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癌
賁門癌是消化道常見腫瘤之一,居腫瘤發病率第二位。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男性,全國各地都有發現,以北方省市較多,而山區農村發病率尤高。
本病屬于中國醫學噎膈的范疇。歷代醫家對本病論述頗多,且逐步趨于完善。特別在對其病因的論述上,找到許多誘因,為進一步研究探討賁門癌的防治提供了論據。
【病因病機】其病因多系內傷七情,特別是憂思恚怒。憂思則傷脾,脾傷則氣結運化失權,水液代謝不得疏導,遂聚而為濕痰;恚怒則傷肝,肝傷則氣郁,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液不得暢行,日久則血瘀。故情志不暢則臟腑氣機升降失調,影響氣血津液之運行,日久濕痰瘀血阻于賁門,則食難下咽。其次是物理因素刺激。如平素習慣進食粗快,喜進熱燙食物及硬食,有煙酒嗜好,創傷,慢性潰瘍等。由于多食辛辣燥熱之品,積熱灼陰,以致津傷血燥,日久瘀熱停留,阻于賁門,遂成噎膈。
由于發病原因不同,病人體質強弱,年齡太小各異,所以體征表現亦不同,故在辨證上有以下類型:按病期可分為氣滯、血瘀、痰凝、熱毒型。按病理可分為①腺癌,包括粘液腺癌、單純癌(硬癌和髓樣癌)和各種分化不良的腺癌。多見。②腺角化癌。③鱗狀細胞癌和其他。
賁門癌的轉移以賁門淋巴結和胃小彎淋巴結轉移為最多見。
【癥狀與體征】咽下阻擋是賁門癌的必具癥狀,但非賁門癌的早期癥狀。一旦出現吞咽困難明顯時,證明管壁僵硬,管腔狹窄,已屬晚期。早期癥狀一般是胸中不適,有輕微的燒灼感,胸背痛且重,疲倦乏力,厭食,消瘦,繼之喉內似有異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這些癥狀可能由于食管的痙攣、浸潤或腫脹所引起。晚期癥狀吞咽極度困難,吐涎沫,大便干燥,食后胃脘不適,有脹痛感。這些癥狀主要是管腔極度狹窄,唾液不能很快入胃,存留稍長,變為粘液吐出。久吐耗陰導致津液枯竭,出現大便干燥,甚者糞如羊糞。病灶向下浸潤而及胃底,胃體或胃小彎的淋巴結時,則有腹部脹痛或隱痛,反胃吐逆暖氣等。由于腫瘤侵犯其他臟器和淋巴結轉移,在頸部、鎖骨上可捫及淋巴結。
【診斷】
(一)×線診斷:是最方便最實用的方法之一。我院曾作300余例食管癌鋇餐造影的統計,診斷符合率達80%以上。但有些早期無食管粘膜損傷或只侵及粘膜下層者,還難以發現病變。因此有可疑食管癌的病人,必須及時、反復作詳細而全面的檢查。應特別注意鋇劑通過的輕微停滯,盡管蠕動的減弱和粘膜的微小異常。鋇餐宜稠,采取臥位多軸檢查仍難確診時,應結合其他方法如脫落細胞檢查等,并應建立隨訪觀察。
(二)脫落細胞學檢查:此法簡便易行,痛苦少,危險性小,且用性率高,配合x線檢查,可以顯著地提高診斷率。本方法用于普查具有許多優點。
(三)食管鏡檢查;對于確定病變部位、明確癌腫性質確有幫助。唯痛苦較大,目前雖有纖維鏡之改進突破,但仍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除努力改進檢查儀器,更須鉆研操作技術,使其更趨完善。
(四)放射性同位素檢查:由于惡性腫瘤組織對S2磷代謝較正常組織吸收磷多的原理,故用來對腫瘤作輔助診斷檢查。
【鑒別診斷】本病應與功能性障礙,食管外壓迫及食管良性狹窄等鑒別。
功能性吞咽障礙,諸如延髓病變,重癥肌無力,食管功能性痙攣等,結合病史及x線檢查等可以鑒別。
賁門痙攣、食管炎和食管下端良性狹窄,以及賁門失弛等癥均需與本病鑒別。
【預防】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的思想,早在《內經》中已有記載。《索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因此除積極摸清發病原因外,特提出幾點預防措施。
(一)注意精神的調攝。保持心情舒暢,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志變動,對防止癌癥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大力宣傳防癌常識,提倡戒煙戒酒,進餐要細要慢,多吃新鮮蔬菜。
(三)建立防癌網,由黨政軍民組成普查大軍,突破三早(早診斷、早治療、早預防),爭取沒有晚期癌癥病人。
(四)保護環境。排除廢氣、廢水、凈化空氣、水源,搞好環境和個人衛生。
【治療】賁門癌的治療和其他腫瘤一樣,必須是中西醫結合和其他綜合治療方法,才能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問題。
(一)中醫中藥治療:利用現代醫學手段明確診斷,運用中醫四診作出辨證分型,并制訂治療原則。早期若自覺胃脘滿悶,消化遲鈍,胸骨后有燒灼鈍痛,尤其是老年人,應考慮到本病。如兼大便干燥,咳吐白沫之癥,多屬“三陽氣結”。治宜潤燥養血,兼顧上中二焦、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疏肝理氣等。方用當歸、芍藥、熟地、麥冬、二母,五汁(藕、蘆、梨、蔗、姜)、竹瀝、韭汁煎服。并多飲牛羊乳為佳。成方如清養啟膈湯,啟膈散、參赭培氣湯、滋陰救焚湯等,皆有相當功效。切忌辛溫助火,辛香燥烈,劫陰助陽,耗散津液。若誤為宿食不消,阻礙于中,雜剖亂投,雖則見效一時,然脾氣損耗,胃液尤枯,病勢加劇,屢致不救。若屬于身體虛弱,機能減退者,酌加黨參、沙參、柿霜、栝樓皮,丹參,枳殼、谷芽、麥芽等。若屬膈塞不利,脾胃氣虛者,六君子加丁香、沉香,壯脾土以生元氣,嘔吐者異功散加當歸、石斛益土以抑陰火。胃火內膈而飲食不得入者,四君子加酒芩、酒連清火養胃。如過服潤劑及養血之品,有傷于中州者,治法亦勿越此。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治本,開關,治標三個問題。
治本-消腫瘤。在辨證施治原則上,綜合選用減輕癥狀的方劑,配合抗癌藥物,如神農丸、治癌散、將軍散、抗癌乙丸、硇砂散等辨癥加減,配合應用依然不能離開辨癥施治,治療大法不外熱者清之,結者散之,虛者補之,切忌大攻大毒,辛溫助火。
開關-突然關閉,水液不入。食管賁門癌病人經常時好時壞,有時反復。有時因精神沖動突然關閉,服用二紅液配合針灸,輸液,經過以上處理,短時間即可緩解。
治標-減輕癥狀,辨病施治。
氣滯者,調中理氣,培土生津,溫化痰滯。方用:青黛6克,丹參、當歸、赭石、枳殼、厚樸各9克,陳皮、生半夏、革蔻、木香各6克,谷芽,雙花各15克,砂仁6克,甘草3克。水煎服。
熱毒者,滋陰降火,和肝理氣。方用:龍膽草6克,公英,地丁、山豆根、元參、生地,梔子,連翹各10克,青皮、木香各6克,板藍根、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各15克。水煎服。
痰凝者,辛開苦降,助陰益陽,建脾益胃。方用:赭石,旋復花各15克,生半夏6克,生水蛭9克,蜈蚣2條,生牡蠣、蘆根、海浮石、臺參各15克,雞內金、麥芽、蘇子、竹茹各9克。水煎服。
血瘀者,培補元氣,升降陰陽。初期體質好,宜開瘀行血,后期宜養血潤燥。方用:太子參、大黃、芒硝、桃仁,歸尾、蟲。為末,蜜丸,每日3次,每次9克。抗癌乙丸,是清熱解毒抗癌藥。處方:黃藥子、草河車、夏枯草、白蘚皮、敗醬草各30克,山豆根60克。制法:共為細末,練蜜為丸,每次9克,每日3次。將軍散,為寬中理氣,消腫祛瘀之劑。處方:硼砂9寬。硇砂12克,朱砂6克,大黃、砂仁、芒硝。人參、紫菀各15克,蛤粉、柿霜各9克,白砂糖60克,蜈蚣10條。制法:共為細末,每次2-3克,每日3次,飯后白開水沖服。二紅液,為開關之用,有降逆潤燥的作用。處方:生姜(搗汁)、紅糖、蜂蜜各250克,加水2000毫升,混合煮沸過濾后,埋地下1周以去火毒,取出備用。每次30毫升,每日3次。開道散,治食道梗阻,用于開關。處方:硼砂60克,硇砂6克,礞石15克,沉香,冰片各9克。制法:共研細末,每次1克,每半小時1次。含化。
(二)手術治療,化療和放射治療與中醫中藥相結合治療,無疑對提高療效發揮其重要作用。
【醫案】 3l例。
1、翟XX.男,40歲,職工,1958年12月25日入院。X線號43412。
