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89、復脈湯(炙甘草湯)
組成用法]
炙甘草15~30S、桂枝10—20 s、生姜10~20g、大棗20~30枚、人參10~15g、生地黃60~120g、麥冬15~20g、麻仁15~30g、阿膠10~15g。
(黃酒或米酒和水各半,先煎八味,去滓,阿膠另烊后兌入藥汁調勻,溫服,每日三次。不宜飲酒者,水煎亦可)。
[方證)
1.脈虛無力、三五不調。
2.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無苔。
3.倦怠、動悸、虛煩、頭昏、多夢或失眠、便秘。
[現代應用]
1,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心臟病出現期前收縮表現為心動悸、脈結代者;2.其他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復發性口瘡、干燥綜合征、一氧化碳中毒后遺癥、小兒汗證、肺結核、支氣管哮喘、青光眼、白內障、玻璃體混濁、腫瘤后期、皮膚皸裂等見有形體羸瘦、皮膚干燥者可以考慮使用本方。
[經驗參考]
從本方主治的經典條文來看,“脈結代,心動悸”無疑是心臟病的心律失常表現,其中又以早搏最為常見。心臟病的心律不齊是本方的主治方向。如周龍妹用炙甘草湯原方原量原煎服法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并各種心律不齊24例,服藥最少1劑,最多4劑,有效率達87.5%。藥物劑量據柯雪帆等用古代衡器(權)和量器直接核算,所得結論1斤=250g,1兩=15.625g(約減為15g),1升=200ml。處方:生地250g,炙甘草60g,生姜45g,黨參30g,桂枝45g,麥冬45g,麻仁60g,大棗3()枚,阿膠30e,黃灑1 000 R。煎服法:先將上述前8味藥浸泡于1600ml水中近2小[時,然后加入黃酒急火煎煮,滾后改為文火,約煎3小時大約煎到600mi時,去藥渣加入早巳浸泡烊化的阿膠,攪拌均勻,此時藥汁像稠厚的糖漿,分早中晚3次服用。休息1~2天再服第二劑,此間可將留F的藥渣再煎服一次。在此24例中,右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本法治療前也服用過為期不短的炙甘草湯及其加減方,然效不顯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藥物的劑量與是否用酒方面。可見黃酒是不可忽略的藥物。本方劑量之大,是臨床不多見的,經觀察有中數患者服藥后略有頭昏,想睡覺,但能承受,余無不良反應(上海中醫雜志,1989;5:36)。經方家曹穎甫也有豐富的治驗,他說“余用本方,無慮百數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證以心動悸為主。若見脈結代,則其證為重,宜加重藥量。否則,但覺頭眩者為輕,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動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脈必細小異常……”(《經方實驗錄》)。有時心臟本身并沒有器質性疾病,而是其他疾病造成心臟的節律失常也可表現為本方證,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臟神經官能癥等。《橘窗書影》載淺田宗伯治療一名四十歲婦女,傷寒后,心中動悸甚,咽喉時迫急而少氣,咽喉外壅腫如肉瘤(甲狀腺腫大),脈虛數,形體羸瘦如柴,腹內虛軟如貼(腹部凹陷),飲食不進。其父延余議方,余曰:舍炙甘草湯加桔梗,無適方也。連服其方,數旬動悸漸安,肌肉大生,咽喉壅腫自減,氣息爽快,悠閑散步,云之后無恙。淺田宗伯多年的經驗總結認為,炙甘草湯能滋養心血,滑潤脈絡,故不僅治動悸,而且對人迎(在甲狀軟骨外方,頸動脈搏動處)旁血脈凝滯,氣急促迫者,亦有效。另外,本方還用于其他疾病.如范文虎常用炙甘草湯治療赤眼、視覺模糊等屬于陰虛火炎者。炙甘草湯為范文虎常用方劑之一,他認為此方主要作用一是滋陰降火,二是治心悸,脈數或脈結代(上海中醫學院主編《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編者則將本方應用于治療一些腫瘤病人體質虛弱的情況,對于改善體質,提高生存質量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炙甘草湯治療心律失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本方并非主治一切心律失常。柯雪帆認為條文淡到“傷寒”二字,提示本方適于外感病造成的心律失常。而病毒性心肌炎恰恰符合這一條件,因而本方應當以病毒性心肌炎為首選疾病。二是脈結代和心動悸應當同時出現,前者是他覺癥狀,后者是自覺癥狀,表現為虛里怦怦跳動不能自己。如果單純出現脈結代而無心動悸則本方效果多不佳。至于脈象除了結代外,在頻率上既可以數,也可以遲。三是本方劑量要到位,尤其生地、甘草、桂枝更應大劑量。古之生地黃,即今之鮮地黃;今之生地黃,即古之干地黃。本方中的生地應為鮮地黃,由于鮮生地一般藥房不備,可用生地100g以卜;炙甘草也要20g以上,桂枝20~30g。岳美中先生對此有同感,《岳美中醫案集》“炙甘草湯治療心動悸脈結代”一文中談到了這個問題。