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遺精 一.心動神浮,火擾精泄證:寐少楚多,心中煩熱。楚而遺精。精神不振,體倦乏力。頭暈目眩。怔忡心悸,健忘善恐。掌烙心煩,口干。小溲短赤。舌本紅,脈虛數。脈 細澀。1君相火旺:1黃連清心飲合三才封髓丹;黃連12g,生地12g,當歸15g,甘草9g,酸棗仁20g,茯神15g,遠志15g,人參20g, 蓮子肉15g,天冬15g,熟地20g,黃柏15g,砂仁12g。此方為(黃連清心飲加三才封髓丹) 積思不遂,心神浮越證:見色動情,積思不遂,心動神搖,精不安舍,主證積思多楚,楚中泄精,日久可兼失寐、夜煩、心神不寧,或精神恍惚、健忘、心悸易驚等癥。2安神定志丸;朱砂0.5克(沖) 茯苓6克 茯神6克 人參6克(焗服) 遠志3克 龍齒3克 1.如兼挾痰熱,胸悶苔膩者,加栝蔞、竹茹等,以清熱化痰; 2.如驚悸、失眠較重,加琥珀、牡蠣、磁石等,增強重鎮安神之力; 3.如心中煩熱,懊懊者,加山梔子、蓮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煩之功。 用心太過,心不攝腎:心主存神,氣交于腎,勞心誦讀,曲運神機則心氣受耗,氣不攝精,主證楚遺時作,失眠、多楚,或兼心悸易驚,健忘神倦,黃色蒼白、氣短自汗盜汗、舌質嫩、脈細無力等癥。治宜益氣寧心,3妙香散;麝香0.3克(粉服) 煨木香7.5克 姜山藥3克 茯神3克 茯苓3克 黃芪3克 炒遠志3克 人參1.5克 桔梗1.5克 炙甘草1.5克 辰砂0.9克(另研粉,沖服) 加減:1. 若遺精頻作不愈,傷及腎元,成為脾腎兩虧,此時就要兼治下焦可加入菟絲子、山萸肉等,;2. 若中氣不升,兼有頭暈目眩,可改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中氣。心血暗耗,陰不斂陽證:勞心思慮,久則傷及心血,心中陰不斂陽,神浮精動,主癥楚遺時作,怔忡健忘、心悸夜煩,或見自汗盜汗,心口生瘡,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癥,治宜養陰配陽,收斂心氣。4天王補心丹;人參1.5克(焗服) 酸棗仁3克 當歸3克 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麥門冬3克 天門冬3克 遠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參1.5克 元參1.5克 桔梗1.5克 燈心草1.5克 1.失眠較重者,可酌加龍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鎮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龍眼肉、夜交藤以加強養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遺精滑泄,可酌加金櫻子、芡實、牡蠣等以固腎澀精。肝虛熱郁,擾動心神:心膽氣虛,心神不安,則精氣不寧,癥見心慌、膽怯,遺精多夢,觸事多驚,夜常失寐,煩悶眩暈食少惡心口苦吐涎,苔白或膩,脈細參弦,治宜安神定志,和胃清熱,5十味溫膽湯加減 ;半夏15克枳實15克白茯苓7.5克炒酸棗仁3克遠志3克甘草炒北五味子3克熟地黃3克黨參3克甘草1.5克 心腎不交 證候 夢遺時作,虛煩不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舌質紅,脈細數。6三才封髓丹加減;天門冬5克 熟地5克 生曬參5克 黃柏30克 砂仁15克 炙甘草7.5克加減1. 若心腎不交,火灼心陰者,可用天王補心丹加菖蒲、蓮子以滋陰安神;2. 若久遺傷腎,陰虛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黃丸或大補陰丸以滋陰瀉火。3. 心腎不交多因心火亢盛,心腎陰虧引起,臨證時必須辨明心火亢盛和腎陰虧損的孰輕孰重,才可決定以清心火為主還是 以滋腎陰為主。 久遺傷腎,陰虛火亢:遺久傷腎、火亢未已,心動精搖,多楚遺精,或無夢自遺,腰酸頭眩,咽干,或兼顴赤盜汗,午后身熱,苔薄質紅,脈弦參數。7知柏地黃丸;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8大補陰丸;鹽知母12克 鹽黃柏12克 酒熟地18克 炙龜板18克 豬脊髓一條 生姜3片 1.