病史:下咽阻擋感年余。患者于1957年9月偶感硬食噎,水沖即下,2個月后,每飯都噎,逐漸加重,同時吐粘液多,胸背痛,大便干燥。9月到某醫院鋇餐x線透視,見食管賁門部狹窄,充盈缺損,診為食管賁門癌,轉我院門診檢查后,收入住院。
檢查:面色黧黑,舌紅苔白薄欠潤,消瘦明顯,脈象細數。雙側腋下有3-4個淋巴結腫大、堅硬,尚活動,不痛。鋇餐×線拍片,示食管下段相當賁門部長約2.5厘米狹窄,充盈不良,缺損,其上段明顯擴張,蠕動消失。印象:食管賁門癌。
辨證:氣滯血瘀,毒郁蘊結。治以清熱解毒,利氣寬膈,活血破瘀。方藥:
(1)潞參9克,赭石15克,金銀花30克,云苓12克,歸尾10克,生半夏6克,寸云15克,知母6克,蜈蚣3條,雄黃O.6克(沖服),水煎服。
(2)沙參,赭石各15克,青黛6克,知母10克,云苓15克,石斛12克,山藥15克,知母10克,竹茹9克,水煎服。
上兩方交替服用,均沖服神農丸6-15粒,晚1次。兩個月后,鋇餐x線拍片對照,瘤體明顯縮小,長1厘米,粘膜光滑,無缺損,吃普通飯無阻擋。1959年11月l7日,食管鏡檢查,食管下段充血,觸之易出血,食管狹窄部分消失。帶藥出院休養,間斷服藥2個月,停藥觀察。曾8次通信隨訪及兩次來院復查良好。1960年恢復整日工作。
按語:此例服藥較長,屬中度敏感征象,以其情緒樂觀,性格溫柔,不甚急躁,且配合較好,故無反復,經久治服藥,胃氣一直健好,終獲痊愈,與其耐心及脾胃基礎佳有其主導作用。1959年筆者去西安市參加全國第二屆腫瘤會議時,攜帶本例患,者的x線片和病理片請與會代表和日壇醫院胡振樣教授會診,結論為:食管癌下段硬化型。
2、宋××,男,52歲,工人,1963年9月入院,×線片號2245。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半年,于1963年5月中旬開始,進食有阻擋感,食物吞咽緩慢,之后需用水沖下;繼之吐涎沫多,胸背痛,大便稍干色黑。6月份經某醫院行食管鏡檢查后,咽噎更加嚴重,時有嘔吐,9月份收住我院。過去有胃痛史數年,口腔潰瘍且反復發作數年。
檢查:面黃消瘦,舌絳苔黃、裂紋,并有多個潰瘍面,鎖骨上摸到多個腫大淋巴結。脈沉細數。鋇餐X線拍片,示賁門部狹窄僵硬,約有3.5厘米,充盈缺損,胃底未見侵犯。印象:賁門癌。
辨證:陰虛燥熱,治以清熱利濕養脾。方藥:遼沙參、紫丹參各15克,霍石斛、云茯苓各9克,淮山藥15克,枇杷葉、青竹茹各9克,膽南星、生半夏各6克,廣陳皮10克,空白叩3克,薏苡仁12克,谷芽,麥芽各1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神農丸10-15粒,晚1次;將軍散3-5克,日3次。
經治療77天一度平穩,出院之后,反復發作,每年秋末即加重,胃痛,消化遲鈍。又住院2個月調養緩解出院,如此達三四年之久,先后4次住院均用中藥調治,下咽逐漸通暢,曾恢復整日工作。1964-1965年病情穩定,進普通食物順暢,恢復整日工作。1966年4月因病又發作,咽噎,腹痛,關節痛,進普通食物不順,僅能進軟飯。入院治療2個月,癥狀消失,體重增加。1967年7月,食入即吐,消瘦脫水,惡病質浮腫。住院治療3個月緩解出院時,只能進稀食或餅干。此次以大量支持療法,增加營養,控制感染,未再抗癌治療而遺憾,后以噎癥丸,每次9克,日2次,以資善后。1969年6月因食管靜脈曲張嚴重,大量出血而致死亡。生存達6年。
3、孫××,男,53歲,工人,1962年3月初診。×線片號337。
病史:下咽阻擋7月余,逐漸加重。病人于1961年8月初開始咽食噎,逐漸加重,消瘦、乏力,能進流質飯。過去有胃痛史4年,飲酒史20年。
檢查:面色萎黃,消瘦明顯,面目浮腫,舌紅無苔,吐粘液多,胸背痛,脈弦緊,左弦數勁。鋇餐x線拍片,示食管下1/3段充盈缺損,粘膜不規則,逆蠕動,上段擴張明顯。冒泡圓柱形呈鈞型,胃底不規則,蠕動消失,外形充盈缺損。報告:胃底部癌侵及賁門食管下段。
辨證;吐涎傷津,致使舌紅無苔,便秘傷陰確鑿,雖則面目、全身浮腫,非濕濁之象,乃陰陽兼虛。治以養陰潤燥,和胃健脾。方藥:沙參30克,丹參15克,郁金10克,云苓12克。姜半夏9克,白蔻6克,竹茹9克,石斛10克,砂仁殼6克,生麥芽15克,甘草6克,將軍散3克,日3次;二紅液30毫升,日2次。
治療8個月,病人自己轉濟南市中心醫院手術。1963年5月31日來診時,已下咽阻擋2月余,滴水不入。印象:食管癌術后復發。繼服前方藥治療5個月,停藥觀察,隨訪7年情況良好,能進軟食,能做輕度家務勞動。后因故中斷聯系。
按語:濕熱傷胃,上行浸潤,雖經廣泛勉強切除,未能控制復發,仍現噎膈。早期手術必要,如屬晚期,強行施術,難免殞命。故以養陰潤燥,培補胃陰,佐以寬膈理氣之品,以拖延歲月,服藥尚屬敏感,卻又延長生命10多年,實出人意外。
4、劉××,女,65歲,市民,1968年6月初診。×線片號0074。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年余。十年前有胃痛史,常有食后悶脹不適,吞酸暖氣,1967年5月開始進硬食,偶有噎感,但不經常,食欲下降,逐漸乏力,消瘦明顯。1個月后胸骨后痛,近半年吐涎沫多,大便常干黑,1968年6月門診,飲食困難,消瘦已極。
檢查:面色蒼黃,消瘦明顯,呈惡液質,舌深紅暗紫,苔白厚膩,口淡無味,時有虛煩不眠,口渴。脈象沉細滯澀無力。鋇餐x線拍片,示食管下段相當于第11肋處狹窄,僵硬,鋇餐通過不暢,粘膜充盈缺損。
辨證:為氣滯血瘀致使痛徹胸背,便秘為大腸血燥氣不運行。治以化瘀理氣,消臃腫,扶正補氣養陰之劑,擬方藥:沙參、雙花各30克,云苓12克,焦梔子6克,豆鼓10克,公英、厚樸、枳殼、廣皮各9克,白蔻3克。生半夏6克,首烏、乳香各10克,水煎服。
本例陰陽兼虛,氣血耗盡,病屬危重。但脈細數,未見微弱敗絕,故以苓,烏、陳、夏,固腎補脾;沙參、雙花清熱養陰,公英、乳、沒以消臃腫,枳、樸、蔻仁以寬中;梔,豉以除虛煩,配以神農丸8-12粒,每晚1次,抗癌效果尚可。
患者服藥1個月后顯效,軟飯較前順妥,間斷服藥3個月,停藥觀察,隨訪5年良好。
1976年12月信告因他病高燒未退死亡。存活8年。
5、杜××,男, 52歲, 1961年10月6日入院。住院號9030,x線片號223。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15個多月。過去有胃痛史5-6年,好飲酒30年,好生悶氣,家族中未有癌癥患者。患者從1963年始,進硬食阻擋,水沖可下,逐漸加重,日漸消瘦,吐粘涎多,胸背痛,便秘,半年后軟飯不順,流質飯不擋。曾去某醫院鋇餐x線透視。診斷;中1/3段食管癌。因不能手術治療,轉來服藥。
檢查:面色萎黃,舌質暗紫,苔白厚膩,消疲明顯。脈象左弦緩,右關沉滯而澀。右腋下摸到淋巴結腫大。X線拍片示食管下段相當于膈上有2.5×3厘米狹窄,充盈缺損、蠕動消失。印象;食管賁門癌。
辯證:為肝乘脾,木來侮土之象。系肝部脾虛,津液損耗。治以疏肝理氣,扶脾利濕,益肺取其子能令母實之義。方藥:沙參30克,丹參15克,蒼術10克,生白術12克,石菖蒲、廣郁金、漸貝母各9克,葦根15克,吉仁6克,絲瓜15克;枳殼9寬,雙虛,杷葉、薏米各15克;將軍散3克,日3次;神農丸8-10粒,每晚1次。
經治療45天,癥狀減輕,吞咽順利,體重增加4.5公斤,帶藥出院,繼服中藥2-5個月。后住高唐療養院,間隔服藥半年,停藥觀察,癥狀消失,進普通食物無阻,可以參加全日勞動。1963-l968年曾隨診8次,回信良好。
6、王××,男,62歲,1966年7月1日初診。
病史;上腹飽脹2年,下咽阻擋年余。兩年前經常食后悶脹,全身乏力易疲倦,右上腹時有隱痛。1965年6月開始進食阻擋,逐漸加重。1966年4月赴某醫院檢查,發現肝大變硬,診為肝硬化、胃神經官能癥、食道下段靜脈曲張,曾對癥處理無效,有進展趨勢,同年5月曾赴某醫院門診:鋇餐x線透視,診為賁門癌侵及胃底食管下段,并有食管靜脈曲張。曾動員其手術,病人拒絕。用化療噻替派10毫克靜注,每日1次。1958年肝硬化并腹水,曾去北京協和、日壇等醫院,均診為賁門癌侵及胃底。印象:胃底賁門癌,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曾于1941年患胃病及氣管炎,好飲酒20年,性格暴躁。1966年7月3日在某醫院化驗檢查,總蛋白7.1克%,其中球蛋白3.4克%,白蛋白3.7克%,谷雨轉氨酶6單位,硫酸鋅濁度6.8單位。
