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從根治11——木不生火導致的心火亢盛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木不生火導致的心火亢盛
人體五臟循環,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腎水不能滋養肝木,會出現肝火亢盛,同樣如果肝木不能補養心血,心臟也會出現問題。
肝藏血,肝臟為心臟提供陰血,心臟的功能才能正常,如果肝臟自身藏血不足,出現肝陽上亢,自然也會導致心血不足,心火過亢,人就會心煩氣躁,失眠多夢,甚者口舌生瘡,小便短少而黃。清心火,利小便是治其標,養肝血才是治其本。而肝血的充盈與腎水不足有很大關系。因此,補腎水即能養肝,養肝即能補心血,補心血則亢盛的心火自然變弱。
這就好似傳送帶一樣,環環相扣,相互關聯。如果我們不懂得相生的道理,治病時只看到眼前的東西,不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不會從源頭上掌控疾病,就會永遠追在疾病的屁股后面跑,不會占得主動權。
因此對于心火亢盛的最佳治療方法,不是清心火,而是“清上補下”,即清心火、補腎水、養肝陰,這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患者劉某,女,45歲,心煩、失眠一年。患者這一年來心煩失眠,多方診治,有人告知是心火亢盛,也有人告知是內分泌失調。治療思路大多以清心瀉火,養心安神為主,療效并不盡如人意,病情長期反復,后經人介紹,來我這邊診治。患者舌質紅,苔少,左寸浮數,左尺細軟,診斷為肝腎陰虛,虛火上炎,重用女貞子、旱蓮草,配以清心安神之品,患者服用一周后康復。
對于因為肝不養心所致的心火亢盛,在清心火的同時,需要補養心肝之陰,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除了服用湯劑外,也可選用中成藥,如天王補心丸,心火較重時,可選用朱砂安神片。
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保健食療方法,比如用蓮心泡茶喝,效果就很好。
別小看這味藥,在《溫病條辨》中寫道:“蓮心,由心走腎,能使心火下通于腎,又回環上升,能使腎水上潮于心。”
因此其清心火之力,除了本身的苦寒之外,還有引腎水上達濟心火的作用,故而交通心腎,清心去熱,治療心煩口渴,目赤腫痛。但因為此藥味苦,性寒,容易損傷脾胃,不宜久服。
蓮子心很苦,可能有些人不習慣服用,對于心火亢盛,失眠多夢的病人,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燈芯草煮水喝。燈芯草利水通淋,清心降火,可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尿少澀痛,濕熱黃疸,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喉痹,口舌生瘡等。因為它的氣味淡,不苦,所以對于心火亢盛,晚上愛哭鬧的小孩兒尤為適用。
木不生火,導致心血不足,心火亢盛,除了上述藥物治療外,飲食上可以用酸棗仁柏子仁燉豬心,來補養心臟之陰,此法雖然簡單,但療效卻很好。
原料:酸棗仁20克、柏子仁20克、豬心1個。
制法:將豬心洗凈,刀切一小口,將酸棗仁、柏子仁放入豬心內,用線扎緊,放入沙鍋,加水燉,以豬心燉爛為度。加入食鹽、雞精等調味。
食用方法:吃肉喝湯,每周2~3次。
功效: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此藥膳用于心血虛、心陰虛引起的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同時可以改善腸燥便秘。
也許大家會問,這只是針對心臟而設立的藥膳,是“授人以魚”,有沒有“授人以漁”的辦法呢?當然有了,只要從腎、肝、心三個臟器同時入手,就能解決問題。
比如,平常用枸杞子、菊花、丹參三樣泡茶喝,枸杞子補腎,菊花清肝養肝,丹參養血活血,這三樣搭配就能解決“木不生火”的問題。
萬病從根治12——火不生土導致的脾胃不足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火不生土導致的脾胃不足
前面講了木不生火,會出現心血不足。同樣的道理,火不生土,心火不能溫養胃土,就會出現胃的腐熟功能減退、消化功能減弱,甚至朝食暮吐,完谷不化的癥狀。
胃的消化功能在中醫里概括為“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熱量,沒有熱量是沒法腐熟的,而熱量來源于心,這就和土地得不到太陽照射時是陰冷的意思一樣。人體心臟如果火力不夠,心氣虛寒,心陽不振,就會出現胃陽虛,胃的腐熟功能減退,這就是火不生土了。
這里的“腐熟水谷”可能不好理解,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小時候家里養豬,每天都需要飼料,于是母親就采許多野菜回來喂豬,但這些野菜不可能一天吃完,也不可能每天都有時間去采,怎么辦呢?
母親買來一口大缸,將一半的野菜放入缸中,另外一半煮熟,然后將煮熟的野菜趁熱倒入缸中,覆蓋在生的野菜上面。這樣過不了幾天,下面的生菜就會被腐熟,喂豬時弄一些腐熟的野菜,配上一些米糠,加水調和,豬吃得美滋滋的。如果沒有上面半缸熱燙的熟菜,只是一滿缸生的野菜,那放置一段時間就會腐爛,豬吃了就會中毒。
在人體,如果胃中沒有熱量,吃生冷食物,就無法腐熟,時間一長,食物在胃中腐爛、發酵,人就會感到腹脹,打嗝,胃難受,沒有饑餓感。
患者李某,男,42歲,食欲減退半年。半年來,時常沒有饑餓感,胃中總是覺得飽脹,服用健胃消食片、保和丸等類藥物,也只能稍稍緩解病情,西醫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規律療程用藥后,病情未能好轉,故尋求中醫治療。就診時面色偏黃,精神倦怠,舌質胖嫩,舌苔白,切脈:右關郁澀而遲,左寸沉細。
這位患者,在我這里通過溫心陽為主的治療,配合健脾開胃的藥物,很快就痊愈了。
有人會疑惑,胃土虛寒為什么從心入手,直接補火,而不是從胃入手呢?
這里面體現的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說通俗一點,就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的問題。中醫有個說法,叫“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相對于胃而言,心為母臟,胃為子臟。胃陽不足,當然要補其母,也就是補心火,溫養心陽。
如果你繼續思考下去,可能還會問,為什么要補心火而不是補肝火?心火不足,肝是心的母臟,虛則補其母,補肝就可以補心了嗎?