陰虛較重者,加麥門冬、麥門冬以潤燥養陰; 2.陰虛盜汗者,加地骨皮以退熱除蒸; 3.咯血、吐血者,加仙鶴草、旱蓮草、白茅根以涼血止血; 4.遺精者,加金櫻子、芡實、桑螵蛸、潼蒺藜以固精止遺。 二.濕熱下注,熱擾精室證:遺精時作。尿色熱赤渾濁,溺澀不爽、余瀝不凈。口苦而渴、心煩少寐,口舌生瘡。脘腹痞悶,惡心泛惡。勉強固澀,則諸證轉加。莖中作痛、精溺隨下。苔濁膩,脈濡數。9程氏萆薢分清飲;川萆薢6克 炒黃柏1.5克 石菖蒲1.5克 茯苓3克 白術3克 蓮子心2克 丹參5克 車前子5克 加減:1. 若濕熱流注肝經者,宜苦泄厥陰,可用龍膽瀉肝湯以清利肝膽濕熱;2.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濕注于下,與下焦相火蘊結所致者,宜升清化濕,可用蒼白二陳湯加黃柏、升麻、柴胡 脾乏升清、濕注于下:飲食不節,或中氣不升,則精微不化,脾精不斂,流注于下。癥見遺精時作,胸腹滿悶,口苦或淡,渴不多飲,頭暈肢困,飲食不馨,苔濁、脈弱。治宜升清化濁,收斂脾精。10蒼白二陳湯加減;半夏6克陳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蒼術6克白術6克黃柏9克升麻3克柴胡5克 生姜6克 紅棗2枚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2.寒痰加半夏、姜汁;3.火痰加石膏、青黛;4.濕痰加蒼術、白術;5.燥痰加栝蔞、杏仁;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10.寒痰加干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15.如以寒痰凝滯為主,則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助溫化寒痰。11豬肚丸;豬肚1具(制如食法) 黃連 粱米各150克 栝樓根 茯神各120克 知母90克 麥門冬60克濕注肝脈,熱蘊厥陰:濕氣下流與下焦相火,互相蘊結,肝火不泄,擾動精室,癥見夢遺,精滑,口苦脅痛,小便短赤臭穢、或兼淋濁、下部濕癢,苔濁或黃、脈弦。治宜苦泄斂陰、利濕泄熱。12封髓丹;砂仁30克 黃柏90克 炙甘草21克13龍膽瀉肝湯;酒龍膽草6克梔子9克炒黃芩9克澤瀉12克木通9克車前子9克當歸3克 酒生地黃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 2.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黃,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4.肝經濕熱,帶下色紅者,可加蓮須、赤芍。 5.肝火上炎致頭痛眩暈,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葉。 6.木火刑金,見咳血者,可加丹皮、側柏葉。 腎氣閉郁,敗精凝滯:腎主攝精,精之或斂或泄,皆主于腎濕熱下注,則腎氣閉郁,離位的敗精泄排未盡,阻礙腎氣蟄合之職,于是精之斂、泄無主,混雜而下。癥見夢遺時作,精滑自流,莖中癢痛、余瀝不盡,或有窘迫,14豬苓湯;豬苓9克 茯苓9克 阿膠9克(包) 澤瀉9克 滑石9克 1.本方用于熱淋、血淋屬熱輕而兼陰虛者。 2.若治熱淋,宜加梔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 3.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 15威喜丸;白茯苓120克 豬苓7.5克 黃蠟120克(包) 經絡郁火、脊心熱遺:熱郁經絡,恍惚膈熱,至夜則脊心中烙熱而夢遺,,導赤散;生地5克 竹葉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 2.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濕注于下,與下焦相火蘊結所致者--16蒼術二陳湯;蒼術12克半夏5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1.外感風寒,皮毛閉塞,肺氣失宣,生痰阻肺,惡寒發熱,無汗身痛,咳咯泡狀痰液,二陳湯加杏仁、紫蘇各9克,荊 芥、防風各12克,其效頗佳。若還有喘,則更加麻黃6克。 2.