檢查:面色蒼黃,消瘦,舌絳無苔,口苦咽干,脈弦細數。心肺(-),肝大劍突下2厘米,腹水(-),四肢(-),淋巴(-)。
辨證:肝郁脾虛,熱毒蘊結。治以活郁養肝,清熱益脾。方藥:雙花15克,連翹12克,兩頭尖30克,草蔻、木香各6克,赭石12克,旋復花9克,郁金12克,柴胡6克,杭芍12克,浮石10克,半枝蓮15克,白花蛇舌草、劉寄奴各30克,赤芍12克,元胡8克,水煎服,將軍散3克,日3次,食后白水沖服,神農丸8-10粒,每晚1次。
經治療半年,癥狀消失,×線拍片對照食管瘢痕狹窄,腫瘤消失,飲食順暢,進普通食物無阻。之后住療養所半年,來人取藥,共10次,后停藥觀察至1976年10月,隨訪因其他病死亡,存活10年。
7、李××,男,49歲, 1970年9月29日初診。X線片號6985。
病史:下咽阻擋、胃脘痛半年多。自1970年初,時有上腹隱痛之后阻擋,吐粘涎多,胸背痛,胃酸多,大便干燥、色黑。曾兩次去北京某某醫院檢查,食管鋇餐×線透視,見食管下1/3狹窄僵硬,長4.5厘米,充盈缺損,侵及胃底賁門,后于6月份去天津某醫院檢查,服下6個藥丸,病灶加長,相當于10-11胸椎水平面,長7.5厘米,粘膜消失,狹窄不規則,并注射化療藥物噻替派10毫克,靜推,日1次,一療程約300毫克,均未顯效,癥狀加重。1970年9月29日來門診。
檢查:面色萎黑,舌淡紅、苔黃薄膩,口苦咽干,脈細數。淋巴結未見轉移。
辨證;脾虛濕盛,治以健脾利濕,解毒消堅。方藥:將軍散2克,日3次,食道癌湯每天1劑,水煎服。連續服用上方治療半年,咽順,痛止之后,中藥間斷服用,并給噎癥丸善后。
1970年12月25日二診:食欲良好,有時上腹部隱痛,下咽仍有阻擋感;鋇餐x線拍片,示食管10-11胸椎處有7厘米長顯示逆轉。給以食道癌湯加薤白6劑。
1971年12月21日三診:服藥良好,下咽較順,治療同前。
1972年11月8日四診:四肢浮腫,自訴因勞累過度引起,又以挾脾利溫、補氣之劑,方用黃芪30克,防已,_豬苓各10克,薏米30克,白術15克,桂心1.5克,建曲10克,云苓15克,水煎服。經調理半月,精神、飲食改善,體力倍增。又能輕度勞動。隨訪至1974年10月仍健在。
按語:體質索虛,脾陽不振,運化失常,食道癌湯雖能控制癌腫之發展,為苦寒清涼解毒之品,但浮腫、中滿不食之患,應引以為戒。故以扶脾利濕奏效。腫脹大體有兩大類,即陰水、陽水。陽承屬表,多熱多實,可施以汗、利,攻法。而陰水屬里,多寒多虛,故宜溫、補,例如實脾飲、真武湯之屬,其用意在于燠土以勝水或溫腎以散寒。然則炮姜燥烈傷陰,對腫瘤多不適宜。真武溫腎更不在例,均未選用。擬以倍術丸扶脾利濕,桂心溫潤和血,建曲寬膈行氣,有助利水,然而香、樸,砂、益智均能耗氣損正,故只能用建曲理氣,體質素虛佐以參、芪,重用茯苓溫補元氣,豬苓、車前以加強利水消腫之效。故把握病機,用藥精當,則療效多著。
8、呂xx,男,66歲,1971年3月1日初診。x線片號3846。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年余,加重半年。一年前消瘦明顯,食欲降低,乏力,之后胸骨后疼痛,偶有咽食阻擋,吐粘涎,遂漸加重。近半年來,胸背疼痛,軟食亦擋,大便干燥,經常干咳,胸悶憋氣喘息。過去胃病20年,常有吐酸暖氣,隱痛,好飲酒20年,好生悶氣。
檢查:面色萎黃,消瘦明顯,乏力,舌質暗紫,苔薄白干裂紋,口渴,脈象弦滑。小便黃赤,尿痛混濁,腰痛,淋巴無表淺轉移。曾行鋇餐x線透稅,見食管下段賁門部狹窄僵硬,長約5厘米.粘膜粗糙,充盈缺損,尿常規見紅細胞少許。印象:食管賁門癌,尿道感染。
辨證:腎陰虧損,胃液枯竭,脾不健運。治以養陰潤燥,扶脾益胃。方藥:①神農丸8-15粒,日1次。②滑石12克,血余炭9克,生地18克,木通,萆薢各9克,海金砂、瞿麥,扁蓄、澤瀉、車前各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服藥5劑,尿痛消失、尿清,改方③胃癌湯加減:兩頭尖30克,薏米12克,葦根30克,麥冬12克,杏仁3克,絲瓜絡15克,五味子3克,栝樓15克,山藥12克,沙參15克,川樸、黃芩各9克,葶藶子15克,大棗3枚,生地12克,水煎服。
8月6日二診:服上藥6劑,食欲增加,精神佳。藥用胃癌湯加云故紙、海金砂、萆薢、芡實各10克,水煎服;將軍散3克,日3次,神農丸8-10粒,日1次。
8月11日三診:右脅不痛,尿清順。方②停服,胃癌湯6劑,隔日1劑;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
8月25日四診:軟飯無阻,胸悶暖氣。腹部包塊縮小約4×5厘米,胃腸鋇餐x線拍片,示好轉。
將軍散,神農丸、胃癌湯加減,之后取藥10次。服藥9個月癥狀消失,進普通食物順暢,體質改善。1974年4月19日來診尚好。隨訪5年良好。
9、靖××,男,57歲,農民,1971年8月11日門診。x線片號3916。
病史:心口堵塞,食后撐脹,腰痛4-5年,下咽阻擋月余。四五年來常有消化遲鈍,每飯后胃口撐脹,受涼則腰背痛。同年7月偶而咽痛,近1個月下咽阻擋,自覺逐漸加重,吐涎沫多,胸背痛,大便干燥。
檢查:體質較弱,消瘦明顯;進食減少,舌苔白膩,疲乏無力,脈象沉滯無力。
表淺淋巴無轉移,腹軟末觸及包塊,劍下觸痛明顯,肝脾不大,四肢正常,鋇餐×線透視:未見器質性改變,食管全部充盈,鋇餐通過緩慢,賁門部粘膜不規則,建議動態觀察。同年9月5日鋇餐x線胃腸透視:賁門部狹窄,長5厘米,粘膜僵硬,充盈缺損,鋇餐通過受阻。診斷報告:賁門痛。
辨證:脾虛肝郁。治以扶脾利濕,疏肝理氣。方藥:硇砂
散3克,每日3次,服藥7天休息3天再服;神農丸8-10粒,
每晚1次,二紅液30毫升,日服3次;胃癌湯加減。
經以上治療半年,配合噎癥丸長期緩解。停服硇砂散時,服胃癌湯3劑。半流質順暢,胃痛不重,體力倍增,活動有力,一般情況良好。曾3次鋇餐x線透視,病變未見發展,變化不大。1973年9月隨訪回信,8月份因食道突然大量出血而死亡。
10、張××,男,68歲,1972年11月18日門診。×線片號4985。
病史:下咽阻擋逐漸加重,腹痛年余,時有嘔吐。一年前有胃痛史,食后不適,時有嘔吐飯食,于1972年11月11日在某醫院經胃腸鋇餐x線拍片,示胃小彎側有1.5×3厘米僵硬區,粘膜不整,充盈缺損侵及胃底賁門。診斷:胃底賁門癌。
檢查:面黃消瘦,舌暗紫,苔黃厚膩,口苦咽干。脈沉滯細數,無表淺淋巴轉移,腹軟壓痛明顯,劍下為甚。
經服胃癌湯90付,將軍散2-3克,口服3次。服藥7天停藥3天。治療3個多月,癥狀消失,進軟飯順暢,未再嘔吐,4個月停藥觀察。
1973年7月11月二診:體質改善,體重由過去40公斤增至:60公斤,進普通食物順暢。x線拍片對比,病變消失,情況良好,停藥觀察,1974年12月11日來信,療效鞏固,病情穩定。1976年5月24日來院復查時,體質健壯,進普通食物順暢,能整日勞動。
11、陳××,男,56歲,1972年5月10日初診。x線片號4097。
病史:下咽阻擋月余,于1972年4月食少,消瘦,疲倦乏力,偶有下咽噎感,有時頭痛眩暈或燒灼感,憋氣腹痛,下肢麻木。既往有煙酒嗜好,易生悶氣,有胃痛史10余年。
檢查:一般情況差,面黃消瘦,舌淡紅,苔白厚膩,口苦咽干,不渴。脈沉遲,右關緩軟無力。雙鎖骨上無轉移淋巴結。心肺正常,肝脾未觸及,腹軟平坦。鋇透×線拍片,示食管下段近賁門部,粘膜粗糙,蠕動緩慢,鋇餐通過不暢,擴張尚可,病變長約2.5厘米,僵硬狹窄。診斷:食管賁門癌。辨證;氣滯血瘀型。患者常因生氣抑郁,肝氣郁阻,氣滯則生痰,氣結則血瘀,阻塞氣道,下咽不暢。治以清補理氣,活瘀散結。方藥:將軍散3克,日服3次,沙參9克,青黛6克,赭石15克,山藥9克,生杭芍12克,地丁、公英各9克,生半夏6克,陳皮,靈仙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浮石、云苓各9克,谷芽15克,半枝連9克,甘草3克,水煎服。服藥3個月,同年8月26日二診復查,食管鋇餐X線透視,病情好轉,粘膜光滑,擴張良好,癥狀消失。停藥后給以噎癥丸9克,每日12次,服至半年,以作善后。
1974年12月6日隨訪,來信說進食良好,進營食順暢,病情穩定。1977年1月24日,再次隨訪,體質尚好,病情無特殊變化。