臨床上思考問題就是這樣的,肝氣郁結的病人,也會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肝主疏泄,疏泄不暢通,人體內該運行、該通暢的地方,就會不通暢,就會生病。中醫看病,其實是在尋找五臟之間,哪個臟器出現了問題,導致了五臟相生過程出現障礙,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找到了源頭,知道了疾病產生以及傳播的規律,一切都好辦了。
土不生金導致的肺氣不足
脾屬土,肺屬金,脾臟能將食物中的精微物質傳輸給肺,為肺提供能量。如果脾虛,不能為肺提供精微物質,肺臟功能就會減退,抵抗力就會變弱,引發頻繁的咳嗽。許多小孩稍稍不注意,就會感冒咳嗽,反復治療,總也好不徹底。其實這里面就存在“土不生金”,肺金不足的情況。
一個6歲男孩,反復咳嗽、鼻塞三年。平常稍稍受寒或者吃了生冷的食物,立即發作,活動后感到呼吸急促,氣喘。經過反復的抗生素治療,病情時好時壞,平常食欲不佳,大便稀溏。舌體胖大,舌邊齒痕。切脈六脈虛細,右寸虛細弱絕。
從病史及診斷資料來看,這孩子是脾肺氣虛,精血不足。治療上當以調理脾肺為先,脾肺功能恢復了,抵抗力自然就強了,也就不會天天感冒,天天咳嗽了。
我讓孩子喝了幾服中藥,咳嗽好了,然后再讓他喝牛肉玉屏風湯增強體質。
黃芪20克、白術15克、防風15克,這三味藥加水煎煮30分鐘,取得1000ml藥汁,然后加入切成丁的牛肉250克,小火慢慢煨,以牛肉酥爛為度,調味后,分三天吃完。連續食用一段時間,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是中藥學的經典,書中對黃芪功效描述為:“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這里面的“補虛,小兒百病”,說的就是通過補氣,主要是補肺氣,來提高抵抗力。
牛肉玉屏風湯中的黃芪為補氣佳品,直接補肺氣,可謂“授人以魚”;白術健脾,提高脾生肺的能力,按照中醫的說法,叫“培土生金”,也就是通過健脾來補肺,針對肺而言,算是“授人以漁”了。兩者相結合,可謂標本兼治。但兩者雖能補益脾肺,其性卻緩,藥物在體內運行太慢,所以還要輔之以防風,利用防風的疏散之力,將黃芪的補力充分發揮出來,所以說黃芪得防風而補力更大。三者相配伍,成為經典配方,即玉屏風散。現代的研究結果表明:此方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力的功效,又有中成藥中的“丙種球蛋白”美稱。
牛肉入脾、胃經,古有“牛肉補氣,功同黃芪”之說。其具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的功效。適用于中氣下陷、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脾虛面黃之人。
玉屏風散配牛肉,可謂健脾益胃、補肺益氣之佳品,加上作料后,味道鮮美,并無異味,對于體虛的孩子,尤為適宜。
五臟之間相互滋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人體才能健康。但是不是說只要能相生就健康呢?這也不一定,我們可以借用前面所講的水生木的情況來談。
如果將火重的肝臟比作干涸的田地,蓄水塘比作腎水,只有蓄水塘的水流到了田地,田地的干涸才能緩解。同樣的道理,只有腎水上升,進入了肝臟,補養了肝陰,肝臟才能柔和,不會出現陽氣亢盛。
那是不是只要將水灌溉到田地,樹木得到水分的滋養,就能旺盛生長呢?這也不一定,如果我們將冰凍的水灌溉到樹的根部,樹木不僅不會旺盛生長,還有可能會被凍死,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故事:樹木被凍死的故事。
萬病從根治13——肝經受寒的癥狀及治療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樹木被凍死的故事——肝經受寒的癥狀及治療
小時候,家里種了很多橘子樹,每年都可以吃到甜甜的橘子。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呼呼的北風,讓大地的氣溫直線下降,人只能呆在家中烤火,不敢出門。開春后,萬物復蘇,可家里的橘子樹卻死了不少,父親說,那是因為去年冬天太冷,樹給凍死了!以前我只知道,天氣炎熱時,如果橘子樹不澆水,樹葉就會發黃,甚者會干枯死亡,沒想到這樹木受寒,也會被凍死。
多年后去內蒙古開會,也是冬天,火車路過山西,我看見路邊的樹木稀稀拉拉,完全沒有南方樹木茂盛,當時有位同事說,這里的土質不行,樹長不好。我心里卻想,這么冷的天,樹木不被凍死就不錯了,每年經歷這么一場低溫,來年樹木肯定死不少,又如何能繁茂呢?
從醫后,進入臨床,看到肝病的患者,自然就想到肝屬木,由自然界中樹木的病理狀態,也很容易聯想到肝臟的病理狀態。
當大地干涸,樹木得不到水分滋養時,就容易枯萎,遇到火就會燃燒。在人體,當腎水虧虛,水不養肝時,肝火就會亢盛,容易出現肝陽上亢的問題,這時的肝臟就好像枯萎的樹木。而人體的心火需要通過腎水來制約,腎水的上升,需要借助肝氣的升發,現在腎水虧虛了,肝火亢盛了,心火自然得不到腎水的救濟,上焦自然火重,患者也就表現出口渴、多飲、心煩、失眠的癥狀。
自然界中,氣溫過低時,寒性收引,樹木受寒而枯。人體也是這樣,當寒邪深入足厥陰肝經時,同樣也會導致經脈因受寒而收引,乃至受寒而枯。
木受寒則枯!這里的枯不是因為水分不夠,樹木失養,而是水太寒,樹木筋脈收引,水液不能滋養樹干所致。看看大自然中的樹木,干枯死亡的樹和受寒死亡的樹一樣,樹枝都是枯的,水分不足啊!
在人體,當腎陽虛衰,寒邪內生,水濕得不到溫化時,寒邪就會侵犯人體的肝經,肝經因寒而收引,就會出現不適。
普通肝經受寒的癥狀及治療
寒邪侵襲,凝滯肝經,肝經循行經過的部位就會出現以冷痛為主的癥狀,比如小腹、陰部、頭頂發冷疼痛。中醫稱其為寒凝肝經證,又稱肝寒證。
臨床上有些患者,向醫生抱怨,醫生啊,我這頭頂涼哇哇的,好像一桶涼水澆在上面;也有病人反映,醫生啊,我的陰莖總感到發涼,這是為什么啊?
