內停者,加神曲、麥芽、谷芽,以消 積和胃。6.喜唾涎沫,苔膩不化,兼夾濕濁者,加蒼術、佩蘭、藿香,以化濕醒脾。中氣大虧:癥見嘔吐,氣短懶言,體倦乏力,脈虛弱。補中益氣湯加減;人參3克(焗服) 白術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姜2片 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2 脾胃虛寒:嘔吐反復遷延不愈,勞累或飲食不慎即發,伴神疲倦怠,胃脘隱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附子理中丸合香砂六君子湯;炮附子9克、干姜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白術9克、砂仁3克、木香3克、生姜9克加減:1. 嘔吐清水者,加吳茱萸以溫中散寒,2. 降逆止嘔;若嘔吐酸水者加黃連、竹茹。5.氣虛者,可與香砂六君子合用。腎,腎陽亦虛:癥見嘔吐,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軟,舌質淡胖,脈沉細,附子理中湯;炮附子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9克 肉桂3克(沖粉服) 吳茱萸6克 干姜9克嘔吐證:1. 本證尚可增加益氣溫中,散寒制酸之品,如黃芪、高良姜、川椒、烏賊骨等。2. 嘔吐較甚,可加砂仁、半夏之類以理氣降逆止嘔。3. 嘔吐清水不止,可加吳茱萸以溫中降逆止嘔吐。4. 若嘔吐酸水者加黃連、竹茹。5.氣虛者,可與香砂六君子合用。 3 胃陰不足:反復發作,時作干嘔。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麥門冬湯加減;麥門冬15克 半夏24克 人參9克 甘草6克 粳米9克 紅棗12枚1.陰傷甚者,加沙參、玉竹等;2.咳逆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3.嘔吐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4.方中用西洋參代人參,則益氣養陰之功更佳。 嘔吐加減:1.嘔吐較劇者,可加橘皮、竹茹、枇杷葉等以和降胃氣,而止嘔吐。2.余熱甚者,加黃連、連翹。3.大便干結者,加瓜蔞仁、火麻仁、白蜜以潤腸通便。4.氣虛者,加黨參、山藥益氣健脾。 嘔吐加減2:1.陰虛重者,加石斛、沙參、生地;2.氣陰兩虛者,人參改用西洋參以益氣養陰生津而不燥;3.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去人參,并加蜂蜜,但消渴病人禁用蜂蜜,可加熟地、當歸;4.嘔吐甚者,加竹茹、枇杷葉;5.胃中有熱者,并見吞酸、口臭、溲赤者,加石膏、知母、蘆根;6.胃陰虛兼氣逆肝旺者,證見干嘔頻頻,心煩面紅,口干苔剝或苔薄少津,脈細弦者,用石斛、沙參、麥冬、丁香、沉香、制半夏、生地、陳皮、竹茹、綠萼梅。 【辨證加減】1.嘔重者,可酌加陳皮、竹茹、枇杷葉,以助降逆止嘔之力。2.余熱未凈者,可酌加胡黃連、青蒿、地骨皮,以益陰清熱。3.大便干結者,可酌加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等,以潤腸通便。4.氣陰兩虛者,可酌加白術、淮山藥,以益氣健脾。5.如津傷過甚口渴者,則宜減少半夏用量。可再加石斛、瓜蔞仁、知母、沙參、蘆根之類,以生津養胃。脾胃陽虛證: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面色蒼白,倦怠無力。喜喛惡寒,四肢不溫。口干而不欲飲。大便溏薄。理中湯;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1.