12、王×X,男,54歲,1972年王2月28日初診。×線片號5471。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3月余。于1952年9月因生氣后引起下咽困難,水沖方下。胸背隱痛,大便干黑,吐涎沫,消瘦乏力,2個月后,略有加重,改進軟食,咽下隱痛,曾先后赴兩處醫院鋇餐x線透視拍片:示食管下段賁門部蠕動緩慢,粘膜粗糙,充盈較差,稍有狹窄。同年12月12日,胃腸鋇餐X線透視拍片,示食管下段賁門部,相當于10-11胸椎,病變長2厘米,粘膜粗糙蠕動微弱,通過緩慢,稍有停留,充盈狹窄,并見腸腔積氣較多,右側抵肝下緣,左側推高膈肌略升高。診斷:①食管賁門癌早期,②肝脾區綜臺征;⑧支氣管病變。
檢查:面色萎黃、消瘦,舌淡紅、苔白欠潤,口淡無味,脈細數無力。
辨證:氣滯痰凝,思慮傷脾。治以理氣豁痰,健脾養胃,佐滋肺陰。方藥:黨參、焦術,云苓各9克,甘草3克,郁金10克,丹參15克,木香、沙參、元參,寸冬各9克,貝母6克,紫菀9克,杏仁6克,冬花12克,橘紅9克,柴胡6克,水煎服。配臺抗癌1號。
1973年2月29日,鋇餐透視拍片,病變消失,下咽普食順暢,出院觀察。
1973年3月13日二診復查:精神、飲食均佳,體質改善。普食順暢,二便正常,苔白厚膩,脈象細數,唯食后略感胸悶。因肺部癥狀緩解,調理脾胃。處方:炒蒼術10克,厚樸9克,廣皮6克,術香3克,草蔻10克,云苓12克,姜夏6克,甘草3克。
3月2l幾三診:右脅痛,咳嗽痰多,食欲較前好轉,脈浮弦,為肝脾濕郁過勝,灼煎肺金,氣管不爽,給予滋肺陰、清補脾胃綜合治療,又以住院之原方去冬花加炒山藥,熟地6劑。
8月10日四診:取上藥3次,共18劑,胸肺爽利,咳嗽頓消,精沖振奮。給噎癥丸以資軟化,鞏固療效。
1974年10月8日五診:經全面檢查,再次×線拍片復查,食管病變痊愈,未再復發。
12月10日六診:停藥年余,來院復查良好。面色紅潤,食欲佳,淋巴正常,肝牌未觸及,經5次隨訪至1979年11月來信,健在,已存活7年以上。
按語:四時百病,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先行輔助脾胃,兼潤肺燥,抗癌次之,使胃氣平復,飲食健進,以增強自身抗御疾患能力。脾胃者病多系思慮之傷,思慮傷脾則氣結,運化失職,水濕內停,聚而為痰,痰滯凝澀,甚則嘔吐。肺金失養,生津無源至危之候。
13、蘆××,男,67歲,退休工人,1976年9月l日初診。x線片號7519。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2月余。于同年6月始,偶見硬食噎住一次,水沖即下,當時未加注意,但體力日衰,逐漸消瘦,胸背痛,食后胸悶,消化遲鈍,2個月后進軟食亦覺困難,嘔吐粘液增多,至9月份不能進食,偶可喝沖雞蛋,愛飲茶水,大便稀。過去無病,平素好飲酒、嗜茶。家族中父親系因噎食病病故。
檢查:面色憔悴,黑瘦已極,呈惡病質,舌質絳赤,苔白厚膩,口苦咽干,脈象細數。腹部膨隆,左上腹觸及包塊、光滑、硬痛不動,大約5×3厘米,雙下肢略有浮腫。曾于8月20日去某醫院做鋇餐x線透視拍片,診斷為胃底賁門癌。因胃底賁門包塊固定,放棄手術治療,轉來我院服藥,保守治療。同年9月3日,胃腸鋇餐×線透視,見食管賁門部鋇劑通過緩慢,粘膜粗糙,擴張度差。
辨證:濕濁蓄積,氣滯痰凝,脾虛困憊。脾主四肢,下肢浮腫為脾虛濕濁下注無疑。治以滲濕健脾,扶助胃陽之劑,綜合胃癌湯、神農丸以示辨病與辯證之需。方藥:胃癌湯加焦術15克,建曲10克,桂心3克,6付,神農丸100粒,每晚1次, 8-10粒。
9月l6日二診:腹瀉水樣稀便,腹脹不痛,尿清長,脈細澀。進食少順,稀飯泡饅頭尚可,食欲增加。處方:胃苓湯滲濕利水健脾,加胃癌湯抗癌,加車前、桔梗各9克,以升攝元氣,利尿止瀉,甘草3克,焦術15克,桂心1.5克,建曲9克,云苓12克,澤瀉9克等升陽益脾。
9月27日三診:吐粘涎漸少,胸背不痛,大使仍稀,舌鮮紅,脈緩軟。胃癌湯加桔梗10克,生山藥30克以養胃陰,浮石12克、焦梔3克、生地12克,6付。神農丸20粒,每晚1次,8-10粒。
10月4日四診:吐粘液停止,進食軟飯半流質順暢,大便4-5天1次,精神、體質改善,體重增加,脈象緩和,唯便稀。胃癌湯減生地梔子以免滑脫有礙止瀉,加石斛10克,花粉9克,赭石15克,旋復花10克,6付。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每日3次。
10月23日五診:癥狀遂漸消退,吐粘涎減少,胸背不痛.舌光無苔,脈象細數,食欲增加,微乏力,上腹微脹悶,包塊變軟縮小,時有反胃嘔吐。方藥:胃癌湯加大腹皮,枳殼、桔梗各9克,升舉元氣消脹,半夏,竹茹備9克,止呃降逆;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食后沖服,神農丸300粒,每晚1次,10粒。
11月4日六診:不嘔吐,食欲上升,大便正常,不吐粘涎,舌紅無苔,脈象緩和。
11月18日七診:脹痛均消,嘔吐己止,大便不干,色黑,舌暗紫無苔,脈象細數。方藥:胃癌湯加沙參、山藥各30克,石斛12克,玉竹10克,以清養脾胃,6付。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食后沖服;神農丸200粒,每晚1次,10粒。
11月30日八診:能吃饅頭、吐粘涎不多,精神、飲食佳,舌暗紫無苔,脈細數。原方繼服。將軍散90克,每次3克。日3次,食后沖服。患者要求上班,寫給證明,試行輕工作。
12月15日九診:服藥后癥狀大減,但食后仍隱痛不服,大便正常,乏力,脈細數。胃癌湯加黃芪30克,6付。
1977年9月29日十診:癥狀一度消失,自行停藥觀察。一般情況好,全日工作,唯近幾日感頭痛、胃口有燒灼感,余無異常。方用:沙參30克,寸冬、生地各9克,元參10克,焦梔子6克,丹虛9克,川連3克,竹茹9克,木通6克,赤芍9克,丹參15克,當歸9克,公英、地丁各15克,云苓10克,煎服。又取藥2次停湯藥,給噎癥丸善后調養。隨訪1981年10月未見復發。
按語:經云:“三陽結謂之膈。”由于濕濁波及胃脘,飲食難咽,而有吐涎、便秘。脾胃困憊遷延日久,則下注濕腫.為土敗之征。累及胸壁,神經受壓,則出現胸背痛甚,痛如刀割,綿綿不休,早期活血潤燥,扶脾養胃,尚能緩解時日,晚期已無挽救之策。上述病人百無一效,此偶合耳。
14、李××,男,59歲,1973年1月9日初診。x線片號,6272。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4月余。過去有胃病5-6年,經常胃脘隱痛,暖氣吐酸,陰天受涼加劇,于1972年8月吃硬飯覺噎,但不經常,無疼痛之感。1個月后,發作頻繁,逐漸加重,吐粘沫,胸背痛,大便常干、色黑。曾到省級醫院鋇餐×線透視拍片,未見病變,故來就診。
檢查:面色微黃、消瘦,舌紅苔白厚膩,脈沉緩,左浮弦。雙鎖骨上無淋巴結轉移。肝脾不大,周身情況尚可。
1月29日:鋇餐×線透視拍片,覓食管下段賁門部相當于10-11胸椎處,粘膜粗糙、紊亂,蠕動微弱,鋇餐通過緩慢,稍有停留,充盈狹窄,鋇餐滯留,擴張度差,但通過尚可,印象:食道賁門癌。
辯證:濕濁郁滯,脾不健運,由氣滯血凝所致。治以健脾養胃,理氣活血潤腸,方藥;胃癌湯加減:兩頭尖30克,香附,橘紅、生半夏各6黨,云茯苓12克,知母、旋復花備10克,赭石12克,天冬10克,花粉、生山藥各12克,元明粉10克(沖入),丹參15克,劉寄奴、白花蛇舌草各30克,谷芽12克,甘草3克,水煎服,6付;神農丸100粒,每晚1次,8-10粒,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
2月7日二診:服上藥胃口隱痛稍差,頸項強痛,口苦咽干,便秘,脈浮數,有外感之象。胃癌湯合柴葛解肌湯,5付。
2月12日三診:全身舒適,大便不干,頸項自如,不痛,胃口亦覺輕松,仍口苦咽干,脈細數,微咳嗽,胃癌湯加雙皮、百合各12克;以清瀉止咳,6付,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
2月26日四診:來人取藥1次,共服茹11付,大便稍稀,上腹不適。
3月1日五診:仍口苦咽干,脈緊有力。胃癌湯加烏藥10克,薄菏6克,溫中順氣,6付;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
3月5日六診:胃口隱痛差,仍口苦脈弦,舌紅苔黃,胸背痛,吐涎沫多。胃癌湯加柴胡6克以舒氣,浮石12克止涎,6付;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食后沖服。