其實,這就是寒邪進入肝經,肝經因寒收引,不通則痛。
在古代醫書《醫學發明》中,有一個經典的藥方——天臺烏藥散。它的組成是天臺烏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檳榔、川楝子、巴豆,專治由于寒邪侵入肝脈而導致的小腸疝氣,小腹牽連睪丸疼痛,墜脹,或小腹疼痛等癥。
配方中的天臺烏藥、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都能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檳榔可以下氣導滯,川楝子行氣止痛,和巴豆一起加工,再去掉巴豆,加入川楝子,結果是既減少川楝子的寒性,又增強行氣散結的功能。
方中還有一味藥——小茴香,此藥看似平常,生活中常作為香料使用,其實只要運用得法,還可以治療許多疾患。醫書中記載,小茴香味辛,性溫,歸肝、腎、脾、胃經,具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藥效。臨床上,凡是胃、腸道、小腹受寒后,出現脹悶、疼痛的人,使用后都能迅速見效。
有一女性患者周某,小腹受涼后,出現小腹脹悶,小便次數多,脹急難忍的癥狀。在醫院按照急性膀胱炎治療無效,后做B超,結果提示盆腔有少量積液。運用小茴香30克煎水內服,一次治愈。
還有一男性患者張某,小便不利,小腹脹悶。按慢性前列腺炎治療無效,服用小茴香,一劑緩解,三劑痊愈。
類似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其實只要是小腹發脹,又沒有其他明顯熱證表現的,用這個方法都會有效。
不僅是我喜歡用這個方法,歷史上也確有這樣的記載。
清朝末年,俄羅斯富商米哈伊洛夫乘船游覽杭州西湖,正當他盡情欣賞秀麗風光之時,突然疝氣發作,痛得他大叫。隨行的俄羅斯醫生束手無策,幸好船夫向他推薦了一位老中醫。老中醫把一兩中藥小茴香,研成粗末,讓米哈伊洛夫用二兩浙江紹興黃酒送服。大約過了20分鐘,米哈伊洛夫的疝痛奇跡般地減輕,并很快消失。在得知自己的疼痛是被小茴香治好的以后,他大呼神奇。此事一時被傳為佳話。
重度肝經受寒的治療
寒邪入侵肝經,輕者會出現小腹、陰部、頭頂冷痛,重者則會發展成厥陰證。那厥陰證該如何治療呢?烏梅丸是首選。
《傷寒論》中記載:“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去皮炮)六兩,蜀椒四兩,桂枝(去皮)、人參、黃柏各六兩,上藥各為末,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服,以飲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
它的適應證主要有:
1.臟寒,蛔上入膈,煩悶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嘔,腹痛,吐蛔,時發時止。
2.傷寒,下痢腹痛,久痢,諸藥不愈。
3.久瘧,往來寒熱,經年不愈,形體瘦弱。
從上面可以看出,烏梅丸的適應證其實很廣泛,凡是符合上熱下寒的病機(即心火亢盛,脾腎陽虛,肝經有寒)均可以使用,消化系統疾病有效,呼吸系統疾病有效,神經系統疾病也有效。臨床上許多疑難雜癥,采用烏梅丸加減,均有非常神奇的療效。
有人或許會問,五行相生就好比一個循環,始終朝著一個方向運動,有沒有可能循環太過?就好比汽車的輪子一樣,它就得有剎車,沒有剎車就太不安全了。
五行之間除了相生,還有相克,相生是為了五臟之間能夠輸布氣血能量,相克是五臟之間相互克制,沒有克制的相生,是容易出問題的。
萬病從根治14——脾虛的診斷與治療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體內濕氣重,首先需補脾
臨床上很多病人體內濕邪重,吃了很多除濕的藥物,還是濕邪重,每逢夏天,身上總愛長一些水皰。除濕固然是一種辦法,但并非最佳的辦法,最佳辦法是找到濕邪在人體內的天敵,即什么臟腑能夠克制濕邪!
哪一個臟腑是濕邪的克星呢?
脾臟!
脾主濕,喜燥惡濕。脾臟對體內的水濕之邪具有運化的作用,能促進水液的代謝。如果脾臟功能出現了問題,濕邪就會在體內泛濫。單純針對濕邪用藥,雖然可以起效,但很難徹底治愈。
我見過這樣一位男性患者,35歲,大便稀溏3年多。
3年多來,每天大便3~4次,量不多,稀稀的,黏膩不爽,還伴有四肢酸楚乏力。自己購買抗生素服用,效果一般。服用N/J,便的中藥后,大便成形,病情好轉,但沒過多久,病情依舊。后來在醫院就診,醫生建議服用思密達,服用后大便好轉,但四肢酸楚無力的癥狀沒有改善。
他來我這就診時,我特意看了他的舌象,發現他舌體胖大,是典型的齒痕舌,脈象右關尺郁緩。我告訴病人,你的脾臟虛弱,體內的水液代謝出現異常,腸道濕邪過重,所以才如此。
病人疑惑地問我,他也聽別人說他是濕重,可天天吃冬瓜,也吃了很多利濕的藥物,為啥總好不了呢?
我說,濕重只是表象,你的病根是脾虛,只要吃些健脾的藥,讓脾的化濕功能正常,病情自然就會好轉的。我建議他采用食療的辦法,很快就見效了。
健脾的食療方法
其實食療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天吃一頓薏米粥,配上用蒼術泡的茶。
薏米粥做法如下:薏米研為粗末,與粳米等量,加水煮成稀粥。
此粥源于《本草綱目》,薏米又稱薏苡仁,其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利水、利濕除痹、清熱排膿、清利濕熱的功效;配合粳米煮粥,最能補脾除濕。
蒼術苦溫,健脾燥濕,對于腸道濕邪偏重的病例,療效非常好。
而且,單用蒼術一味藥,我就治療過很多例腹瀉的病人。
夏天天氣炎熱,心胸煩躁,人們就喜歡貪涼,吃很多冰棍,喝很多冷飲,這非常容易造成寒濕困脾,讓人感到四肢乏力,犯困,食欲減退,大便稀溏,有時甚至腹部隱隱作痛。常規經驗告訴我們,這是身體傷了濕,傷了寒!
但這么熱的天氣,不可能不貪涼,也不可能不吹空調,那么如何在享受夏日清涼的同時,又讓自己的身體健康有保證呢?
有年夏天,我也因為天氣炎熱,過度貪涼,出現了小便短少,腹痛、一天腹瀉十幾次的慘狀,同時還伴有四肢乏力,食欲減退。當時服用理中丸,療效不明顯。第二天采用生蒼術l0克泡服,下咽之后立即感到胃腸舒展,小便通暢,當天腹瀉治愈,體力也得以恢復。一味蒼術飲,療效真如神。
自身體驗之后,凡是遇到脾虛濕盛,四肢乏力的患者,我常常建議他們用生蒼術泡水當茶飲,均收到很好的療效。
任何一種病邪侵犯人體,都是因為與之相對應的正氣不足,中醫稱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按照生克理論,就是克制病邪的東西弱了,所以人體才生病。
脾臟喜燥惡濕,這是它的個性,也是脾臟的生理特性。當人體濕邪偏重時,脾臟會被濕邪所困,脾臟的功能就得不到正常的發揮,濕邪代謝也會受到影響,這樣反過來進一步加重體內的濕邪,形成惡性循環。
治療濕邪為患的疾病,健脾利濕,打破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身體才會越來越健康。
萬病從根治15——如何清除人體多余的水濕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小時候,家里居住環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葉紛飛,很容易飄落在屋頂,堆積在瓦溝,以致屋頂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時候,只要雨水稍大一點,屋頂排水不暢,瓦房就會漏雨。雨水從屋頂滴答滴答地落下來,落到屋內的地面上。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濕,只好弄個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還是會濺起來,盆的周圍通常會被濺濕。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地面弄干,父親最常用的辦法是將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濺濕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將地上的水吸收了,將已經吸水的濕柴灰掃干凈,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幾遍之后,潮濕的地面,很快就干燥了。
后來我跟隨太爺學習中醫,每當聽到太爺五行相克,特別是“土能克水”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父親用柴灰來弄干地面的情形。
隨著對中醫理論學習的不斷深入,隨著對臨床的不斷接觸,我對五行相克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對其在臨床上的運用也越來越多。前面一章通過養貓的故事,闡述了相克的道理,當人體水濕過重,出現濕邪為患的疾病時,調理脾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另外,在中醫理論中,腎臟主水,有“水臟”之稱,當腎臟出現功能異常,體內水濕泛濫的時候,通過調理脾臟也可以得到治療。所以又有脾主濕之說!