文中說“……仲景方藥不傳之秘在于用量,隨處可以體會到,而此方尤顯”。《經方實驗錄》載“唐君居春申,素有心臟病,每年買舟到香港,就診于名醫陳伯壇先生,先生用經方藥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屬動以兩計。大鍋煎熬,藥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輒良已……”四是在煎煮的溶媒方面,一定不能忽視用酒的經典要求。本方煎煮時加“清酒”久煎,則酒力不峻,為虛家用酒之法。據現代藥理研究,加酒久煎,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析出,且地黃麥冬乃陰柔之品,得酒之辛通,使補而不滯,故柯韻伯說“地黃麥冬得酒良”。觀仲景用地黃人煎劑,多用酒煎煮,此也是經方定例。五是除主證外,體質狀態也是一個重要客觀指征。多有形體消瘦、面容憔悴、皮膚枯燥無光、神情倦怠,容易疲勞,手足煩熱,口干,大便秘結等陰虛表現。六是在方證的轉化方面,本方證可以由麥門冬湯證發展而來,并可以進一步發展為腎氣丸證。
本方是一首重要的滋陰方劑,是后世滋陰方的開山鼻祖。其中生地用量達一斤,為仲景群藥之冠,不僅滋陰養血,且能通利血脈;雖方名炙甘草湯,但甘草并非主藥,地黃才算主藥。大棗用至30枚之多,亦為群方之最,補氣養血,擅治動悸;其他如麥冬、阿膠、麻仁、人參,皆為補益之藥。據報道,對復脈湯煎出液中19種氨基酸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含有豐富的氨基酸,9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含量明顯高于牛乳、雞蛋、肉類、面粉和大米。這樣一首方劑功在補血養陰復脈,為中醫的營養補益劑,“復脈湯”名副其實。不過,雖然是滋陰劑,但并不是單純用靜藥,而是動靜結合,用七分陰藥,三分陽藥。陰藥為體,陽藥為用,避免了呆補的弊端,這種配伍值得我們借鑒。
[原文點睛]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7)
《千金翼方》炙甘草湯一云復脈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匱要略》第六篇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金匱要略》第七篇附方)
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Jc)、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掰)。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煬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注論精選]
呂震名:君以炙甘草,坐鎮中州,而生地、麥冬,麻仁、大棗、人參、阿膠之屬,一派甘寒之藥,滋陰復液,但陰無陽則不能化氣,故復以桂枝、生姜宣陽化陰,更以清酒通經隧,則脈復而悸自安矣(《傷寒尋源》)。
尤在涇:脈結是榮氣不行,悸則血虧而心無所養,營滯血虧,而更汗出,豈不立槁乎?故雖行動如常,斷云不㈩百日,知其陰亡而陽絕也。人參、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陽,膠、麥、麻、地行身之陰,蓋欲使陽得復行陰小而脈自復也。后人只喜用膠、地等而畏姜、桂,豈知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耶(《金匱要略心典》)。
柯韻伯:厥陰傷寒,則相火內郁,肝氣不舒,血室干涸,以致營氣不調,脈道澀滯而見代結之象。如程郊倩所云:此結者不能前而代替,非陰盛也。凡厥陰病,則氣上沖心,故心功悸。此悸動因于脈代結,而手足不厥,非水氣為患矣。不得甘寒多液之品以滋陰而和陽,則肝氣不息,而心血不生。心不安其位,則悸動不止;脈不復其常,則代結何以調?故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滋陰之一路也。反以甘草名方者,藉其載藥人心,補離中之虛以安神明耳。然大寒之劑,無以奉發陳蕃秀之機,必須人參、桂枝,佐麥冬以通脈,姜、棗佐甘草以和營,膠、麻佐地黃以補血,甘草不使速下,清酒引之上行,且生地、麥冬,得酒力而更優也(《傷寒來蘇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方炙甘草湯--治療心臟病、房顫
甘草
介紹炙甘草湯的幾則案例 (摘編)
【經方論壇】炙甘草湯應用六要
炙甘草湯治心悸
不必懷疑,心慌心悸心律不齊的首選方就是炙甘草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道真| 临澧县| 台东县| 繁峙县| 蓬安县| 山东省| 江陵县| 巴楚县| 科技| 江阴市| 奉新县| 邛崃市| 独山县| 佛坪县| 岚皋县| 大埔县| 锦屏县| 石阡县| 红原县| 普格县| 吉木萨尔县| 西青区| 家居| 新河县| 门源| 丹凤县| 烟台市| 府谷县| 获嘉县| 河南省| 缙云县| 乌拉特中旗| 张北县| 溆浦县| 霍山县| 呼玛县| 白沙| 东兰县| 老河口市|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