4月10日七診:服藥24付,中間來人取藥4次,下咽阻擋已不明顯,進軟飯順暢,胃口隱痛,基本消先,食道鋇餐×線透視與前片對比無明顯變化,基本穩定。原方胃癌湯加烏藥、草蔻各6克,順氣止痛,6付;神農丸200粒,每晚1次,8-10粒,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食后沖服。
5月l9日八診;曾來人取藥4次,下咽普通食物順暢,二便正常,不吐粘涎,胃口有時悶脹隱痛,腹軟壓痛,未觸及包塊,肝脾未及,面色潤,舌紅苔薄,仍口苦,脈弦細數,鋇餐X線拍片,鋇劑于賁門處,食道輕度擴張,彈力差,粘膜尚好,通過順暢,與1月29日拍片比較,明顯好轉。方藥:①胃癌湯6付;②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食后沖服。
6月30日九診:曾來人取藥3次,胃痛大減,二便正常,咽干,普通食物無阻,脈弦緩。x線拍片,示賁門部鋇劑通過稍停留,充盈良好,上端輕度擴張,與5月19日拍片比較更為良好,給噎癥丸1公斤,每次9克,日2次,食后白水沖服,以資鞏固療效。方藥: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知母、黃柏,。為密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2次,以軟堅潤燥,滋補腎陰,使其長期穩定。
8月1日十診:停服湯藥及抗癌治療后,一切情況良好,不噎,不吐粘液,二便正常。面色潤,精神、食欲均改善,第3次鋇餐×線透視拍片,報告:粘膜整齊光滑,蠕動正常,通過順暢,未見病變。
1974年12月10日十一診:停藥半年,體質恢復,下咽順暢,已勝任輕工作數月。為觀察效果,曾收入院觀察4個月,作過兩次食管鏡檢查,未見新生物,賁門粘膜光滑整齊,微有充血,右頸部淋巴結活檢,病理為頸淋巴結轉移癌。1978年3月20日,來院復查,情況良好。1979年10月,信訪健在。
按語:濕濁郁滯為脾虛之起源,濕腫便稀是土敗征兆。無便稀,食好,單純施以山藥、苓,夏輔脾利濕,又兼舌紅無津,為濕濁阻膈,佐知母能除陽水,濕去則津生,利而不燥,健運不滯。佐以丹參、寄奴、香附、兩頭尖活血,以加強旋復花、赭石降逆鎮肝之力,同時加大白花蛇舌草、兩頭尖解毒消堅之力,故獲良效。
15、徐XX,男,59歲,農民,1976年10月門診。×線片號7732。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2月余。過去有胃痛史數年,近兩月來,生氣后即下咽阻擋,逐漸加重,吐粘涎多,胸背痛,大便干黑,明顯消瘦。
檢查:面色萎黃,舌質淡紅,苔薄白,口淡無味。左脈沉弦,右緩無力,鋇餐×線透視見食管下段近賁門處長約4厘米僵硬狹窄,粘膜消失,充盈缺損中斷。診斷:賁門癌。
辯證:氣滯痰凝,阻塞食道,壅塞氣逆,痰涎壅盛,脾失運化,為怒氣傷肝,肝氣郁結所致。治以行氣散結利痰,養脾益胃。方用;食道癌湯加浮石15克,以去粘涎,青黛6克、劉寄奴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以抗癌,6付。住院后因舌紅干燥,給扶脾益腎。方藥,沙參、丹參、赭石各15克,旋復花、生山藥各9克,劉寄奴15克,云苓12克,半夏9克,木香6克,菖蒲、浮石、寸冬、寸云、當歸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谷芽各15克,甘草3克,水煎服;神農丸8-12粒,每晚1次,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爭光霉素30毫克,靜脈注射,每日1次,共20支。服藥20天,癥狀大減,吐粘涎減少,疼痛消失。住院20天,效果好。自動帶藥出院。
1977年1月2日二診;一切正常,進普通食物無阻。給予養陰扶正,噎癥丸2市斤,每次9克,日服2次。
5月7日三診,已能參加種菜勞動,吞咽自如,普通食物無阻,繼續隨診。
1978年2月3日,來人取藥1次,自行停藥觀察3個月無變化,迸普通食物,體力增強,參加全日勞動,精神食欲佳,給神農丸300粒,每次8-10粒,每晚1次;噎癥丸60粒,每次9克,日2次。后停藥隨訪至1980年11月良好。
16、金××,男,60歲,中醫師, 1969年9月26日初診。×線片號8782。
病史:下咽阻擋,進行性加重3月余,于1969年6月,食后不適,吐酸,大便干,肛痛帶血,糞條細。之后,硬食覺噎,吐粘涎多,胸背痛。
檢查:脈弦緩,左弦緊,血色萎黃,微消瘦,舌紅無苔,口和無味。鋇餐X線透視拍片,見食管下段近賁門部有2厘米狹窄,稍僵硬,充盈缺損。診斷:食管賁門癌。
辨證:脾虛濕熱,大腸缺血。治以清熱利濕。方藥:雙花30克,云苓9克,青黛15克,赭石、浮石、旋復花各9克,陳皮、生半夏各6克,劉寄奴、山藥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谷芽15克,甘草3克,水煎服,硇砂散3克,日3次;神農丸8-12粒,每晚1次。
1969年10月27日二診:咽下順暢,胸背痛差腹脹減輕,大便正常,加服神農丸,噎癥丸,以滋腎潤腸抗癌。之后又來人取藥8次,復診3次。共服藥半年,癥狀消失。鋇餐×線透視,見食管賁門部有2厘米稍僵硬,余無異常。意見:較前明顯好轉,一度良好。
1974年冬三診:又有反復,仍以上次方藥治療加化療好轉。
1975年7月3日四診;下咽阻擋2月余,鋇餐x線透視拍片復查:賁門部狹窄,長約7厘米,鋇餐通過緩慢,粘膜光滑,微粗糙,精神、食欲佳,除微有阻擋感外,不痛,數年來一直帶病全日工作。
按語:家庭不睦,經常生悶氣,長期憂思苦悶,郁悶成疾,壅塞日久,而致不治,故精神因素應作為重要發病內因考慮。首先以苓、山藥、陳、夏健脾益胃。赭、黛、寄奴鎮肝疏肝郁,借以軟堅,二花,舌草清熱解毒養陰,配臺硇砂、神農丸,化堅消瘤;雖屢經反復,然宗旨未變,竟能長年穩定,帶癌生存。
17、趙xx.男;64歲,農民,1972篳4月27日門診。×線片號4975。
病史:進食噎10余天,常吐酸、胃脘隱痛。過去好喝酒,常生悶氣,飯后吐酸、暖氣,上腹隱痛。近半月偶感咽食阻擋,吐粘液多、胸背痛,大便時有發黑。
檢查:面色萎黃,微消瘦,舌質淡紅、苔厚膩,脈沉遲緊勁。上腹平軟,無明顯包塊,壓痛明顯,肝脾未觸及,鎖上及兩腋下淋巴結未見明顯轉移。鋇餐×線透視,見食管賁門處,相當膈下壺腹部約有6厘米充盈缺損,粘膜中斷。印象:食管賁門癌。
辨證:肝郁氣滯。治以行氣化郁。方藥:食道癌湯加公英、山豆根各15克,6付,每日1付,神農丸8-10粒,每晚1次,二紅液30毫升,日3次。
5月3日二診:服藥平妥,癥狀稍輕,仍有噎感,吐粘液尚多,胸背痛略輕。方藥;食道癌湯加浮石9克,劉寄奴15克,板藍根9克,以活郁散結,10付,將軍散2-3克,日3次。
5月12日三診:服上方10付后,效果好,咽食稍順暢,吐粘液減少,食欲增加,體力倍增,原方繼服。
6月25日四診:近半月,食后心慌憋氣,但噎食明顯減輕,半流質飯順暢無阻。精神、飲食略有改善,體力增進,但x線透視逆轉,仍胸背痛,x線檢查,見主動脈舒張,延長迂曲,食管賁門部服50%鋇餐呈全阻狀態,考慮食管賁門癌縱隔轉移。方藥:食道癌湯加烏梅9克,公英、地丁各15克,以斂陰消壅腫;將軍散3克,日3次。服藥50天曾4次來人取藥,尚稱平穩,進普通食物順暢,有時大便干燥發黑,其間服后因生悶氣,引起吞咽更加困難,胃脘隱痛,食欲減,故原方調理:口服二紅液加針灸膻中、巨厥、合谷穴數次。經處理后,進食又順暢,之后一度平穩。
8月16日五診:精神食欲均佳,進普通食物順暢,仍吐粘液,胸背痛減輕。鋇餐x線拍片,示食臂下段賁門部長約1厘米粘膜粗糙,中斷,蠕動微弱,鋇餐通過緩慢,充盈略狹窄,升立動脈突出,縱膈右移。意見:賁門癌經治療后有縮小,縱膈轉移。方用:千金葦莖湯合食道癌湯綜合應用。
10月25日六診;進食順暢,仍時吐粘涎,胸背隱痛,大便干,聲音嘶啞,精神體力佳,脈左數勁,右弦緩。故以潤肺清金治聲嘶,處方:沙參15克,兒茶、大海、知母各9克,元參15克,云苓12克,山藥15克,杭芍、烏梅各9克,青黛6克,赭石、靈仙各15克,薏米9克,半枝蓮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間隔服用,隔周1次。之后停湯藥給噎癥丸1料,每次9克,日3次,食后服。
