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法]
葛根30g、炙甘草6g、黃芩9g、黃連9g。先煮葛根,再加諸藥,煮成分兩次溫服。
[方證]
1.發熱,微惡寒或不惡寒,或胸中煩熱,或午后高熱,頭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煩,心悸,或項背拘急,或胸悶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滯不爽,或臭穢,或肛門灼熱,上脘痞痛。
3.舌邊尖偏紅,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而膩,脈滑數。
[現代應用]
1. 以腹瀉為主訴的疾病,如急性腸炎、痢疾、小兒中毒性腸炎等多見本方證。
2.熱性傳染病如腸傷寒、乙型腦炎、痧疹、麻疹等也有使用本方的機會。
3.葛根有擴張心腦血管的作用,因此,本方又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腦動脈硬化癥、頸椎病、高血壓等出現胸悶、頭暈的場合。
4.其他還用于神經官能證、更年期綜合征、脫肛、中風、脊髓炎、濕疹,糖尿病、頭痛、失眠、口瘡、盜汗等疾病。
[經驗參考]
《神農本草經》謂葛根主“身大熱”,謂黃連主“腸辯”、“下利”,謂黃芩主“腸癖”、“泄利”。因此,本方在臨床上多用于外感性、腹瀉性疾病。這些疾病既可以是胃腸道本身的感染,也可以是其他部位感染造成的中毒性腹瀉。如《橘窗書影》云:“凡大熱下利挾驚者,葛芩連也;昏睡不醒者,為重證;下利劇者,亦葛芩連也;緩者,葛根加黃連”。丹波元堅說:“此方移治滯下有表證,而未要攻下者,甚效”。《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云:“用于小兒疫利屢有效”。“疫利”可以理解為中毒性痢疾,如矢數道明治療一4歲男孩,突然發熱40°C,意識不清,瀉下臭味之粘液便,呈現所謂促脈。與葛根黃連黃芩湯,發熱逐漸下降,下利亦減少。第3日熱退。第4日訴口渴,但水入口即吐,因有煩躁與小便不利,故與五苓散,嘔吐立刻停止而痊愈(們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本方治療腹瀉病,除了與黃連、黃芩的止利有關外,葛根的“升清”作用也不容忽視。外感病,即使沒有腹瀉也町以使用本方,如胡天雄治療流行性感冒,凡是出現壯熱、頭痛、面赤、氣粗四證者都可以使用本方,并認為其療效優于銀翹散和桑菊飲(《中醫臨床家·胡天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07)。
從葛根性“升”的特點來看,本方又可用于脫肛。脫肛雖不同于腹瀉,但二者的病勢都是向下的,而且腹瀉病久也可導致脫肛。胡獻國治車某,男,52歲,1984年5月6日初診。主訴脫肛兩月余,三月前患肝硬化腹水住某院內科,經護肝、利尿、維持水電解平衡等處理,腹水消退而出院。因便意頻頻,臨廁努掙而使直腸下垂。近來逐漸加劇,始則用手推后可以還納,以后手推也難以還納。曾以補脾益氣、升陽舉陷之補中益氣湯治療月余未見起色。珍見胸悶腹脹,煩熱口苦,肢體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邊尖紅,苔中心黃膩,脈弦滑數。四診合參,當屬濕熱之邪阻滯腸胃,氣機升降失常所致。治以清熱化濕,疏利氣機。處方:葛根30g、黃芩10g、黃連10g、甘草5g、木香5g、麻仁15g、杏仁10g,5劑。一周后復診,患者胸悶腹脹減輕,大便通暢,便后直腸能自行還納。藥既對證,效不更方,宗上方調理半月,脫肛痊愈。隨訪一年,未見復發(北京中醫雜志,1987;2:36)。
陸九芝說:“(本方)不專為下利設”。黃連、黃芩除了治利以外,更有瀉火作用;葛根主“身大熱”,本方用葛根達半斤之大,因此,對于一些非外感性的自覺發熱也可使用本方。更年期綜合征病人出現感覺發熱、面紅耳赤等“上火證”也有應用本方的機會。如楊廣靜治馮某,女,48歲,1987年10月15日初診。自述近半年來時有面部及全身烘熱,繼而汗出熱退如常人,每日發作數次,不分晝夜。因服知柏地黃丸,其熱較前加重而來我科求治。來診時正值發癇,證見面紅耳赤,頭部汗出,口淡不渴,二便正常,月經先后無定期,肌膚微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有嗜辛辣厚味習慣。此乃濕熱內蘊,熏蒸頭面肌表所致。治當清熱利濕,佐以涼血,以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15 8、黃芩log、黃連10g、甘草6g、紫草10g、蒲黃10g,3劑,水煎服。二診自述發熱減輕,次數減少,繼服5劑而愈(國醫論壇,1989 33:37)。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連、黃芩都有降血壓的作用,因此,本方還可以迨療高血壓病。如飯野健氏治一60歲婦女.因高血壓病6年,左眼底出血,左半身知覺麻痹。最近感冒后,無食欲,出冷汗,大便軟,心下痞硬,在右臍旁有瘀血之壓痛點。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一周,諸癥好轉,兩周后血壓基本正常(130/90毫米汞柱)(日本東洋醫學會志,11卷4號)。需要指出,并非所有的高血壓病都能使用本方。那些形體肥胖、面色通紅、結膜充血、舌質堅老的病人才比較適合應用。葛根主“項背強(僵)”,因此,對于高血壓病伴有頸項不舒的病人本方更為合適。