痰濕引動內風上擾致頭暈,自感周圍諸物轉動,不能睜目,惡心欲吐,苔白膩二陳湯加天麻、白術各15克,澤瀉、生 姜、大棗各9克。取二陳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白術、澤瀉健脾除濕;天麻平肝熄風;姜、棗助二陳和胃也。 3.痰濕困脾,常見頭暈目眩,四肢倦怠,食少乏味,甚則大便稀溏,苔白厚。用二陳湯加蒼術12克,厚樸18克,黨參、 白術各l 5克,藿香、白豆蔻各9克。 4.痰濕阻肺,咳嗽痰多,微帶黏稠,易于咯出,胸悶氣喘,苔白膩,。用二陳湯加蘇子、白芥子各9克,萊菔子15克,或 更加蒼術、厚樸各12克治之,常獲捷效。 5.肺中痰濕化熱,咳咯黃痰,甚至咯腥臭膿痰,舌質紅,苔黃厚膩。用二陳湯加冬瓜子15克,蘆根18克,苡仁、魚腥草 各30克,桃仁、桔梗各9克,數劑即見效。 6.膽熱犯脾,脾失健運,生濕成痰,口苦心煩,失眠多夢,胸脅脹悶,繼而又見食少便溏,或咳咯黏痰,厭油口膩,苔 白微黃而稍厚,。可用二陳湯加竹茹12克,枳實18克,黃芩12克治之,不出3劑,即見顯效。 7. 由七情郁結致痰滯咽部而見咽中若有異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苔常或薄白,為梅核氣。用二陳湯加厚樸、香附子 各15克,紫蘇、佛手各9克,麥芽18克,獲效者亦眾。) 8. 若濕熱流注肝脈不泄者--龍膽瀉肝湯;龍膽草(6克)黃芩(9克)山梔子(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 (9克) 當歸(8克)生地黃(20克)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三.勞傷心脾、氣不攝精:勞傷太過。思索太過。遺精,過勞輒發。肢體困倦。食少便溏、面色萎黃。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脈弱。17妙香散;麝香0.3克(粉服)煨木香7.5克 姜山藥3克茯神3克茯苓3克 黃芪3克 炒遠志3克 人參1.5克 桔梗1.5克 炙甘草1.5克 辰砂0.9克(另研粉,沖服)加減:1. 若遺精頻作不愈,傷及腎元,成為脾腎兩虧,此時就要兼治下焦,可加入菟絲子、山萸肉等,不可單用補益心脾之法;2. 若中氣不升,兼有頭暈目眩,可改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中氣。思索太過,郁傷脾氣:勞心思虛,損傷脾氣,氣不生血,心脾兩虛。癥見遺精頻發,勞神便作,頭暈心悸,健忘少寐,面色萎黃,體倦食少,驚悸盜汗,苔薄質淡,脈細無力。18歸脾湯;人參3克 白術3克 茯苓3克 炒酸棗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黃芪3克 遠志3克 木香1.5克 當歸3克 龍眼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1.如果脾虛發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清陽下陷,腎氣不清:中氣不升,則濁氣下注,使腎氣不清,封蟄失職,癥見勞則遺精,四肢倦怠,動常氣短,食少乏味,身喜近衣、大便溏薄,苔白,脈浮大虛軟,治宜升清益氣,健運精微,19補中益氣湯加減;人參3克(焗服) 白術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姜2片 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四.腎虛滑脫、精關不固證:精滑早泄。腰酸膝軟,發落齒搖。眩暈耳鳴,健忘失眠。低熱顴赤,五心潮熱、咽干。腎水虧虛,相火易動:腎中水虧則火不能秘,火動則精泄,久則精滑腎氣更虛。癥見遺精滑精,腰酸神倦、耳鳴、頭暈目眩、口咽發干,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脈弦細數,治宜滋水制火,涵陰斂陽,20六味地黃丸;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1.陰虛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參、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 2.兼納差腹脹者,加焦白術、砂仁、陳皮等以防滯氣礙脾。 