經隨訪數年一直良好,至1975年10月因食管出血量多死亡。生存6年半。
18、李××,男,62歲,農民,1972年5月l5日門滲:x線片號4649。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15個月,有1年多下咽阻擋,逐漸加重,吐粘液多,胸背痛,開始硬食噎,需水沖方下,近1個月軟飯亦擋,大便時干,色黑,身體逐漸消瘦。過去好飲酒,有胃癌史20年。父親因噎食病于1年前病故。
檢查:面色暗黑,舌質暗紫,苦黃厚膩,體質衰弱,消瘦明顯,表淺淋巴結未見轉移,腹部無明顯包塊,肝脾未觸及,脈象左寸沉數有力,關弦數,右寸浮濡弦滑,兩尺沉澀:鋇餐x線拍片:鋇餐在食管下端通過緩慢,相當于11胸椎處,有狹窄區,長約3厘米,粘膜粗糙,蠕動消失,充盈狹窄,有半阻征象。診斷:食管賁門癌。
辨證:肝郁腎陰虧。治以滋腎陰,疏肝部。方藥:食道癌湯加減,連服2劑,休息1天,再服,將軍散3克,日3次,食后服。
6月6日二診:胸背痛消失,下咽軟飯尚順,吐粘誕不多,食欲差,微有惡心,時有下腹痛。食道癌湯加烏藥9克,以順氣止痛,6付。
7月17日三診:下咽稍順,精神、飲食增進,其他同前。原方加減,食管癌湯加烏藥、赤芍各10克。
8月19日四診:下咽較前順暢,吐牯液減少,胸背痛止,二便正常,精神飲食均佳,原方間隔服用。噎癥丸60粒,每次9克,日服2次,以資善后。
隨訪,1974年4月死亡,存活2年。
19、王××,男,49歲,市民,1971年2月11日門診。×線片號3761,門診病歷號7206。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1年余,咳嗽、憋氣3年。既往有胃病史。經常吐酸、暖氣,饑餓時上腹隱痛。1970年始,時有下咽阻擋,吐粘涎多,胸背痛,大便干黑,同時喘咳亦漸加重,體質消瘦,食少休弱,但精神狀態尚好。
檢查:而色蒼黃,舌質暗紫,苔薄白,口淡無味。脈沉滯,雙側鎖骨上淋巴結無明顯腫大。腹軟無包塊。胸透,心臟正常,肺紋理增多,可聞及呼吸音粗糙。鋇餐x線透視覓食道下段近賁門處,相當于1l胸椎處有3.5厘米狹窄區,鋇餐通過緩慢呈半阻狀,粘膜中斷,蠕動消失,充盈狹窄,呈鋸齒狀,不光滑。上端輕度擴張,周圍見有明顯軟組織陰影約3x3.5厘米。印象:食管賁門癌,縱膈轉移。
辨證:脾胃素虛,致肺金失源,土瘀金傷,氣血凝滯,久則僵化氣結。治以清補脾胃,潤肺平喘。方用:食道癌湯加三才湯煎服,神農丸8-12粒,每晚1次。
2月14日二診:服藥尚好,下咽阻擋好轉,但仍感憋氣,咳嗽痰多,下午下肢浮腫,為脾虛濕盛之征。方用:食道癌湯:加太子參15克,白術10克,冬瓜皮15克,以補脾利濕消腫。
2月22日三診,癥狀較前好轉,下咽半流質順暢,吐粘涎減少,胸背痛差。體力稍增,行動較前有力,原方繼服。
4月29日四診,癥狀逐漸改善,體力有所增加,進普通食物尚可。曾動員手術治療,病人拒絕手術,愿繼續服藥。查血象偏低,白細胞約4×10 9/升(4000/立方毫米)。食道癌湯加養胃湯、雞血藤合用,神農丸繼續加量至15粒,每晚1次服。
6月13日五診:病情穩定,X線拍片對照病灶無變化,長度仍有3.5厘米,粘膜稍光滑,精神、體力均好,即停藥觀察。
1972年5月23日六診:因停藥年余,癥狀復發,曾在某醫院中醫治療,療效欠滿意,仍吐粘涎較多,胸背痛,進食吞咽困難,大便干秘。檢查病人發現面黧黑,舌質暗紫,苔白厚膩,脈沉澀無力,消瘦明顯,左鎖骨上摸到腫大淋巴結。x線拍片發現,病變區加長,已累及食管中下段長約6厘米(初診時3厘米)。治法先行開關,次以養陰增液之劑,補其陰津。方藥:硇砂散祛涎沫,每次3克,日3次,飯后含化。二紅液50毫升,日3次。沙參30竟,丹參、太子參各15克,石斛、玉竹各9克,竹茹10克,杷葉9克,白蔻3克,乳石15克,烏梅6克,蘆根15克,青黛6克,附子10克,生半夏6克,知母10克,云苓12克,白芍,半枝蓮、谷芽各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半年,可進軟食,精神及體力逐漸恢復。1973年2月隨訪仍存活,同年4月5日因肺部感染全身衰竭病故。
20、楊××,男,85歲,農民,1971年6月3日門診。×線片號3055。
病史:下咽阻擋2月余。患者于同年4月份開始吃硬食噎,吐粘液多,繼之胸背痛,大便干黑,經某地區醫院檢查懷疑食管癌下段,未作處理,轉來我院門診。
檢查:面色萎黃,微消瘦,舌質暗紫、苔薄白,口淡無味脈沉緩滑,淋巴正常,肝脾未觸及。鋇餐x線透視,見食管賁門處鋇餐不易通過,粘膜不規則呈鋸齒狀,略現僵硬,病變長約4厘米,其上段輕度擴張。印象:食道賁門癌。
辨證:氣滯痰凝,腎水虧損,陰陽俱衰。因年老體弱不宜手術,給以單純藥物保守治療。治以扶牌養陰、固腎,清熱解毒之劑,佐以活血較堅。方藥;沙參30克,丹參15克,青黛6克,赫石10克,生山藥15克,生白術10克,寸云9克,生白芍12克,元參,旋復花各15克,白蔻6克,浮石、當歸各10克,云苓12克,半支蓮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谷芽15克,甘草3克,水煎服,蔣軍散2-3克,日3次,飯后服。
6月19日二診:咽食較前順暢,吐粘液減少,胸背痛減,大便不干,稍有胸悶。將軍散140克;原方加枳殼、桔梗各9克,以升清降濁而利胸膈。
6月28日三診:服藥10劑效果好,能進普通食物,偶有噯逆,精神、飲食佳,脈象緩和。原方去白術以免胸悶,去浮石加蘆根15克,蘇子、降香各9克以寬胸降逆。
10月4日四診:精神飲食均佳,體力略恢復,進普通食物尚可,二便正常,可考慮停藥觀察。給予噎癥丸,每次9克,日2次,以滋養腎陰、軟堅生津,調理善后。
1976年4月,信訪良好。癌癥雖屬惡性急逮,而老年患此癥發展較慢,經藥物調治,皆能延緩。本例雖未痊愈,卻帶癌生存5年,仍謂可佳。
21、周××,女,63歲,農民,1971年8月12日門診。x線片號3273。
病史:進食阻擋年余,同時有心悸心煩,1970年2月即感硬食阻擋,未加注意,之后咽噎,心煩、心慌逐漸加重,半流質飯時常堵塞,吐粘涎多,胸背痛,大便干燥,色黑,明顯消瘦,食后不適。1970年6月15-l8日曾兩次去某醫院胃腸鋇餐×線透視,診斷:胃底賁門癌侵及食管下段。因年老病久不宜手術,轉來服藥。
檢查:頸部、雙鎖上及腺下無淋巴結腫大,雙肺呼吸音弱,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律規整,心率較快90次/分,上腹壓痛。面色蒼黃,舌質淡紅,苔白膩、口淡無味,脈象細數。鋇餐x線透視,見食管下段相當于1O-11椎體處有狹窄區,并下伸至賁門,長8厘米,粘膜粗亂,鋇餐通過緩慢,充盈缺損,呈鼠尾狀,印象;胃底賁門癌侵及食道下段。
辯證:屬痰凝氣滯,心悸而煩,乃痰凝所致。如系心血管痰患,則治療更難,況咽食極細,流質飯亦勉強,精神狀態差,全無治病信念,拒絕服藥,經做思想工作勉強服藥。方藥;竹茹9克,豆豉15克,半夏12克,炒棗仁15克,焦梔子、青黛各6克,赭石,臺參、山藥各15克,生白術10克,劉寄奴、靈仙各15克,薤白9克,栝樓15克,半枝蓮30克,云苓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神農丸8粒,每晚1次;將軍散3克,日3次,綜臺抗癌治療。
8月19日來人取藥,服藥后無不適感,睡眠稍好,食欲好但仍噎,吐粘涎減少,余同前,原方藥繼服。
10月2日二診:下咽阻擋同前,吐牯涎減少,胸背疼痛好轉,大便稍干,仍有心煩不眠,精神不好,方用:臺參15克,云苓12克,生白術10克,赭石,浮石、旋復花各15克,青黛6克9。橘紅9克,半夏、當歸各10克,炒棗仁15克,柏子仁12克,竹茹9克,焦梔子、豆豉各6克,谷芽15克,甘草3克,水煎服。
1972年1月16日三診:滴水不下,精神體力極度衰弱,惡液質明顯,姑且支持保守治療。輸液、二紅液,硇砂散、養胃湯加減,噎癥丸善后延緩至1975年3月14日來信,間斷服藥,時好時壞。自行至山東省人民醫院行手術切除之后,來再服藥。
22、孫××,男,58歲,1970年12月4日門診。×線片號7158。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2月余。2月前食后上腹不適,時有悶脹,近來咽食阻擋,普食需用水沖方下,吐少量粘涎,胸背痛不重,便秘、干黑。同年10月在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90醫院鋇餐x線透視拍片2次,見賁門部粘膜不整中斷,長約3厘米,鋇餐通過緩慢,充盈缺損,同年11月到中國人民解放軍90醫院2次x線拍片胃腸檢查,見胃底殘缺,粘膜僵硬。印象:胃底賁門癌。