惲鐵樵認為木條方證比較簡略,其中或有錯簡。編者認為,正確認識好葛根證與芩連證可以補充認識上的不足。茲結合編者的研究作相關淪述。葛根證:根據原文,不難看出,仲景使用葛根多見于項肯強兀兀及下利。項背強兀兀,指后頭部至后背部的肌肉拘急強痛。有時范圍可達到腰部。同時多伴頭痛,頭昏等。患者有主訴頭項強痛者,若用手指沿其風池穴往下向脊柱兩側用力按壓,常可觸及凝結攣急或痛點。下利有輕重之分,輕者僅大便溏薄,或時干時溏;重者為泄瀉不止。臨床可見這種患者的大便經常溏薄,呈慢性化。四肢肌肉并見松軟而背部反強痛拘急。項背強兀兀一證非葛根證所獨有,下利更非葛根證所獨有。若下利而兼項背強痛者則為葛根證所獨有。黃連證:黃連主治心中煩熱而兼心下痞者,旁治腹痛、嘔吐,下利、脈促、血證。心中煩熱包括煩躁不安,焦慮、緊張、注意力不集中、身體熱感、胸中苦悶感、心悸動感、脈數以及入睡困難、多夢、早醒等證。心下痞指胃脘部不適感、隱痛、脹痛或灼痛、并伴有口苫、噯氣、惡心、嘔吐等證。按壓上腹部常有輕度彌漫性壓痛。此外黃連證有獨特的舌象,可稱之為黃連舌,即舌質堅老暗紅,舌苔黃膩而厚。只要煩痞同見并有此舌象,即可放膽使用黃連。相反若舌質淡紅胖嫩,舌黃薄白或無苔者,黃連就應慎用。黃芩證:黃芩主治煩熱而出血,旁治心下痞、下利、千嘔、胸脅苦滿。煩熱多為手足心煩熱,胸中悶熱為明顯,與黃連證的煩熱略有不同。對心下痞而吐血、衄血者,則非黃芩不可。其所治的下利,當以血痢為主。葛根芩連湯以葛根、黃連、黃芩同用.則其方證亦是以三種藥證為主體的。凡以項背強痛不舒,下利便溏伴心中煩、心下痞為主證,并見舌質堅老,苔黃膩者,不淪何病,皆町考慮用本方化裁。若脈沉遲或微弱證屬虛者,不宜用本方。
應用本方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相關方證的比較。本方證和白虎湯證都有發熱、大汗出、口渴等熱象,但本方證以上火證和腹瀉為特點,且舌苔多黃膩,而白虎湯證則多為舌面干光無苔。但在早期腹瀉不是很明顯時,容易混淆。如岳美中先生治一3歲流行性乙腦患兒,表現為高熱、有汗、口渴、面赤、唇干、嘔吐,舌苔黃而潤,大便日二次,微溏,脈數。初辨為暑邪入陽明氣分,用白虎湯加味,高熱不退,便溏加重。后仔細辨為本方證,以原方二劑,高熱退,大便轉佳(《岳美中醫學文集》,2000,392)。本方的腹證與瀉心湯相似,也可表現為心下痞,或痞硬,或心下悸,也要仔細鑒別。葛根湯也主利,但其兼有表證,證下利程度也比不上本方證。二是葛根用量宜重,通常在30g以上,尤其治頭痛、頸項強痛、腰背拘急疼痛等病癥,葛根可達60~100g以上,而且要先煎。三是由于空調的廣泛使用增加了本方的應用機會。素有內熱或上火體質者享用空調過長,每每會見到頭重昏沉或頸項不舒,此時即可選用本方。
[原文點睛]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述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34條)
葛根半斤、甘蘋(炙);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注論精選)
許宏:太陽病桂枝癥,宜發肌表之汗,醫反下之,內虛協熱,遂利不止,脈促者,為表邪未解。不當下而下之所致也。喘而汗出者,即里熱氣逆所致。故用葛根為君,以通陽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黃連為臣,黃芩為佐,以通里氣之熱,降火清金,而下逆氣,甘草為使,以緩其中而和調諸藥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陽明大熱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不窮也(《金鏡內臺方議》)。
柯韻伯:太陽病,外癥未解而反下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脈微弱者,用桂枝人參湯。本桂枝癥、醫反下之,利遂不止,其脈促,喘而汗出者,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二癥皆因下后外熱不解,下利不止,一以脈微弱而心下痞硬,是脈不足而癥有余,一以脈促而喘反汗出,是脈有余而癥不足,表里虛實,當從脈而辨證矣。弱脈見于數下后,則痞硬為虛,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非甘溫無以止利而解表,故用桂枝甘草為君,佐以干姜參術,先煎四味,后內桂枝,使和中之力饒,而解肌之氣銳,是又于兩解中行權宜法也。桂枝癥,脈本緩,誤下后而反促,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屬于熱,與脈微弱而協熱利者不同。表熱雖未解,而大熱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藥所能和,亦非厚樸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氣輕質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出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內諸藥,解肌之力優,而清中之氣銳,又與補中逐邪之法迥殊矣(《傷寒來蘇集》)。
莫枚士:此方名冠以葛根,古必有以芩連二味為一方者,大黃瀉心湯,變即其方加大黃。此以黃芩、連治痢、葛根治喘,為表兩解法.乃陽明經邪入府之專方。用葛根與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同義;用黃芩與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與黃芩湯同義;用黃連與胃中有邪氣,與黃連湯同義,且據此方知芩、連蓋治上焦所致之熱痢也(《經方例釋》)。
尾臺榕堂:治平日項背強急,心胸痞塞,神悒郁不舒暢者,或加大黃;項背強急,心下痞塞,胸中冤熱,眼目牙齒疼痛,或口舌腫痛腐爛者,加大黃則其效速(《類聚方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