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樸夏苓湯源于清代石壽棠的《醫源·濕氣論》, 方由藿香、厚樸、半夏、赤茯苓、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豬苓、澤瀉、淡豆豉組成, 具有解表化濕、通暢三焦之功,是治療濕溫初起、身熱惡寒、肢體倦怠、胸悶口膩的常用方。現將導師胡運蓮教授運用本方治療濕邪為患疾病的經驗, 介紹如下。
1 發熱www.tcmer.com
李某, 男, 27歲, 2006年7月20日初診。反復午后發熱月余, 體溫3715℃左右, 經反復檢查瘧原蟲、傷寒桿菌等均無異常, 給予抗炎及抗結核治療, 效果不明顯, 遂尋求中醫診治。癥見: 面色萎黃, 頭暈頭痛, 神倦少氣,周身酸重, 食少納呆, 身熱不揚, 體溫3716℃, 舌質淡,苔白膩, 脈沉細而數。診斷為濕溫(表里同病) , 證屬外感濕邪, 濕阻氣機, 郁久化熱。治以宣通氣機、清熱利濕為法, 擬藿樸夏苓湯加減: 藿香、茯苓各20g, 厚樸、半夏、白豆蔻、杏仁、薏苡仁、蒼術、紫蘇、滑石、焦三仙各15g, 淡竹葉10g。連進5 劑, 頭暈頭痛大減, 出汗明顯, 飲食增加, 體力有所恢復。再進3劑, 發熱趨平, 體溫降至37℃以下, 舌淡苔白, 脈沉緩。囑續服原方3 劑,藥盡病愈。www.tcmer.com
按: 藿樸夏芩湯主治濕溫初起。本案發病時值武漢梅雨季節, 暑濕當令, 易感濕熱之邪, 加之病人初居異地,難適溫涼濕熱之變, 故外受濕, 內化熱, 出現濕溫內阻諸癥。治療當以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三法為一體,外宣內化, 通利小便。藿樸夏苓湯方中藿香、生薏苡仁、厚樸、白蔻仁芳香化濁, 健脾利中; 厚樸、半夏燥濕運脾,運化水濕; 蒼術理氣燥濕, 使氣機暢達, 脾健濕除; 再用紫蘇、杏仁疏表宣肺于上, 宣通水之上源, 則濕隨氣化;茯苓、淡竹葉、滑石淡滲利濕于下, 使濕熱從小便而去;焦三仙健脾和胃。全方開上、暢中、滲下, 宣化表里之濕邪, 使“濕去氣通, 布津于外, 自然汗解”。
2 胃脘痛www.tcmer.com
趙某, 女, 50歲, 2006年8月19日就診。因胃脘部脹痛不適, 半年余經某醫院電子胃鏡檢查示: 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 經嗎叮啉和抗炎藥治療, 效果不明顯, 遂求診于中醫。訴上腹脹痛, 時有噯氣, 反酸, 燒心, 伴口干,口苦, 乏力, 納差, 便溏不爽, 偶有頭暈頭痛, 舌暗苔黃膩, 脈沉緩。證屬中焦濕熱、上熱下寒。治宜燥濕健脾、清熱理氣。擬藿樸夏苓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 藿香、厚樸、枳殼、半夏、竹茹、梔子、蒼白術、佩蘭、白芍各10g, 茯苓15g, 黃連、甘草各6g, 代赭石12g (先煎) , 三七3g(沖服) 。忌食辛辣肥甘。連服7劑, 胃脘痛明顯減輕。守前方加雞內金、炒谷芽、炒麥芽各10g, 再服7劑, 諸癥悉除。隨后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調服月余, 一年后隨訪, 未再復發。www.tcmer.com中醫人收集整理
按: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多種因素所致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 目前西醫尚缺乏療效滿意的藥物。本病屬中醫“胃痛”、“痞滿”等范疇, 多由飲食不節, 情志所傷, 或脾胃素虛, 并感外邪, 導致脾胃升降失調、濕濁內生而致。脾虛失運, 濕阻中焦化熱為主要病機。薛生白《濕熱病篇》指出, 脾胃為濕熱病變的中心。章虛谷亦云: “濕土之氣, 同類相召, 故濕熱之邪, 終歸脾胃。”藿樸夏苓湯具有解表化濕、宣暢氣機之功。胡師以此方為基礎, 加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 枳殼行氣寬中除脹, 黃連清熱燥濕、行氣消痞, 專清中焦濕火郁結之邪; 梔子清三焦火邪; 竹茹與黃連、半夏同用清胃止嘔, 與枳殼、半夏、茯苓同用除煩安神; 蒼術為健脾燥濕、消脹除痞之要藥, 配白術更增益氣健脾之功; 佩蘭與蒼術、厚樸相須為用, 可增強芳香化濕之功效; 代赭石重鎮降逆胃氣而止嘔; 三七活血化瘀生新; 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利胃善后。諸藥合用, 共奏健脾消痞止痛、化濕利中之功。