如果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術,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嘔吐者去白術,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術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參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滿的去白術,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虛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細辛、五味子以溫中化飲止嗽; 9.寒濕發黃;陽虛失血,加黃芪、當歸、阿膠以益氣養血攝血; 10.兼喘滿浮腫,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水。 嘔吐證:1. 本證尚可增加益氣溫中,散寒制酸之品,如黃芪、高良姜、川椒、烏賊骨等。2. 嘔吐較甚,可加砂仁、半夏之類以理氣降逆止嘔。3. 嘔吐清水不止,可加吳茱萸以溫中降逆止嘔吐。4. 若嘔吐酸水者加黃連、竹茹。胃陰不足:反復發作,時作干嘔。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麥門冬湯加減;麥門冬15克 半夏24克 人參9克 甘草6克 粳米9克 紅棗12枚1.陰傷甚者,加沙參、玉竹等;2.咳逆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3.嘔吐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4.方中用西洋參代人參,則益氣養陰之功更佳。 嘔吐加減:1.嘔吐較劇者,可加橘皮、竹茹、枇杷葉等以和降胃氣,而止嘔吐。2.余熱甚者,加黃連、連翹。3.大便干結者,加瓜蔞仁、火麻仁、白蜜以潤腸通便。4.氣虛者,加黨參、山藥益氣健脾。 嘔吐加減2:1.陰虛重者,加石斛、沙參、生地;2.氣陰兩虛者,人參改用西洋參以益氣養陰生津而不燥;3.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去人參,并加蜂蜜,但消渴病人禁用蜂蜜,可加熟地、當歸;4.嘔吐甚者,加竹茹、枇杷葉;5.胃中有熱者,并見吞酸、口臭、溲赤者,加石膏、知母、蘆根;6.胃陰虛兼氣逆肝旺者,證見干嘔頻頻,心煩面紅,口干苔剝或苔薄少津,脈細弦者,用石斛、沙參、麥冬、丁香、沉香、制半夏、生地、陳皮、竹茹、綠萼梅。 【辨證加減】1.嘔重者,可酌加陳皮、竹茹、枇杷葉,以助降逆止嘔之力。2.余熱未凈者,可酌加胡黃連、青蒿、地骨皮,以益陰清熱。3.大便干結者,可酌加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等,以潤腸通便。4.氣陰兩虛者,可酌加白術、淮山藥,以益氣健脾。5.如津傷過甚口渴者,則宜減少半夏用量。可再加石斛、瓜蔞仁、知母、沙參、蘆根之類,以生津養胃。單驗方 (1)頻嚼生姜。用于干嘔不止及胃寒嘔吐。 (2)丁香、半夏各lOg,加生姜4片,同煎溫服。治脾胃虛寒嘔吐。 (3)鮮蘆根2509,切碎,水煎取濃汁,頻頻飲用。治胃熱嘔吐。 (4)藿香lOg,炒蘇子lOg,水煎服。治外感夾食之嘔吐。 (5)藿香lOg,半夏lOg,水煎服。治外感濕邪所致嘔吐。 (6)飯鍋巴,如掌大一塊,焙焦研細末,生姜湯送下。治飲食停滯嘔吐。 (7)黃連、蘇葉各3g,水煎服。治胃熱嘔吐。 、 (8)烏梅肉150g,蜂蜜150g,熬膏,日服3次,每次20ml。治胃陰不足嘔吐。 3.食療方 (1)傷食嘔吐 ①山楂麥芽飲:山楂與炒麥芽各log,將山楂洗凈,切成薄片,與炒麥芽同放杯內,加開水,蓋上杯蓋,泡30分鐘即 成。代茶飲。 ②萊菔粥:萊菔子炒研末,與粳米同煮粥,頻頻服。 (2)胃熱嘔吐 ①鮮蘆根60g,水煎,頻頻飲。每次量不宜過多。 ②西瓜鮮汁,少量多飲。 ③枇杷飲:枇杷葉與鮮蘆根各lOg。