要深入理解“以土制水”的含義,我們還得明白這里的“水’’在人體的指向,水過多的具體表現,知道了什么是“水濕太過”,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以土制水”。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濕邪在體內的表現形式。
濕邪重表現之一:痰多
“濕痰內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痰濕停胃,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痰濕阻膈,氣機不暢,痞悶不舒;痰濕留注,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
一些老年人,長期咳喘痰多,體溫并不升高,西醫診斷是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其實這樣的病人,并不是所謂的炎癥,而是“脾虛失運,痰濕內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急性期痰濕較盛,可以通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來緩解,后期則從脾胃人手,培土制水,讓脾胃功能恢復了,痰濕的來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雖然表面上沒有治痰,但實為治痰的不二良方。
臨床上,遇到這樣的患者,我都是用二陳湯作為主方,隨癥加減。二陳湯的組方是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生姜。因為陳皮和半夏,以陳舊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陳”。
二陳湯的組方略為加減變化,就能用于多種痰證。
1、治濕痰,可加蒼術、厚樸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
2、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
3、治寒痰、涼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
4、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息風;
5、治痰食交阻,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
6、治痰氣郁閉,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7、治頑痰阻滯經絡,形成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在痰濕之邪得到改善之后,通過調理脾腎,可以使患者的體質得到恢復,痰濕產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徹底痊愈。
濕邪除了上述這些表現形式外,還有很多,比如,皮膚經常起濕疹、雙腿經常浮腫、女性白帶清稀量大等。
認清了這些表現形式,治療時想到“土能克水”,想到“脾主燥”,再想想前面談到的掃地的故事,在治療濕邪為患的相關疾病時,自然而然會想到調脾!
當一種病邪長期存在于體內時,治療的思路不是單純驅邪這么簡單,應該從相克的角度入手,培養病邪的天敵,培養虛弱的臟腑,臟腑強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濕邪重表現之二:全身乏力
《黃帝內經》上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人體清陽的這些分布,需要脾臟來實現。
脾主升清,升發人體清陽,是脾臟的職能所在。如果脾受濕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陽的升發就會受到影響,人就會表現出各種不適之癥。
許多患者經常抱怨:“醫生啊,我全身沒勁,兩條腿沉重無力,上下樓梯困難,好像有千斤重擔,腰部也像背了個大包袱,沉重異常,頭也昏昏沉沉。”
這些困乏的表現,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因為“濕生重濁”。
濕性為什么會重濁?
那是因為濕邪困脾,影響到了脾臟的升清功能,進而影響到陽氣在人體的輸布。
這些都是人體的生理規律,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人就會生病。清陽不能出上竅,濁陰不能出下竅,后果就是“九竅不利,耳目閉塞,大小便不暢”,所以李東垣說:“脾胃虛則九竅不通。”
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不能發于上,頭部陽氣就會不足,人就會感到頭腦昏沉,這樣的病人從早到晚都覺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狀態很差,很壓抑,很郁悶。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發揮所致,這也是為什么逍遙丸通過疏肝健脾,就能夠調節情志的原因,清陽升發了,頭部陽氣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遙自在了。
清陽不能發腠理,則腠理失養,皮膚干燥,脫皮脫屑,所以健脾也能潤膚。
清陽不能實四肢,則四肢酸楚、沉重、乏力,這樣的病人,在排除腦血管意外之后,運用健脾除濕的辦法,常常能夠立竿見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說。
中醫的許多理論,看似各不相干,其實都是相互聯系的,相互關聯的,只要學透了,自然就能將它們融會貫通。
濕邪重表現之三:口水多
體內濕邪過重,還會淹沒五臟六腑,充斥于臟腑經絡。五臟化生五液,就會通過五液的形式來排泄,患者就會表現為五液過多。《黃帝內經》說:“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
汗為心液,鼻涕為肺液,淚為肝液,涎為脾液,唾為腎液。
生活中,仔細觀察一下身邊,你就會發現,許多小孩經常流很濃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運動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現這種情況的機會越大,這是為什么呢?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虛之后,濕邪內盛,非常容易出現五液過多,濕邪過重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調理脾臟才是關鍵,同時兼顧五臟,就能解決問題。
濕邪重表現之四:肥胖
許多年輕的女性,體重不斷增加,控制飲食也不能解決問題,借用患。者的話說:“喝水都長肉。”
“喝水真的能長肉?”當然不是!這長的其實不是肉,是水!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看一個小故事:殺年豬的故事。
幾年前的一次春節回家,正好家里殺年豬,父親請來屠戶,在家里燒8了幾大鍋開水。殺豬、放血、刮毛、破腹……屠戶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
母親在一邊嘮叨:“這頭豬長得真快,吃了氨化飼料就是不一樣!”
“什么是氨化飼料?”我問父親。
父親解釋說,普通的秸稈飼料營養價值很低,但是在密閉條件下,經過氨化(氨水或尿素)處理,那些與木質素有聯系的營養物質(如纖維素、半纖維素)就能通過化學反應分解,增加氮元素,而氮元素能促進胃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這樣一來,秸稈飼料的營養價值就大大提高了。不過目前這項技術尚處于研究階段,而且氨化的過程也很有講究,我們農村主要是針對牛吃的稻草進行氨化。
父親標準地描述氨化飼料的概念和目前的適宜推廣方向。
“聽你爸說了關于氨化飼料的事后,我就偷偷在豬飼料里面加了一些尿素,豬吃食后常常睡覺,體重增加很快,去年那頭豬養到這個時候也才兩孽酉來斤,今年這頭有三百斤。”母親一邊看著屠戶褪豬毛,一邊說氨化飼料良的事情。
打開豬的腹腔,情況并非想象的那樣,豬的膘并不厚,反而有些薄在網油上還掛滿了水鈴鐺,看著大大小小的水鈴鐺,父親責備母親:“瞎搞!聽風就是雨,長得快,可長的都是水,有啥用?”
母親也非常懊惱,后悔不該在飼料中加尿素,原本氨化牛飼料,弄到豬身上了,瞎忙一場啊!
年后上班,我就遇到一個中年女性患者,說自己體重增加得太快,平時飲食已經在控制了,但還是感覺喝水都會長胖。
切脈后,我發現患者右尺沉細無力,關部郁塞,這是明顯的脾腎陽虛啊。
想想殺年豬時看到的水鈴鐺,再看看患者脹滿的腹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患者體重不斷增加的原因!
