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顏乾麟撰稿
顫證是指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輕者僅有頭搖,或限于手足或單一肢體輕微顫動;重者全身顫動,四肢扭轉痙攣,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顏德馨教授擅長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疑難雜證,對顫證主張從“瘀血生風”論治,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將其經驗整理如下。
1瘀血致顫病機
從歷代文獻的記載來看,顫證多從風或從虛論治。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證治準繩·雜病論》云:“顫,搖也;振,動也。經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孫一奎《赤水玄珠·顫振門》指出:顫證的治療原則為“清上補下”。
顏德馨教授認為,顫證多由瘀血作祟,其多屬筋脈病變。心主血液以養脈,肝主氣機疏泄以濡筋,若氣滯血瘀,血氣不能滋潤筋脈,則顫振頻發。其病因病機或因情志不遂,肝郁氣滯,導致氣滯血瘀,引動內風而成;或挾風痰內阻,瘀滯脈絡,以致瘀血內生,筋脈失養而成;或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致使助濕生痰,日久致瘀,筋脈失養所致;或因年老久病,肝腎精血不足,造成血澀致瘀,風陽內動,筋脈失養,而致顫證;或由于外傷引起瘀血內阻,絡脈不通,虛風內動,上擾清竅,筋脈失養而為顫證。
2顫證從瘀論治
顏老治療顫證推崇氣血學說,在古人“血虛生風”的理論上創立“血瘀生風”的觀點,遵遁“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重要治療原則,主張運用活血化瘀、祛風通絡之劑治療顫證。臨床習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化裁。根據患者的表現隨癥加減,每每能獲良效。血府逐瘀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特點是活血化瘓而不傷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氣。諸藥配合,使血活氣行,瘀化熱消而肝郁亦解,諸癥自愈。常用藥物如: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芎、生蒲黃、柴胡、積殼、桔梗、熟大黃等。若肝陽偏亢,則加龍骨、牡礪、磁石以潛陽熄風。陰虛陽亢則予鱉甲、龜甲等滋陰潛陽之品。瘀血日久可加用搜剔脈絡瘀血之水蜓、全蝎、蜈蚣、土鱉蟲等。臨床上辨證施治,隨癥加減,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3驗案舉隅
例1:馮某某,女,54歲,2003年11月20日初診?;颊哂?988年有顱腦外傷史。自1998年起出現頭部、四肢顫抖,且呈進行性加重,近1年來出現口齒不清,心煩、舌麻,大便不暢,舌紫、苔薄,脈小弦。1年前曾進行脾切除術。體檢:肌力正常,未引出錐體束征,四肢共濟差,指鼻試驗(+),頭顱MRI檢查示:小腦輕度萎縮。診斷為小腦萎縮,小腦變性??紤]瘀濁挾風交于清陽之巔,絡脈不通而致震顫。藥用:磁石(先煎)30g,鱉甲(先煎)15g,丹參15g,赤芍9g,生蒲黃9g,蘇木9g,靈芝15g,石營蒲9g,全蝎1. 5g,娛蛤2條,桃仁9g,川芎9g,熟大黃4. 5g,葛根9g,水蜓3g,水煎服。2周后,震顫小安,再守前法,上方改熟大黃為6g,加百合15g。2個月后,患者癥狀已趨安定,震顫明顯減輕,舉步穩定。按:本例為外傷引起的顫證,病程較長。久病有瘀,瘀血生風。故取眾多活血化瘀之藥,并配以水蜓、全蝎、蜈蚣等蟲蟻之類藥以搜剔經絡之瘀血,頑疾得以好轉。
例2:王某某,男,62歲,2002年10月24日初診?;颊哂懈哐獕翰∈方?0年。2000年9月起出現右側肢體震顫,1年后病情逐漸加重,行走乏力,言語含糊不清,血壓170/ 120mmHg,診斷為帕金森病。近因肢體震顫加劇,伴有緊掣,步行無力,甚則萎而不舉,語睿不清楚,視物不清,形體較胖,舌紅苔薄,脈細數。此為肥人多痰與肝家瘀熱互結,筋失所養,治當清化瘀熱、柔肝養筋。藥用:當歸9g,白芍9g,木瓜9g,磁石(先煎)30g,鍛龍骨、牡礪各30g,蠶砂9g,千年健9g,伸筋草9g,牛膝9g,丹參15g,絡石藤9g,稀簽草15g,紅花9g,白術9g,制地龍4. 5g,水煎服。2周后,震顫小止,語睿已輕,頭昏,舉步無力,神萎多痰,舌紅苔白,脈細弦。此乃肝風與痰痕交搏,治擬益氣化痕、補血滋陰。上方去磁石、龍骨、牡蝸、蠶砂、牛膝、稀簽草、地龍,改丹參30g,伸筋草15g,再加人虎杖30g,鉤藤9g,黃蔑30g,熟地黃15g,龜甲(先煎)15g,山藥20g,健步虎潛丸(吞)9g。又服2周,震顫減輕,隨診加減,病情穩定。按:本例為肝腎陰虧,氣虛血瘓。方中龜甲、熟地黃、當歸、白芍育陰填精為主;肺主一身大氣,故加黃蔑大補元氣,并冀氣旺生血;丹參、紅花、虎杖等活血化痕,疏通經脈。諸藥合用,使氣血得充,髓海得養,筋得濡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