將枇杷葉用刷子刷去毛,洗凈、烘干,鮮蘆根洗凈,切成片。同放鍋內,加清水 適量先武火燒沸后,轉用文火煎30分鐘,代茶飲,溫服。 (3)痰飲嘔吐 ①姜汁米湯:生姜汁3~5滴,滴于米湯內頻服。 ②橙子煎:橙子水泡去酸味,加蜜煎湯頻服。 (4)肝氣犯胃嘔吐 ①橘餅少量,時時嚼服。 ②砂仁藕粉:砂仁1.5g,木香1g,研細末,和藕粉、白糖一起沖服。 (5)虛寒嘔吐 ①蜜姜汁:姜汁半茶匙,蜜1湯匙,開水調服。 ②陳皮紅棗飲:紅棗3個去核,陳皮1塊,水煎飲服。 ③干姜煎水,頻飲;或干姜研細末,每次用3克,粳米粥調服。 (6)陰虛嘔吐 ①陳皮梅,每次5個,煮爛食之。 ②雪梨汁、荸薺汁、藕汁,均可常飲。 ③羊乳飲:羊乳1大茶杯,竹瀝水2茶匙,蜂蜜2茶匙,韭菜汁1茶匙。先煮羊乳,熟后放入竹瀝水、蜂蜜及韭菜汁,調 勻,待溫頻飲之。 ④生地黃粥:鮮生地1509,洗凈搗爛,紗布擠汁。先用粳米50g,冰糖適量,同入砂鍋內,加井水800ml煮成稀粥后, 將生地黃汁沖入,改文火,再煮一沸即可。每日3次溫服。 4.藥物外敷及局部用藥 (1)吳茱萸30g,生姜汁適量。吳茱萸研末備用,臨用時取3g調姜汁貼敷,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闕,每天換藥1次。 適用于肝氣犯胃嘔吐。 (2)佛手、明礬、半夏各等份,生姜汁適量。前3藥共為細末,用姜汁調成糊狀,敷神闕穴,日1次。適用于痰飲內阻 嘔吐。 (3)大黃、丁香、甘草各等份,共研細末,過篩備用。用時取藥末lOg,撒于黑膏藥中間,貼神闕穴,每日換藥1次。 用于胃熱嘔吐。 (4)生姜15g,半夏lOg,上兩藥搗爛后炒熱,將炒熱的藥物外敷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于寒飲 嘔吐。 (5)大蔥、胡椒、吳茱萸各適量,將上藥共搗爛,炒熱,敷于臍部,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用于胃 寒嘔吐。 (6)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大蔥1根搗爛,加吳茱萸粉,用醋或開水調成膏,貼涌泉穴。用于寒性嘔吐。 (7)蓖麻子仁搗爛,敷涌泉穴。治熱性嘔吐。 (8)白礬、綠石各等份,共研為細末,加面粉適量,用醋或開水調成膏,貼涌泉穴。用于熱性嘔吐。 (9)鮮地龍若干條,洗凈泥土,撒上白砂糖,頃刻化為糊狀,加面粉適量和成藥餅,貼涌泉穴。用于熱性嘔吐。 單方驗方21。外感挾食的嘔吐 藿香17克,炒蘇子9克,水煎,頓服(《中醫內科學》江蘇新醫學院編)。2.外感濕邪所致嘔吐 藿香12克,半夏9克,水煎服(《實用中醫內科學》羅國鈞編)。3.飲食停滯嘔吐 飯鍋巴、如掌大一塊,焙魚研為細末,用生姜湯送下(<<中醫內科學》江蘇新醫學院綢)。4.胃熱嘔吐(1)黃連、蘇葉各3克,水煎服(《實用中醫內科學》羅國鈞編)。一. (2)連、蘇葉各5克,竹茹12克,水煎服(《中醫內科學》江蘇新醫學院編)。(3)黃連3克姜炒、石膏60克火煅,為末,開水送下(《壽世保元》)。(4)梔子(炒黑)、樸硝各等分為末,每服二,三茶匙、開水送下(《壽世保元》)。.5.痰飲嘔吐 生姜搗汁涂舌,或生姜片口含。 .6。脾胃虛弱之嘔吐 伏龍肝(灶心土)30-60克, 水煎15分鐘后,去渣取湯, 沖入生姜汁一匙,一次服下(《實用中醫內科學》羅國鈞編)。 .7.胃陰不足的嘔吐 烏梅肉120克,蜂蜜120克,熬膏,曰服3次,每次服20毫升。(二)外治法 .1。塞鼻法 取伏龍肝為末,水調成柱形,塞入兩鼻孔。 此法適用于聞藥氣即嘔吐的患者(《壽世保元。卷三。嘔吐》).2.敷足心法(1)鮮地龍數條,搗爛敷兩足心,用布包扎.適用于熱嘔(《中醫外治法》,曹欣榮,詹永康編).(2)用蓖麻仁30克搗爛敷兩足心,治嘔吐不止(《同上》)。(3)用雞蛋清調綠豆粉敷足心,可治熱嘔(《同上》)。3.敷石門穴法 田螺數個去殼,加食鹽少許搗爛,敷臍下石門穴一小時。適用于溫熱病嘔吐(《同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