檢查:面色蒼黃,舌質暗紫,苔白膩,口和無味,脈沉弦滯,體質一般尚好,微消瘦,表淺淋巴結未觸及,上腹壓痛,但未觸及包塊,肝脾不大,心肺正常。
辨證:氣滯血瘀,脾虛濕盛。洽以活血破瘀,清熱解毒,寬膈理氣,扶脾健胃。方藥:胃癌湯加減:太子參30克,川樸,蘿卜子各9克,青皮、陳皮各6克,白術10克,云蒼12克,兩頭尖30克,黃藥子15克,三棱,文術各10克,劉寄奴15克,雙花30克,豆根、半技連各15克,內金9克,水煎服;神農丸8-12粘,每晚1次;將軍散3寬,日3次。
1971年2月10日二診:服上藥2個多月,上腹脹痛消失,吐粘涎減少,吞咽困難不重,進普通食物。
5月23日三診:病人顧慮服藥不能根治,春節后當即赴山東省立一院住院手術治療,病理為鱗狀上皮癌。術中胃與食管吻合,術后短期緩解。3個月后又出現咽噎吐涎,便黑消瘦,食后常有嘔吐。鋇餐X線透視證實腫瘤復發。經環磷酰胺200毫克,靜脈注射,每日1次,共30支,未見顯效,體質反而消瘦虛弱,食少以致不能進食,食則嘔吐。經服用胃癌湯加浮石、山豆根各15克,水煎服,神農丸8-12粒,每晚1次,噎癥丸1料,約1.5公斤,每次9克,日服3次。半年后隨訪,其癥狀好轉。
23、王××,男,42歲,農民,1971年10月12日初診。×線片號3996。
病史:胃癌術后2年,下咽阻擋1月,尿痛。1969年始上腹飽脹,食后不適,同時挨到包塊,某地區醫院診為胃癌,即于同年5月住該院行胃大部手術切除,一度良好,癥狀消失,體質改善。1971年8月下咽阻擋,食后微有悶脹感,有時嘔吐,大便干黑,食少乏力,胸背痛,吐粘沫多。
檢查:面色蒼黃,微消瘦,舌質暗紅,苔厚膩,口淡無味,脈象沉滯無力。左上腹近劍突下有6Ⅹ4厘米的包塊,不活動已固定,壓痛明顯,下腹膨隆觸痛,尿前腹痛,排屎不痛,排后舒適。肝脾不大,周身淋巴結無明顯腫大,胃腸鋇餐x線透視,見食管下段至賁門狹窄,長約8厘米充盈缺損,胃粘膜不規則,外形呈漏斗形。印象:胃癌術后復發,上行侵及食管賁門,膀胱轉移。
必要時膀胱透影或膀胱鏡檢查。方藥:胃癌湯加公英、豆根各15克,海金砂12克,琥珀6克,水煎服;神農丸6-12粒,每晚l次,將軍散3克,日3次。
11月6日二診;服上方藥癥狀減輕,吐粘沫少,下咽稍順,腹痛消失,下肢又浮腫,脈稍緩略有力,撐脹大減,能進食,仍有阻擋感。胃癌湯加豆根、公英、海金砂署15克,以疏利清熱,冬瓜皮30克,赤小豆10克,以消腫祛溫,6付。
1972年1月3日三診:中間來人取藥3次,均按原方繼服,精神、飲食改善,體力倍增,下腹仍隱痛,咽食阻擋減輕,吐粘涎亦減少,大便不干,上腹包塊見消,疼痛消失,下肢浮腫見消。繼服原方20劑;神農丸300粒,每次12粒,每晚1次。
3月:配合藥丸1料,以越鞠丸加扶脾利濕之劑,間隔服用以改善食欲,隨訪3年良好。
按語:手術能延長生命2年即屬顯效,但未能長期緩解,復發關未能完全掌握,如能術后加中藥治療,掃除殘存,鞏固遠期療效則更好。今后應加強研究。
24、王××,女,62歲,農民,1972年4月16日門診。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1年。自1971年3月始,1年來經常反復下咽噎,時輕時重,有時順利通過,近半年加重,吐粘涎多,胸背痛,喝水嗆,大便干燥。過去好生悶氣,家族中未有癌癥患者。
檢查:面色暗黃,舌質暗紅,苔薄黃,口苦無味,脈沉緩弦數無力。右肺聞及哮鳴音,呼吸粗糙,心律規整,肝脾未觸及,淺層及淋巴結陰性。印象:梅核氣;食管賁門癌。食管鋇餐×線透視,食管未見明顯器質性變化,建議隨訪觀察。
9月12日二診:經5個月觀察,下咽阻擋,逐漸加重,吐粘沫多,胃脘隱痛,食欲下降,大便干,脈沉弦數。鋇餐x線透,見食管賁門部充盈略狹窄,僵硬,通過緩慢。診斷:符合胃底賁門癌侵及食道下段,給予食道癌湯6付,加乳香,沒藥各10克,靈仙30克,以活瘀止痛,將軍散60克,每次2克,日3次。
來人取藥3次,共服藥21劑,癥狀逐漸減輕;進軟飯順暢,體力改善,給服癌癥丸9克,日2次,連服2月,停藥觀察5年。
1977年12月隨訪,來信說1975年9月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存活5年半。
按語:所謂慢性咽炎,中醫稱梅核氣。近來報告,該病惡變屢見不鮮,且有增多趨勢,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梅核氣疑是癌的前期,成慢性炎癥轉至食管上皮增生,由輕度增生到重度增生,以致癌變。對這個問題至今還未弄清,今后應對梅核氣作細致觀察、隨訪,研究,不宜輕宜放過。此倒屬誤診,延誤半年之久以至惡變,深為惋惜。
25、楊××,男,64歲,干部,1970年12月9日初診。x線片號7182。
病史;進食阻擋1月余。自國慶節后開始食欲不好,之后即現吞咽阻擋,暖氣,不吐酸,胃脘似針刺樣隱痛,未加注意。近幾天略有加重。過去有煙酒嗜好。平素性情急躁,易生悶氣。家族中無癌癥患者。
檢查:面色蒼黃,略消瘦,舌淡苔薄白,日淡無味,脈象弦滑,鎖上及頸上淋巴結陰性,肝脾不大。腹軟,無明顯包塊。胃脘輕度壓痛,下腹正常。鋇餐×線透視x線拍片,見食管賁門部相當于10-11胸椎處長有4厘米的狹窄區,有半阻現象,粘膜中斷,蠕動消失,鋇餐通過緩慢,充盈狹窄,病變上段輕度擴張。印象:食管賁門癌。
辨證。氣滯血瘀。治以順氣活瘀。方藥:食道癌湯6付;神農丸100粒,每次7-8粒,每晚1次。
1971年2月9日二診:服藥6劑無變化。普食,食欲差,脈沉綏。食道癌湯6付,神農丸300粒,10粒,每晚1次。
4月28日三診:癥狀較前好轉,下咽較前順暢,不吐粘液,胸背不痛。食道癌湯繼服,神農丸300粒,8-12粒,每晚1次。
5月26日四診;一般情況同前,精神飲食佳,不吐粘液,無胸背痛,大便不干。左鎖上摸到數個小的淋巴結節,質地堅硬尚活動,腹部皮下結節多發性滿布均勻,疑為轉移。食管鋇餐x線拍片對照無明顯變化。因在口腔病防治院作割治療法,自行停藥,未再服藥。10月隨訪,于1971年7月死亡。
按語:病人患病痛苦萬分,要求速效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亂求醫,亂用藥及隨便停藥。因服藥時間短,藥量未能達到控制劑量而致延誤。故選用適當治療,安心調養,使其長期平穩,即為得當,不要雜方亂投,至為重要。
26、蔡×Ⅹ,男。63歲,1974年5月6日初診。×線片號5913。
病史:上腹脹痛半年,咽噎4月余。過去有慢性氣管炎,嗜好飲灑,常生悶氣。半年來食后不適、撐脹,有時胃口隱痛,食少體弱。大便干燥2月余,之后下咽阻擋,吐粘涎多。曾去省級醫院檢查,均無定論。
檢查。面色暗黃,消瘦明顯,舌質暗紫,苔黃厚膩.脈沉數無力,表淺淋巴結不大,兩肺有干濕性啰音,肝脾未觸及。食管鋇餐×線透視,見食管賁門部鋇劑通過受阻,充盈狹窄,粘膜蠕動消失,病變范圍長7厘米,周圍似有軟組織明影。血象:白細胞計數9.6×10 9/升,血小板100×10 9/升。
辨證:肝郁氣滯。方用化瘀湯加減化裁。①雙花30克,防已6克,豆根15克,花粉、土元、水蛭各9克,白術12克,柴胡6克,黃芩12克,甘草3克,水煎服,6付。②土茯苓60克,白蘚皮12克,泡茶,每日1次。
5月11日二診:服藥無大變化,下咽阻擋更明顯,余同前。食道癌湯6付,將軍散60克,每次2克,日3次。
5月18日來人取藥。食欲差,食后胃口不適悶脹。前化瘀湯加大白9克,陳皮6克,蘿卜子、建曲各9克,6付。
5月25日三診:服藥后撐脹減輕,口粘,食欲差,查肝大脅下3厘米,劍下4厘米,不光滑,呈高低不平,邊鈍壓痛。有肝轉移之象。化瘀湯加大白,陳皮、蘿卜子、建曲各9克,6付。
5月31日四診:查肝大似發展。超聲波檢查見束狀波、叢波。診為肝轉移,進食無明顯好轉,略消瘦,吐粘涎多,咽下阻擋同前,便稀。化瘀湯加山藥,6付。
6月6日五診:吞咽困難稍好轉,大便不稀,食欲減退,食后不適,時有撐脹。肝癌湯,6付。
6月12日六診:腿足浮腫,改服利尿消水劑。方用:肝癌湯加冬瓜皮30克,車前子15克,6付。
7月22日七診:中間來人取藥4次,服藥后,食欲差,但進食尚順,食量未減,時有惡心,咳嗽吐痰,粘稠不易吐出,憋氣,與氣管炎有關。肝癌湯加炙兜鈴9克,腹皮12竟,車前15克,水煎服,將軍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
