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高熱
體溫在38一39℃者稱中等度熱;在39一41℃者稱高熱;41℃以上稱超高熱。其臨床表現可分為:(1)體溫上升期。表現為疲乏,不適感,肌肉酸痛,皮膚蒼白、干燥,無汗,畏寒或寒戰等癥狀。(2)高熱持續期。此時體溫已達高峰,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加快加強,可有出汗。此期持續數小時、數天或數周。(3)體溫下降期。該期由于治療適當,疾病得到控制,體溫恢復正常。為便于敘述,中等度熱亦歸入本節。
引起發熱的病因甚多,臨床上常區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感染性發熱者,由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支原體、螺旋體等所引起,不論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現發熱。非感染性發熱者有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抗原——抗體反應,內分泌與代謝障礙,皮膚散熱減少,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依據臨床癥狀和體溫及必要的輔助檢查,診斷并不困難,關鍵是鑒別病因。
現代醫學對本病主要采取查明病因,審因論治及對癥處理的原則。
中醫認為,高熱是外感邪毒,或內傷七情等,造成臟腑陰陽氣血失調,體溫升高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多種急性發熱性綜合征。溫病中衛氣管血各階段的高熱,傷寒太陽、陽明和少陽中的高熱,臟腑雜病內傷所致的“大熱”等,都屬于此。“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消長轉化,可致高熱;外陽束表,表衛陽氣受遇或衛表調節功能失司,可致高熱;外邪入內,正邪相爭,可致高熱;邪毒內侵,可致高熱;勞倦過度,飲食失調,情志抑郁,瘀血內停,濕熱滯留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或氣血津液內耗,以致陰陽偏廢可發高熱。
1.[處方名稱]銀翹薄荷湯
[功能主治]功能辛涼透表,清氣退熱。主治小兒外感高熱。
[處方組成]薄荷6克、荊芥6克、銀花12克、連翹9克、黃芩9克、梔子6克、桔梗6克、大青葉15克、律草20克。以上為1~2歲劑量,每日l劑,水煎3次,分3至5次服。
[辨證加減]咳嗽頻作加杏仁以降氣止咳;惡心嘔吐加陳皮、竹茹以理氣和胃,清熱止嘔;乳蛾紅腫,大便燥結加新雪丹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夏月傷暑,無汗加香薷以辛散表邪,祛暑化濕;口渴,汗多加生石膏、知母以清解氣分實熱;小便黃少加車前子以清熱利濕;大便秘給不解加生大黃以清熱瀉火,通腑泄熱;苔黃厚膩,選用藿香、陳皮、法半夏以芳香化濕;乳食積滯加山楂、麥芽以消食導滯;四肢抽搐酌加鉤藤、蟬衣、地龍以疏風清熱,平腫止痙;突然神昏驚厥,立即指掐人中、雙側合谷穴,或針刺合谷、百會、神門,同時灌服萬氏牛黃情心片,外用梔桃散敷劑:梔子3克、桃仁3克、杏仁3克,共搗如泥狀,加入一個雞蛋白(去蛋黃),另加入少許面粉,適量白酒,調勻,攤紗布上,貼敷患兒胸窩或一側手足心,膠布固定,如敷劑干燥,再加適量白酒調勻敷至退熱為止。凡口服場藥退熱效果不顯者,兼用本劑有加速退熱之效。該藥數后皮膚呈深藍色約2至3天自行消失。
[療程療效]治療小兒外感高熱250例,年齡在4個月~10歲之間。治愈232例,好轉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94.8%,平均退熱天數0.98天。
[處方來源]四川省重慶市中醫院汪鑫濤。
[處方備注]本方對小兒高熱偏于外感風熱,鼻塞、流涕、咳嗽癥狀明顯,而兼見咽紅或乳蛾紅腫等,效果較好。該方配伍恰當,選藥精良,特別是使用梔桃散敷劑,有其獨到之處
2.[處方名稱]石膏灌腸方
[功能主治]功能解表發汗,清解里熱。主治小兒外感高熱。
[處方組成]石膏300克、桂枝20克、赤芍20克、麻黃10克、甘草5克,此為冬季11一3月劑量。春夏季用藥劑量為;石膏300克、桂技6克、赤芍6克、麻黃6克、甘草5克。用法:將石膏細未置1000毫升水中,先煎30分鐘,加桂枝、赤芍、甘草煎煮15分鐘,再加麻黃煎15分鐘,頭煎共60分鐘,二煎30分鐘,兩次煎取藥液300毫升,裝瓶備用。
用量:每公斤體重3毫升保留灌腸,每12小時用完1劑藥量。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50例,熱退者45例,占90%。