人體內的水分,大約占到體重的65%,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三臟有密切的關系,當三臟功能異常時,水液在體內的代謝就會出現異常,輕則體重增加,重則出現浮腫。許多人長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內停所致。
后來在治療肥胖患者時,對于上腹部脹滿的,我習慣運用枳實、白術和木香三味藥;
對于小腹脹滿的,則加上附子、小茴香、荷葉;
對于下肢沉重、浮腫厲害的,則配伍黃芪、益母草、川芎。
患者服用后,很快就感到輕松舒服了,體重也下降不少。可見,肥胖癥的治療,除了考慮降脂外,水液代謝異常也是非常多見的。
五行相克的運用,不僅體現在對付濕邪上
濕邪如此,那寒邪呢?
有些病人經常咳嗽,稍稍受寒,立即誘發。有些病人夸張地說,只要有一根手指沾上涼水,就立即咳嗽。
火能御寒!
這樣的病人是因為體內克制寒邪的火不足了。心主火,心臟就好比天上的太陽,太陽不出來,地上的寒邪是驅散不盡的。心火衰微的病人,就容易患此類疾患,這樣的患者,稍稍接觸涼物,就會開始咳嗽。
現在流行冬病夏治,按照五行來分,夏季屬火,這是借大自然的火,來驅散人體內的寒。
其實,只要明白了相克的道理,溫養心陽,讓患者體內火力旺盛,自然就不會咳嗽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治療,何須受夏季所限呢?
曾經有位外地的患者,長期咳嗽,稍稍受涼,病情立即加重,還總感到后背發涼,到了冬天,手腳冰涼,穿多厚的衣服都沒有用。中藥西藥吃了一大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后經人介紹找到我,切脈時,我發現他左寸沉遲而微,右寸浮緊而滑,表明心火衰微,肺中有寒痰凝積。綜合各種癥狀,我建議他服用肉桂粥。患者連續服用半月后,病情痊愈。
肉桂粥做法如下:
上好的肉桂一兩,研成極細的粉末。用白粥一碗,加肉桂細粉5克,加少許白砂糖,調勻。每日早上吃一次,連續吃10天。
這粥看似簡單,卻能溫通心陽,流通血脈,消散寒邪,對于寒性咳喘療效特別好。
有些病人每到冬天就手腳發涼,無論如何都暖和不過來,這種情況也可以服用肉桂粥,連續服用一段時間,就會大為好轉。
這里面的道理其實很簡單,火能克寒,對于虛寒型疾病的治療,就是需要補火,而心臟屬火,只要。心臟功能強盛了,人體自然就不會有寒了。
有人或許會問,單單一碗肉桂粥,就能將沉寒痼冷治愈?這又是什么道理?
萬病從根治16——煤油燃燒的故事——如何祛寒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小時候家里點煤油燈,每當燈油用完時,我和弟弟都搶著給油燈加油。
有一次,在搶著加煤油的時候,不小一心將油瓶打碎了,一瓶煤油潑了一地,弄是弄不起來了,關鍵問題是屋子里滿是煤油味。母親撒上一層草木灰,用掃帚掃了一遍,油少了不少,但被油浸潤的地面,沒法掃干凈。為了防止煤油的繼續揮發,弄得整個屋子都是煤油味,父親用火柴點燃地上的煤油,很快熊熊大火燃燒了起來,不一會兒就將地上的油燒干凈了,屋子里的煤油味慢慢淡了下來。
多年后學習中醫,讀到“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時,我便想到小時候地上煤油燃燒的場景。火是屬陽的,油是屬陰的,沒有油,就無從談火,當一大攤煤油倒在地上的時候,只需要一根火柴,就可以產生熊熊大火。
在上一章中,我們談到過肉桂粥,這碗粥,其實就如同地上的一攤煤油,而那幾克肉桂粉,就好似燃燒的火柴,服用肉桂粥之所以能讓身體感到暖和,其實就是粥在肉桂的作用下,產生了大量的熱量,熱量在人體釋放時,自然就不會感到冷了。單吃肉桂粉有沒有效呢?也有效,但是力量很微弱,就好比一根火柴棒產生的熱量一樣,是非常有限的。單吃粥有沒有效呢?那是沒效的,就好比一大攤煤油,沒有火來點燃它,是無法燃燒的。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產生熊熊大火。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看常見的中成藥——桂附地黃丸,配方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附子、肉桂兩味藥材。
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的,附子、肉桂是補腎火的,這些大家也都知道。
桂附地黃丸既然是補。腎陽,治療腎陽虛衰,為什么還要以六味地黃丸作為基礎方,而不是只用附子、肉桂來補腎火呢?
這和煤油燃燒是一個道理,沒有補腎陰的藥作為基礎,只用補腎火的藥物,藥力就無法持久,效果也會很一般。附子、肉桂只是一根燃燒的火柴而已,其實真正的熱量來源在于補腎陰的藥物——六味地黃丸。
萬病從根治17——游山洞的感悟:不同類型失眠的診治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游山洞的感悟
小時候喜歡爬山,老家屋后有一個很大的山洞,老人們都稱之為“雞蛋洞”,一次我問太爺,為什么山上的洞稱為“雞蛋洞”?
太爺說:前些年,每逢夏天天氣炎熱,鎮上收購的雞蛋過不了幾天就變質,無法保存,后來他們發現山洞里夏天很冷,于是就修了一條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內放了很多大缸,專門為雞蛋過夏天準備,于是大家都稱它為“雞蛋洞”,雖然這些年沒用了,但大家叫雞蛋洞習慣了,所以一直稱這個洞為“雞蛋洞”。
太爺的話讓我似信非信,為了驗證其真偽,每逢夏天,我們常常叫上小伙伴到山洞里玩,看看洞內是否很冷。
情況的確如太爺所說,夏天雖然洞外天氣炎熱,但只要進入山洞,立即感到涼簌簌的。洞很深,站在洞中回頭望,可以看到洞口的絲絲縷縷霧氣。洞頂水汽凝結成水珠,不時滴答滴答的向下滴,地面顯得非常潮濕。
為了觀察到冬天洞內的情形,春節的時候,正在下大雪,我和弟弟爬上屋后高高的山頭,去看看雞蛋洞是否依舊很冷。情況正好相反,冬天的山洞很暖和,我們呆在里面一會兒,就感到熱燥,地面以及洞頂都很干燥。
太爺說的沒錯,山洞果真是冬暖夏涼!
學醫之后看了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我一直有些納悶,春夏天氣暖和,為什么還需要養陽?秋冬天氣寒冷,卻要養陰?難道春夏養陽不擔心上火,秋冬養陰不擔心體內濕邪加重?
回想起小時候游玩山洞時的情形,我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解尤為深刻。
中醫講究天人相應,人體和地球是一樣的。
夏天雖然人天氣炎熱,但山洞內很冷,里面很潮濕;冬天雖然大雪紛紛,但山洞內很熱燥。我們人體呢?
