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11歲,長春市人,學生,2007年2月1日初診。病歷號:007020101。患者半個月前到吉林市冬令營,滑雪受涼,通宵玩耍,飲食多種小食品、飲料,回家后即發熱,咽痛,流清涕,體溫38℃,腹痛。初在省內某大醫院經專家診察后按腹痛治療3 d無效。后經化驗,專家診察確診為過敏性紫癜,應用激素等住院治療12 d,癥狀、體征消失后出院,回家后復發,經介紹于今日來診。查雙側下肢、踝關節處布滿紫癜,舌淡紅,苔薄黃,脈數,既往有便秘史,嗜肉。中醫診斷為肌衄,證屬血熱為主,治以活血化瘀,疏風清熱。處方:桂枝5 g,白芍5 g,柴胡8 g,防風8 g,生甘草30 g,烏梅10 g,五味子10 g,大薊30 g,三七10 g,茜草30 g,蒲黃10 g,金銀花5 g,連翹25 g,大黃10 g,玄參30 g,側柏葉30 g。每日1劑,水煎服。3劑后紫癜色淺,未再出現。共治療20 d后紫癜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
本病患者治療方法和用藥奧妙主要為:
①辨證:根據雙側下肢、踝關節處布滿紫癜,舌淡紅,苔薄黃,脈數而判斷為血熱。
②剖析病因病機為立法選方用藥提供依據:在感受外邪、通宵玩耍、飲食失節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導致脾胃心失調是病因要點;脾胃同屬中焦,肌肉又為脾胃所主,若過食辛辣厚味或食入不潔之品傷及脾胃,一方面滋生濕熱,濕熱內蘊,熱傷脈絡;另一方面脾胃統攝失職,血不循經而溢于脈外,中焦濕阻,氣機不利,不通則痛,故可伴有腹痛。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深入營血,熏灼血脈,導致血液妄行,血溢于脈外,是病機要點。從而概括為證屬血熱為主,兼有瘀血阻滯,外感,故選桂枝湯為主涼血解毒,兼以活血化瘀,疏風清熱。
③用藥點睛之處:一為整方功效為涼血解毒,兼以活血化瘀,疏風清熱,二為在符合辨證論治前提下針對腹痛便秘之對癥論治。“小兒陰常不足,陽常有余”,清血中之熱,加用涼血、活血的藥物,可使療效更強,作用更快。烏梅入肺,肺合皮毛,又有抗過敏功效,斂陰而能止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用蒲黃、茜草、大薊、大黃、三七涼血、活血、止血。大黃“止血而不留瘀,尤為妙用”“入血分,破一切瘀血”,善清熱解毒,更可蕩滌污濁之邪,使邪之去有出路,從而減少體內毒素的吸收,消除胃腸道的致敏物質。研究表明,大黃可以通過抑制環氧化酶代謝產物合成,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環;大黃又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能防治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減少本病的復發率;同時具有拮抗劑樣作用,而能抗原微生物、抗內毒素、抗炎、防治早期腎損害、調節免疫等;更重要的是大黃能祛瘀生新,消除瘀血,減低毛細血管脆性及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損傷臟器和組織的修復,從而達到根本性治療的目的。生甘草既調和諸藥又可清熱解毒,與芍藥、五味子、烏梅相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同時有統攝收斂止血之效。諸藥相配,共奏涼血解毒,疏風清熱之效,使血熱得清,毒熱得解,瘀血得除,則紫癜自消。堅持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在強調中醫特色同時重視西醫診斷并注意吸收應用現代中醫藥研究成果是金東明教授治療此頑證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