[處方來源]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院金福厚等。
[處方備注]小兒外感高熱屬臨床常見之癥狀,中醫藥治療效果良好,而小兒服藥不便,給治療帶來困難,此方另辟蹊徑,為高明之法。據現代藥理研究,石膏、桂技、麻黃、赤芍諸藥均有明顯的解熱、抗炎、抗病毒、抗菌等作用。
用本方需注意兩點:(1)要求覆蓋被子以取汗,便于助藥力增加療效。(2)用藥3小時汗出或不出,熱不退者,必為他證,需進一步查明原因,采取其他治療
3.[處方名稱]熱毒清
[功能主治]功能宣肺解表,清熱解毒,祛風解痙,健脾化濕。消食導滯,清熱生津。主治小兒外感熱病。
[處方組成]金銀花20克、大青葉20克、荊芥12克、薄荷12克、桔梗12克、藿香12克、神曲12克、蟬衣12克、蘆根30克、甘草9克。上藥共煎液并加蔗糖適量,制成糖漿180毫升。1歲以下者日服90毫升;2一4歲日服12O毫升;大于5歲者日服18O毫升.每日量均分2一3次服完,至體溫恢復正常不再反跳停藥。高熱忠兒藥后體溫不減者,劑量可增加1/3至1/2倍,至體溫下降再恢復原劑量。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200例,有效199例,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9.5%。
[處方來源]廣東省廣川第一軍醫大學中醫系視江遷。
[處方備注]方中桔梗宣肺止咳;荊芬、薄荷解表祛風退熱;銀花、大青葉清熱解養;藿香既可解表,又可芳香化濕;神曲消食導滯;蟬衣祛風解痙;蘆很清熱生津;甘草調和諸藥。該方用藥全面,有主有次,所用劑型尤為小兒樂于接受
4.[處方名稱]蒿柴薇丹湯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涼血,益陰透絡。主治小兒高熱。
[處方組成]青蒿10克、銀柴胡10克、白薇10克、丹皮10克。水煎,每日1劑,分3~4次服。
[辨證加減]兼咳嗽者,加蘇子9克、黃芩9克、桑白皮9克。杏仁9克;咽紅腫痛者加野菊花10克、大青葉15克。
[療程療效]治療320例小兒高熱患者,痊愈(服藥3劑,體溫降至正常,諸癥消失)293例,有效(服藥4一6劑,體溫降至正常,癥狀好轉)22例,無效(服藥6劑以上,體溫不降或降后復升,體溫不穩定者)5例,總有效率為98.4%。
[處方來源]北京市中醫醫院兒科滕宣光等。
[處方備注]方中取青蒿芳香,清熱透絡,引邪外出;銀柴胡入少陽厥陰,搜邪退熱;白薇、丹皮清熱涼血。四藥合用,既清氣營之熱,又育陰防灼,從而避免了熱邪傷陰耗液之弊。
5.[處方名稱]雙解降熱散
[功能主治]功能雙解表里,祛邪退熱。主治小兒高熱。
[處方組成]薄荷葉3.7克、蟬蛻5.6克、黑丑5.6克、葶藶子5.6克、瓜萎仁7.4克、山梔子7.4克、生大黃11.1克、熟大黃11.1克、前胡11.l克、僵蠶11.1克、黃芩11.1克、葛根9.2克。上方共100克,研極細木,分裝干20個小瓶中,每瓶重5克。1周歲每次1/3瓶,日2一3次(或每4小時服1次),用開水沖服,其余年齡酌量增減。
[辨證加減]夏天國感受暑邪所致者,用青蒿、六一散煎水沖服。
[療程療效]治療小兒高熱急癥100例,顯效57例,有效27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達84%,平均1.89無退熱。
[處方來源]廣東省潮州市第一中醫醫院兒科陳先澤。
[處方備注]本方薄荷葉、蟬蛻、前胡、葛根解表散邪;黃芩、山梔子、瓜蔞仁清熱化痰;生熟大黃、黑丑通大便而泄熱;僵蠶、蟬蛻能鎮驚祛風。本方對高熱等里癥明顯而惡寒、頭身疼痛等表癥較輕音效療較好,對單純見表癥或單見里癥者,則非本方所宜
6.[處方名稱]石板柴湯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熄風止痙。主治小兒外感高熱。
[處方組成]生石膏(先煎)30克、板益根15一20克、大青葉15一20克、柴胡9克、僵蠶9克。水煎,每日1劑,分3一4次溫服,每次口服量不宜少于20毫升。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00例體溫均在39℃以上患兒,顯效(用藥后36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96例,有效(用藥后36一48小時體溫恢復正常)2例,無效(用藥2天以上,體溫恢復正常)2例。
[處方來源]廣西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唐業忠。
[處方備注]本方石膏大寒清熱;板藍根、大青葉清熱解毒;柴胡退熱,祛半表半里之邪;僵蠶熄風止痙,以防高熱驚厥。全方藥味簡單,但份量較重,藥力專宏。每次口服量不宜少于20毫升。以保證藥物療效。