7月29日八診;服藥自覺好轉,無明顯變化,腹水減,肝變軟,但在左上腹摸到腫塊,大約5×3厘米,延及左脅下,質硬不平滑,固定。給予肝癌湯加云苓12克,車前10包,腹皮9克,6付。
9月2日九診:時有尿中帶血,排尿痛,上腹仍覺撐脹,其他尚可。查尿無異常,上腹腫物未增大,質硬不動,腹水量少。給予肝癌湯加車前9克、云苓12克、赤小豆15克,6付。
9月16日十診:食欲明顯下降,上腹痛,二便正常,上腹包塊同前,右季肋下5厘米,劍下飽滿,腹水(+),雙下肢浮腫。給予胃癌湯加赤小豆15克,冬瓜皮30克、云苓12克,水煎服。
10月4日十一診:面色蒼黃,曰微黃,肝大劍下6厘米,脅下7厘米,質硬不平,邊鈍壓痛明顯,下咽順利,大便稀,咳嗽痰多,腹水(++),下肢浮腫,脈細數、尿痛。給胃苓湯加防已9克、桂心3克、建曲9克補胃陽以止泄,瞿麥、扁蓄各12克清膀胱濕熱,控制尿道感染以止尿痛。6付。
患者于1976年10月因黃疸腹水昏迷出血死亡。生存2年又5個月。
27、高××,女,59歲,農民,1973年8月1日初診。x線片號4903。
病史;咽食阻擋,上腹脹痛半年。過去有胃痛史,經常嘔吐,食后不適,悶脹隱痛。有肺結核病,咳嗽吐痰帶血,曾先后到公社醫院和濟南市某醫院鋇餐x線透視,疑為食管賁門癌。心電圖顯示,左室肥厚。
檢查:老年女性,一般情況差,體質較弱,消瘦明顯,面無光澤,蒼青色,舌淡紅苔薄白,口苦咽干,脈沉微細無力。雙鎖上淋巴結未見腫大,肝脾不大,腹軟未觸及包塊,鋇餐×線透視拍片,示食管下端賁門部相當于11-12胸椎,長約6厘米狹窄區,局部周圍有軟組織陰影,直徑約6厘米圓形不規則,大于管腔呈分葉狀,下部有呈阻塞狀,幾乎全阻,粘膜消失,蠕動消失,鋇餐通過緩慢,充盈狹窄,呈線條狀,不對稱不規則,呈璇窩狀,病變上段中度擴張,最大橫徑為3.5厘米,白細胞7.3×lO 9/升(7300/立方毫米)。印象;食道賁門癌。
辨證:肝郁氣滯,脾腎兩虛。方用:食管癌湯,6付。
8月26日二診:曾來人取藥2次,服藥效果良好,下咽順暢,不吐粘沫,胃口隱痛差。白細胞下降至4×10 9/升(4000/立方毫米)。繼服食道癌湯6付,將軍散60克,每次2克,日3次,食后白水沖服。
9月14月三診:中間來人取藥2次,仍進食阻擋,吐粘涎多,大便黑,而色蒼黃,消瘦。胸透及食管鋇餐x線透視,見左肺上葉,右肺上中葉有密集之斑片,云務狀陰影,大片模糊。食管賁門部有不規則之環狀狹窄,長約4厘米,鋇餐呈線狀通過,局部有不易測量之軟組織團塊。結論:食管賁門癌。與8月1日拍片比較,顯示好轉。查白細胞3.9x10 9/升(3900/立方毫米)。給食道癌湯6付。長效磺胺0.5克,日服2次。
11月4日四診:取藥4次,情況漸好,下咽軟飯順暢,體力改善,面色稍潤,舌紅苔簿白,脈沉緩有力,大便不干。食管鋇餐×線透視加胸透,見左肺上葉、右肺上中葉有斑片云霧狀模糊陰影,雙肺紋理增多。食管賁門部有約4厘米殘缺狹窄,鋇餐呈線狀通過。給食道癌湯6付,將軍散60克,每次2克,日3次。
如上用藥,家屬取藥數次后,停藥觀察一度好轉,很久保持穩定狀態,曾數次信訪,能做家務勞動。
28、李××,女,60歲,農民,1970年7月19日初診。×線片號6742。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半年,現流質飯勉強。過去好生悶氣,家族中無癌癥患者。同年2月初開始咽食阻擋,病情進展很快,2月后硬飯難咽,水沖方下。近半月來吃軟飯亦噎,吐粘涎多,心口窩隱痛,大便發黑。
檢查:面色萎黃,舌質暗紫,苔薄白,脈沉遲澀,體質較弱,鎖上淋巴結正常,×線胸透加食管鋇餐透視拍片,見食管下段賁門部,相當于10-11胸稚,長約7厘米,局部有直徑6厘米圓形軟組織,粘膜中斷、蠕動消失,鋇餐通過緩慢,充盈缺損,上端輕度擴張。診斷:胃底赍門癌上行侵及食管下端。
辨證:氣滯血瘀。方藥:食道瘟湯6付,并帶方回家;神農丸200粒,6-8粒,每晚1次。
9月21日二診:回家2個月,服藥40付,曾自加服云南白藥,現能吃軟飯、面條等,上腹滿悶脹痛減輕,二便正常。給食道癌湯5付,隔日1付,神農丸200粒,每晚10粒。之后家屬來取藥4次,經前2個月治療過程逐漸減輕,一般軟飯泡饅頭、面條均可吃,后2次逐漸反復,下咽困難,吐牯沫多。大便干燥,色黑,食后嘔吐。
1971年2月15日,最后1次家屬來院取藥給以養陰降逆之劑。方用:沙參30克,知母9克,橘紅、玉竹各12克,板藍根、豆根、半枝連各15克,清夏12克,枯草15克,薤白10克,香附6克,甘草3克,水煎服。
輸液補充營養,姑息治療,生存1年又8個月。
29、楊×x,男,56歲,農民,1971年6月9日門診。x線片號3571。
病史:進行性吞咽困難5月余。5個月前食欲很差,口淡無味,消瘦乏力,食后不適,胃口悶脹,隱痛。同年1月始感咽噎,硬食需水沖方下,繼之吐粘沫,胸背痛漸重,大便干黑,在地區醫院檢查疑為食管癌,服藥不佳而來中醫科。
檢查:面色蒼黃,舌質暗紫,苔薄白,口苦咽干,脈弦數,兩鎖上無明顯淋巴結轉移。腹軟無明顯包塊,肝脾未觸及。鋇餐×線透視,見食管賁門處長有3.5厘米之充盈缺損,上段見有輕度擴張。印象:食管賁門癌。
辨證:肝郁氣滯。方藥:食管癌湯5付,神農丸200粒,每晚1次,8-10粒。
8月18日二診:下咽阻擋同前,吐粘沫多,胸痛,大便干黑,面色晦暗,能進稀食,食后不適飽脹,服藥后吐血塊、色黑、脈弦數。方藥;沙參30克、丹參,太子參各15克,浮石12克,云苓、生龍骨、牡蠣名10克,公英、豆根、側柏炭各15克,仙鶴草30克,橘紅、生半夏、青黛各6克,牛膝10克,芡實9克,谷芽15克,共5付,二紅液500毫升,每次30毫升,日3次,硇砂散60克,每次3克,日3次。
11月13日三診:服藥后下咽較前順暢,吐粘沫少,胸背痛輕,大便干燥,稍有咳嗽,舌紅無苔.脈弦數。方藥:胃癌湯加公英、豆根各10克,浮石15寬,元明粉6克,6付,將軍散60克,每次2克,日3次。之后曾來人取藥4次。
1972年6月四診:服上藥后,胃脘舒適,下咽輕度阻擋,進普通食物,吐粘沫不多,胸背不痛,自行按上方藥,間隔服用。后停湯藥,只服神農丸,病情穩定,精神,食欲均佳。之后,帶噎癥丸處方回家配制服用,以資善后。
前后5個月,共服湯藥12付,服神農丸9個月計1500粒,之后停藥觀察。存活8年。
30、趙×x,男,68歲,農民,1970年10月20日初診。×線片號8502。
病史:胃脘不適,食后撐脹,時有嘔吐2月余。過去有胃病史,隱痛吐酸、暖氣數年,好飲酒20年,家族中無癌癥患者。于1970年7月中旬開始胃口飽脹,食后加重,時有嘔吐酸水,帶有飯食,最近兩個月則咽食阻擋逐漸加重,吐粘涎,胸背痛,大便黑。
檢查:面色萎黃,舌淡紅,苔薄白,日淡無味,脈弦緩,呈重度貧血貌,心肺正常,上腹摸到4×5厘米包塊,硬、活動差。經鋇餐x線透視拍片,見食管下段涎門部,蠕動消失,充盈狹窄,診為:胃底賁門癌。
辨證:氣滯痰凝,方藥:胃癌湯5付,神農丸100粒,每晚1次,6-8粒。
以上方服藥半年,曾來人取藥9次,湯藥60付,神農丸1500粒,逐漸減輕,方劑未加更動,服藥尚屬敏感,穩定時間較長。經隨訪6年良好。
31、劉×X,男,55歲,干部, 1977年5月30日入院。×線片號8135。
病史:吞咽困難11個月,手術后10個月。患者自1976年6月開始出現吞咽困難,逐漸加重,當即赴某醫院檢查,鋇餐×線拍片,示食管下段近賁門部有長5厘米的狹窄區,粘膜不整,充盈缺損。診斷:胃底賁門癌。同年7月27日行胃底賁門切除術、胃食管吻合術。術后給5-氟尿嘧啶250毫克×10支,每次250毫克,每日1次,靜脈注射。由于血細胞下降,停藥后來我院門診服藥。1977年2月份,又現下咽阻擋,吐粘沫多,胸背痛,大便干黑。
1977年5月28日行食管鏡擴張術,吻合口由原來0.5厘米擴至0.8厘米,術中見吻合口端新生物,經活檢為腺癌,疑為復發。擴張后咽噎加重,進流質飯困難,5月30日入院綜合治療。
中藥胃癌湯和半枝蓮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黃藥子10克,兩頭尖30克,抗癌消腫。
服藥2周后癥狀顯著減輕,能吃軟飯,不吐粘涎,二便正常。服藥半年停藥檢查,賁門部擴張良好。身體逐漸恢復。
1979年12月隨訪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