其實我們的身體和山洞一樣,夏天我們人體陽氣充斥于體表,體內陽氣缺乏,也是很潮濕、很陰冷。冬天人體陽氣潛伏于體內,容易蒸騰陰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
內經上說春夏養陽,看看夏天的山洞,再想想夏天時我們的五臟,養陽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看看冬天的山洞,再想想冬天時節我們的五臟,他們也是出于溫躁當中,養陰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春主生,夏主長,生長屬陽,所謂春夏養陽,即養生養長。春夏兩季,天
氣由寒轉暖,由暖轉暑,是人體陽氣生長之時,故應以調養陽氣為主;陽為陰
之根,養春夏之陽即是為了養秋冬之陰。且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故亦當養
其內虛之陽。
春季養陽,重在養“生”: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等方面,都應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顧護陽氣,注重一個“生”字。
夏季養陽,重在養“長”:夏季烈日炎炎,地熱蒸騰,雨水充沛,是自然界萬物繁榮、成實的季節,夏季養生應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顧乎陽氣,注重一個“長”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屬陰,所謂秋冬養陰,即養收養藏。秋冬兩季,氣
候逐漸變涼,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陰為
陽之基,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來年春夏之陽,且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
養其內虛之陰。
秋季養陰,重在養“收”:秋天暑熱漸消,氣候涼爽干燥,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成熟與收獲之季,故秋季養生,皆以養“收”為要。
冬季養陰,重在養“藏”:冬天氣溫下降,天寒地凍,萬物閉藏,此時陽氣斂藏,陰液易于內虧,蟄蟲尚用冬眠來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人類更應順應自然規律,故冬季養生應以“藏”為原則,保暖避寒為要法,使陰精潛藏于內,陽氣不致外泄。
既然秋冬養陰,為什么冬季人們愛吃火鍋呢?火鍋中含有很多辛辣溫燥之物,為什么吃完后,人感到很暖和,很舒服呢?這與秋冬養陰知否違背呢?
秋冬季節,太陽距離地球較夏季遠,地球上溫度較夏季低,水分蒸發就少,空氣中濕度就低一些,就干燥一些,所以我們就會感到嘴唇干燥,皮膚干燥,就需要摸護膚品來保養我們的皮膚,不然皮膚中的水分流失,人就好似干枯了一樣。
“秋冬養陰”,適當的補充體內的陰份,人就感到不會太干燥,就會舒適一些。但補陰是不是一定就能達到效果呢?這也不一定!就好比冬季,空氣干燥,下幾場雨,下幾場雪,空氣是不是就會濕潤呢?這取決于太陽,如果下了一場雨,隨后陽光很好,空氣中濕度就會增加,如果只是下雨下雪,氣溫不升高,空氣依然干燥。在上一章結束時,我們談到 “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
所以說秋冬養陰的時候,別忘了適當的補充陽氣,這樣人體陰份才能得到
陽氣的蒸騰,才能濡養周身,才會泉源不竭。
這樣來理解陰陽,理解補陰與補陽的關系,才會有深度。明白了這些,再來想一想,為什么冬天吃火鍋后人很暖和,皮膚也很濕潤,就很清楚了。因為吃火鍋,喝熱湯的時候,既補充了人體的陰份,也補充了人體的陽氣,陰液在陽氣的溫煦作用下,才能化為氣,濡養周身。這也就是“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的道理。
但天天吃辛辣味較重的火鍋行不行呢?那是絕對不行的,吃火鍋能夠補
陽,吃火鍋的目的是促進補陰,如果天天吃火鍋,反而會傷陰,就會適得其
反,導致人體陰虛加重。
同樣,秋冬養陰是不是每天應該多吃吃滋陰的、涼性的食物呢?也是不對
的!
有些人看了黃帝內經,知道了秋冬養陰,于是每天都吃上幾個雪梨,喝冷
飲,涼的酸奶,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寒濕體質。因為陰份得不到陽氣的推動和運
化,成了一潭死水,反過來傷人。
上面這些道理可能有些枯燥,不太好明白,我們舉個基本的養生常識。
有句諺語:“東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處方”。說的其實就是夏季吃
姜可以養陽,冬季吃蘿卜可以滋陰,這就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最樸素實踐。
但因為冬季寒冷,養陰的同時,還要防止受寒;夏季天氣炎熱,養陽的同時,還要防止中暑。只有辯證的認識養陰與養陽的關系,才不會盲目的養陰與養陽。
另外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有些人體內陽虛陰盛,在夏季時容易感到四肢酸
楚,沉重乏力,這時養陽顯得非常重要,但到了冬季,即使空氣干燥,但這些
人體內陰份并不虧虛,他們不需要過分的養陰,養陰反而會加重體內濕邪。
有些人人體瘦弱,火邪偏重,夏天時反而需要養陰,防止中暑,養陽就顯
得不是很重要。到了秋冬季節,需要養陰時,養陰就尤為重要,不然這類病人
就會感到特別干燥。
不同的地域環境,其氣候狀況也有所不同,距離赤道近的地方,四季都很暖和,這時要注重養陰;相反,距離赤道遠的地方,四季寒冷,就需要養陽,來抵抗寒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大自然的整體規律,我們人類順應這種規律的同時,也應當根據個人實際狀況,有所偏重即可。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養生長壽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只有真正懂得了這些,再來談養生,談治病,才能活學活用,有的放矢。
陰是死物,陽是動力,是能量,只有陽氣的推動和溫化,陰液才能發揮作
用,只有“陰得陽生”才能泉源不竭,這不僅僅是養生和保健,是一種藝術,
是道!
人活在天地之間,人體內氣機循環與天地是相通的,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到自然界,向自然界學習,對養生才會有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如果你還是不明白為什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建議你找一個山洞,夏天和冬天分別去洞內看看,體會一下山洞的夏濕冬燥,站在山洞之中,就好比站在大地之中,也好似站在你自己的臟腑之中啊。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對我們人體而言,就好比是一個太極(人體如太極在《醫間道》中有系統的闡述),白天動而生陽,人體陽氣輸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動的,陽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陽剛之氣。透過陽剛之氣的外在表現,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輸布于體表的陽氣,為陰液所化,維持這種狀態需要消耗體內的陰份,陽以陰為基礎,陰以陽為表現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動,都是在消耗陰份。
當動到極限,陰份消耗過度,人就會疲勞,就需要靜下來,需要休息。當人體入靜或者入睡之后,陽氣開始收斂,消耗減少,反過來促進陰份的化生,只有陰份養足了,人體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陽氣。
人可以只喝水,不吃飯,活上一個星期,而且感覺還不是很壞,但讓一個
人整天整夜不睡覺,過不了兩三天,人就會崩潰。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動而生陽,生陽即耗陰,長時間的耗陰,就會陰份枯絕,身體自然就
會受不了。
明白了這些道理,再看看長期失眠的患者,為什么滿臉皺紋,為什么手掌紋路很亂,這都是陰份虧虛的表現,這是患者在想我們展示,由于長期失眠,陽不入陰,陰氣得不到化生,體內五臟六腑陰液不足。
那么失眠該如何治療呢?
很簡單,引陽入陰,就能治好失眠!