左歸飲;熟地9-30克 山藥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久遺傷腎、精髓耗損:滑精空虛,癥見滑精久頻、精薄如水、腰腿痿軟,頭昏目暗、耳鳴失聰、失眠健忘、神智遲鈍、面色枯槁、發枯齒落、舌淡少苔、脈弱細澀。21左歸飲;熟地9-30克 山藥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龜鹿二仙膠;鹿茸10克 龜板10克 人參1.5克 枸杞子2克 1.頭暈目眩者,加杭菊花、明天麻以熄風止眩; 2.遺精頻作者,加金櫻子、潼蒺藜以補腎固精。久遺精滑,腎關不固:各型遺精日久、精關不固、滑精連連,均宜補腎固攝,22水陸二仙丹;金櫻子、芡實各等分23金鎖固精丸;蒸芡實6克 蓮蕊須6克 炒沙苑蒺藜6克 炙龍骨9克 鹽煅牡蠣9克 蓮子肉6克(包) 1.腎陰虛者,加女貞子、龜甲等滋養腎陰; 2.陰虛火旺,加生地、丹皮、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 3.腎陽虛損,加鹿角霜、補骨脂、巴戟天以溫腎固澀; 4.腎精虧虛,加熟地、紫河車以填補腎精; 5.肝陽偏亢,加石決明、代赭石、白芍等平肝潛陽; 6.心火 偏旺,加黃連、麥冬等清心安神; 7.脾氣虛弱,加黨參、白術、山藥等健脾補氣; 8.腰膝酸痛者,加杜仲、續斷以補腎壯腰; 9.兼見陽痿者,可加鎖陽、淫羊藿等壯陽補腎; 10.大便干結者,可加熟地、肉蓯蓉以補精血而通大便; 11.大便溏泄者,加補骨脂、五味子以固腎止瀉; 12.若欲增強固澀力量,則加五味子、金櫻子、菟絲子之類。24秘精丸;菟絲子、山萸肉、家韭子(炒)、熟地黃、煅龍骨、煅牡蠣、五味子、桑螵蛸、白石脂(煅)、炙甘草 加減:1. 若滑精頻繁者,加芡實、金櫻子,或合金鎖固精丸、水陸二仙丹;2. 若腎氣虛已發展為腎陽虛,可選用右歸丸加減,藥用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枸杞子、當歸、菟絲子、杜仲、仙茅、仙 靈脾、芡實、刺猬皮;3. 若以腎陰不足,則可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飲、或左歸丸加減;4. 若病由心腎不交發展而來者,在補腎固精基礎上佐以寧心安神之品,如茯神、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等。25桑螵蛸散;桑螵蛸3克 遠志3克 菖蒲3克 龍骨3克 人參3克 茯神3克 當歸3克 酥龜甲3克 1.若腎陽虛者,加巴戟天、補骨脂、菟絲子溫補腎陽; 2.若遺精,脈細弱者,可酌加山萸肉、沙苑蒺藜以固腎澀精; 3.糖尿病之小便頻數,可加懷山藥、山萸肉以固腎填精; 4.神經衰弱之滑精,健忘、心悸、失眠等,可酌加五味子、酸棗仁等以養心安神。26斑龍丸;鹿角膠250克 鹿角霜250克 柏子仁250克 菟絲子250克 熟地黃250克 白茯苓120克 補骨脂120克1.如見陽損及陰者,加龜板、鱉甲、枸杞子,2.心腎兩虛者,加麥冬、人參、遠志;3.脾腎兩虛者,加淮山藥、芡實、石蓮肉。4.凡見咽干口燥、舌紅苔黃等屬陰虛火旺者,忌用本方;5.納呆口苦、胸悶苔膩者,也不宜服用。【(1)前列腺肥大癥 以本方加肉桂為基礎方,可治療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后余瀝不盡癥。 如小便混濁者,加萆蘚、益智仁;小便不暢者,加牛膝、車前子。 (2)精液異常癥 以本方加天門冬、人參為基礎方,治療遺精以及精于數量不足、存活率低、活動力差, 或精液不化以及無精于等精液異常癥。如見少腹冷痛者,加小茴香、臺烏藥、上肉桂;大便溏薄者, 加附子、白術、淮山藥(《實用中醫內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3)性機能減退癥 以本方加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為基礎方,治療男子陽痿早泄、 女子性欲淡漠等性機能減退癥,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孕、不育癥。如見下肢清冷者,加肉桂、肉蓯蓉、鎖陽; 毛發枯槁、經血稀少者,加當歸、龜板、紫石英、石楠葉;帶下清稀如水者,加芡實,淮山藥。 (4)糖尿病 以本方加淮山藥、山茱萸、芡實、金櫻子為基礎方,治療糖尿病引起的尿頻尿多、尿色清長、飲一溲二、 腰酸肢軟、神疲乏力等癥。