3 水腫www.tcmer.com中醫人網站收集整理
鄒某, 女, 47歲, 2007年5月3日初診。訴1年余前發水腫, 近一月浮腫加重, 伴神疲乏力, 肢體困重,畏寒嗜睡, 晨起惡心欲嘔, 腹脹, 大便溏薄, 日3 ~4次, 夜尿頻數, 舌質淡紅稍胖, 苔白膩, 脈濡細。辨證為脾腎陽虛、濕濁中阻、水濕泛濫。治宜芳香宣化、調暢三焦, 用藿樸夏苓湯合防己黃芪湯加減: 藿香、茯苓、澤瀉各15 g, 厚樸、半夏、枳殼、干姜、蒼術、薏苡仁、白蔻仁、豬苓、防己、附片各10 g, 黃芪30 g。7劑后精神好轉, 乏力及嗜睡感明顯減輕, 水腫較前有所好轉, 腹脹減輕, 夜尿次數減少, 仍有腹瀉。效不更方, 守上方加桂枝、白芍各10g。再進6 劑, 諸癥除。繼服健脾之劑調理而愈。
按: 張景岳云: “凡水腫等癥, 乃肺脾腎三臟相關之病。蓋水為至陰, 故其本在腎; 水化于氣, 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此案始為寒濕內阻, 因治不得法, 使寒濕之邪久蘊而傷及脾腎, 非溫補脾腎則寒濕難化。胡師抓住脾腎陽虛的主要病機, 所擬方中, 以附片、干姜溫補脾腎之陽; 澤瀉、豬苓、茯苓、生薏仁淡滲利濕, 使濕邪從小便而去; 黃芪、白術、防己即黃芪防己湯, 有補氣利水之效; 藿、樸、夏、苓、白蔻仁、薏苡仁祛中焦之濕濁, 健運脾胃; 白術、蒼術運脾燥濕止瀉; 而后加入的桂枝通陽化氣、白芍加強運脾止瀉之功。藥證相合, 故取效甚速。
4 口瘡www.zhongyiren.cn中醫人網站收集整理
何某, 男, 50歲, 2005年10月15日初診。6 年來口腔潰瘍反復發作。最初口服甲硝唑、麥迪霉素、維生素C等有效。3 天前口腔潰瘍再次發作, 仍服上藥治療, 但療效不顯, 張口可見多處潰瘍, 色淡紅, 伴頭昏重, 肢倦乏力, 口干口苦, 喜冷飲, 脘腹脹滿, 汗出粘稠, 舌質暗紫紅, 苔黃膩, 脈濡。辨證為脾失健運、濕濁阻滯化熱。治以藿樸夏苓湯加減: 藿香、厚樸、茯苓、山藥各15g, 法半夏、杏仁、佩蘭、陳皮、炒蒲黃、五靈脂各10g, 薏苡仁20 g, 黃連、甘草各6g。7劑后自覺身輕體爽, 口腔潰瘍面積減小, 色仍淡紅, 舌質暗紅, 苔薄白膩, 繼以上方5 劑, 口腔潰瘍愈合。3 個月后隨訪未再復發。www.zhongyiren.cn中醫人網站
按: 口腔潰瘍屬于中醫學“口瘡”、“口糜”等范疇。《諸病源侯論》曰: “足太陰, 脾之經也, 脾氣通于口。臟腑熱盛, 熱乘心脾, 氣沖于口與舌, 故令口舌生瘡也。”《圣濟總錄·口齒門》云: “口瘡者, 心脾有熱, 氣沖上焦, 熏發口舌, 故作瘡也。”可見, 該疾病由中焦濕熱, 熏上濡下而得。脾主肌肉, 開竅于口, 濕熱郁蒸脾胃則見諸癥。治療當宗清化脾胃濕熱為法。本例以藿樸夏苓湯加減, 治以清熱利濕、祛瘀解毒。方中藿香、佩蘭芳香悅脾, 以振動氣機, 宗“火郁發之”之旨; 山藥平補三焦, 益氣養陰, 加強方中苡仁、杏仁、白蔻仁宣上暢中滲下之力; 陳皮理氣健脾, 和中除滿消脹; 黃連清中焦脾胃之熱; 失笑散治療血瘀諸痛。諸藥配伍, 有清熱祛濕、解毒斂肌、益氣健脾之功, 可使濕去熱清, 諸癥自除。
5 討論www.zhongyiren.cn中醫人網站收集整理
藿樸夏苓湯是胡師治療濕邪為患疾病的常用基本方。濕為六淫之一, 為有形、重滯、彌漫的陰寒之邪。濕為長夏之主氣, 長夏季節陰雨綿綿, 加之暑氣未消,濕熱相混則病濕溫。發病時外濕與內濕并見, 濕邪可波及上中下三焦, 彌漫全身, 以內濕為主, 外濕為客。外濕與季節主氣相關, 從外感受; 內濕可因濕盛季節脾胃功能呆滯, 如過食生冷, 飲食不節, 或勞倦過度, 傷及脾胃, 導致濕邪困脾, 脾失健運, 內外相合而釀生濕溫。用藿樸夏苓湯加減為方, 其中藿香、厚樸、枳殼、白蔻仁運脾行氣、芳香化濕; 輔以白術、茯苓、砂仁、陳皮運脾行氣和胃; 三七活血; 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 以達到芳香化濕、運脾和胃、行氣消痞、標本同治的目的。
濕邪為患, 病程遷延, 從而表現出多臟腑病變并存, 病狀復雜多變, 臨床應把握辨證要點。若泛酸或吐清涎者, 加烏賊骨、生瓦楞子、生牡蠣; 惡心、噯氣者, 加代赭石、蘇葉、炙枇杷葉; 納差者加雞內金、神曲、炒二芽、焦山楂; 腹脹者加枳實、厚樸、陳皮、萊菔子、大腹皮、烏藥、青木香; 失眠多夢者加合歡皮、炙遠志、炒酸棗仁; 兼有穢濁者, 加石菖蒲、佩蘭: 若往來寒熱, 熱重于濕者, 加黃芩、青蒿; 寒濕為患或有寒化趨勢者, 加蒼術、白術、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