如何引陽入陰呢?就需要分析患者為什么陽不入陰了。
1、有些患者經常心情煩躁,患者體內氣機郁滯,氣有余便是火,氣郁化火,
擾亂心神,陽氣被排斥于外,就無法入陰了。這樣的病人只需要用清熱的藥物配
上解郁的藥物,就會有很好的療效。梔子淡豆豉湯配四逆散,就能起到很好的療
效。
2、有些病人體內寒濕較重,陽氣入體后,無法推動大量的寒濕之邪,人
就會感到很累,睡覺睡得累,就連做夢也是做很累人的夢;有的患者甚至描
述,做夢時感覺雙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來,好像一夜沒有睡覺一樣。這樣
的患者,需要溫補陽氣,促進陽氣推動陰液的運行,只要陽氣足了,推動有力
了,睡覺就感到輕松了。附子理中丸就能起到很好的療效。
有些患者屬于陽氣入陰的機制出現了問題,人之三陽為太陽、少陽、陽明。人之三陰為太陰、少陰、厥陰。由陽入陰,是由表入里的過程,即由太陽至少陽,由少陽至陽明,由陽明至太陰,由太陰至少陰,由少陰至厥陰,人臥氣血歸于厥陰肝,就是這個道理。這里面的關鍵環節是由陽明到太陰的過程,這是有陽轉陰的關鍵環節,如果這個環節出現障礙,陽氣自然無法入陰,人也就失眠了。
陽明指的是什么呢?陽明指的是胃。
太陰指的是什么呢?太陰指的是脾。
《素問·逆調論》中寫道:“胃不和則臥不安”!為什么胃不和會出現臥不安呢?
因為陽氣不能經過陽明胃,進入到太陰脾,陽不入陰,所以臥不安了!
《靈樞》卷十之半夏湯,為《內經》僅有十方之一,專為不寐而設。原文記載其組成、用法及功效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為治療不寐之良方,功效顯著。
這里面的關鍵藥材為半夏,半夏者,夏季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陽轉陰的過程,半夏生長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陽氣正濃之時,正所謂“陽極生陰”,半夏歸于胃經,稟賦有陽極生陰之氣,是引陽入陰最好的藥材。
如果患者肝火較重,陽氣是無法進入厥陰肝的,因為肝火排斥陽氣所致,
即使用半夏引陽入陰,也只能使陽氣處于少陰、太陰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
比較淺,只有清瀉肝火之后,人體才能深入熟睡。
有一味藥材叫夏枯草,此藥于夏季暑氣正濃之時,長夏季節成熟而枯萎,萬物只有入秋之后才枯黃,而此藥獨稟天地之氣,體前枯黃,意喻能將金秋蕭殺之氣提前,此物具有清肝火,散瘀結的作用,肝火得清,能吸引陽氣入陰,所以
對于陽不入陰、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療效特佳。
萬病從根治18——修電扇的故事:表里證的診斷與治療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家里電扇壞了,我自己打開電扇的外殼,研究了好久,也沒能找出原因,電機好像沒燒壞,保險絲沒有斷,似乎沒啥問題,可插上電源線,就是罷工——不轉。看來電扇得上“醫院’’無奈中我只好將電扇扛到電器修理鋪,看看他們有沒有什么高招。聽完我對電扇的“病情描述”,以及我對電扇的“治療經過”,師傅也是擰下螺絲,打開外殼,然后,插上電源.直接用電筆測試是否有電。測試完告訴我,電扇沒問題,電線斷了!隨后換了根電線,電扇就修好了。
一個看似復雜的問題,經過電筆的測試,輕輕松松就判斷出問題的所在。不得不服,隔行如隔山,我由衷地感嘆譜。
這個故事原本就該這么過去了,但隨后幾天的一件事情,使我對修電扇的經過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可以說是更深的感悟。
一位老奶奶心慌、胸悶半個月,在醫院救治,懷疑是冠心病,進行了心電圖和心臟彩超檢查,都沒見到明顯異常,服用改善心臟供血的藥物后,癥狀倒是有緩解,所以醫院建議她服用治療心臟病的藥物,但老奶奶發病前身體一直很好,她自己覺得心臟沒問題。如果心臟真的沒問題,長期服用治療心臟病的藥物,是不是會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呢?老奶奶一邊服藥,一邊找機會咨詢其他的醫生,希望能夠解開心中的疑惑。后來,老奶奶找到我,將檢查及治療經過詳細地說給我聽,希望我能幫助她解開心中的疑惑。我一邊聽著老奶奶的話,一邊切脈。
她的左寸浮取細弱,沉取有力,舌下靜脈也沒有曲張,嘴唇顏色還算正常,這都不像心脈淤阻的情況。
“最近大便怎么樣?”我詢問道。
“別提了,上次吃東西涼了胃,這半個月腸道一直不太好,肚子總是隱隱作痛,每天大便三四次。”老奶奶開始述說起大便的事情,“也怪,每次拉稀便之后,心里總覺得空空的,就開始心慌了!”
老奶奶的病情描述,使我想起來幾天前修電扇的事情,電扇是因為電線斷了,所以才不轉,這位老奶奶則是因為腸道受寒,手太陽小腸經收縮,影響到了心臟的氣血供應。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上說:“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牖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脫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
心與小腸是表里關系,這里的“入缺盆,絡心”,就是小腸經與心經相連的證明。
小腸經受寒會引起心臟病?
老奶奶的小腸受寒,寒性收引,導致小腸經脈不暢通,小腸與心的表里聯絡通道受到阻斷,心臟得不到小腸輸送的經氣,自然會感到心慌。腹瀉之后,小腸經的經氣減少,進一步加重病情。心臟原本無罪,只是替小腸受過罷了。
只針對心臟的治療,采用活血通經的藥物,其實除了改善心臟的血液循環之外,對疏通小腸經也是有一定好處的,所以也有效。但疾病的起因是腸中有寒,腸寒不能解決,則小腸經脈就會長期受困,這不是單純服用治療心臟病的藥物能夠解決的。就好似前面修電扇的故事,修理電線才是關鍵,針對電機進行修理,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想通了這些道理,我就耐心地向老奶奶講解,她為什么心臟會不舒服,應該如何來治療,今后應該如何來預防,飲食上有什么注意事項等。
老奶奶聽完我的講解,非常高興,長舒了一口氣:“我就說我沒有心臟病,這下放心了,那你就將我的腸道治好吧!”
我建議她服用附子理中丸,平時吃點桂圓肉,一周后老奶奶告訴我,大便正常了,心也不慌了,治療心臟病的藥物一點兒沒有吃,感覺挺好的。
一個被懷疑心臟病,建議長期服藥的患者,就這樣痊愈了!
萬病從根治19——表里證的診斷與治療:便秘會引起咳嗽?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便秘會引起咳嗽?