如見口干欲飲者,加天花粉、鱉甲;目花頭暈者,加枸杞子、白芍。 (5)夜尿增多癥 以本方加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為基礎方,治療老年性夜尿增多癥。如見氣短面浮神憊者,加人參、 淮山藥、白術;大便溏薄者,去柏子仁,加附子、肉桂;尿后淋瀝失禁者,加五倍子、桑螵蛸、煅牡蠣。】陰陽兩傷,下元虛憊:滑精日久,陰傷及陽、癥見滑精不固,甚至聞見精出、在上述腎陰虧虛癥外,可兼見陰冷精薄,形寒肢冷,尿頻、氣短,或見面目虛浮,陽痿不用,苔白舌淡胖嫩、脈沉遲澀,兩尺無力。27右歸丸;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膠6克 菟絲子6克 姜杜仲6克 當歸4.5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 單方驗方 1.蓮子,白茯苓,等分,為末,白湯調服(《普濟方》)。功能清火養心,主治心火擾神,夢遺泄精。 2.茯苓丸.白茯苓為末,每服工2克,粳米湯調下,間用溫熱水調下,空心食前臨臥,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功能清心泄濁,治心虛夢泄。 3.遠志、龍骨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朱砂成衣,每服三十丸,蓮子湯下(《本草綱目》)。功能清心寧神 收澀,主治勞心夢泄。 4.豬肚丸.白色苦參90克,白術150克,牡蠣120克,為末。為雄豬肚一具,洗凈。砂罐煮爛。石臼搗和,藥干則入 汁,丸如小豆大。每服四十九丸,米湯下,曰三服(明。龔居中《紅爐點雪》)。功能健脾利濕泄濁,主治脾濕不 升,夢遺時作。 5。真珠粉丸,黃柏(炒),蛤粉各500克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100丸,空心溫酒下(《潔古家珍》)。功能補陰 降火,主治相火遺精。 6.豬苓丸。半夏30克,洗十次,切破。以木豬苓60克,同炒黃,出火毒,去豬苓,入煅過牡蠣30克,以山藥糊丸、 梧子大,每服30丸,茯苓湯送下(出《本事方》)。功能利濕導泄腎濁,主治腎中濁氣滯郁遺精。 7。茯菟丸.菟絲子150克,白茯苓90克,石蓮肉60克,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湯下(《太平 惠民和劑局方》)。功能清心補腎。主治思考太過,心腎不攝夢遺。 8.桑螵蛸散。桑螵蛸一味,焙為末,酒漿調服3克(《理虛元鑒》)。功能收斂腎氣,主治腎氣不攝夢遺精滑。 9。玉鎖丹。茯苓120克,龍骨60克,五倍子180克,為末,水糊為丸,每服四十丸,空心用鹽湯吞下,日進三服(《太 平惠民和劑局方》)。功能收攝澀精,主治精氣失攝遺精。 . 10.治虛勞尿精方。韭子二升,稻米三升,上二味,煮粥,取汁六升,為三服(《備急千金要方》)。功能補腎澀精。 11.鹿角霜60克,生龍骨(炒)牡蠣(煅)各30克,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湯下四十丸(《普濟方》)。功能溫腎攝 精。治久遺腎虧精滑。 12。北五味子500克,洗凈,水浸,去核,再以水洗,核取盡,余味通置砂鍋中,布濾過,入好冬蜜3000克,炭水慢 熬成膏,瓶收五日,出火毒。每空心服一,二匙(《紅爐點雪》)。主治腎虛遺精。藥膳方選 l.保精湯。芡實、山藥各30克,蓮子15克,炒棗仁9克,茯神6克,人參3克(或用臺黨參9克)水煎,先將湯飲之后, 加白糖15克,拌勻連渣同服(陳士鐸《石室秘錄》)。功能安神止遺。 2.金鎖玉關丸.藕節、蓮須、蓮子肉、山藥,白茯苓,白茯神各60克,為末。用金櫻子二斤錘碎,水一斗,熬八分 ,去渣,再熬成膏,入小麥和藥,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本草綱目》)。功能養心實脾、澀精止遺 。按。此方前七味,可取煮粥代膳。金櫻子膏白湯化服,亦擅澀精。 (三)外治藥選 陽事易舉,夢遺時作,元明粉適量,研細,每臥時放手心內,兩手合住擦之,其粉白化,每日一次(《民間靈驗方》)單驗方 (1)刺猬皮,瓦上焙干,研為細末,每晚服2~3g。 (2)韭菜子,每晚吞服20~30粒,淡鹽水下。適于腎氣虧虛滑泄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