五臟之中除了心與小腸相表里外,還有肺與大腸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心包與三焦相表里。通過前面談到的心與小腸相互影響,我們可以類推,其他相表里的臟腑也是有關聯的,也是相互影響的。
我們先來看肺與大腸相表里。當人體肺火較重時,肺火下移于大腸,。大腸熱毒過重,就會出現大便干結,甚至便秘。這樣的病人很多,平時只要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就容易誘發。此時,服用一些降肺火的藥物,往往能起到較好的療效。
桑葉質地很輕,屬于清輕之品,能夠走上焦,清肺火。因肺火導致的便秘,用桑葉泡茶喝,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這樣的病人,除了大便秘結外,還伴隨有頭皮屑多、毛發干燥、咽喉干燥、鼻腔干燥等表現,通過這些伴隨癥狀,就可以判斷出便秘是由于肺火過亢,影響到了大腸的傳導功能,導致便秘的產生。
同理,大腸傳導失常,也會影響到肺氣的斂降,長期便秘的患者,肺氣斂降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容易出現肺氣上逆。這樣的病人,受涼之后,就容易咳嗽,而且一拖就是很長時間,此時,瀉大腸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我治療過這樣一個典型病例:患者陳某,女,75歲,大便干結十余年,咳嗽一周。
她是十余年來,長期便秘,大便一周一次,干結如羊糞,一周前受涼,后出現咳嗽,咳痰,伴胸悶,心慌,心悸。在醫院用抗生素治療三天,病情沒有明顯好轉,于是尋求中醫治療。病人是明顯的裂紋舌,剝脫苔,右寸浮實而緊,沉取有力,右關尺間郁澀,左關郁澀。
這位患者是長期大便不通暢,大腸脈實,導致肺氣不降,郁積化火,灼傷陰液,體內陰液虧虛,再加上感受寒邪,肺氣宣發肅降更加失調,氣機上逆,所以才咳嗽不止。治療當以養陰通便,兼解表寒為主。
我給她開了一個中藥方,兼用玄參、麥冬、火麻仁等,患者才服用一劑,就解出大量干結的大便,咳嗽好了一大半,服用三劑后,咳嗽痊愈。這個案例就是通過表里關系來治病的。
其他臟腑的表里關系
五臟與六腑互為表里,五臟屬陰,藏而不瀉,六腑屬陽,瀉而不藏。濁邪停留于五臟,容易出現藏而不瀉的狀況,只有通過通瀉六腑,以表治里,才能排泄五臟積蓄之邪氣。
瀉大腸可以治療肺中濁邪。
瀉小腸可以治療心中濁邪。
瀉膽腑可以治療肝之濁邪。 .
瀉膀胱可以治療腎之濁邪。
降胃氣可以治療脾之濁邪。
臨床上經常看到醫生對黃疸型肝炎的病人采用疏肝利膽的治療法則,這就是通過瀉膽來治療肝,如果不從膽人手,只是從肝來用藥,那么肝中的邪氣就沒有出路,治療就會進人死胡同。
治療腎病病人,醫生會從膀胱人手,因為只有小便通暢了,腎臟的毒素才能被排出。慢性腎病患者,尿素氮、肌酐等指標會出現異常,它們只有在小便通暢了之后,才有可能轉為正常。沒有哪個病人膀胱都排不出尿了,腎臟還是好的。
治療脾臟的疾病,需要從胃人手。當脾臟被痰濕所困之后,脾臟的升清功能就會減退,運化功能也會減退。而健脾的同時,通過降胃泄濁,有利于痰濕從腸道排泄出來,只有胃的降濁功能正常,脾的升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中焦氣機才能有升有降,中焦如漚的功能才能正常,脾胃之土才能化生萬物。
明白了上述道理,在治療五臟疾病時,就需要兼顧六腑,考慮六腑的功能是否異常,從六腑人手,清瀉五臟的濁邪,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瀉腑來治臟,實證如此,虛證則需要針對虧虛的臟腑,補充氣血。如果虛證還用瀉法,還是來瀉大腸,那五臟會更加虧虛,瘸隋會更加嚴重。
萬病從根治20——虛證的診斷與治療:四種心血不足的治療
作 者: 余浩 鄭黎
傳奇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的感悟與總結
油燈的故事——虛證的診斷與治療(一)
心血不足的治療
多年后上大學,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每每講到心主血脈,心屬火,體陰而用陽,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心臟的模型,好比讀初中時的煤油燈一樣,煤油燈裝的是油,通過油的燃燒產生火光;心臟主血,心臟內流淌的是陰血,但這些陰血卻能讓心臟產生心火,化生陽氣。
如果煤油燈沒有油了,燈是無法點燃的;同理,如果心血不足了,心火就會衰微,就會產生心悸怔忡,頭昏目眩,面色少華,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等癥狀。這樣的人做心電圖檢查,就會發現心律失常。
油燈沒有油了,我們知道要加油,這樣才能繼續點燈,同理,心血不足了,出現上述的不適之癥,我們就應當補養心血。
一、心血不足導致心律失常時,就需要補血養心,益氣安神。臨床上常用歸脾湯,組方為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酸棗仁、龍眼肉、當歸、炙遠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棗。
方中的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能益氣健脾,以滋生化之源,使心氣虛得補,氣能生血,從氣治血;當歸、龍眼肉能補養心血;酸棗仁、茯苓、炙遠志能養心安神;木香能理氣醒脾,使其補而滯。全方共建健脾補血,養心安神之功。
心臟氣血不足的病人,除了喝歸脾湯,也可以買中成藥歸脾丸吃,效果也是一樣的好。濃縮丸的話,每次服用8丸,每天服3次即可。此藥具有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功效,最適用于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健忘失眠、心悸等癥。因為此藥補養心脾,能夠增強脾臟的統血能力,因此對于各種虛證所致的出血,均有效用。臨床上對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竇性心動過緩以及陣發性心動過速均有效用。
二、如果心臟氣虛重于血虛,陽虛重于陰虛,就要服用柏子養心丸。此藥由柏子仁、黨參、炙黃芪、川芎、當歸、茯苓、遠志(制)、酸棗仁、肉桂、五味子(蒸)、半夏曲、炙甘草、朱砂組成。可補氣,養血,安神,主要針對心氣不足、心陽虛寒的患者,癥見夜寐多夢,心悸易驚,神疲氣短,健忘盜汗,身體乏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略數等。但由于此方中溫熱藥偏多,所以燥熱心煩者、肝陽上亢等有熱象者均不宜服用。
三、如果心臟血虛重于氣虛,陰虛重于陽虛,出現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干燥等癥狀,可以服用天王補心丸,此藥由丹參、當歸、石菖蒲、黨參、茯苓、五味子、麥冬、天冬、地黃、玄參、遠志(制)、酸棗仁(炒)、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組成,具有滋陰養血,補心安神的功效。
四、如果心臟陰血虧虛較盛,導致虛火亢盛,出現胸中煩熱、心悸不寧的癥狀,就需要選用朱砂安神片,此藥由朱砂、黃連、地黃、當歸、甘草組成,具有清心養血,鎮靜安神之功。
上面,我分四種情況將心血不足的治療方法進行了闡述,而當疾病尚未發展到嚴重階段時,只要平日注重食療,就可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